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保的论文

时间:2021-06-10 12:15:36 论文 我要投稿

有关大学生环保的论文

  21世纪工业化社会最大的祸患是急功近利、泡沫经济、生态环境的恶化、教育和人的发展滞后。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有关大学生环保的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大学生环保的论文

  【摘 要】分析我们面临的环境资源危机,讨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决定性因素。探索高校如何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文化,加强高校、环保机构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促进全民环境保护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保意识教育;教学与实践

  探讨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将传授生态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境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资源问题及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身处其中的环境只知索取而漠视保护,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所消耗掉的资源,所排放掉的污染,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给自然环境带来功能性的破坏,造成广泛的、复杂的和紧迫的环境危机。环境资源问题成了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主要体现如下:

  1.生态与资源的严重破坏

  我国一些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对有限的资源的无序争夺,肆意破坏环境和滥用资源,造成森林资源减少、沙漠化扩大、耕地质量退化、大气土壤污染加剧、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人口成倍地增长,而可耕地却因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交通开辟等原因不断地缩小,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耕地只占世界的7%,而且人均耕地还在不断地减少,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方式,早已超过自然环境合理的承载能力,严重威胁到自然的生态平衡和我们的生存质量。

  2.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高速推进,所产生的排放物远超环境容量,西部地区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指数普遍偏高。我国一些城市将混杂着各种有害物质的垃圾填埋,既侵占土地又污染环境。2009年,我国环保部门通过试点监测发现,天津、深圳、重庆、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全年灰霾的天数在51天至211天。环渤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渤海约有14%的海水被污染,到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22%,致使渔业资源日见稀少。

  3.生态、食品安全问题威胁民生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废水废气污染的村庄,漫天灰霾包围着的城市,灰霾携带的有害物质能够突破多重人体障碍沉入肺部,并能通过肺泡进入血液,有些人选择防尘口罩,避免吸入过多的煤烟和尾气。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和能源资源的紧缺,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一些食品的紧缺。一些不法分子将科技成果用来发展邪恶产业,他们用硫磺熏黄花菜、生姜,用化肥调制粉丝,用避孕药喂养鳝鱼,给猪吃“瘦肉精”和安眠的药;用高科技制造假鱼翅、假蜂蜜、假虾仁;给茶叶添加绿色素,当成新茶叶卖;加进三聚氰胺的毒牛奶,提炼得真假难辨的“地沟油”,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的“问题胶囊”等,生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威胁到每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粮食安全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以往人类活动违反生态规律的不可持续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深刻反省,积极寻求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和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我国将科教兴国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两项基本国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状况和脆弱的环境生态,必须尽快走低耗高效、低排放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也就是绿色发展路子。我国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经济建设,环保先行”的方针,推动我国从源头控制污染,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开发与治理相结合。2003年9月7日我国颁布的《环境影响许可法》,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加大对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力度。200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要求谨慎对待生物生态和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对待转基因的研究应急研究、缓推广,调整农药结构,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限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等。通过不断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逐步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等一系列生态产业。使我国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既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在1972年6月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瑞典斯德哥尔摩会议)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中指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大会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P56]。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日显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错误定位和生态知识缺乏等认识方面问题,以及宣传战略上的严重失策所造成的国民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我国许多工业污染的出现与管理不善或操作人员缺乏环保意识,不失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环境保护是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人通过环保教育获得的环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思想积累。环保教育具备全民性、终身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社会文明与思想的先锋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今天的环境意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环境意识的主流,也预示着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想道德、德育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一些学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亲情淡漠、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等问题。有些独生子女由于家人溺爱、生活环境优越等引发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拼搏进取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生活、不懂得关爱自然和珍惜生命。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环保意识、自律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行为选择功利化的倾向,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这些人的示范效应,又带动了更多人的消费欲望和攀比心理。一部分大学生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他们的处世哲学是不以触动自我为准则,所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安逸、逍遥、享乐,如果听任这种个人主义思潮任意蔓延,只能导致他们对个人私利更强烈的追求,社会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丧失殆尽。我们要避免毁于自身的盲目行为,不能忽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和精神价值的追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深刻教训给我们的启示。   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培养的人才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知识群体,也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高校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为目标,培养大批具有系统环境科学知识又具有各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成为推动全社会参与环保的动力群体,高校培养具备较强的全局意识、敏锐的前瞻性战略眼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综合决策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将在各自的工作中能从政治、经济、科技、道德及社会等不同角度去考虑各种环保问题。如果大学生未能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自律素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有可能形成新的'“环境盲点控制区”(即某一环境盲点身居要职,把握控制着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使环保工作在此地区相对削弱,环保工作得不到充分重视),甚至发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从而给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失[2] [P103]。通过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来影响和教育更多的民众参与环保,防止和降低人为环境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

