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思考意义及发展影响论文共

时间:2021-06-15 15:59:24 论文 我要投稿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思考意义及发展影响论文共4篇

  第1篇:校外音乐教育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思考意义及发展影响论文共4篇

  一、前言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适应行为)主要指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的适从与对应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诊断和评估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儿童社会适应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迫切需求一种实质性的教育的介入。音乐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但音乐教育能否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良好的效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加强音乐教育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对更客观、更精确地研究校外音乐教育的效能,为素质教育改革和为教育部门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最终为促进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及其取样

  被试来源于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杭州市新华路幼儿园的4~6岁儿童。分组详见表1: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3×2二因素实验设计,因素一为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水平。因素二为年龄,包括二个水平,水平一为4~5岁儿童,相当于幼儿园常规分班中的中班,水平二为5~6岁儿童,相当于常规分班中的大班。

  3.实验变量

  (1)自变量的界定。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三个水平:水平1,小歌手组;水平2,钢琴组;水平3,对照组(幼儿园常规教学)。

  (2)因变量及其测量。本研究主要考察的因变量是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测量工具采用杭州大学心理系汪文鋆编制的《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城市问卷)。

  该量表分为六个大项:生活自理(SH),内有26个小项;运动(L),内有14个小项;作业(O),内有15个小项;交往(C),内有17个小项;社会化(S),内有16个小项;自我管理(SD)。

  (3)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前,对实验教师进行了教学内容、实施要点和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观察方法的集中培训,以确保所有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和测查方法。

  4.实验过程

  教育实验持续6个月,实验组每周上一次课,每次1小时,按照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小歌手班课程计划”、“钢琴班课程计划”进行,在实验前后测查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5.数据整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全部采用SPSSforWindows11.5统计软件包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社会适应能力前测结果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前测时只有年龄的主效应是显著的(p﹤0.01),班级和班级*年龄的交互效应均不明显(p﹥0.05),年龄的主效应显著主要是由自然成长带来的结果。

  从表3可看出,前测时,各组儿童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故可认为:前测时,各组儿童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同质的。如果后测时,三组出现差异则可认为是音乐教育实验带来的效应。

  2.社会适应能力后测结果的分析

  从表4可看出,后测时,班级和年龄的主效应显著(p<0.01),但其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班级的主效应显著是校外音乐教育介入带来的。年龄的主效应显著,一方面,可能是成长带来的,一方面,可能是音乐教育的效应,具体情况尚需进一步分析。

  从表5可看出,后测时,实验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两实验组之间无差异性。由于前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是同质的,故可以认为后测时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校外音乐教育实验所带来的效应。

  3.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适应能力前后测的比较

  同时可以看出,实验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且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儿童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且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种差异可能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由校外音乐教育实验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成长的效应。由于前测显示各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后测由自然成长引起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幅度也应该是没有差异的。究竟校外音乐教育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效果如何,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表64~5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测与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

  表75~6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测与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

  4.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后测比较

  从表6可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本次校外教育实验的效应是显著的。

  四、讨论

  1.关于音乐教学对儿童适应能力的影响效果

  前测时,各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同质的。而后测时,实验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这是教育实验带来的效果。

  经进一步的前后测差异比较,发现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这就说明这种差异除了教学实验带来的效应外,还存在个体自然成长带来的效应,又因前测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是同质的。因此,本研究可以假定后测时各组被试由个体自然成长带来的效应也是同质的。经进一步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后测差异比较的结果显示,两个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程度要大于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程度,并有显著性。

  以上推论比较充分地表明,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上,本次校外教育实验对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效应。

  2.本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本研究的样本较小,没有分析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性别差异;教育实验时间较短,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适当延长教育实验的时间。

  应加强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内容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横向比较研究。

  五、结论

  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同质的。后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随着儿童的自然成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后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这是音乐教育实验带来的效果,表明校外音乐教育对促进4~6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第2篇:浅谈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学前教育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音乐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儿童合作意识、自控能力以及交往规则的培养形成。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对音乐教育于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意义展开分析与探讨。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前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音乐教育作为提升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责任感,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良好的音乐教学可以让学前儿童充分掌握了解到现代与传统音乐的发展形式,发散儿童的创新思维,一定程度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的作用,根据儿童的学习情况与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主要意义

