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时间:2023-03-07 17:33:45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注意安全。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难点: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学习使用蜡烛的正确方法。

  2、每组4人,每人一支小蜡烛、一个小盘子,每组一支大蜡烛、两个玻璃杯子(杯子分大小两种)。

  活动过程

  1、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些什么?幼:(蜡烛)

  2、师:什么时候会用到蜡烛?幼:(过生日、停电的时候)

  3、师:蜡烛有好多好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共同探究那些秘密。

  4、首先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1)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用什么方法将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2)我们的桌子上有一个玻璃杯,用玻璃杯将蜡烛熄灭,你们猜能做到吗?该怎么做?请小朋友想个办法?(4)教师介绍实验记录表,并进行记录。

  5、做一做:

  (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杯子罩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猜想,把猜想结果记录下来。再验证,并记录。提问幼儿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师小结:(因为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结果。验证:让幼儿用手摸一摸杯子底(玻璃杯有点热),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

  师小结:(因为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

  (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我们一起把大小玻璃杯罩同时在燃烧的蜡烛上,请小朋友猜,谁的蜡烛先熄灭?谁的蜡烛后熄灭?记录结果。验证: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师小结:大杯子的空气多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杯子的空气少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6教师讲评实验记录,并小结做过的三个实验。

  刚才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蜡烛燃烧时还会散发热量;当我们把大杯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杯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7活动延伸:

  下面我要带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我们都有一个小盘子、一个小杯子、一支小蜡烛、一杯彩色水,我先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我的问题出来了,现在我不动盘子,但是我要让盘子里的彩色水跑到我的瓶子里来,你们猜我能做得到吗?

  (1)小朋友猜想(有的`说能做到、有的说做不到,教师请不同意见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

  (2)如果孩子们不知怎么做,教师说:“我有一个想法,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教师请幼儿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最后将小杯子罩在蜡烛上。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杯子里去了。

  (3)师:小朋友想知道彩色的水是怎样跑到杯子里去的吗?

  幼:(想)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讨这个秘密吧!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刚开始我还是比较担心的,怕很少接触火的孩子们在点燃蜡烛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不敢去点蜡烛,再有怕孩子们会烧着手。可是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没有出现我课前担心问题,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也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边探索、边讨、边总结,效果出奇的好。特别是我利用图示讲解“彩色水”为什么会跑到瓶子里去,了?把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并配合幼儿的实验操作,顺利的解决了难题。延伸到让孩子把实验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这节课的奥秘。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幼儿会用语言讲述收集的废品及收集中发生的趣事,尝试用多种方法给废品分类,拓宽幼儿的思维。

  2、使幼儿在废品利用中得到乐趣,在“变废为宝”制作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交往能力。

  3、通过活动使幼儿懂得保护环境,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共同填写的“废品调查表”。

  2、“奇妙的商店”的场景;大象、小猴、小猫、小猪、小狐狸、小鸡的图片及相关的礼物,各种废物自制的玩具等。

  3、幼儿收集的各种废品。

  活动过程:

  1.以故事“奇妙的商店”导入活动。

  (1)小朋友,你们平时吃桃子、西瓜、葡萄时会将桃核、西瓜皮、葡萄籽如何处理?有位大象伯伯可能干了,它将这些废品变成一件件的礼物送给它的动物朋友,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请听故事“奇妙的商店”。

  (2)提问:小动物们用什么废品制作了哪些礼物?大象伯伯开的“奇妙的商店”有什么用?(利用废品,变废为宝,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2.幼儿讲述收集的废品及收集趣事。

  (1)在我们生活中每天也有许多废品,前几天我们还做过“收集废品”的调查,请与你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说说你收集了哪些废品,在收集过程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事也可以说一说。

  (2)请2-3位幼儿介绍调查表,说说收集中发生的趣事。

  3.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给废品分类。

  (1)你们看,这些纸箱里就是小朋友从家中收集来的废品,这么多摆放在一起很乱,有什么好方法让这些废品摆放整齐?

