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1-06-14 10:46:53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植物保护学是以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为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探索有害生物治理技术,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是高等学校涉农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草鼠害、植物化学保护等部分。在涉农专业,特别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植物保护学一直受到很高重视[2],但该课程涵盖知识面宽、课时数有限,加之教授的综合性大学研究生专业背景参差不齐,使得上好该门课程成为对任课教师的巨大考验。在过去三年间,笔者担任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研究生植物保护学课程的主讲教师。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针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特殊性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形成了一些体会和思考,现总结如下。

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一、现阶段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特点

  1.课程设置特点

  当前,我国部分综合性大学设置了涉农学科及专业,植物保护学是这些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理、工、文、管、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我校的涉农专业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学院,目前主要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养殖(植物保护)、生物学等硕士专业。植物保护学是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和养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与之配套的相关课程还有昆虫学、蚕桑病原微生物及生物防治、植物检疫学、农业生物安全、农药管理与应用等。总体上看,这些课程的设置基本符合植物保护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在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选修课程的学生特点

  目前,综合性大学涉农学科及专业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本科阶段多为生物类专业,大部分为非植物保护专业或非农学类专业出身,未经过系统的植物保护学基础主干课程的学习。因此,较大的专业跨度使得他们在接受硕士生植物保护学课程教育时存在一定难度。以笔者所在的生物技术学院选修植物保护学的学生为例,近5年来大部分研究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皆为生物类专业,甚至有纯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学生,接受过植物保护或农学类本科教育的学生比例很低(见下表)。不同于接受过4年植物保护本科专业教育的学生,他们对一些基本的植保专业词汇和知识点均不太熟悉,使得该课程的教授存在较大难度。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学生虽然无相关基础知识积累和背景,但所学专业多为生物学大类。由于高考的原因,这些专业录取分数线一般比农学类专业高,导致他们的学习基础整体上高于农学类学生。在笔者授课的班级,甚至已有学生研一阶段就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的奖励,并有SCI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因此,在课堂授课时,即便他们对于一些植保的基本知识点“零基础”,但经过教师的讲解,很快就能掌握,体现了较高的课程学习潜力。

  二、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合理确定和划分植物保护学主要分支学科在课程教学中的构成和比例,这也是在目前课程教学时数仅为32学时的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认为,可将植物化学保护这个应用性较强的分支学科拆分至植物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技术中进行讲授,这样既大幅压缩了课时数,也增强了植物保护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联系。由于综合性大学涉农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农业大学中的植物保护专业,可删除“农业草、鼠害”部分。此外,对于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也可大幅压缩。例如,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害诊断,昆虫学中的昆虫分类与鉴定、害虫测报等部分,可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鼓励学有余力或者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自行学习。同时,保留目前植物病理学与昆虫学研究的热点和经典内容,特别是能够与学生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相互衔接的知识点和章节,重新予以整合。要特别注意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最新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例如,植物病原物效应子与致病机理的关系、昆虫行为的神经机制、害虫的抗药性與绿色农药合成、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机制和生态安全性等。通过引入这些热点研究,不仅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相关课程梳理与衔接

  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本科阶段学习过的课程进行梳理,找出与植物保护学各主干课程存在较高相关性的课程。例如,生物类本科专业学生一般都要学习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这两门课程,可以从这两门课程中筛选出相关知识点,整合进植物保护学中植物病理学分支的讲授。又如,可将生物工程专业中的发酵工程课程相关知识点与绿色新农药研发与创制结合讲授。通过既有知识体系储备的引入,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新内容时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体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3.注意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研究生阶段最大的学习特点是学生已经开展相关的系统课题研究。给研究生授课,必然不能再遵循传统的本科生授课方式,必须注重教研相长[3]。抛开学生的科研工作而开展单纯的理论教学,可能会导致“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技术体系落后”的严重问题[4]。一方面,教师要立足本职科研岗位,紧跟研究的主流方向,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及时把最新的理论成果纳入教学中,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中陈旧过时甚至有争议的知识点大胆摈弃,取而代之以最新的研究成果,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梳理选课学生的当前研究背景,在教学大纲制订和修订、授课计划的编排中适当倾斜,这样不仅能让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熟悉感,教学过程中师生也容易产生共鸣。例如,近几年选修课程的学生中都有研究家蚕病理和生理的学生,这块内容恰好可以与昆虫学模块中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害虫生物防治等内容契合,授课的时候可对此部分适当予以侧重。

  4.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研究生的思维模式不同于本科生,表现为更加活跃,对具体科学问题的思考也更加系统和深入。传统的教师作为主角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应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开放式、讨论式教学,才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在对具体知识点讲授完毕后,提出一个关于此问题的案例进行讨论。例如,对于“寄生性天敌寄主搜寻行为模式”,在讲授完寄生蜂一般搜寻模型后,安排“斑痣悬茧蜂搜寻寄主斜纹夜蛾的行为机制探究”的开放式题目,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设计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备选试验方案。通过课堂热烈讨论,学生从行为模式描述、化学生态学机制、嗅觉基因挖掘和功能分析、个体行为学验证等角度设计出了完备的试验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掌握,也锻炼了他们利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革新方面,笔者做了另一项尝试,即组织课堂seminar(学术讨论会)。这项活动的主体为学生。一般提前1个月布置任务,让学生对应课堂教学知识点,选取近年来相关的高水平论文,閱读后制作成PPT,进行课堂汇报展示。这项活动的好处有:①让学生具备跟踪相关知识点最新前沿研究进展的能力;②增强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感,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③锻炼了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对科研成果的表达能力。例如,生物工程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就能够通过PPT展示、道具配合,将昆虫行为生态学的案例讲解得十分精彩,体现了较高的科学素养。

  5.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后,必然要对相应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笔者所教授的植物保护学为例,去年该课程考核方式已由考查改为考核。针对这一转变,笔者将期末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中,课堂出勤率、课堂互动环节、seminar展示环节作为重要的参考。其中,seminar环节设置学生互评,作为成绩构成的一部分。期末考试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特别注重知识点的综合性、应用性考核,这也符合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和教学的特点。在题型设置上,尝试设置开放性试验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这些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更加灵活。

  三、结语

  在综合性大学植物保护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设置更加合理,更加适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注重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在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召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陈世宇.创新视角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143.

  [3]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3(11):55-59.

  [4]王润孝,张学良,吴丁毅.教学与研究相长的长效机制建立之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