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精选10篇)
导语:大学生创业已经很普遍了。在你眼中的创新创业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创业的大学生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什么行业来做才更接近成功。
再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对大中专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常有不少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气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
最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脆弱是大学生的通病,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创业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3、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以便在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题教育;体系构建;文化营造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6月2日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内在耦合关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有多重路径。本文拟从主题教育、体系构建和文化营造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1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仅从打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认识和精神激发层面。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创业的精神。这从知识技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构成了创新创业主题教育的基本结构。
这些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基础能力;创新创业基本规律教育和国外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诸如美国的未成年人创业意识和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竞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和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等都值得学习借鉴;创新创业精神品格教育,厘清创新创业的内在逻辑关系。“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
“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创业意味着创新。”
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境界,学校和教师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人人可以创新创业,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创新创业基因的创新创业主体意识教育;职业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关系教育。这些主题教育的普及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园区和高校等,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体系构建。但目前的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着力构建健全的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是构建理念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内在地包含着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或者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既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映,也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践行的标志,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的理念,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惟其如此,高校办学育人质量才能落实;
二是构建支持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科研、知识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三是构建学科体系,学科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导向,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是构建课程体系,即在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方法”、“青年创业学”等相关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建设;
五是构建保障体系,设置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和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交叉培养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大讲堂,推动教师教学科研团队、科研项目课题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园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六是构建实践体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可以考虑把暑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专用学期,发挥创业模拟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人社部和团中央等部委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行动、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竞赛。只有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完善的体系构建而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才能得以更加深入和深化。
3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提升
大学文化承载教化育人,发挥文化化人功能。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发挥育人作用。随着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并逐步凝练形成“众创”文化,必然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提供丰厚的社会土壤。“众创”在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的同时,也以浓厚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激励了大学生。而社会的“众创”文化哺育滋养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文化视域与平台。经受创新创业文化砥砺的大学生不断积淀深邃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实践会因此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境界、情感心理、价值取向、道德人格等人文性因素的支持。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品位。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从精神文化层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种文化营造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教育文化的一种表征,高校要通过加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文化建设,来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并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从思想引领和价值取向方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贯通,依托创新创业兴趣、动机、目标、愿景等教育,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加强创业的商业文化教育同时,注重创业价值文化教育,即从哲学视域思考创新价值、创造价值和创业价值,理解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本质;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文化,“创业者具有求异性思维的特点,从来不满足于现状,不迷信权威。因此,创业者普遍具有创新心理。”
创新创业需要宽容鼓励,需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另辟蹊径,打破陈规,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不惧怕失败,不迷信权威,在心理上充满自信;加强协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协同创新是当代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要坚持开放合作,促进校校、校企、校所、校地和国际化合作;在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激发每一名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创新创业作为鲜明的个性化和人格化行为,表征着个体特有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价值观;注重学思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使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高度吻合;建设创意灵感、创造激情、创新精神和创业热忱相互激发碰撞的人文软环境,实现创意文化、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的相融合,即“创意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是创意的飞跃。创新是创业的基础。”
大学是学术文化共同体,学术文化的本质在创新,创新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髓,学术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创新文化如何与创业文化在创新元素的共同基础上实现契合,并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是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创新创业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价值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加强逻辑文化、思维文化、价值文化和应用文化、实用文化、体验文化的融通,把应然和实然有机贯通起来;注重发挥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功能,一个地方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传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创新创业选择。