  幼儿说方法:如相同物品放一起.如瓶子一堆、盒子一堆等,幼儿动手摆放箱中

  的废品。你觉得还有哪些废品摆放得不合适?请1-2位幼儿检查摆放。

  (2)除了这样分,你还能想出其它更好的分法吗?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不同分法如:盒子分(糖盒、牙膏盒、鞋盒);瓶子(洗发瓶、药瓶、饮料瓶)等。

  (3)教师适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按废品材料进行分类。如幼儿说:可以把纸做的东西放一起。找找还有哪些是纸做的?看看还有的废品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说出金属类、玻璃类、塑料类等,并找找相关的废品有哪些?商讨分别放哪更合适?

  幼儿按材料再次对废品进行分类。师生共同检查分类情况,对摆放不合适的废品,请幼儿帮忙送到该类废品材料中。

  4.说说废品的利用。

  (1)提问:收集来的废品怎样利用?(有的废品可以“变废为宝,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有的废品可以回收、利用,节约资源。)

  (2)废品的作用真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学着大象伯伯用废品做了很多有趣的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奇妙的商店”有哪些玩具?看看他们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礼物?

  5.活动延伸:

  (1)小朋友想不想也来动手、动脑试一试,把我们收集来的这些废品变成各种有用的东西送到大象伯伯的商店呢?

  (2)幼儿手工,教师巡回指导,幼儿互相交流制作中的经验、协商遇到的难题想办法解决。

  (3)互相欣赏作品,将幼儿作品展示在kt板上,互相交流,体验制作的乐趣及成功的喜

  4多变的云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

  2、使幼儿初步了解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

  3、培养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平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云;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天上的云※教师:请你们看看现在外面的云?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像什么?(让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云会不会移动?怎样移动?(引导幼儿注意观察云的位置移动等变化)想一想,云为什么会移动?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云。

  ※教师:云会不会变成其它的样子?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如下雨前的乌云,阴天的云,傍晚时的云彩等等。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云呢?(让幼儿充分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不同的云是和天气有关系的)

  3、借助幼儿用书画面帮助幼儿认识云的多变性。

  ※教师:这幅图上的云像什么?你们见过吗?分别说说这些云像什么?

  4、讨论云会变成什么。“谁知道云会变成什么?”(让幼儿充分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天上下雨就是云变成的,冬天下雪也是云变成的)

  5、活动延伸:

  让幼儿去户外观察天上的云,分别说说天上的云块像什么?并把它画下来。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和不支持燃烧;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运用;

  3、通过实验制作,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部分实验操作需要同伴合作才能完成。

  活动准备

  教师用具:打火机(自备)

  学生用具:瓶子吹气球套件(纸1 张、柠檬酸1 包、小苏打1 包、瓶子1 个、气球1 个)

  搅拌棒1 根、水

  活动过程

  1、课程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前两天老师看到了一个谜语,今天想让大家一起来猜一猜,看谁最快猜出来。大家竖起小耳朵听好啦,“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你们猜它是谁?

  生:空气......

  师:非常棒,已经有小朋友猜对了,答案就是空气。接下来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2、实验一:我们的呼吸

  师:你们现在和老师一起做,手捧着空气,慢慢放到口鼻处,深吸一口气。你们感觉到什么?

  生:我们把空气吸到肚子里面去了,没有什么感觉。

  师:对,其实每天我们人都在呼吸,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如果让人几分钟不呼吸的话,人就会死亡。你们知道我们人每天吸进去的气体是什么?呼出来的气体又是什么吗?

  生:……

  师:空气不单是一种气体,而是混合气体,它是由很多气体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会吸进空气,我们只需要空气中对人体有用的气体——氧气,还有一些没有用的气体和身体里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就会被呼出来。

  师:跟老师一起我们再做一次深呼吸。看看我们呼出来的气体是什么样子的?一起,吸气——,呼气——。呼出来的二氧化碳有没有颜色?

  生:没有,看不见。

  师:有没有气味?

  生:没有。

  师:我们的鼻子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3、实验二:小蜡烛熄灭了

  师:虽然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可不要小看它们,听听老师讲的故事,你们就知道它们的厉害了!

