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字的语文论文

时间:2021-06-12 15:14:51 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学识字的语文论文

  学识字_语文论文

关于学识字的语文论文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正在酝酿一场大的改革。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要让学生能够开开心心地学语言,轻轻松松地识汉字。

  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推出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探索课题,并于2000年9月起在本市六个区,10多所小学开展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2000年底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十五重点研究课题。

  该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究,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研究。

  该课题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大致如下。

  一、说故事读故事识汉字--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解决识汉字问题

  我国自古就把识字当作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入学以后2-3年内,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观点曾经多次写进语文教学大纲。因为不识字就不能阅读,不能写作。识字似乎成了语文学习起步的必要条件。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小学阶段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管语言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发育成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一生的语言水平。布鲁姆认为孩子在4岁以前,有50%以上的智力是可塑的,4岁以后要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就困难了。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地失去了。在他看来,迟到的帮助都不过是补偿性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适当地加强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反,这一时期如果他们的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也会消失。

  语言学家也指出,学习汉字的儿童与学习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较,由于要花上2-3年的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往往要滞后2-3年。这对他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

  如何妥善解决认识汉字和学习语言之间的矛盾?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找到了一种既能使儿童语言充分得到发展,又能比较轻松而又高效地认识汉字的教学方法--阅读识字的方法。即充分利用入学儿童具备相当的口头语言能力,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继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在听懂听熟的基础上,让儿童尝试阅读故事的活动,通过和文字材料反复见面,让孩子在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认识汉字的目的。

  这样的语文课以孩子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识汉字等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方法。其主要步骤是:

  1.听故事活动。先反复听老师(或录音)讲故事,让孩子听懂、理解故事内容,听熟故事语言。

  2.讲故事活动。练习讲故事的过程就是学生训练说话的过程,也是吸收、内化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

  3.读故事的活动。让学生跟着老师(初可以跟录音)指读课文。一边指读一边认读汉字,反复读3-5遍,在阅读活动中与生字见面。

  4.认字活动。教师适当地提出故事中部分出现频率高的生字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达到会认读。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初步证明这种全新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听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猛增到50%以上。由于实验设计将听故事和说故事的语言活动作为识字的基础条件,因此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口头语言训练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一多半的时间在进行听话和说话的训练。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学生学了4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能比较流利地讲出来。语言材料的积累总量8000字以上,相当于原来教材语言总量的10倍。有效地丰富了入学儿童的语言累积,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经初步测试,实验班的孩子仅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其说话能力就明显超过了二年级的学生,说话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长宁实验小学的一个学生,两岁半才开口说话,在幼儿园里没有说过一句完整的句子。进入小学以后,由于每天上课都练习讲故事,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这个孩子从不会讲-不敢讲-害怕讲,逐步转变为学着讲-不怕讲-喜欢讲。这一转变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缺陷,开始逐步消除在公众场合不敢说话的心理上的障碍。

  二、开发无意记忆的潜力--轻轻松松识字

  用于识字的时间减少了,会不会影响识字的速度和效率呢?这是实验伊始老师和家长共同关心也是最担心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取得较高的识字速度,是检验这项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识字量上不去,无论口头语言发展如何,不仅社会难以接受,也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设计实验方案时,我们把研究识字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实验设计的初衷就是要妥善解决发展语言和认识汉字之间的矛盾,使之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要在发展语言和提高识字效率两个方面取得双赢。而不能以减慢甚至牺牲某一个方面为代价来换取某一个方面的高速度、高效率。

  汉字数量多,既难认又难写。传统识字教学主要依赖学生的有意记忆,第一次遇到生字,即要求学生记住每个字的音、形和义,达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说、会用)。它的要害是第一次遇到就不允许遗忘。一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是学得快忘记也快,而教师恰恰是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不准他们遗忘,因此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遗忘作斗争。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其实课堂教学中用在记忆巩固汉字的时间大大超过了认识生字的时间。根据艾宾浩斯对人的遗忘规律的研究,短时记忆的遗忘率一般在60-70%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天学10个汉字,第二天忘记6-7个是正常的。要求学生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就能记住所学的生字,其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由于违背记忆规律,所以学生识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劲。