一个家族或家庭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同样如此,创新创业文化对学生的濡染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伴随着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发展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归依。在人的发展命题上,高等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志趣相投。因此,如何营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发挥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功能的本质所在。也因如此,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既有当下价值,亦有未来意义。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3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素质要求
从广义上讲,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既包括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也包括接受专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前者覆盖了全体在校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创业和创新知识的基本常识,并意识到创新、创业的思维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后者只包括进入创业教育学院接受系统培训的学生。从创业动机方面或未来定位角度分析,这类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意义的创业者、内部创业企业成员、家族企业的传承者、拥有关系资源的创业者等四类,他们构成了创业的主流群体。从专业背景的角度,创业类学生又可以细分为技术型创业者和管理型创业者。
所以,针对不同的创业动机和专业背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也应有所差异,要建立以需求、定位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实现从广谱式教育到个性化培养的转型、从填鸭式教育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型,最终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外部市场的无缝对接。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创业教育应从创新创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两个方面开展系统化的教育。从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来看,创业者通常要具备敢于冒险、开拓进取、永不言败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具备优秀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任何商业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在创业教育中,通过系统化的创新类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经营管理能力方面来看,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通过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可以分为通识培养类、专门培养两大类型,专门培养类型又可以细分为专业培养模式、复合培养模式。经过专门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从“创业激情”到“创业能力”的质的转变。通识培养模式将针对所有在校大学生,是一种广谱式的教育模式,一般在大学一年或者二年进行。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讲授创业管理、技术创新方法等基础类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创业和创新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基本方法,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要求。专业培养模式属于创业教育最高层次的教育,它是以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创业教育模式,具体以创业各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实施创业问题为教育内容,创业的专业性很强。
培养的目标是创业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者。在大学一年、二年的时间里,要主修完大学基础类课程和管理类核心课程。复合培养模式是在创业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高层次教育,是以面向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创业教育模式,采取“管理类核心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类知识和创业类知识。由于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所以培养的目标可以是管理型创业者或者技术型创业者。在大学一年、二年的时间里,要主修完大学基础类课程和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建议辅修管理类第二学位课程,管理类课程内容同上。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
创业学院的学生培养计划应该与学位教育体系联系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进行系统规划,建立“本科学位+创业经历+硕士学位”的全通道式培养模式和覆盖专业基础教育、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能力进阶四个阶段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配备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三级辅导体系。基础教育阶段(大学一年、二年):立足本专业,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要完成创业知识的通识教育模块,而对于有创业激情的学生可以选修第二学位模块课程,获得管理学第二学位。通识教育模块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全覆盖。第二学位模块主要针对非管理专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选修管理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有效地提高创业者的管理技能。创业教育阶段(大学三年、四年):主要面向专门培养类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管理能力。专门培养类学生是通过校内选拔录取的。
创业素质测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创业激情、创业能力和承受失败方面的心理素质,对于通过测试的学生,学业导师帮助其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学院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创业能力培养。生涯规划主要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地定位自己的未来,培养方案则是确定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计划。大学三年主要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系统化的专业教育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定位,可以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块,包括创业能力教育模块、接班能力教育模块、创新能力教育模块、专题知识讲座模块等。大学四年主要进行创业实务训练,目的是将创新创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无缝连接,走出校门后能够做到“即插即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选择创业案例分析模块、企业经营模拟模块、创业基地实习模块等。创业实践阶段(毕业后一年、二年):这个阶段在以往的创业教育中是缺失的。
从某种程度来说,加强创业过程的跟踪和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成功跨越创业实践过程的教育断层,大幅度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创业导师在辅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又可以帮助改进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创业导师的实践能力。创业导师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重点完成创业信息跟踪、创业过程辅导、创业资源共享、支撑环境构建等。能力进阶阶段(毕业后三年、四年):创业者在实践中感觉驾驭一家企业、解决创业实践中的所有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也会发现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企业发展的瓶颈,其学习的目的性和迫切性会超过任何一个阶段。
通过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是帮助学生的理想选择。创业学院要考虑到这类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如引导他们申请MBA、EMBA或者其他专业工程硕士教育,通过管理类或技术类硕士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培养“企业家型”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达到创新创业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是目前创业教育的根本性任务。本文通过创业教育的制度创新,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突破了传统创业教育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学生培养的个性化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对学历教育、创新实践和继续教育进行了无缝链接,体现了现代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项基本职能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4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实践教学则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医药行业GMP、GSP、GLP等管理规范的实施,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实践教学对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目前高职药学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医药行业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高职院校难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药学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药学专业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个领域,涉及职业岗位多,实践教学顾此失彼;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阻碍了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因此,本文依托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对接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设计和建设服务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职药学特色专业“宽基础、活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进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
