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设置论文

时间:2021-04-01 18:54:53 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专业设置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教学基地为依托、与职业资格相衔接的原则,并正确处理专业设置稳定性与灵活性、专业口径普适性与针对性、专业目标的适时性与前瞻性、专业比例通用性与特色性的关系。

高职专业设置论文

  关键词:高职;专业设置;技术专业;岗位群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与特点

  在教育领域中,专业的含义是指学生今后的工作领域和当前的学习范围。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块。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知识分类,即按学科分类,其专业是“学科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按服务对象或技术领域分类,其专业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知识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构成,它不像学科专业那样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①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专业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专业”的设置需要“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支撑

  不同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大都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发展,形成了各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而我国高职教育只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技术专业”不像“学科专业”拥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其“知识”只能依附于“学科体系”,“技能”只有一些零星分散在不同技术领域中的“专有技术”,这些技术无法形成“技术理论”,从来没有形成也不可能形成“技术理论体系”,因而专业设置需要“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支撑。

  (二)“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无论教学内容如何“与时俱进”,始终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速度。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很难成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只能是“传统技术的传人”。②理应最能体现先进生产技术的“技术专业”,其教学内容总是“常换常新”,反而不如历史积淀深厚的“学科专业”那样“长寿”。教学内容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专业设置的质变的发生。

  (三)“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办学成本更高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岗位能力的要求相一致,至少是“高度仿真”,这就使该专业设置必须以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巨额投资为基础。在学校难以承受巨额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分担部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本是“技术专业”的特点之一。

  (四)“技术专业”师资培养的周期更长

  “技术专业”公共文化基础课的师资可以从高一级普通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毕业生中招募,但其知识结构必须进行“专业化改造”,③即除了执教前必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外,这些教师还必须学习所从教的专业基础课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知识体系,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或“双师化”的。无论“技术专业”教师来自哪里,都必须经过一个“专业知识的再造过程”,因此其师资培养的周期比普通高等教育要长一些。

  (五)社会更重视高职毕业生岗位职业能力评价

  对于高职毕业生,由于用人目的不同,用人单位不太在乎学历和学校名称,对所学专业名称也不是特别计较,而是更看中应聘者的岗位职业能力。那么在应聘之初,用人单位如何“简单快捷”、“粗线条”地判断其岗位职业能力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一种新的、可利用的工具。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市、面向全省、放眼周边

  在目前全省各地市均拥有一家以上综合性或专业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下,“立足地市,面向全省,放眼周边”是比较合适的市场地域范围。

  “立足地市”的含义:一是生源基地和就业市场以本地市为主,地方性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二是根据地方特色经济开设特色专业,而这些特色专业是全省甚至全国独一无二的;三是立足地市可以降低办学成本。

  “面向全省”的含义:一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全省可以统筹安排,在不同地市设置不同的特色专业,做到优势互补;二是各地市高职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可以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局面。

  “放眼周边”的含义:一是一些特色专业毕业生可以到周边省市甚至全国各地工作;二是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技术移民”的途径输送到国外。

  从行业发展和岗位变化来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但要考虑当前市场需求,更应考虑若干年内持续的市场需求。对于“朝阳专业”应积极发展,对于“夕阳专业”应及时调整,而对于“昙花专业”,不办也可。

  (二)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群

  应该以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可体现专业性和深度。对于变动性较大、每个具体岗位需求量不大,但相近岗位比较密集的岗位群,可以依据岗位群设置专业。这样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扩大就业面。以岗位群设置的专业,尤其适合于像金华这样“小企业大集群”的就业环境。

  (三)以教育资源为基础,办好特色专业

  如果说“以市场为导向”是知彼,那么“以教育资源为基础”则是“知己”。教育资源的优劣,不但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要创办一个新专业,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作基础。对于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市场需求,必须做到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有所为,在力所不能及的条件下有所不为。当然,对于前景看好而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的专业,则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努力做大、做强。

  (四)以教学基地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对于专业设置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第一,解决了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基地的问题。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职业流动率高,决定了行业、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太可能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责任,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主体作用。④因政府短期内不可能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太大的投资,所以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当前地方性、综合性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最佳选择。

  第二,可以使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贴近。通过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咨询和论证,以保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和就业属性。⑤