  三、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文化,加强高校、环保

  机构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智慧”与创新能力,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凸现环保意识教育,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的背景下来构建环保教育观。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逐步介绍西方生态伦理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意识教育相关问题,在高校陆续开设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等课程,90年代以来逐步设置它的硕士和博士学位[2] [P103]。1998年我国开始有重点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2004年11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献给地球的礼物”奖,这是我国教育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共同发起并实施的为期七年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高等教育将道德教育的视野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关注全球共同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来,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文化,致力研究开辟与环境保护相关学科的新研究领域,构建起环保意识教育的理论框架,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实践性。主要思路如下:

  1.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贯穿渗透在各学科门类

  环境教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自然环境(能源、资源)教育;二是技术环境教育。环境保护问题是跨学科的问题,有必要在地理系、人文社科系、化学、生物系等诸学科的领域来探讨环保课程的开设,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我国一些高校针对大部分非环境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用各种专业背景的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保教育体系。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与组织等方面策划、设计、论证制定教学方案。具体措施是:把环保课程列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将“环境学”、“可持续发展引论”作为研究生的限定选修课,同时开设“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选修课。

  环境意识教育是在人类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意识教育是环境意识教育的深化和升华,生态意识提示了人类活动必须在新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然界进行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1)生态科学意识、环境和资源意识;(2)人口意识;(3)自觉参与和协作意识;(4)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5)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生态安全意识等等。它们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生态意识的主体[3] [P48]。生态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形成和环保意识的深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开展相关课程改革实验,在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时,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贯穿渗透各学科门类,在各专业学科都有生态意识的含量和与该专业有关的具体的环保能力和技能课;高校应把宣传落实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环境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作为环保意识教育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评估和处理环境问题、有效参与环保实践的技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能通过智力和信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配置和利用,通过智力资源来开发现有的自然资源,创造新资源,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身心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2.将环保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生态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环境行为规范,环保意识教育既需要认知类的教育资源,也需要实践类的教学活动。高校应重视各个参与机构如教委、科研机构和劳动部门的协作和引导,重视环保部门专业人员的信息传递和业务技术指导,构建“教育部门、环保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机构网络。我国环保部门和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环保教育的各项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和专业指导、提供环保实践场所,为高校环保教育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活动载体,帮助学生在环保知识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如:采取举办环境讲座、环境知识演讲、知识竞赛、参观工厂、营造绿化带、绿化校园等等,充分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施教。高校应将环保作为一个主题,纳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内容中。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指导与支持,使其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先锋组织,使环保意识教育应无时不刻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生态认知和环境行为两方面都协调发展。

  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贴近社会,关注现实,加强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整治,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一时的发展,决不能重复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的“建设性破坏”,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二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资源的不可再生而造成资源稀缺,自觉树立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意识,改变高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建立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三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以及治理与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手段,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让环境保护成为大学生的发展目标、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四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资源问题表现为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相当严重,自觉做好环保宣传教育的普及工作,肩负起民众环保意识教育的历史重任。

  3.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环保教育具备全民性、终身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培养大批具有系统环境科学知识又具有各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成为推动全社会参与环保的动力群体,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由点及面的指导垂范和辐射教育局面。高校作为区域社会的知识资源中心和终身教育基地,在社区教育开设的谋职训练、技能培训、信息讲座等辅导课程中加入环保意识教育内容,增强环保意识教育的实效性。使环保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普及到全民当中,使环境保护由外在的强制转变为全民内在的自觉、自律,成为众多社会群体的自觉行为和价值取向,提高全民环保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建立起从学校到社会的“以点到面”环保教育辐射网,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创建“环保型城市”,建设“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工业区”等活动,大学生环保社团积极与当地环保组织开展多种渠道交流与合作。主要措施有:一是参与“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在环境监测科研展示厅当讲解员、在“环保110”受理咨询中心服务、参观污染源远程监控室、宣传环保知识、环境立法等等;二是结合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通过环保工作成就图片展览、印发环保宣传资料等方式,并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纪念日,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咨询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环境保护认识度、参与率和满意率;三是协助社区做好“绿色社区”设置的环保宣传专栏、宣传画廊、居民环保行为公约牌及环保警示牌等宣传内容的更新,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警示教育,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形成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行为规范;四是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积极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重点监控企业等单位增设环保宣传专栏,更新宣传内容,激发民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五是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为社区居民中开展生态安全、食品安全讲座,引导广大市民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大学生环保的论文】相关文章:

环保论文精选06-12

环保论文LED论文06-01

环保论文:LED论文06-01

环保小论文04-28

最新环保论文06-01

有关环保的论文06-01

环保论文大全06-01

有关环保论文06-12

环保论文LED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