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论文
第1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
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在中国兴起,但是当时受到了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抵制。开始于1993年一直持续到90年代后期的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便是精英对大众的一次正面的、持久的对抗。与此同时,在电影界首次提出的主旋律的概念很快演变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思想。随着江泽民在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引用,该文艺思想迅速上升为我国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最后被写进了十五大报告,成为党的二为和双百的文艺方针的具体体现。主旋律的提出也是官方文化为对抗大众文化掀起的娱乐化浪潮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所以,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国形成的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文化局面。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的快感追求未能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不管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体系之内,文艺创作基本保持着感性和理性、快感和美感、欲望和道德的平衡。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的完成,市场机制的形成,中国的大众文化才真正获得了比较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真正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十年。首先是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渐渐息声,代之而起的则是关于审美日常化、日常审美化的研究和讨论。这可以说是学界对大众文化的一次正面认同,也意味着对大众文化的接受和肯定压倒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不再以遮遮掩掩的姿态出现,也慢慢褪掉了自上而下的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了自下而上的文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找乐的特点更被上升为一种审美标准,日常性和世俗性都成为文艺作品可以公然表现的东西。
既而出现了消费文化现象,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被广泛接受: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而消费地点就是日常生活世界;消费社会使物变为一种命运的、激情的和命定性的符号,这些符号包围着社会生活时,便使得日常生活重新获得伟大与崇高其目的正是为了使平庸得到满足并得到宽恕。消费社会所带来的转变是巨大的,消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远为深刻的。这种大规模的物(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对日常生活的认可绝不仅仅停留在审美和诗意的层面上,而是更彻底地认同了日常生活的物质性。
第2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理论困惑与建构
整体生存境遇的改变不仅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而且向中国电影现实主义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陷入了理论困境。只有廓清理论上的困惑,建构新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促进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持续发展。现实主义在其历史演变中不断从最初的艺术规范中繁衍出新的现象,其理论内涵也不断地丰富更新,看似古老而经典的现实主义却变得越来越复杂。现实主义的理论定位也越发模糊,引发了文艺理论界的众说纷纭。
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来说,现实主义的定位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在新的生存语境中,面对实践和理论的多重困境和挑战,以及时代赋予的现实使命,电影现实主义函需进行现代化转换。理论研究者们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当前中国电影需要的`现实主义不能再是那个传统的现实主义了。今天的现实主义电影不是要回到过去的现实主义的教条中去,更不是要退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模式,而是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重新建立电影和当下社会的关系,建立新的电影现实主义观念,探索新的电影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使其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文化环境和产业环境,实现其自身的现代化转换。那么这个新的现实主义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和身份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研究传统的电影现实主义进行现代转换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的电影现实主义研究是将现实主义视为一种文艺思想,除了艺术上的要求之外,更意味着立场和态度,是进行电影创作的一种指导性的思想观念。
现实主义还是一种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崔志远的《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一书便是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进行研究。现实主义还可以是一种创作精神,指作家或艺术家直面现实的精神和态度,比如冯雪峰在《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的论文中就是在精神和倾向的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在西方,也有人将现实主义与唯物主义并称,将其看作一种世界观,比如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而当代西方现实主义研究者中也有人将现实主义视为一种美学风格,比如美国学者罗伯特斯坦姆在《现实主义问题:导论》中就提出应该把现实主义视为多种美学风格中的一种,将电影现实主义研究带出本体论的研究思路。现实主义在定位上的变动性确实为理论研究带来了麻烦。
第3章结语
中国电影在现实性的追求中试图建立的是电影与现实的同构关系,即用电影创造一个现实的镜像,追求的是电影的现实效果。现实效果表示观影者依据假设足够强烈的真实效果,对于再现形象归纳出来的一个存在的判断,为这些形象确定一个现实中的参照物。易言之,他相信,他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但是他看到的是曾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
这使中国电影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从人物到环境都要求和客观现实相符,电影画面上的一切都需要有现实的依据,一旦有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便有可能被扣上虚假或脱离现实的帽子,所以创作者也都小心地进行自我规避,在艺术表现上极为谨慎。所以,中国电影便独具一种严肃、认真的风格,不似好莱坞电影那般洒脱自由。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诗意现实主义研究管理的论文06-13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论文06-21
莫言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分析09-21
对现实主义油画社会功能的再认识论文02-13
试论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中的哲理体现论文04-24
夏衍电影剧作的现实主义价值论文04-20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与投融资发展态势论文02-08
自我分析论文03-30
建筑的分析论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