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论文模板
导语: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设计论文模板。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的不断重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课程也都进行了多种方向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在实践考察中,各地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大学生就业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使就业课程安排的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大学生课程分为引导类、心理类、实践类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这几类课程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发现,为更好地指导就业课程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
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二者“不对口”,而且在供需内容上有一定的偏差。企业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而学生群体,一般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动手能力、探索能力都因为环境资源的有限,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作为学生来讲,毕业之后所面临着就业的刚性问题,却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意愿。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必要的经济资源。在各个行业还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大的的市场前提下,保证人才资源的可靠性是企业优先考虑的原则之一。当代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同样缺乏社会资源,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应当仅仅将工作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拿走,而是应当授予当代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技巧和能力。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就业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引导类课程
1.1引导类课程的设置意义
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出发,学生从小就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的课程安排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对未来择业就业问题概念较为模糊。在学习压力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在大学里存在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在按照学校既定的课时任务机械地学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规划选择能力,额外修读与自身实际相关的就业方面的课程。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别是当代的上世纪90后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如若在刚刚进入大学之初就得到了较好的引导,对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对未来职业道路的规划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1.2引导类课程的侧重点分析
学生的引导主要包括思想和政治两方面的引导。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思想成熟开始的,所以正确思想引导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尤为重要。让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人文方面的课程学校可适当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内外局势,明白我国当代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的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联系、同步起来,紧跟时代的步伐,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引导类课程所要达到的果效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2003年开始,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出现”。[1]合理地设置引导类课程,会为大学生们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升分析以及分辨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思维逻辑习惯,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当他们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之后,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可以为学生们争取到更多有益的`时间来锻炼他们自己。当他们毕业找工作时,将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就业问题。
2、心理类课程
2.1心理学习的重要性
在毕业生面临求职工作时,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就业会表现出焦虑、迷茫等情况,这是因为其没有正确地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而造成的。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高校在开设就业课程的时候应该适当增设心理学的内容进入其中,有利于广大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在大学的校园里,心理学相关课程不应该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利,在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2.2心理课程的设置
作为就业类课程,在高校中收到教学课时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大量投入时间在这些课程上。心理课程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注重效率,贴近实际。在课程的设置中,更应该从已有的实践经验角度出发,为大学生在择业中所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告诉他们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
(2)解决方式,有据可循。提出具体的思路方式,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自我分析,自我解决。或者提供一些倾诉的途径,寻找其他的解决思路,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
3、实践类课程
3.1实践类课程的一般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理论性课程注重课堂内,注重的是一般性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实践类课程则是注重于课堂外,更加注重的是在专业领域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对提高团队的协同能力,一般的实验类型的课程并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实践类型的课程。
3.2实践类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践类型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末端,专业课程结束以后,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合理的。在实践课程安排的过程中,集体实践优先于单独实践,集体实践的优点一方面是安全系数比较高,较容易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发挥集体智慧,享受团队所带来的集体成就感。单独实践中,优点是可选性比较高,能够加强个人的创造能力,较容易快速做出分析决断,提高个人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
3.3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效率
在高校的实践类课程的安排里,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实践类课程的安排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我们可以共享课程经验,总结实践课程安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规避风险,并且共享发展成果,提高高校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类课程的普及,一些高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中存在着千篇一律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价值。在实践课程中,更应该注重不可预知的风险的存在,允许课程在一定限度以内发生变化,及时增添新的内容,不断设计新的环节,这样才能够使实践课程真正赋予学生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结束语
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积极引导之下,全国高校开启了促进就业的浪潮,在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是,就业问题的难度还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收益”,[2]所以,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思维方式和课程结构都需要不断进行改良。本文对于就业方面的高校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归类分析,旨在对未来的就业安置工作的方向提供一个方向基础,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看到各高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大学生就业难得思考及其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小向.慢就业[J].中国就业,2015.09.
篇二、课程设计论文模板
摘要:针对工程机械教学与课程的重要性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简要讲述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及总结当前课程设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利用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通过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在继承原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对高校的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关联矩阵;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课程设计是工程机械体系教学的关键。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大多数是局限课本上的题,虽然书本上的题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设计的,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的有限和对专业的认知等因素,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不能将课程与整个体系联系起来,使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用来干什么,怎么用。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僵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发掘课堂上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清,不能将整个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的问题。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以前的照套课本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兴趣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在课程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课程来设定相应的题目,既不脱离教学中的知识点也联系了实践理论,最后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应当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中对于一些关联性课程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应当做简单地阐述,以培养贯通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
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的类型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其中也有的是理论加实践,如表1所示。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没有实践训练,只是依附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有实践训练的课程,这些实践缺乏创新性,内容比较简单,甚至与理论知识缺少内在的联系。同时机械类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齿轮减速箱为设计的对象,虽然设计所涉及的面广,但是内容缺乏创新性,每年的课程设计大多都是相同的,所以设计的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学与设计并不能构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体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二、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
目前,为了更好地使关联性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在此利用关联矩阵法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确定关联性课程的重要性,在设定关联性矩阵时每一门关联性课程对整体教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学生对兴趣来确定,这样不同的关联性课程就对应了不同的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就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关联性课程体系为,那么对应的影响因子就为,通过关联性矩阵原理可知,影响因子体系应当满足:通过关联矩阵的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
三、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
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必须要以现代工程教育的实际背景为前提,根据学科的特点在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在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现有的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教学体系进行整合。(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有的实践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实践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自己动手去做去分析,并在做完后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继承并更新以往的设计题目,通过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来发掘新的思路,可以通过一个实践引出多个题目,分层次的进行。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3)开展仿真实验:目前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它具有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三维物体的动态模拟等功能,能够高效的解决实际运算中的繁琐问题,在实践教学前先通过计算机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问题。(4)课程设计联系工程实际: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从在工厂参观学习的车间中选出一些覆盖面广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零件作为设计的对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实际工程问题有叫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邀请工厂里的工程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及触发学生的灵感。
四、总结
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的设定是高校工程机械体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教学体系的设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为前提,加强教学和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
[2]王鑫.王静.工程教育体系下机械设计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程宪宝,艳芬.基于关联矩阵法的高校教材选用方案研究[J].教育探索,2016
【课程设计论文模板】相关文章:
课程设计论文致谢(通用5篇)04-20
《离骚》课程设计11-13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04-26
《归园田居》教学课程设计12-15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精】04-29
【热】课程设计心得体会04-29
【热门】课程设计心得体会04-28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荐】04-24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热】04-21
《少年王勃》的课程设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