  师:有一片奇怪的峡谷,每当村民牵着狗通过的时候, 村民安然无恙,狗却走着走着,越走越慢,最后离奇死去。当地的村民都传说峡谷里有魔鬼,专门吃狗。这种传言一直流传着,难道这世间真的有魔鬼?一天,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路过这里,知道这个传言后,他跟村民借了一个火把,准备一探究竟。走到峡谷边上的沼泽地,他仔细观察了这里的环境,并且把高举的火把放低,接近地面,火苗慢慢地熄灭了。他点点头说道:“哦,原来是这样......”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快快动动你的小脑筋!__

  生:……

  师:我们用实验来模拟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师:这里有个空量杯,(展示给孩子看),两袋化学物品,有一袋是颗粒状的,是柠檬酸(常添加在饮料里,作为酸味剂);还有一袋是白色粉末状的,是小苏打(家里常用来发面)。先倒上小半杯水,把小半袋柠檬酸倒入量杯中,搅拌一下,直到柠檬酸颗粒溶化了。注意,我一会儿要倒入小苏打粉末,你们要仔细观察,小苏打倒入量杯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此时,要集中所有孩子的注意力,老师的语言很重要,一定不要着急就告诉孩子会发生什么,比如:有的老师会直接说,小苏打倒入量杯中会和柠檬酸反应,会冒泡泡,你们要仔细看哦。这种方式不建议用。要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和表述的空间。)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说一说。

  生:冒泡泡了。

  师: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冒很多的泡泡,这些泡泡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量杯里装着很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老师点燃一根蜡烛(这就是故事里的火把),放到量杯口处(也可以往里伸些),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火灭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把火熄灭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它可以用来灭火(举例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峡谷里,狗为什么会死了吧!

  生:……

  师:神秘的峡谷地表附近的`二氧化碳太多了(沼泽地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把火把放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火把会熄灭,地表的氧气很少,而人和狗如果不能呼吸氧气就会死。

  生:人没有死呀!

  师:对,这还说明二氧化碳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比空气重,气体是流动的,会飘来飘去的,但是重的气体会在下方,轻的气体就会飘在上方。因为人的个头比狗高,而且人举着的火把可以燃烧时,说明这个高度的氧气还可以维持人的呼吸。狗比较矮,吸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所以就死掉了。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的二氧化碳的另外两个性质: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4、作品制作:瓶子吹气球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来吹气球的呢?

  生:用嘴巴、打气筒....

  师:你们见过瓶子可以吹气球吗?

  生:没见过。

  师:如果想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还得请一位小帮手,就是我们刚才认识的二氧化碳。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做这个好玩的实验吧。

  1.将小苏打粉末倒2.将小苏打粉末倒3.将柠檬酸与30ml 4.将气球口套在瓶口

  在白纸上。入气球内。水搅拌溶解并导入处,拎起气球将苏打

  瓶中。掉入瓶中,观察现象。

  师:我们的气球吹起来没有?__

  生:吹起来了。

  原理: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小苏打和柠檬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充满了整个瓶子,从瓶口跑进气球内,就把气球给“吹”大了。

  5、生活拓展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二氧化碳吗?

  生:......

  师:我们喝可乐时,是不是会看到气泡,而且喝完以后会打嗝?

  生:是的。

  师:这是因为可乐里面含有二氧化碳。

  师:回去后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里有二氧化碳吧!

  活动总结

  1、着重强调安全,化学物品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误食,下课后,强调孩子洗手。

  2、在实验操作中,注意用火的安全,建议小蜡烛熄灭的那个实验由老师来演示。

  3、往气球里装苏打粉和将气球套到瓶口上这两个步骤比较难,建议两个孩子合作。气球要往下套紧一点,将苏打粉倒入瓶内时,要用手夹住气球口,防止气体漏出。

  4、柠檬酸溶液可以用白醋来代替。

  5、柠檬酸溶液和小苏打的量要控制好,防止反应太强烈,建议老师课前先做一下实验体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4

  设计意图

  我们班幼儿在某次户外活动时,在水池边看见池水有泡泡升上来,引起幼儿好奇为什么会有泡泡,泡泡是怎么产生的呢,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因为小苏打粉,盐和醋和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6岁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能够观察探索并发现常见的某些现象,其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的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观察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反应,使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感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苏打,水,盐,白醋的特性

  2、感受到科学小实验的乐趣,养成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答案的好习惯

  3、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水和醋的特征和相同之处

  重点难点

  重点 幼儿了解小苏打粉,盐,醋和水的特性

  难点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了解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有泡泡产生

