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离不开情感的激发的论文
好课,离不开情感的激发
──管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的艺术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金洲小学 张新元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情感体验一直是阅读教学的灵魂与主线。在阅读教学中,最佳的教学效果也需要情感的参与。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激发,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才不感到“审美”疲劳,才不会游离于文本之“门”外而不见“山中之人”。唯有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步入正轨,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阅读 教学激发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一篇文章既是客观事物的反应,也是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而且还陶冶了自己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那些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文的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鉴赏,真正切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却背离文本、远离语言文字、
不顾及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情感激发上营造各种“假象”氛围,结果不是使情感流于形式,就是情感矫揉造作,再就是煽情过头。
现状一:情感流于形式
我们的语文课是真实的,情感也是真实的,不是却反内容的“形式主义”。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语文学习也离不开情感,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这情感应该是适宜、适度的、自然的,更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位教者在上《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用积极悲伤的送别音乐作铺垫,在语言上进行绘声绘色的渲染,结果全班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接着一个哭泣起来,教师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悲从“声“起,结果整堂课由于学生情感失调,情绪失控,直到课止,学生也没有停止哭泣。从形式上看,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但对人与人之间那种博大而宽广的“深情”的感悟和触摸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显然这样的做法,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哭”也许是学生“人云亦云”的.自我暗示的做法,不可取。
现状二:情感矫揉造作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体验情感。语文课重点是学习语文。教学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咀嚼文本,品悟字词,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这需要学生静下新来,潜心会文。我看到过另一位教师,在上《最后一头战象》时,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整节课学生都在一种极为悲壮的音乐氛围中学习。结果学生也“哭”了,而且哭声盖过音乐。学生情绪失控,那还有心思和时间“潜心会文”,与作者进行“心灵碰撞”?这样表面感人,喧宾夺主,教师强加,不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
现状三:音乐煽情过头
一般来说,学生阅读心理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动情三个阶段,感知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动情是感知、理解的结果。而“动情”应是文本学习过程自然生成的,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以文字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感知与理解才能达到,而不是教师有意渲染和故意为之。前两位教者,教师都以“哀乐”来创设情境,学生因“音乐”煽情而哭。这种情感,不是在领悟真实的语言文字产生的。再者教师绘声绘色的渲染,营造送行别离的悲壮氛围,多次提示学生该用哪种语气,哪种心情读,自然学生哭成一片。
学生没有接触文本就被老师创设的无效“情境”带进一种“人为故事使然”的氛围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不是真实的,我们应摒弃。
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为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咬文嚼字,把握含义,揣摩比较,激发情感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蕴含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文章中的词语,在要求上应区别对待。有的词语只要简单地加以说明,有的只要意会就行,而有的词语用得很恰当,分外传神,具有语感性。这样的词语就应引导学生反复琢磨,细细品味,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这时,语感油然而生,情感也就产生了。
如教学《猫》一文,教师抓住一个“蹭”字,让学生把“蹭”与“撞”、“碰”等词进行比较,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用“蹭”更能体现猫“温柔可亲”这一特点;抓住“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短语,让学生思考“小梅花是指什么,为什么把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从而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即抓重点、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相互比较、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加深理解,再造想象,加强体验,激发情感
情感是人们创造形象和理解形象的基本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加深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引导学生再造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加强体验,才有情感的激发。
记叙文教学,要求有再造想象的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文章的描述唤起学生对文章人物、景物和情境的想象,在阅读中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加强体验,从而受到感染。
如教学《草原》一课,对草原的描写,可引导学生再造想象。首先,教师突出草原辽阔的特点,让学生对草原有个整体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抓住“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短语,让学生在理解这些短语中对草原加深印象。然后,教师再突出草原的另一个特点──绿色。引导学生体会“一碧千里”中的“碧”、“无边绿毯”中的“绿”、“只用绿色渲染”等,给辽阔的草原加上绿色加以想象。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抓住羊群像“绣上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等,以突出草原的美丽,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层一层添加上去,如同画家层层描绘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草原的这几个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一幅完美的草原图画。随着教学,学生的美感不断增强,于是学生的情感就被激发起来了。
【好课离不开情感的激发的论文】相关文章:
谈学生作文情感的激发论文12-03
激发情感乐教乐学的论文02-23
物理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论文07-04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论文04-07
浅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优秀议论文08-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论文04-16
我离不开你情感散文07-05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科学课论文04-23
浅谈激发兴趣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论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