  要减轻学生识字负担,应该尽可能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来设计识字教学的方法。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的许多汉字并不是一次完成的。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能很轻松地认识并写出自己的名字。用不着教师吃力地分析讲解,反复复习巩固。因为学生在各种场合经常看见自己的名字,尽管没有很费劲地去记忆,但是通过十数次甚至数十次见面,他就能很轻松地熟识。这就是利用无意注意(或称无意记忆)来认识汉字。大量事实说明,利用无意记忆识字,是一种很有潜力也很有效的识字方法。它并不加重儿童的学习负担,所以不仅有效,还十分轻松。

  我们的识字教学改变了一步到位要求四会的做法,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将不许遗忘改为在开始阶段允许遗忘,将四会要求化解到一段时间(一般是3-5周)里逐步达到:即在一段时间内,在多篇课文的阅读学习活动中,通过反复多次的见面逐步认识汉字。允许学生对所学的汉字有一个从陌生到不陌生,从不认识到会认会读,最后达到会写会用的过程,四会要求分步到位。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里,学生认识每个汉字大致可以分解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阅读,熟悉汉字。阅读活动初期,不提识字要求。但是每篇课文教学,在听熟听懂故事的基础上,让孩子反复多遍指读课文。指读的目的是提高生字认读的刺激强度,每篇课文一般指读3-5遍,以便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这一时期学生阅读主要靠听力记忆,不一定识字;但是通过一段时间多篇课文的指读,学生对一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字,有些从陌生到不陌生,有些从不陌生到熟识。

  第二阶段: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结合,强化识字。为了增强记忆效果,3周以后每篇课文都选择8-12个已经反复出现多次的汉字要求学生认读。由于反复多次见面,学生已经度过了遗忘率最高的阶段,基本上已经到达了不陌生甚至是熟识阶段。这时教师及时抓住时机,用适当的方法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分批选择复现率较高的生字进行强化记忆,很自然地将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十分轻松又比较牢固地认识汉字。在认识这部分汉字的同时,学生在连续不断的阅读中,又在继续熟悉另一部分生字。

  第三阶段:先识后写,达到四会。入学12周(拼音学完)以后,再要求学生分期分批写字。由于学生已经认识这些汉字,写起来十分容易,而且巩固率极高。

  学生通过一个过程认识的汉字,不但不容易遗忘,而且大大节约了识字的时间。用这种方法教学汉字,教师用在识字的时间大约只占每篇课文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实验班学生识字数量平均达到了430字左右,是非实验班学生的2.5倍,其中四会字180个。四会字默写的正确率达到了98%以上。四会字默写正确率与非实验班学生持平。

  实践证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开发学生无意记忆在识字方面的潜能,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是一种减轻学生识字负担,提高识字效率的好方法。把识字时间压缩到最小程度,就能将大量时间放在学生语言的发展上,从而一箭双雕,从根本上解决学习汉语的儿童因为识字而造成语言发展滞后的严峻问题。

  三、拓宽学习空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

  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陷就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大一统,很难顾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六岁儿童个体间智力年龄的差异通常在正负3岁左右。也就是说,就智力来看,同一个班的孩子,他们中智力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最大的已经是9岁。其智力年龄的差异可以达到6岁。让差异如此之大的学童同在一个班级学习,使用同一本教材,学习同样的内容,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据我们开学初对6所学校563名入学儿童的测试,识字20个以下的约占16%,最少的不到5个;识字在200字以上的约占15%,其中44%的学生识字超过500字,最多的识字在1000字以上。面对如此大的差异,如何让孩子们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呢?这确实是十分令人头痛的难事。

  实验教材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在识字数量方面提出了三点要求:

  1.会写的汉字(四会字)不少于180个。四会字的数量与S版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生字持平。这样就保证了基本的识字数量,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教师、家长的顾虑。

  2.认识汉字不少于450个(包括180个四会字)。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达到的下限的保底数量。

