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论文
摘 要: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究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帮助青少年及早走出抑郁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社会心理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障碍;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94-02
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是一类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伴随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和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据有关资料显示,抑郁障碍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65%的青少年都有一次或多次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抑郁不仅影响情绪,也带动患者自杀意念,青少年自杀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抑郁症。抑郁障碍对青少年的危害如此之大,因此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干预措施。
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抑郁障碍主要与个人特质、家庭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人际关系、消极认知等有关。这些因素大致可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一、个体因素
1.人格特征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抑郁。刘建平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较正常对照具有低E 分、高N 分和高P 分的特点, 即抑郁症患者较正常对照在人格特点方面更倾向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及神经质 。Zuroff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抑郁的人格易感性进行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是由于人格易感特质与外界压力事件的共同作用所致。另外,个体的应对方式,也对抑郁障碍有所影响,王高华等人连续收集64例门诊及住院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 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儿童归因风格问卷( CASQ) 、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相应测查, 并同时对125例正常对照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应对方式中自责、求助、幻想及退避因子差异有显著性, 归因风格亦有显著性差异。
2.儿童期创伤性经历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儿童期的创伤性经历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弗洛伊德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各种神经症症状几乎无一例外的可以追溯至儿童期的创伤性经历。多项研究显示,童年创伤性经历和成人的各种精神障碍高度相关,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品行障碍、心境障碍、反社会行为、自杀现象等。程文红等的研究发现,患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小时候经历的创伤比正常同龄人多得多,其发生抑郁的概率是无创伤史者的3.79倍。凌宇等人的研究发现,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中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最为显著。有的人童年的创伤到成年都无法摆脱。像早期的母爱剥夺、打骂、虐待、抛弃、父母离婚等都会造成青少年童年期的不良经历。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硬环境和软环境,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气氛。朱丽君等人采用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调查表对442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发现父母亲密程度不同, 其母子、父子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不良家庭环境与人格维度中精神质、神经质评分存在相关性。洪珊珊等人对重性抑郁障碍( MDD) 青少年56 例和对照组60 名的自我意识水平和家庭环境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DD 组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低于对照组, 矛盾性高于正常对照组。罗新坚等人对98 例重性抑郁障碍儿童少年和125 例正常对照自评完成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使用Logistic 回归筛选儿童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分别为自觉学习压力大,父母关系差,父母婚姻状况不良,父亲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父亲惩罚分高,母亲受教育年限短。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有不同分类法,目前常用的是把教养方式归纳为4种教养类型:权威型(高要求与高反应)、过度溺爱型(低要求与高反应)、独裁型(高要求与低反应)、忽视型(低要求与低反应)。其中独裁型与忽视型父母的孩子最容易出现抑郁。据唐登华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父母有较少的.关心理解和保护,而有较多的惩罚和拒绝否认。这样的父母教养方式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无助感,进而发展出无望感,产生负性归因,导致抑郁。贺祖辉等人通过对照组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态度与各自婚姻关系感受呈正相关, 研究组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达54.1%, 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会扰乱子女的认知形成,面对同一件事,母亲支持,父亲反对,或母亲反对,父亲支持,久而久之,青少年在这样的氛围中会产生无助感,负性的自我评价。
三、心理社会环境
1.应激性生活事件
在生活中,需要作适应性改变的任何环境变故,如改变居住地点,入学或毕业,改换工作或失业,及家庭重要成员的离别、出生和亡故,这类事件可能是致病的必要条件之一。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学习是其主要任务,然而学业压力首当其冲成为很重要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据范春玲对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显示,在生活事件的量表评定中,强度最大的前3位。依次是学习负担、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升学压力。俞杰等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并与其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有关。几乎所有的抑郁障碍者在抑郁发作前的一个月遭遇至少一件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
2.社会支持
从社会支持分类的方式界定,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客观支持、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认知支持、情感支持、行为支持。无论哪种支持,当青少年对社会支持的感受性较低时,便不能发展有效的人际关系,进而体验到焦虑和抑郁。庞英等对北京市494 名高中生进行了社会支持、自我认知和抑郁情绪的测试,结果显示低社会支持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高社会支持的孩子自我评价较高,较为自信,不容易发生抑郁;而低社会支持的孩子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高,更容易发生抑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抑郁障碍与个人、家庭、社会因素都有一定关系,了解了抑郁障碍产生的原因,对以后的预防及治疗都有一定的帮助。另外,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等问题,青少年抑郁症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干预问题已经被人们所重视。
参考文献:
Lew in sohn PM, HopsH, Roberts RE, et a.l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nd other DSM III- R disorder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Abnor-
mal Psycho,1993,23(7)。
吴艳茹,肖泽萍。青少年抑郁症与应激相关的病因研究进展.上海精神医学,2006,(5)。
彭代辉,方贻儒。我国抑郁障碍的临床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6)。
刘建平。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自杀风险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Zuroff,D.C.Mongrain,M.& Santor,D.A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comment on Coyne and Whiffen.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28,(7)。
王高华,唐记华,等。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6,(2)。
程文红,刘漪,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早期创伤史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5)。
凌宇,杨娟,等。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
朱丽君,孙燕,等。抑郁症患者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
洪珊珊,金华,等。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7,(3)。
罗新坚,叶敏捷,姜德国。重性抑郁障碍儿童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医学与社会。2011,(7)。
程文红,王祖承。青少年抑郁发病家庭因素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5,(17)。
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2003, (7)。
贺祖辉,陈惠珍,张英。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病前家庭因素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
范春玲,唐登华,等。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3)。
俞杰,徐美玉,等。农村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态与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4,(1)。
庞英,洪炜,等。高中生的自我认知在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3)
【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青少年体育的教学研究论文06-22
研究社会化理论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06-22
青少年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论文08-17
高校教学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论文07-05
抑郁症患者情绪失调研究论文04-15
网络社会研究管理的论文06-21
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