1 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湖南省规模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404.5亿元,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66亿元,工业增加值122.3亿元,利税42.8亿元,年均增长31.4%。目前,我省医药产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岳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药物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等为主的产业群,现有规模企业51家,总产值达60亿元。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县/区/镇或社区医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全市基层医院达348家,但大多缺少专业的药学人才,通过正规学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不足30%,基层医院不足10%,很多从业人员尚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按照岳阳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十年全市医药企业每年将需要新增800人左右,县/区/镇/社区医院每年将新增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约260人,生物医药行业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培训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
2 四方联动,组建产学研联盟,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由地方政府主导,医药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联盟由理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秘书处组成,秘书处在本院。签订了联盟协议,制定了联盟章程,协议和章程中明确规定了联盟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和项目建设为纽带,围绕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联盟内生物医药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参与联盟成员中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训大纲的编写等,鼓励企业为联盟中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和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则在相关政策如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对于科研项目、教学项目和培训项目建设,签约各方根据各自在项目合作中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项目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等利益。因此,通过组建联盟,既整合了资源又实现了互惠互利,明显提高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等方面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3依托联盟,对接区域医药产业,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英国CBET(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等国外职教模式,依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生个体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构建的职教新模式。通过借鉴该模式,依托联盟,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构建药学专业“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宽基础”是按现代医药行业产业职业技术岗位要求,所设课程实训不是针对药学专业单一专业方向,而是针对药品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和素养,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药学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着眼于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获得较宽厚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模块化的专项技能后,通过综合技能实训强化专项技能,在顶岗实习阶段先进行药学三领域的宽基础技能实习,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进行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活模块”是以药学专业某一专业方向技能训练为核心设计的适应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单元。该模式结合了区域医药行业产业的特点,依据医药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能力、兴趣及个性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拓宽专业基础,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模块强化训练专业专项技能。
3.1创新“三模块、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根据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定位,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校内专任教师与联盟内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对药学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和药学专业三领域实际工作流程,遴选源于工作岗位项目,明确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三领域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任务,提炼药学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遴选试验实训内容,开发源于真实工作任务实训项目,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模块和基本技能学习、专业专项技能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四阶段。
3.2构建模块化师资培训教学体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根据药品生产、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把师资培训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实践能力模块(下分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项目)、专业教学能力模块(下分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和制定考核评价方案五项目),构建“两模块、八项目”的师资培训教学体系。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4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实施三阶段实践教学流程,强化实践技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规划,依托联盟,采用“岗位体验→岗位演练→岗位实战”三阶段实训教学流程实施实践教学。
岗位体验主要是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模拟生产和在联盟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参观学习,了解药学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以便了解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岗位演练是让学生在校内外基地中轮岗实训,通过职业岗位的模拟和真实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药学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了解药学专业三领域不同行业企业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岗位实战是让学生学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依据药学专业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试行“3331”(三阶段、三导师、三领域和一定向)式顶岗实习模式。三阶段即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在实习前校企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先分别在三领域(药品生产领域、药品流通领域、药学服务领域)实习10周,在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兴趣选择一领域进行定向实习10周即一定向(职业选择定向),以备在实习完后选择该领域就业。在实习过程中实施三导师(学校专业老师、企业现场指导老师、学生辅导员)制管理,全过程监控,优化顶岗实习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管理制度和文件,形成高效、规范的高职教育药学专业“3331”式顶岗实习模式。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5
近几年,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将就业视为民生之本。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就业乘数效应。创业不同于一般的就业,它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同时,毕业生创业的数量和质量往往也是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考核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
一、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增强创业意识
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为,一个人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改进行为。所以,在创新创业的教学中教师要先转变学生的理念和意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创业的意识。要想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为学生讲解创业的客观环境
现在国家有很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尤其是在经济上,国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宏观政策进行宣讲,引导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问题。
2.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中有一门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师可以借助这门课程为学生梳理当下的就业现状,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创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还不成熟,所以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因人而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去创业,要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去创业,这样成功率会比较高。
二、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要实行全员化、全程化,不能局限于课上的知识灌输,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高校可以将创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例如校企面对面讲座、假期实践等。除参加相关创业大赛及学校举办的创业实践活动外,学生还可以进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观察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
三、搭建平台,增加学生的创业机会
1.加强创业设施硬件建设
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创业咨询室,为学生解答创业中的问题,降低学生创业的成本,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
2.建立创业实践训练基地