  3.教材汉字数量达到1000个。我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48篇课文中编入的汉字超过了1000个。这就为一部分识字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相当充分的识字空间,使他们的学力在入学以后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由于实验教材中每篇课文出现的生字不受学生识字量的限制,要求学生认识的只是前面课文中已经反复出现的一小部分字,这样就留出了充分的识字空间,学生就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已有的识字量自主认识其它的生字。

  比如,这一篇课文中要求认识的10个生字,一个学生已经认识其中的8个,那么他就会很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其他一些他还不认识的生字,这种识字方法能够比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自由度相对比较充分的氛围中,加上教师对识字量较多的学生不断加以鼓励和表扬,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课内主动去识字,还把这种习惯延伸至课外。

  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简单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教育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学生有了自主识字的积极性,认识再多的字也不会成为负担。据家长反映,许多学生在家看电视,走在大街上看到广告商标,经常会指着一些生字问家长,并通过这样的方法熟悉或者认识了许多字。据调查,武宁路小学一年级的张悦同学,入学测试时认识汉字433个,在一个学期中又认识了1306个,他的识字量已达到了1700多个。他妈妈反映,这个孩子的特点就是进入小学以后识字积极性大大提高,看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家长。

  据统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验教材规定的识字量约420个,学生基本都能达到。有60%以上的学生识字量超过500个,教师们普遍反映,这样的识字方法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力发挥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很有好处。入学时识字多的,可以识得更多,原来识字不多的,也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达到规定的基本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不管学生实际识字量,按教材规定识字,学生毫无选择空间的识字方法。

  四、充分发展口头语--促进早期智力开发

  长期以来,低年级语文教材由于受到生字的限制,课文的语言水平大大低于学生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幼儿园,其口头语言已经能够进行日常生活交流,不少人已经能够讲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可是进入小学以后,却让他们从一句句话开始学起。这对学生语言学习,不仅是一种浪费,也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的语言应该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而不能滞后于学生语言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实验教材采用的是听说起步学习语言的方法,因而教材编写就基本可以不受学生识字量的局限,这样就为丰富教材的语言量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据我们对现行的几种教材的统计,一年级教材编选的课文(不包括看图识字和学词学句),最少的仅7篇,最多的10篇;语言量(指课文字数)最少的不满400字,一般不超过800字。

  实验教材的课文总量增加到48篇,字数接近1万。课文字数是原来教材的10-20倍。教学中我们将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听过的课文基本上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来。这些课文中包含着大量的学生语言中没有的新的词汇和句子,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句子说话,能有效地促进这些新的语言材料的内化。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受识字少的影响,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充分发展。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必定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课文数量的增加,也使课文信息量更加丰富了。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得到更多的思想教育、情感体验,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这些知识经验的积累,又为孩子理解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我们在试验中也注意到学生在口头语言发展方面的差异性。语言发展好的孩子入学时已经能够非常流利地讲故事,个别学生甚至讲得有声有色,很有感情,而差的学生在公开场合说一两句完整的话都有困难。实验教材在训练学生口头说话方面有比较刚性的规定,即一个学期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讲述40篇以上的课文,其中讲故事30个。我们还要求家长配合,把孩子讲的故事全部录音,一个学期制作一盒录音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将说话有进步的学生的录音带放给全班同学听。施行了这个办法,使一部分说话能力不强,原来在课堂上没有说话机会的学生,也有了充分的说话练习的机会,说话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有些试验班教师采用评选故事大王的办法,每篇课文的讲故事这个环节,让每个孩子自己先充分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故事的擂台赛,哪个同学讲得最好,就授予故事大王的称号,以示鼓励。这种方法使得一部分说话能力强的同学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有序的竞争中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把课文中的故事讲出来,还要讲得好。故事大王讲故事,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种示范,让他们学有目标,追有方向。良性的竞争,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事实证明,听懂文章对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极有作用,学生先听再读,边阅读边识字。学生越读越识,越识越读。当识字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以后,他们就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阅读活动。

  实验教材从听入手,要求学生仔细听,一边听一边想,一边听一边记,这对学生的听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是很好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对入学儿童早期思维的开发也有积极的意义。