  1.1培养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合作精神

  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有趣的音乐表演需要众多人的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展开各种内容新颖的音乐表演活动,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儿童之间的相互配合,无论是肢体上,还是语言上,都能够满足现代儿童交往的需求。在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共同进步、友爱相伴的良好思想品德。因此,学前音乐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儿童群体性表演,为儿童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在活动中让每个儿童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合作的乐趣,享受表演成功后的喜悦,从而能够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也乐于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有效培养儿童的合作配合精神与主体意识。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展开课堂乐器的教学,组织儿童之间共同参与到奥尔夫乐器当中,让一部分儿童进行唱歌、舞蹈表演,从而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1.2加强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控能力

  学前音乐教师要全面认识到兴趣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注意力,体现出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中的价值,就必须加强对音乐游戏的编制工作,让全体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感受到快乐,提高他们的社会创造能力、感受能力以及表演能力。例如学前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儿童展开歌舞游戏、听辨反应游戏等,歌舞游戏可以让儿童扮演各种有趣的角色,设置内容丰富的情节,让儿童按照剧本有条不紊的'展开表演,从而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自控合作能力。音乐游戏是为了使更多儿童参与到情节表演当中,在游戏规则中按照事先制定的相关表演内容,逐步的展开表演,从而让儿童慢慢去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提高自身的控制意识,学会去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1.3促进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责任感的形成

  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师要让儿童在各种学习任务、活动中认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音乐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是存在一定的活动规则的,儿童参与者必须根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在活动中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因此,学前音乐教师在展开音乐教育活动前,必须明确每个参与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儿童要遵守相关的活动规则,注重儿童的交往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学会爱护用来表演的各种乐器与道具设备。学前音乐教师要有效将教育课程与活动结合在一起,有意识的培养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社会交往责任感。

  2.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方法

  2.1用自然音乐解放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天性

  由于儿童的思想往往单纯的,不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音乐活动的特点就是无拘无束、随意开放,适合现代儿童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音乐教师要注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天性的解放,不能一味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向儿童灌输各种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而忽视了儿童之间的实践合作表演,使他们产生厌学抵触的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音乐教师要创新音乐活动的设计,用最自然、最纯真的音乐打动儿童的心灵,解放孩子的天性,在活动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

  2.2合理选择适合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音乐作品

  众所周知,音乐是不存在国界的,但是音乐是有等级之分的,高质量的音乐能够陶冶心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学前音乐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学习生活特点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选择音乐教学作品。例如,对于小班儿童来说,音乐教师更要关注到对儿童音乐兴趣的激发工作,要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歌曲,让每个儿童都愿意参与到音乐表演活动中,互相之间共同配合表演一首完整的歌曲,学会交流、分享自身的表演心得。而对于中班的儿童,音乐教师要注重到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学会在社会交往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与人,音乐教师要加强不同小乐器与歌曲的结合,丰富儿童的表演内容,用各种行为、语言去表达自身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全面去欣赏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懂得只有相互之间协调配合、遵守一定的活动规则,并且履行好自身的责任,才能完美的演绎出一首歌曲或者一段舞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带有秩序的社会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和谐发展,有效培养儿童良好的合作协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在社会交往中懂得履行好自身的责任。因此,学前音乐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教学,积极发散儿童的创新思维,满足现代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需求,促使儿童更好的进行社会交往。

  第3篇:我国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丰富人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但在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由于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商业化发展,使得教学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决定着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成败。

  一、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商业化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已经逐渐富有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很多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无论是私立的琴房还是公立的少年宫等等,他们都在积极地开展有偿培训活动。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招收更多的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幌子下,谋取更大的利益。由此而出现一种现象:在生源招纳、师资招聘、课程教授、乐器贩售等各个环节都成了商业化教育环节。

  (二)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没有注重儿童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音乐歌唱教育中强调以“音乐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做到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这渐渐成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最基本要求。然而,现在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由于音乐教师对音乐的本质的认识不够,使得他们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把儿童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能够培养儿童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整堂课都是机械动作的反复。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扼杀了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对于儿童的情感培育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三)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现在的儿童社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总是设计更多的教学内容,想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他们课堂设计的内容多而繁杂,没有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这种教学方式反而让他们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儿童在音乐课堂上没有兴趣,感觉音乐枯燥无味。孩子本来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的课堂是充满灵活性和激情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音乐课堂学习中,他们才能保持极高的兴趣去学习。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过于死板,教学节奏不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课堂设计的提问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针对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策略