各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市场为学生建立一个创业实践训练基地,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基地中通过切实的演习训练获得真正的技能和更多的创业经验。
3.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高校借助自身教育平台,利用政府、商家提供的资金,建立创业基地,实行“院领导、主管教师、创业小组负责人”三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申请创业项目,并予以资助和扶持。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指导学生开展技术发明、成果转让和产品服務等商务活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四、提供资金,改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创业质量,国家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对刚创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应实行最为优惠的信贷、管理和税收等政策,提供银行开户便利,落实税收减免政策,从政策上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
另外,国家还应在法律上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切实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创业中游刃有余。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先从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开始,还要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国家要搭建平台,增加创业机会,提供资金,改善创业环境。只有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道路越走越远。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6
摘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高校大学生之间已愈显重要,它能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进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历练,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有力地接受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从而成为社会的领跑者,走在时代前沿。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综合能力;竞争力;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认识完善实践能动性,正确的认识能积极推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而实践与认识如何紧密地结合,并继而给人类创造价值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而创新创业就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创新创业计划”普遍存在于各校大学生之间,如山东协和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召开“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讨论会,我校各学院也相继召开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动员会。为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创新创业计划”,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简单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起步、发展和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在起步阶段,它主要是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发展阶段,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成熟阶段,它则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它也形成了三种教育模式,即以课堂教育为主的专业化教育模式;高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形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相比较国外,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晚、发展慢,因此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有效途径。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2003年有212万人,而到了2013年则迅速升至699万人之多。然而社会整体的就业岗位并没有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而出现相应的增加,即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不少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从2001年的34万升至2003年的52万,至2013年达到了144万,而且其持续上升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的迹象。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于如何突破教育瓶颈,缓解就业压力,教育者正进行各种思索和尝试。作为高知识群体,大学生有着创新创业的良好内在基础和条件,能在全民创业中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所以,除了学校里组织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外,2011年开始,安徽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创新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等培训模式,帮助一些有着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增强创新观念,明确创业目标,掌握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从而使他们在日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当前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而导致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以化学专业来说,对于化学物质及反应过程的观察与检测,已从最初简单的肉眼观测发展为各种高端精密仪器的准确定位,如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色谱、分光光度法、激光光谱法、拉曼光谱等,再加上与计算机的联用,使其检测与分析效果更加方便、快捷、准确。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使用高科技仪器的必要技能,如果我们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去学习和改进我们的各种仪器,那么化学的发展前景将会变得黯淡。在工作上,我们不仅要有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还要有扎实的基础及非凡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成为同龄人中出彩的一个。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为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新青年,能有效地维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符合我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发展战略。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教育部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旨在激发和挖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从而使同学们了解社会上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与创业的新契机,为今后的学习和创业指明前进方向。这几年,“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在大学生中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有两个并列项目,其中一个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另一个就是创业计划竞赛,主要是创业项目。这个创业计划竞赛的实施,不仅仅是为取得几块金牌,而是给学生一个平台,希望通过这种模式给予学生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希望此类活动在大学生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如2012年12月16日,“昆山花桥杯”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我校外国语学院荣获了职业规划组金奖、机械工程学院荣获了创业组金奖及化学工程学院的创业组银奖。在大赛中学子们团结一致,积极配合,不仅体现出了富有创造力的开拓精神,还表现出踏实肯干的决心,展现了90后一代的新风貌、新精神,使大众坚定了对90后的信心。同时也激励了众大学生,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树立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于思索,并开始各种创新创业的尝试。
目前,时代呼唤创新,时代呼吁创业,对当代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势必会培养出大批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社会得到更好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历练,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有力地接受社会赋予的使命,从而成为社会的领跑者,走在时代前沿。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7
【摘要】传统法学教育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差,能力培养不能完全适应职业需求。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创新创业理念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改革,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调整师资队伍结构等手段,探索以实践创新能力教育为核心的专业改革。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卓越法律人才
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重点支持卓越计划教育培养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辽宁大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试分析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改革依托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和资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方针,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平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有突出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和法律应用能力的,服务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法学人才为目标。
二、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培养方案改革
