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管理风险的控制的论文
企业管理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转变经营观念, 从经营思想、经营方针、销售管理等方面入手, 制定发展策略, 使企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风险的控制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企业风险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所带来的风险,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乃至失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就是从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出发,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宏观要素;微观要素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企业发展模式与过去传统模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发展,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类别越来越多,实际风险也越来越大。
因此,企业应结合时代特点和经济发展形势作出业务调整,以应对企业风险相关问题。其中,建立内控制度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建立内控制度,是为了促进企业有效地管控相关风险,进而促进实际业务健康推进和企业长远发展。
二、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
(一)企业风险管理
1.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规划中的战略目标和预期效果,分析各类不确定性的因素,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对企业业务和相关过程的风险管控,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企业的整体利益以及各项工作过程的有序进行。
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特德威公司提出来的,在数年的发展中已近乎成熟,在实际范围内有着较重要的影响力。
2.风险管理的基础前提
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前提,是每个主体的存在都是为了获得它的相关利益。而在获得利益的过程中,所有主体都会遇到各类不确定性因素的风险。而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了确保这些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实际利益不产生太大的影响。
实际上,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也许会增加价值,但更多的可能性是破坏价值。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寻求各类方式方法对其进行控制。这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前提。
3.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协调风险容量和战略管理。在这项工作中,企业的管理者应在评价实际战略和设定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相关的风险管控机制,进而保障在源头上使企业不会遭受风险。
(2)增加风险应对决策。增加风险应对决策,是指企业对风险的实际回避能力,降低、分担和承受企业风险压力的能力。此外,还包括抑制降低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提升主体对风险识别的能力和防控能力,以及识别和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多重风险。主要包括注意抓住机会、改善资本调配、注意人员组织风险等。
以上这些都是必须要注意的工作内容,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中各个管理层级,为了提升企业对内部资源安全、完整、有效性的保护力而开展的,具有控制职能,且非常规范化、系统化的内部管理制度。
1.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COSO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其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努力的作用和操作下,为了实现企业经营效果和经营效率提升、保障企业运行符合法律法规的管理措施。
2.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我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也对企业内部控制作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该准则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性、资产管理安全性,而具体出台的各类政策和采取的措施。
商务部联合其他五部委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高级管理层的指引下,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开展实际合法合规的管理,以使得其企业的信息更加完整、企业运行的实际效率更好。
三、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无论是各个国家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银行业作为风险控制最为严格的行业,其对这两方面的重视程度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在我国政府举办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论坛上,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我国已将两者联系起来,即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是紧密联系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风险管理管理的关键内容,尽管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的确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根本的发展目标和想要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对两者的关系可整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共同点
1.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联系非常紧密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由高层单位和领导人制定并负责发布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战略联系非常紧密。此外,其级别上的宏观属性较为类似,较重视全员参与,具体分工也非常明确。
2.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非常重视过程管理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注意将整体的管理作为过程开展,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时间点。由于整体的管理过程都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这就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模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不仅仅是单纯的制度文件理论依据,而是深入到实际工作中的管理和监督;不仅是具体的运行机制,也是贯穿在企业发展方方面面的具体行为。这是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共同的要求。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区别
1.与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重合与区别
整体来看,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有4个大类,其中,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遵循类目标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重合的。但风险管理的报告类目标,不仅重视企业内部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对企业对外发布的各类财务报告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比企业内部控制更加全面的地方所在。
此外,企业风险管理对战略目标的重视程度也高于内部控制,达到了企业发展愿景和发展使命的高度。而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则更多地集中在企业发展的效率方面。因此,整体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层次不如风险管理那么高,这也是将其纳入企业风险管理范畴中的具体原因所在。
2.与企业内部控制5个方面内容的重合与区别
企业内部控制对环境、风险评估预测、企业业务活动的控制、信息传递机制、整体发展监督这5个方面内容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重合度非常高。这是因为相对而言两者的运行机制较类似。
企业风险管理相比于内部控制,还增加了对具体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个别事件的识别,以及对风险的对策研究3个方面。而在以上重合的部分中,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也比企业内部控制更加深入。
3.实际案例
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企业管理作为实际案例:
中国工商银行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方面,主要侧重于对内部环境,如员工诚实正直品格的培养和监督、员工业务素质能力的控制、领导层的管理水平控制、经营模式的控制,以及组织结构的监督、权力责任分配的监督、人力资源政策的落实和推进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
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中国工商银行则增加了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偏好、风险管理文化项目等内容。由此可见,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确实比企业内部控制更为广泛。
四、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两大要素
综合以上内容,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和重点因素整体来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重点包括,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监督、对财务和信息可靠性的审核,以及对法律法规具体规范的执行情况。
其内部控制的重点因素包括,商业银行高管的内控权利和责任、相关文化的建设、风险识别因子掌握程度、内部控制的措施、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监测和修正。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宏观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宏观要素包括: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水平。
我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与过去相比已提升了很多,这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相关改革。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加入进来,将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整体行业发展。
我国的银行监督管理体系日渐完善,也对商业银行实际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有所帮助。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微观要素
仍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微观要素。
1.充分认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能否安全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相关研究为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理论的不断提出,为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例如,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的计量技术,采用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开发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特点的开放型压力测试情景模型,构建了压力测试管理体系,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3.大数据补充了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数据“短板”
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补充了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数据“短板”。由于我国未经历明显的经济衰退,因此国外经济衰退期的数据不能反映我国的具体情况。再加上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难以量化宏观经济因素的走势,一些内控制度的完善就无法获得数据支撑。然而,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例如,在压力测试建模时,选取美国GDP实际增长率作为国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指标,选取CPI、利率等对银行经营管理有直接影响的宏观经济指标建立模型,为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周期数据欠缺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4.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章程
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章程,可以使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了基础性的前提。这也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微观因素之一。
五、结论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也是促进企业向科学化、系统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完善和优化风险管理体系,进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