  (一)明确儿童社会的音乐教育内涵,准确把握好功能定位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在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更加强调音乐的普及型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个音乐教育的内涵。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儿童社会音乐教学从“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明确素质教育是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音乐意境,形成审美感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任何的教育和教学都不能孤立其他的教育而存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情感体验,让儿童形成审美的感知,使学生通过艺术熏陶来感染自己,从而教育自己、影响他人的情感升华,领略音乐的意境,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音乐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与“美”结下不解之缘,不论是什么阶段的学习者,都应该或多或少的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音乐教学重在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在于引导儿童进入音乐的世界中,古人对音乐的表现标准定位为物我的融合,这不无道理,只有儿童自己融入其中,才能感化他人,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

  (三)设计符合儿童的课程,提高音乐的有效性

  在儿童社会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教育。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孩子实施个性化教育。对于某些学生而言,他们的对音乐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下,同时审美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对他们的音乐歌唱教学就可以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意在培养的对音乐的认识,了解什么是音乐,从他们特点出发进行课程的安排。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儿童而言,基于他们的审美观点得到初步的发展,因此可以在歌唱教学中注重审美观念的融合,通过设计更深入的课程来增加他们的初步的审美能力,主要让学生“感受美”。随着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的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审美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同时也是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不只是音乐的教育,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美的融合,要着重在培养他们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儿童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社会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只有不断的总结和探索,才能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将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第4篇:由《百鸟朝凤》引发对当下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

  《百鸟朝凤》讲述一个匠人传艺的故事。技艺高超的唢呐艺人——焦三爷将吹奏唢呐的技术以及最高形式的百鸟朝凤和唢呐班子传授给徒弟天鸣,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代,唢呐面临着诸多挑战。笔者透过《百鸟朝凤》这部影片中天鸣父亲,焦三爷和天鸣这三个人物刻画,通过分析当前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主要参与者——老师,家长,学生,培训机构,来反思当下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笔者的若干思考,从不同以往的视角,阐述我国当前儿童社会音乐教育。

  一、《百鸟朝凤》与当下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模式

  (一)电影《百鸟朝凤》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象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男主角的父亲带着不想学习唢呐的男主角来到焦三爷家中求学,跪拜师傅,但焦三爷一度拒绝男主角父亲的请求。面对父亲的重压和焦灼,男主角不得不逼迫接受学习。而在父子两人的恳求下,师傅被父亲的真诚,孩子的善良感动,接受了男主角成为他的徒弟。踏入学业后,焦三爷便成为男主角的监管人,焦三爷为师严格,为人耿直。他之于徒弟是绝对的权威,之于当地的人们也是临终时道德的标准,所以深受众人的敬重。

  我们能够透过电影看到如下问题:

  (1)人们对于唢呐师傅有着十分的尊敬,由于唢呐技艺在当时当地有着较高的地位,成为唢呐艺人能够光耀门楣;

  (2)那个时候的孩子会受到家庭很大的影响,电影中的父亲因为年轻时没有成为唢呐艺人,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唢呐,有生拉硬拽的嫌疑;

  (3)家长对孩子所学的技艺有着十分热切的期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为了孩子倾情投入,但往往在这个时候也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喜好。但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投入和对于学习的敬重是值得现代人思考的;(4)唢呐师傅的确技艺高超,让人不得不佩服。

  (二)当前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模式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盲目追求速度,大部分人都在急功近利,我们吃的饭是“快餐”,就连有些教育也变成了“速成”。当今社会的教育反而没有影片中的人物学艺道路的踏实,朴素。影片中父亲的坚持,焦三爷注重基础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唢呐的信念,还有天鸣刻苦学艺的态度,无疑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儿童社会音乐教育。

  因笔者在不同模式的大小琴行代课,也算有着深厚的经验,所以对当前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以下笔者将通过老师,家长,学生,琴行个案进行分析。