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其设计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相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各个环节和法学学科的所有课程教学中,不断扩大实践(实验)教学的学分学时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以创新创业能力教学为核心,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内容。
(二)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分两个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分析、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前景。
(2)针对专业特点,开设专业前沿类课程,如法律前沿问题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开设专业技能类课程,如法律文献检索课、审判业务、律师实务等,帮助学生掌握法学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创业能力;开设专业思维和方法类课程,如法律逻辑学、法学方法论等,指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思维方法和体系。开设职业伦理类课程――法律职业规范与道德,增强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进一步增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紧密度,深度拓宽合作领域,邀请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和指导活动。邀请实务专家单独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尽快熟悉司法实务业务流程,尽快融入实务角色,掌握法律实务技能和方法。
2注重知识更新,及时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注重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定期以讲座、座谈、交流等方式,向学生传达最新创新创业动态。
其次,组织教师团队编写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和法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训教材和专业教材。
第三,对不具备出版教材条件的教学讲义及实验讲义,定期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进行修订更新,保证知识的规范性。
3落实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对于已经获批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力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鼓励优秀教学团队加强协同合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对于开课历史悠久,具备示范辐射作用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鼓励申报省级专业核心课程。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难得的教师资源。学生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积极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培养研究法律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研究潜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和心理承受能力。
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布局,具体体现为:
1有步骤地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同时考虑实践教学基地的地域分布及层级。合理地调整实践教学基地的种类,实践教学基地不应只局限于公检法司机关,还应有计划地延伸至工会组织、妇联组织、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电台、网站等媒体的法制节目等领域。
2进一步增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紧密度,加强联系,深度拓宽合作领域,邀请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的专家来院讲学、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3定期邀请各级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创业典型等先进人物“进基地、进课堂”,以报告、座谈、参观等形式,现身说法,分享他们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经历,这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体现。
三、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资源保障
(一)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力争建成门类齐全,涵盖国内、国际各类法学专业期刊、图书的法学专业图书馆。
(二)建设专业的电子数据信息平台,加快法学专业法律法规、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强化港澳台地区文献数据、外文文献数据的扩容,增加港澳台地区案例图书、德文、英文案例图书以及相关研究文献在数据库中的比例和更新频率。
(三)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法学实验实训素材库。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建立并不断加大案例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比例。素材库的材料均来源于地方立法、司法部门,保证实验素材的原始性、真实性、可操作性,为法务实训课程的开展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供保障。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8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度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已形成了“课堂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式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药学领域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占据优势。五年制高职院校如何培养药学类创新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一、五年制高职药学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五年制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轻视了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有部分院校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是依赖极少数的教师,多是通过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没有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规范、不统一,师资力量也很薄弱。教师是学生和知识的桥梁,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比较固定,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容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体系不健全、课程开设随意、教师素质欠缺、缺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等问题。
同时,由于五年制高职药学类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明确的规划,多数是按照家长的意愿选择药学专业,对药学不甚了解,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等问题,学习过程中没有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药学知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部分学生受传统教育和家庭的影响,仍一味追求高分数、奖学金等,创新创业意识非常薄弱,更不要说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
二、五年制高职药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1.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点燃学生创新创业激情
在五年制高职药学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关键是要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创新实践的理念,设立奖励机制,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1)构建校园文化,激发创新创业激情。五年制高职学生刚从初中毕业,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校园内的所见所闻都会影响他们价值观和认知的形成,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力构建适合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学校可以通过“走廊文化”或者宣传海报、校园电台等形式,结合药学专业特点,宣传药学领域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以及本校毕业生创业典型,让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来进行现身说教等,对学生心灵上进行冲击,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学校应当定期举办学科前沿讲座,将药学领域目前研究的热点、以后重点发展方向,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树立创业理想。
(2)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创新创业热情。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欣赏。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适时地分析和指导,并定时进行评奖评优,给予优秀学生必要的精神、物质奖励,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中,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等评定依据,以此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对于优秀的理念、成果或作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市、省及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药学专业创新创业大赛、药学专业技能大赛等,都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事实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内在潜能。
(3)建立实践平台,体验创新创业乐趣。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比如:适当的增加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时间,使学生了解药学领域前沿,最新药物生产设备等,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建立校内学生创业中心,选取优秀创业模块,形成创新创业团队,让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为学生创业创造提供适当的技术指导和物质扶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入农村、企业、社区等开展科技帮扶、顶岗实习、专项调查、社会服务等,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2.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五年制职业院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一切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因此,精心研究课程教材设置,努力将学生毕业后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与现在的课程设置相结合,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药学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校早期就能接触社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药学专业化发展及市场教学需求变化,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药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课改,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有药学专业特色、有利于培养药学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模块化教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加强药学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衔接,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
