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的论文

时间:2021-06-14 10:13:12 论文 我要投稿

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的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的论文

  1.1研究对象

  选取陕西省散打集训队运动员50名(男队员38人,女队员12人),其中武英级运动员6名,一级运动员31,二级运动员13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国内外有关散打运动损伤及损伤心理学书籍资料,收集归纳国外相关运动损伤心理学理论及模型,为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调查问卷》,选取陕西省散打集训队员50人,对运动员损伤情况及心理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以及伤后心理特征、心理治疗、心理康复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为92%。

  1.2.3数据统计法

  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运动员受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出悲伤、消沉、并伴有焦虑、紧张、恐惧、惊慌、愤怒、沮丧等反应[2]。临床运动医学研究表明,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元的,心理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因素不仅可能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而且将影响选手的运动表现及伤后康复[3]。运动员对潜在应激运动环境的反应决定着运动损伤是否发生,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受一系列包括人格、应激源史和应对资源等心理因素的调节,并且应激反应也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该模式还预测,专注任务能力越强的选手越不容易在比赛赛季遭受剧烈或慢性运动损伤[1]。应激理论指出,如果运动员感到不能应付环境的要求时,他的应激应答就被激发了,与之相应的生理和注意力变化会导致肌肉紧张,视野变小,这样也就增大了受伤的危险性,可能产生运动损伤。认知、生理和注意力之间相互影响,运动员对潜在运动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运动损伤是否发生。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受一系列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影响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运动员的人格、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以及干预措施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该理论模型过分强调运动损伤与各心理因素之间线性的关系,忽略了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方面。

  2.2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型

  2.2.1应激—损伤模型

  应激—损伤(心理学)模型是基于应激理论,旨在解释心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理论模型。调查发现,生活中恋爱失败、亲朋好友的病亡、与观众和教练员或同伴的人际关系紧张等等,都可以影响到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使他们处于痛苦、紧张、不安、失望等消极情绪中。当这种矛盾的心理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可能发展成为应激状态。被调查的散打运动员有31.4%在参加重大比赛时(散打世界杯、世界散打王比赛、全国锦标赛等),赛前容易发生临场应激,赛中出现紧张应激,运动员压力增大,视野变窄,战术出现混乱,说明应激的不可预测性和瞬时性。如果运动员的应对策略不当,则易造成情绪的较大波动而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容易产生损伤。调查表明,专注任务能力越强的运动员越不容易在比赛或赛季遭受剧烈或慢性运动损伤。调查发现,14%的运动员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受伤的频率和程度高于其他运动员。这说明,个性特征是与应激联系紧密的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具有间接作用。另外,调查发现,高动机水平的散打运动员更容易受伤。高动机水平与个人对自己的严要求、高标准有关;许多运动员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功欲望或实现亲友、领导的期望,或得到别人的尊敬与崇拜、往往在训练和比赛中忍受各种类型和程度的痛苦。这不仅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也容易因此过早结束运动生涯。调查还发现,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运动员而言,受伤率要高出心理准备充分的运动员若干倍。除了上述因素,自我概念、自尊、心理疲劳、反应时等心理因素也与运动损伤有关[6]。

  2.2.2交换理论模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该理论模型过分强调运动损伤与各心理因素间的线性关系,忽略了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交互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方面。交互理论模型是在应激—运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模型[7]。交换理论模型认为,一个运动员是否发生损伤,由运动员对所处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应激(特别是生活事件)、应对资源以及情绪的状态等。也就是说,这些心理因素之间并非孤立地产生作用,而是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对技术、状态焦虑、生活事件以及比赛中角色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8-10]。调查发现,散打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更容易导致运动损伤。中高度状态焦虑是一种情绪障碍,往往伴有躯体的种种不适应,阻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感觉。特殊事件诱发出来的体验常会对散打队员产生更大的影响,使得体能、技术及心理素质低的运动员会容易由于失败在主观上产生更大威胁,导致更高程度的状态焦虑。35.5%被调查运动员在比赛中,如遇到强手常会伴有紧张心理反应,对完成关键的出击动作时会犹豫不决,致使比赛过程中处于高焦虑状态。因此,高焦虑状态下,运动员容易出现散打技、战术概念的突然遗忘,大脑皮质神经通路和感受器的联系突然中断,时间和空间知觉模糊不清,身体协调和平衡被破坏,由此引起的心理障碍,往往诱发更为严重的损伤。

