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模式对中国MPA课程设置的启示论文
一、前言
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旨在为党政机关和其他公共管理机构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具体政策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中,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塑造着受训者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MPA教育中极为重要。
我国于1997年5月在第17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批准设立MPA学位教育。从2001年批准第一批24所高校成为MPA 培养单位起,我国MPA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MPA教育起步较晚,跨越式发展的背后,不少问题正逐渐凸显,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完全符合MPA 教育目标,未契合我国政府角色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对MPA教育进行规范化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发展至今,已成为MPA教育起步最早、发展最完善的国家。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集规范化、多样化、自主性等特点于一体。因此,积极学习美国MPA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着重分析美国MPA课程设置的特点及潜在价值倾向,对我国现阶段MPA发展极为重要。
二、中美课程设置概况
依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我国现行的的MPA 培养方案总体上安排了四类课程: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
从开课数量上来说,中国学校核心课处主导地位,数量在7~10门,学分占比达一半左右,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明显少于核心课程,社会实践所占比重最小,仅为1门课2个学分。从开课质量上来说,各学校间核心课程及必修课程名称和内容较为雷同,理论性课程多,应用实践性课程偏少,其中选修课可选范围也较少。
美国的MPA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必修课、选修课和实习。其核心必修课相比于中国更强调规范分析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美国更注重定量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管理技巧和财务知识等基本应用技能。其选修课比重远大于中国,且种类充足,内容广泛,实践性和针对性强。
三、中美课程设置比较
1、课程多样性
美国很多高校为MPA学员提供了较为广泛的专业课程及丰富的选修课程。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为MPA学员开设了3000多门可选课程,华盛顿大学为MPA学员提供了5个研究方向50门选修课程,学生只需从中选修3门以上课程。此外,有的学校还开设许多政策讨论课,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理解。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不仅让MPA学员拥有更多的专业方向选择,还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偏好、职业需求,为培养高素质MPA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比之下,我国的MPA教育受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的限制,其课程设置差异少,培养方案雷同,且开设的选修课程偏少。某调查显示,对照我国政府管理的27个行业类别,我国高校MPA教育专业对政府管理的行业覆盖率在60%以下,且高校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的重合度超过70%.可见,我国的MPA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如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公共管理的发展需要。
2、课程实践性
美国的MPA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在职学员与非在职学员的区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和管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其课程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不断创新,强调案例教学等实用性课程,学科交叉性课程越来越广泛,以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实践能力。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MPA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性课程缺乏刚性约束,历来的教育传统导致MPA课程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疏于对公共管理应用及实践问题的研究,案例教学缺乏本土化实用价值且可选范围过小。可见,我国高校MPA的课程设置并不符合其培养应用型、实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中国MPA课程设置的启示
1、促进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完成教指委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和选修课数量。根据MPA管理目标和社会发展现状,根据各校培养规模、生源特点、现有师资和课程建设情况,进一步优化专业方向,增设一些前沿性和需求性较强的选修课程,促进各种相关课程的交叉互补,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增加案例分析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研讨、项目调研、社会实践教学、情景教学等开放性教学方式。搜集我国公共管理实际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职业特色的案例教学库。鼓励学员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领域跨学科的经验交流。
2、加强课程设置实用性和实践性
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选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核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强课程灵活性, 大量开设实务性选修课。适当减少核心课程的课时数或门数,增加应用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如“定量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领导技巧”、“财务管理”等国外常见课程。
3、了解学生需求,建立反馈机制
了解政府及其他公共管理机构对学员素质的实际需求,定期调查学员对课程设置的需求。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在课程结束后,及时搜集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意见,从实用性、实践性等多方面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课前调研与课后反馈,及时掌握各方需求,获取有效信息,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MPA 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MARC H,ZHANG Meng-Zhong.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omparative Chinese/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9,(S1):S5-S12.
[2] ELLWOOD J W. Challenges to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Management Education[J].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008(1)172-187.
[3] 娄成武,杜宝贵. 中美MPA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比较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2(21)16-20.
[4] 周建国,陈谦. 中国MPA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行政管理,2015(11)88-92.
[6] 裴蓓,罗英姿. 我国MPA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未来出路[J]. 中国农业教育,2016(01)82-86.
[7] 陈爱红. MPA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形势下的要求[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9)107-110.
[8] 赵永红. MPA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及其解决思路[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41-44.
【美国模式对中国MPA课程设置的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MPA课程学习感悟07-19
新加坡中学数学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论文06-22
浅析高等教学的课程设置论文06-19
物理教学中情境模式的设置论文07-04
MPA论文指南推荐06-02
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研究的论文04-16
小学素养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论文04-17
高校课程设置心理学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