  活动准备

  1怡宝350ml空饮料瓶若干,塑料漏斗若干,小长方形纸若干,半个塑料杯的小苏打,一份小苏打,一份盐,一个小勺子(每俩个幼儿一个)

  2三瓶醋,一盆凉白开,塑料漏斗,俩个小勺子

  3气球若干(每个幼儿2个气球)

  4俩个小塑料杯(每个幼儿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先给幼儿分发气球,并进行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课题,再通过看闻摸观察得出材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我们一起玩玩看好不好?(分发气球,每个幼儿一个,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玩)

  2玩后提问,教师:这是什么小玩具啊?我们平时在哪见过它呢?刚刚我们是怎么把它变大的呀?(幼儿回答重点词:气球,商场等地方,用嘴吹大的)

  教师:那我们还有其他办法把气球变大吗?(待幼儿回答)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小材料,他能让气球自己变大哦,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3教师拿俩个塑料杯,左手是凉白开,右手是醋

  请幼儿观察俩杯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从外表,味道,温度等方面观察

  4教师:请你说说这俩杯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一样

  5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不同的是,左手边的没味道,右手边的味道好酸。相同的是,都是凉凉的透明的

  6教师出示小苏打粉 ,幼儿集体观察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它是什么颜色?它是什么味道?它的手感怎么样?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通过闻看摸等方式进行观察,总结出它是白色、没味道、摸起来细细的等外部特性)

  7教师介绍这个粉的名字——小苏打。

  二、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引起幼儿兴趣

  让幼儿观察教师操作,将小苏打粉和醋进行实验,待幼儿观察完后,再进行气球变大的完整实验操作。

  1、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老师怎么变魔术把气球变大的,看看气球变多大好吗

  2、教师出示醋,邀请幼儿往醋里加入小苏打粉,让幼儿观看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待现象完全反应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幼儿回忆并回答)

  进一步操作示范,把一些醋借用漏斗倒入饮料瓶中,然后用纸折漏斗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内,然后把气球罩在饮料瓶口中,让幼儿观看发生了什么。

  4、幼儿观察后,提问:气球有没有变大,醋里面发生了什么

  三、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请幼儿分组实验操作,教师及生活老师在旁适当指导。让幼儿观察现象,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在实践中进行观察,体验科学的乐趣。

  1请俩个小朋友为一组,一个小朋友拿俩个塑料杯来装凉白开和醋,另一个小朋友帮忙勺,然后分别加入一勺小苏打,观察发生了什么,让幼儿说明。

  2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把小苏打粉倒入气球中,用漏斗把醋倒入饮料瓶中,然后适当帮助幼儿把气球罩在饮料瓶。

  3让幼儿观察现象,有没有产生气泡,气球有没有变大。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想答案在操作与观察中进行实验(小苏打量多量少会不会影响起泡量,影响气球变大变小。)

  四、结束部分,教师总结

  1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来讲解自己组添加的'各种份量是多少,气球大还是小。

  2引导幼儿讨论气球为什么会变大,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了什么变?

  3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那个气泡是二氧化碳,。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产生,使气球内部充满了气体,继而变大。

  4教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小苏打粉,还知道了小苏打与酸可以产生气泡。小朋友们今天回家把小苏打的秘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吧!

  活动总结

  我设计了《奇妙的气球》这一科学实验探究类活动。我运用了提问法、观察法、操作法等方法,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都很高,活动的积极性都很好,但教师的教学经验尚浅,能力不足,在活动中没有顾及到每一位幼儿,还有对部分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没能及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在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操作时让幼儿亲自上台重新操作,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加深幼儿对这个操作的印象。我要去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次主要围绕在幼儿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上,我发现实验法和操作法能很好地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并能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更好的加深印象。在最后的延伸活动中希望孩子的能继续探索日常生活的问题。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自己探索制作“小鸟进笼”游戏,能正确把握小鸟身体的比例。

  2.会玩小鸟进笼游戏,发现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

  3.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感受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

  【活动准备】

  白色硬卡纸、小木棍、水彩笔、双面胶、剪刀

  【活动重点】

  掌握自制游戏的做法。

  【活动难点】

  知道“视觉暂留”现象的原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吸引幼儿探索制作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展示“小鸟进笼”游戏用具,请幼儿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小鸟,重点指导幼儿画小鸟时要掌握身体的比例。提醒幼儿给小鸟图上漂亮的颜色。