  五、拼音分散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小学生应该尽早掌握。但是学生一进学校,集中4-6个星期学习汉语拼音,整天学习ɑoe进行bɑmɑ的拼读训练,既枯燥,又乏味,而且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知道究竟有什么用处,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事实证明入学开始集中时间学习汉语拼音,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不利的。

  实验教材对汉语拼音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方法是:延长时间,分散难点,注重拼音,淡化书写。

  分散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每天(节)语文课留出10分钟左右教学拼音。10周达到能够拼读。

  声韵母教学也采用分步到位的办法。以往拼音教学,第一次见面就要求记住字母,学会读音,并且能够书写,这样做学生负担很重。我们开始也是从听入手,通过3-5天让学生听熟悉,对照字母看熟。允许学生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3-5天以后学生声韵母听熟了,每个字母的写法大致有印象了,再一批一批强化巩固,让学生记住。

  拼音教学注重拼读,淡化书写。淡化书写不是不写,适当的书写可以帮助记忆。但是拼写不作考试要求。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实验,我们感到收获最大的不是学生多识了几个字,多说了几个故事,而是学生对学语文有兴趣了。武宁路小学的陆宇福校长说:我教了30多年小学,当了10多年的校长,第一次发现学生真的喜欢上语文了。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家最喜欢的事就是听录音、讲故事,还一本正经地让父母帮他录音。我们认为,学生之所以对语文有兴趣,主要原因是:1.语文课从听故事讲故事开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也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2.将识字化解为一个过程,大大降低了识字难度,减轻了学生心理压力;3.给学生留出自主识字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拼音教学延长时间,分散难点,而且每次学10分钟,安排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当他还不感到枯燥时已经结束了,花时少而效率高。

  解放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识字教学研究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绝大多数的实验都将缩短识字的时间,尽早让学生阅读、写作,作为改革的主攻目标。这些研究应该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大部分实验都做到了在2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学生基本能够读,将识字的时间整整缩短了一年甚至一年多。在认识汉字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了语言发展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识字是硬任务,汉字难学难认,学生学得快、也忘得快,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识字上。即使教师在主观上重视低年级儿童语言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却很难改变以识字为重点的现象。识字任务完成了,而儿童语言的发展却难以放到应有的地位,这样就造成了儿童语言的滞后发展。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发展的滞后,会直接影响儿童思维的发展。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工具性学科。但是近年来社会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意见很多。学生学习语文负担重,兴趣不高,教师也感到语文教师难当。

  一年级学生刚刚蹦蹦跳跳地从幼儿园出来,马上让他们每天整堂课整堂课地集中学习汉语拼音,而且连学8周,实在是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

  8周以后开始学习汉字,从一二三四、山石田土开始学起,对于一字不识的孩子来说或许有兴趣,问题是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入学前大多都受过学前教育,或者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以及江浙一带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学龄儿童入学时一字不识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据我们对本市和江浙两省8所小学近1500名入学儿童识字情况测试,识字最多的超过1000个,最少的5个;平均识字量为100个左右;有2所小学入学儿童识字量180字以上;识字量在200个以上的儿童超过15%。而一年级第一学期半年的识字总量仅为180个。也就是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要花整整一个学期去识已经认识的字。这样如何能激发学生的上语文课的兴趣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入学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或者说是最佳期。这一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一生语言的发展。然而现行一年级的教材,由于受生字限制,每一册教材的课文数量一般都在10篇以内,总文字量不超过800个字,这样的教材只符合一个字不识的儿童学习识字。如果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去考察,新的信息量很少,难度过低,滞后于儿童已有语言的发展,孩子入学前在幼儿园已经能够讲一个一个完整的故事,到了小学却又从头开始从一句话一句话开始学说话。这样学语文,怎么能激发起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怎么能使他们的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学识字的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07-26

《识字学词学句》语文教案06-27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06-24

《识字学词学句》语文教案09-03

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学设计11-03

语文识字教学论文:在反复朗读中有效识字05-1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索论文06-21

语文教学设计:识字学词学句06-17

识字学词学句语文课件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