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引导语: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一、当前农村初中学校历史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重视不够,应付式的教学心态导致“高耗低效”。当前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历史不是主科,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进行教学和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努力程度。以笔者所任教的初级中学为例,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和学生对上历史课都显得过于随意放松,或多或少地存在应付的心态。而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如《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步步惊心》《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以其直观形象的模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导致他们对历史文字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到历史教学,而目前很多历史剧虽然情节极具吸引力,但却随意改变史实、生编硬造,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有些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竟然拿出电视剧中的情节反驳教学内容,而教师则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服学生都要花费很多时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重视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创新,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高耗低效”。当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还沿袭传统模式,还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教师深怕讲得不够透彻深入,课堂教学基本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前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西域的含义是什么?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是什么?3.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样的?4.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5.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结果,教师只给了学生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开始分析讲解了。而教学内容有几个页面,看完一遍也要用些时间,又怎么能立即解决五个问题呢?于是,学生在没有通读文本的情况,只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根本没有自己学习思考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白劳累不说,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历史教学变得毫无生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流于形式,滥用讨论的课堂教学导致“高耗低效”。新时期倡导“探究与讨论”的教学理念,但有的教师却误解了这种理念,变成纯粹为了讨论而讨论,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搞得整节课热热闹闹的,根本谈不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的质量也无从保证。如有的教师教学《和同为一家》一课,老师只用几句话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就提出了讨论题:如何认识“和同为一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完全处于放任松散的状态,而老师自己则坐在一旁成为局外人。半节课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就布置学生做课后练习题。这样一节历史课,如何谈得上有什么效果。缺乏指导,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高耗低效”。初中历史教学为何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主要反映在:一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学校每周只设置两节历史课,上课时间少,而在课外,学生也很少主动去学习历史,所用的学习时间不多,加上兴趣不大,自然学习能力不强;二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因为历史教师普遍比较注重讲解传授,授给学生的是“鱼”,而不是“渔”,大多数学生只是用“记”和“背”来学习历史,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二、有效提高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促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效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原有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一是导入激趣。一节历史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要讲究导入艺术,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悬念导入,如学习《与同学们谈历史》这一课时,设疑导入:“同学们,在历史上,秦始皇、刘邦、曹操、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引出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后,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视频导入,如在学习北宋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时,可播放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视频,以生动形象的影像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古诗导入,如学习文天祥抗元的内容前,播放《过零丁洋》这首诗,用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感动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是说图激趣。历史教科书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借助插图讲解历史内容,能有效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讲述《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让学生了解到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懂得改革的不容易,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驳倒了保守派,让秦孝公最终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绘声绘色地讲述配图,吸引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三是情境激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教师可生动讲述“张骞带着100多人出发,被匈奴兵抓住拘押十几年,得以逃出并找到大月氏,返回汉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从而由衷地生发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以突出学生为根本,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一要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寻找答案,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二要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充分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学习个性,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三)以强化交流为纽带,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提高效率
历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教材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学习历史知识为目的、以历史教材为中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多维度交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平等互动的学习交流。如请学生对“岳飞抗金”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乱、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是正义的,阻挡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有些学生则认为“岳飞抗金是负面意义多于正面意义,原因是维护了腐朽的南宋统治,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学生激烈辩论之后,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快,学生形成了共识,归纳出“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师生在互动中充实了学习历史的体验,实现心灵的沟通和碰撞。
(四)以学法指导为基础,促使学生在注重方法中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可见,“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教师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读物,并在学习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把握史实资料,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看法;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学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三是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运用历史地图、收集史实途径等各种方法,把握历史学习重点,争取最大的学习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