  (2)在另一张纸上画鸟笼,在两张纸的.中间夹上小木棍粘贴在一起即可。

  2.引导幼儿玩游戏,双手来回搓动小木棍,即会出现小鸟入笼现象。

  三、结束部分:

  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手的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感受。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寻找材料,制作更多的同原理游戏,投放到益智区,探索不同游戏转动的秘密。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接和做记号的方法测量不同动物身体各部位,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

  2.喜欢将自己探索的过程及结果和同伴交流分享,学会分析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3.在测量过程中养成做事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体验测量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绘本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

  难点:用首尾相连的方法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了故事中知更鸟等几种鸟类的特征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操作材料“一寸虫”、动物图片若干、签字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草丛吗?在草丛里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谁来说一说你在草丛中都见过谁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好朋友,你们找找看它是谁呀?(一寸虫)他为什么叫一寸虫呢?一寸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一寸到底有多长呢?

  (二)出示一寸虫,引发幼儿测量的愿望

  1.师:出示一寸虫教具讲故事《一寸虫》

  2.提问:知更鸟它要做什么呀?你觉得一寸虫能量出知更鸟的尾巴吗?

  4.幼儿尝试测量知更鸟的尾巴(请幼儿俩俩合作,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测量尾巴的长度。)

  5.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并通过PPT动画操作,验证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

  6.教师介绍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一寸虫爬一次作记号,爬一次作记号,然后数记号有几个就是几寸长。

  (三)结合故事情节,测量小动物的身体各部分的长度

  师:知更鸟知道自己钟爱的尾巴有三寸长,就放走了一寸虫,这个故事就在森林里传开了。都知道一寸虫有数学家的脑子。看看谁来了呢,你认识吗?它们都钟爱自己的什么地方?(巨嘴鸟的嘴巴、斑鹭的腿、蜂鸟的身体)请一寸虫来量一量。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

  师:孩子们这三只动物钟爱的地方已经在我们的桌子上了,请你自己一人拿一个一寸虫来量一量有多长。

  3.幼儿验证自己测量的结果(在大屏上出示一寸虫测量的答案)

  师:说一说你量的是几寸?我们来看看和一寸虫量出来的答案一样吗?

  (四)结合故事结尾,引发幼儿大胆想象如何测量歌声

  1.提问:孩子们一寸虫又碰见了谁呀?猜一猜夜莺会让一寸虫量什么呢?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夜莺歌声的长度

  师:夜莺对一寸虫说:“量我的歌声,如果你量不好,我就要吃掉你。”这歌可怎么量呢,你们会怎么量呢?

  (五)结束部分,测量游戏

  1.提问:树林里的动物们都有自己钟爱的地方,你钟爱自己的哪里呀?

  2.请你找个朋友一起,在咱们班的教室里找一个可以测量的工具,然后测量一下朋友钟爱的地方,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总结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第一次操作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方法并不正确,结果并不一致。但却让幼儿在操作中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在幼儿尝试操作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相应的测量方法,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使幼儿掌握了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的目的。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取米,并能分析结果。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地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能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

  3.幼儿初步了解碾米工具的发展,体验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活动准备:

  1.各种工具:剪刀、石臼、石磨、石块等。

  2.一张大记录表。

  3.稻子若干。

  4.古代取米画面,碾米机碾米。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把稻子外面的壳剥开,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稻子,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怎么样才能让这些稻子变成米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幼儿猜想,提出自己的办法。

  三、实验操作,尝试用各种工具取米。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几种工具,用它们能不能把米取出来呢?哪种工具取得又多又好?我们一起去试一试。(提醒幼儿不要浪费稻子)教师指导有些工具的使用。

  四、幼儿共同交流。

  1.刚才你是用了什么工具取米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办法取的米怎么样?