(2)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五年制高职学生是由初中生毕业进入学校,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在一、二年级,应该加强学生对药学专业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掌握药学基本理论知识,贯彻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唤醒其创新创业意识;针对三、四年级学生,就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适当增加药学相关实验实训,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针对部分有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学生,可以组织开展小班创业实习与培训;到了五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对自己的未来基本已有明确目标,这时可以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具备药学专业素质,具有操作、经营、管理等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针对有强烈创业意愿的部分学生,为其提供各项支持和服务,集中孵化,为毕业后实施创业奠定基础。
(3)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应该提供一些能够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艺术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和平台,比如:以老带新,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开展教师授课技能大赛,激发教学创新思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开阔视野;鼓励申报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意识,活跃科研思维等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摈弃传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表个人看法,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比如药事管理与法规,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把社会上的热点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发表各自的见解,通过讨论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交流。
3.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人才、设备、技术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药学人才的根本。为了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使药学专业的教育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药学专业应结合自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借助企业、产学相长”的工作思路,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模式,有计划地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为药学学科的分化和纵深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职业学校可以让医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与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真正做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和服务理念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聘请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实践教授或成为学生创业导师;校企合作共建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现场、深入工作岗位,真正做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把药学专业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9
1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理念
虽然新加坡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典型的东西方融合特色使其成为亚洲乃至其他地区国家竞相学习的榜样。南洋理工学院在办学策略上,重点突出市场导向、柔性系统、能力开发、国际合作、面向世界以及重应用、重开发的办学策略,可谓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更具个性化的创新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职业生活与创新创业作好准备,使他们成为新加坡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南洋理工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来支持企业之发展需求,如此远大而又切合实际的使命定位,使其办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更加具有了科学的发展依托。
1、1无界化校园理念下的实用主义
无界化校园管理理念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灵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按照社会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保证。现实中的问题往往不分专业界限,任何一个项目都是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依赖于多个学科之间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创新,从现实中对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热衷追求也可看出其重要意义。这种复合体现在校园教学中就是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紧密沟通和联系,而南洋理工学院将这种联系制度化地高度融合,并以此来强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系之间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强化资源与人才的共享,促进不同学系间的项目合作及教学活动交流,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创业与应用机会。通过这种复杂的综合应用项目,提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学院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在此理念下,学校培养了更多具有开放性创新思维和国际眼光的教师和学生,这种国际化使教师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和领先的专业技能以及跟踪国际最新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无论是从教师处学习,还是参与国际竞赛,抑或参与国际企业的项目,都主动或被动地置身于国际化的环境中,进而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都体现了真正的全球无界化。
1、2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培养
南洋理工学院开创的“教学工厂教学方式通过高度仿真的环境使学生有直接的感悟和现场感,尤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工厂是以学校,而不是企业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设立,是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过程。其中企业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学院与企业开展伙伴关系,尽可能多地吸收先进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全面模拟企业环境;第二阶段,学院全年不间断地为学生安排项目,以配合企业需求;第三阶段,学校开始着手系统地进行专业开发;第四阶段,树立全面的教学工厂理念,帮助学校实现自己的理想。
1、3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职业教育的高等化和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其推行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以及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使其具备了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动力。这种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校企合作精神,使其可掌握市场发展最新信息和趋势,扩充教学与发展资源,开拓科研和创新项目,不断引入国内外企业实习机会。南洋理工学院各系部都与产业实现了较强的融合,通过校企共同设立的实验室让教师与学生和企业共同研发项目,或通过学系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增强与产业间的融合,另外还通过在职培训课程加深与企业的联系。令人侧目的是,该学院的各学系都具有与新加坡国内外企业的融合项目,其中很多都是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如信息科技系与企业合建的实验室,就涉及微软、思科、甲骨文等大型企业,其提供在职培训的专向专业如电子商务、IT安全等,主要服务对象是在职的专业人员,以此来满足企业在各关键领域对专向人才的需求。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体系不统一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高等职业教育主流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自发、分散的探索阶段。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多以选修课讲授为主,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员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深度不够,没有与生产企业相互融合,导致创新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2、2办学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上界定模糊,很多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组建,有着普通高校的共同特点,重理论轻实践,特别是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策略。另外,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还不够完善,有些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校园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类似本科院校,但运行模式又按照中专时期的方法进行,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反映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体系讲授,忽视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育;理论课时占用比重较大,实践实训时间不足。另外,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实践实训考核方式不够完善和科学,使很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无法获得公正评价,埋没了大量具有潜质的人。