  1.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老师

  (1)教师资历参差不齐。教师良莠不齐,有的是大专,有的是本科在校,有的毫无经验,不乏出现滥竽充数者。这些教师难免会在教学中出现纰漏和缺失,教学质量无从保证。

  (2)教学内容受牵制。部分家长不尊重老师,牵制上课的内容,总希望一节课能学很多曲子,但其实学生自己并不能消化的了。就拿影片中焦三爷让天鸣去吸池塘中的水,两个月没有碰唢呐,只是练习基本功。这件事在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第一节钢琴课,连手都站不稳就已经会弹一个简单的曲子了。这些都是来自琴行老板,家长的施压下,产生的一些怪现象。长此以往,一些刚投入教学事业的年轻人的积极性就会被消磨,到最后就为了拿到上课的课时费,下课后走人,完全不顾教学质量。

  (3)部分在校老教师缺乏深造机会。除一些琴行培训机构外,还有是在某学校挂名的一些老教师,在外私自开课,一般学生是到家里或工作室上课,由于没有监管机构且年龄或在当地威望让他们停止了继续学习,继续深造,上课内容较为随意性,总是满足自己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教学内容来要求现在的学生,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2.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家长

  (1)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大多数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超出孩子实际的学习能力。有的甚至把自己小时年轻的梦想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家长与儿童之见矛盾激化。

  (2)家长对社会音乐教育的观念有待改善。现在将社会艺术水平考试列为“最具权威”的成绩评定方式之一,并被广大家长和学生所认可,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将社会艺术水平考试与文化课考试,升学考试加分,联系在一起,家长也是希望走这个捷径,大多倾向于功利心。有的学生学琴只是为了去考级,一首曲子能弹上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完全忽略了教育学生对音乐的感觉,音乐的创造力等等,当前所谓的考级,比赛也比较混乱,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能过,基本上达到级别,但达不到质量,最后学生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变成只会复制琴谱的机器人。

  (3)家长对社会音乐教育的态度。据笔者经历,大部分家长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孩子的练琴,有的家长上课陪在旁边听课,不到五分钟就开始不停刷手机,练琴时更是不管不顾。家长一味地要求老师的水平,要求老师的进度以及教学结果,但自己却不付出行动,不能配合老师。

  3.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学生

  (1)儿童学习压力大。家长施压大,兴趣班过多,不精分。

  (2)儿童受父母影响较深。把老师看成一个服务者,包括家长也认为交了钱,要得到所谓的成效,在我所了解的一个机构里,学生上课不听课,老师说了学生,学生反驳“你是我爸妈花钱雇来的,你要是说我,我就告你”也许这个学生是无心的,但是这种思想一定是受父母平日里的教育影响,现在的学生对老师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把自己的成绩怪罪到老师身上,老师对这样的学生也是打骂不得,久而久之产生学生厌学,老师厌教。

  二、对当前儿童社会音乐现状的建议

  (一)完善儿童社会音乐市场教育机制

  我们要对现在市场上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进行监督,随时在琴行进行抽样调查,对老师上课,学生回课进行抽查,并收集完整的家长信息,对家长进行暗访等等。严格把控教师质量,聘用教师要得到社会认可,有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例如:定期观摩,任课老师与家长互评等等。完善针对孩子们学习成果的考评机制,对孩子的学习成果严格评判。不让存有侥幸心理的老师和家长扭曲孩子们的学习。也是为了对认真学习的孩子们的公平起见。

  (二)转变家长社会观念

  尊重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要对正确的观念加以引导,循循善诱,有耐心的陪着孩子完成课后练习。不要以考级之类的社会评定来断定孩子的学习情况,不要急于求成,盲目的把业余水平(十级)作为终止学习目标。

  尊敬老师,家长的表现直接会影响孩子,尊敬老师应从家长开始做起。当家长开始尊敬老师了,孩子自然会尊敬。有利于孩子对于专业学习的敬畏和专注度。

  三、结语

  当前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确存在着很多弊病,从长远的眼光看十分不利于音乐学习的发展,势必会引起一系列不可估量的问题。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音乐机构都要进行反思,正视问题,改正问题。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我们发现小问题不去重视的时候,未来一定会有大问题。希望所有处在儿童社会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能够发挥行动力,相互配合,将我们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路走直,走顺。为我们国家每一朵花骨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问题思考意义及发展影响论文共】相关文章: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02-03

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08-10

社会教育问题论文03-30

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论文02-04

高校体育的发展及思考论文02-06

影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因素02-25

音乐表演心理思考论文06-20

浅谈对儿童体育发展适宜性问题的思考的论文02-17

浅谈基于童话的特点探究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论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