  2.2.3恢复理论模型

  调整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社会支持、表象训练以及相信康复方法的效果等是促进运动损伤康复的重要心理变量[4]。Grove和Gordon在Adersen和Williams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基础上经过扩充,提出了运动损伤恢复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运动员的损伤能否恢复和返回赛场是由治疗的相关因素、个体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个体的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人格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的,损伤恢复过程是心理反应、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11]。调查显示,损伤后采取心理治疗只占了3%。38%的运动员认为康复过程中缺少好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指导。86%的被调查者认为,制定合理、积极的心理康复计划有助于伤后尽快重返正常的训练和比赛。被调查的运动员往往忽视受伤后的心理治疗。虽然有71%的运动员认为受伤后心理康复对今后的正常训练和比赛起着很重要作用,但真正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调节的比重却很低。被调查运动员却在伤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多数表现为担心今后能否的正常训练和比赛,反映出散打运动员对心理康复和自我心理调节知识的缺乏。由此可见,针对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心理损伤往往容易被忽视,比赛和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很容易在运动员脑中留下瞬间的痕迹和阴影,这将是散打运动员对某个动作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的重要原因。因此,运动员伤后的心理恢复至关重要。应采用暗示、表象等心理方法消除损伤队员的心理障碍,促进身心机能的恢复。自我暗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意念的功能。由于人身体处于安静、放松条件下产生的某种想法具有信息功能,还有对自身体或体外事物直接产生作用的功能,因此,自我暗示可以使肌肉放松,使机体新陈代谢机能恢复,为治疗运动损伤建立了良好的身体状态。此外,受伤的散打运动员可以想象自己成功地重返赛场,并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也可以观看自己过去在散打比赛中取得最佳成绩时的录像片,这种视觉形象会帮助他们顺利地应对损伤初愈后的困难,加速治愈过程。通过表象训练,特别对自己成功技术、完善动作以及曾取得过不凡的运动经历及成绩的表象能够使运动员的心理和身体状态进入训练和比赛的假想中,对身体的各项机能可起到调整作用。

  2.3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型研究展望

  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个体的年龄、性别、生理机能、运动技能、心理状况、天气、季节、场地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可以根据测量心理因素的不同分为应激类量表、人格类量表、应对方式量表。此外,还包括在探究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关系时生活应激、认知、归因、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类相关量表的应用[4]。在考虑运动损伤发生、心理反应及恢复的相关心理影响因素时,应考虑不同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运动损伤发生、心理反应以及恢复的相关心理因素,各个阶段个体之间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所以研究者应针对整个人生跨度的具体阶段,努力描绘和解释该阶段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探讨。具有发展观的运动心理学家应着重用不同理论、不同实验设计、不同研究方法来获得运动中与年龄有关的认知、自我概念和行为的不同,这样就能描绘和解释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过程,特别是有关心理构建,为研究者和参与者提供适于年龄阶段的、有效的运动损伤预防和恢复的心理干预方法[12-14]。

  3结论

  1)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应激—损伤(心理学)模型是基于应激理论,旨在解释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模型。应激的不可预测性和瞬时性,对散打运动员应对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专注任务能力越强的运动员越不容易在比赛或赛季遭受剧烈或慢性运动损伤。2)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交互理论模型认为,心理因素之间并非孤立地产生作用,而是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对技术、状态焦虑、生活事件以及比赛中角色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3)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恢复理论模型指出,运动员的损伤能否恢复和返回赛场是由治疗的相关因素、个体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个体的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人格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恢复过程中应实施暗示、表象等心理学干预手段。4)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式的建立对预防运动损伤及伤后加速身心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排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06-25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调研的论文06-25

射箭运动的运动损伤防治的论文06-25

运动损伤体育教学论文06-25

运动损伤的预防研究论文07-11

河西学院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与分析论文07-11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部位常见运动损伤论文07-1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科学化体系论文07-11

对散打运动员使用摔法时腰背肌力特征的研究论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