2、3校企横向联系结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是完成教学使命的需要,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需要,加强学生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也是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也呈现了蓬勃发展良好势头,但限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发展并未达到其应有的高度。无论是职教集团还是实习基地,都没有真正实现学校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企业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造成了学校方面主动,企业方面被动的单向合作局面。应通过寻找适当模式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充分满足企业方需求,避免学校方面单方索取,使校企双方真正实现共赢。
3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3、1革新教育理念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各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加速了各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的作用和活动范围从纯理论科学研究转为倾向于实用性,更直接地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多地介入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结构更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过程中更强调实践环节,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开始成为当前很多高校的发展特征。教育部2014年提出对全国600余所高校进行转型,将其办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创造条件,培养“行业创业者或领导者。如何寓学科能力培养于应用能力训练中,做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融合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需要改革高等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跨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未来行业领袖。应在大学教育中推广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教师把创新点概念化,然后拿到企业中去测试、调整和提高,不断完善并实现转化。这是实现创新和转变的最佳办法,也是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与“无界化校园教育理念之典型写照。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匮乏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可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从企业、政府中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发和管理工作,增加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应当将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通过现场引进、教师锻炼、行业兼职等方式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师的教育紧密结合,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同时,应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另外,要建立良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通过校际之间合作,共建地区性的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多方面加强师资培养工作。
3、3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积极探索分层教育,构建多方位课程体系,开展包含普惠、小众、精英等类别的分层教育,建成了必修保基、限选强能、公选拓展、网络延伸、实践提升、“二课熏陶的“三层次六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惠教育。通过《创业基础》必修课和各专业创新创业限选课的理论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发现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学生创造性就业的能力。第二层次面向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开展小众教育。通过创业类公选课与相关的实习实训,进行创业知识、创业素质拓展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学生为自主创业做出积极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创业。第三层次面向已经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个体教育。针对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让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体验创业历程,全面提升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鼓励其毕业后直接创业,同时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其他学生就业。
3、4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2000年以来,科技部、教育部先后在全国部分省(市)和高校相继建立了国家级与省级大学生科技园、产业园及创业孵化器等服务保障机构。但是,与新加坡相比,投入和产出非常有限。可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园,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企业创立与运行、资本运作、风险规避、知识产权等创业实务咨询与人员培训服务;
2)建设校企合作的研发中心,把企业的研发任务移植到校园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取所需,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3)建立由政府或企业参与,高校主导的科技园区或孵化器,在政策、资金层面给予支持和投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后勤保障。
4结语
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和无界化校园理念"为国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优秀的可借鉴经验。同时我们应注意到,任何一种教育模式的最终实效性,取决于其实施过程的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最大化,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 篇10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高校大学生是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生力军,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能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紧紧抓住“创新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在注意提高学生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工程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学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主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服务,通过紧扣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型改革,培养学生从简单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转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承担转化应用。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开展嵌入式课程改革尝试通过对不同本科专业学生多年培养过程的经验积累和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反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重点面向黑龙江地方经济建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一整套适用于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点与工具软件应用的对应关系方面,针对不同学期、不同重点理论课程制订了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并设计出一整套适用于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课程,以便适时适度地考核学生在该阶段下对知识点及其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
3.构建“教、学”平台,因材施教,大力推行“导师制”改革尝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促进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院强调构建“教、学”平台,摒弃以往构建学生“学习”平台的做法,实行“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专业教师兼职学生学习导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在本科生中选拔优秀成员,组建金字塔型“教、学”团队,提供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着重强调和增加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各专业设置相当数量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对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尽可能设置课程设计。
5.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活动规章制度,完善组织建设,成立科技小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专项基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之我见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教学创新之我见论文08-18
教学创新之我见论文5篇01-1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01-0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2500字04-0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2500字06-1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3000字01-03
精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范文(通用5篇)05-09
傅雷论张爱玲之我见文学论文08-24
有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范文01-03
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论文2500字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