  (五)与职业资格相衔接,证明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以课程作为界限分割为条块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整合为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综合能力,以此为专业背景的学生就不能认为是真正的应用性人才,而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正是具备岗位职业能力的标志。各地方院校自行设置的专业的毕业生质量如何,必须统一由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考试来检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对学校来说,可以进一步校正和规范学校专业设置的方向,保证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证明其岗位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

  (一)专业设置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高职教育对各专业资源条件有特殊要求。专业教师的培养、实验设备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教材建设和优化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稳定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也难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知名度,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要形成一个特色优势专业,必须经过长期积累和探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贴近市场,必然要求专业设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失去灵活性的“技术专业”比同样失去灵活性的“学科专业”更容易被淘汰。

  只有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需求中“以少变应多变”、“以自变应他变”。

  (二)专业口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

  宽口径的优势有:第一,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设备和专业教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资源,大幅度降低办学成本。第二,拥有相对接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教材等教学文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相同、相近或相关学科教师基数大,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科氛围,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第四,毕业生具有相对宽厚的基础,就业面较广,转岗深造的适应性强。但宽口径也存在不足:第一,专业知识不够精深,针对性差。第二,上岗后“顶岗”适应性差,“后熟期”长,过宽的专业不可能真正“专”,也就失去“专业”的.原意。

  专业的宽窄也不能仅在字面上泛泛而谈,应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来决定。对于大型企业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岗位和社会上相对稳定的职业岗位,专业口径可以“窄”一些、“专”一些,而对于需求量不大、变动性强的岗位专业口径可以“宽”一些,比较好的办法是以岗位群决定专业口径。

  有些情况下,可在同一专业中设置几个不同的专门化方向,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调节专业口径的宽窄。毕业证书上的专业名称可以按招生时的大类划分,即宽口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组织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多个职业技术岗位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即多方向。

  (三)专业目标的适时性与前瞻性的关系

  高职专业设置中有一句行话:“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能否毫无选择地“有求必应”,单就社会需求的时效性而言,专业设置存在适时性与前瞻性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周期为2-3年,再加上专业论证,专业申报和审批需 1—2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就存在3-5年的时间差。前瞻性就是探索知识、技术发展的规律,了解今后几年的走向,然后预先设置新专业,培养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实现时间上的最佳结合点。⑥但是,“前瞻”是有困难的,如果“前瞻”的结果有偏差或与现实相去甚远,则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困难。

  人才市场的需求不会毫无先兆地骤然变化,一般有一个逐年递变的过程。3-5年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困难,但1—2年的“短期预报”还是可行的。解决的办法是: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一年级开设基础性的公共基础课,二、三年级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预报周期”,及时调整并细化专业方向,做到“行进中的精确指导”。当然,这需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各校或部分有实力的学校“按大类招生,一年后明确专业方向,最后按专业方向就业”。

  (四)专业比例通用性与特色性的关系

  现在,各院校在专业名称的设置上普遍存在相互“跟风”现象,缺乏调研,造成“热门专业过热,地方特色罕见”的“千校一面”的局面。

  一所高职院校究竟应该办多少通用性专业、多少特色性专业,如何把握这一比例?笔者认为,通用性专业作为需求量较大、就业较为稳定的专业,一般面向本地市办学,因此通用性专业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相适应。特色专业以本地市就业为主,部分可辐射到周边地市及省市,甚至国外。在当前的形势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考虑根据各地市产业特点和办学条件,适当增加特色专业的设置,以利于高职教育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

  [注 释]

  ①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7).

  ② 詹伦敏,熊伯坚.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5):31-33.

  ③ 杨晓东,肖珊美.从知识的多维性看高职课程体系的维度缺失[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1):42-44。

  ④ 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1):18-21.

  ⑤ 杜世禄.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办学模式[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4.

  ⑥颜道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理论探索[J).职教论坛,2005,(3):24—25.

【高职专业设置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文秘专业好就业吗04-11

关于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07-26

2021高职有什么专业可以选03-08

毕业论文范文:高职会计01-21

2021年高职扩招专业有哪些03-16

高职扩招全日制大专医学专业招生要求03-24

2021年山东春考高职扩招医学专业介绍03-16

中文专业论文开题报告04-25

护理专业论文致谢词01-26

高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的探究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