  2.引导幼儿对工具质疑。(如用石臼取的米不干净,不易把米和稻壳分开。)五、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感受取米方法从古至今越来越先进的变化。

  1.古代的取米方式。

  2.现代的碾米机。

  六、鼓励小朋友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筋,长大后发明给人类带来方面的东西。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本次活动取材孩子的日常生活,深受孩子的喜欢。首先通过自己猜一猜,说一说怎么把米取出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愿望,他们说了很多的方法,对动词的掌握也很好,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各种工具更是充满了兴趣,最后了解你碾米的机器也是孩子感兴趣的。总之孩子们在普通的.生活事件中发现了科学,收获了经验。

  本次活动由于老师的观念、经验和准备的各种问题,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第一,探索面太多,不利于孩子深入研究,可以把目标压缩,一次活动集中研究一个问题,比如这次就可以集中研究取米的方法,除了老师提供的工具之外,可以让幼儿观察身边的物体,探索可以利用的工具。第二,科学性不强,比如在探索不同工具的优劣的时候,太相信孩子的直觉,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设计活动,不利于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可以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取同样量的米,从而得出结论。第三,教师对各环节活动实施太随意,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对孩子的思维产生了干扰。

  希望下次改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汽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2.使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汽车,知道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录音机。

  2.各种汽车玩具、图片若干,布置成汽车展览会。

  3.充足的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画画工具;各种几何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引出汽车,教师带领幼儿去参观汽车展览会。

  师:小小一间房,橡胶轮子扛。

  喝油又喝水,奔驰在路上。(汽车)

  二、初步感知,自主探索。

  参观汽车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汽车,培养幼儿对不同类型汽车的兴趣。

  师:小朋友看一看展览会上有许多汽车和汽车卡片,拿一辆你喜欢的汽车,看一看它长的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用途?和小朋友交流一下,你的汽车和他的汽车,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幼儿参观汽车展览会,观察各种汽车玩具,图片,自由摆弄各种汽车,熟悉汽车的名称和简单的用途。

  三、观察发现,引导学习。

  1.观看普通汽车课件,引导幼儿描述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我给汽车展览会上的汽车录了像,把你手里的汽车和卡片放回展台,我们一起看。

  课件展示轿车、卡车、公共汽车,引导幼儿描述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2.观看几种常见的特种车的课件,引导幼儿描述特种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小朋友你知道特种汽车的名字吗?

  幼儿讲述自己知道的几种特种车。

  课件展示消防车、警车、救护车,引导幼儿描述特种车的名称,特征,用途。(如:汽车是什么名称?汽车是什么颜色的?车上有什么装备?什么时候用到它?电话号码是多少?)

  3.让幼儿说出自己见过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师:小朋友除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些汽车,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汽车?乘坐过什么汽车?

  幼儿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车的名称,特征,用途。

  小结: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汽车,每种车子都有它不同的本领,它们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可是人们在乘车时也会有危险,我们在乘车时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四、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把汽车展览会上的各种汽车按用途分类。

  师:汽车展览会上的汽车放的没有次序,我们帮它按用途分一分类。

  幼儿按轿车、卡车、公共汽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进行分类。

  2.请幼儿画出或拼摆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师: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用绘画,拼图等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

  教师指导幼儿完成作品。

  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伙伴的作品。

  活动结束:

  幼儿随音乐作开汽车的动作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将有关汽车的书籍、图片布置在图书区,供幼儿在日常活动和自由活动中继续观察、探索、发现。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体验与同伴共同探索的乐趣。

  2.感知体验染色和褪色的现象,知道不同染色剂(洗涤剂)的染色(褪色)效果有差异。

  3.学习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实验的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这些色素能够染色。

  难点:探索出哪些颜色容易褪色,哪些不容易褪色。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一定的染色和玩色经验。

  物质准备:

  紫甘蓝、菠菜、橘子、水彩颜料、红墨水、白布条、水碗、杯子、镊子、洗衣粉、洗涤灵、酒精、清水、实验记录纸2份。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手绢,引出活动。

  小朋友们知道手绢上的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吗?我们今天来染布好不好?

  2、教师出示食物及颜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实验用的带颜色的食物,它们能染布吗?

  教师把以上食物榨成汁,装在杯子中,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

  (2)教师出示水彩、水粉及墨汁等有颜色的液体,引导幼儿猜想这些颜色能染色吗?染色后,那组颜色容易清洗掉?

  3、幼儿分组进行染色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1)请幼儿将白布条分别放进上述准备好的几种带有颜色的液体中,轻轻搅拌,然后静置约10分钟。

  (2)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做褪色的猜想,猜一猜那种颜色最容易褪色。

  (3)用镊子取出上述液体中浸泡的布条,观察它们的染色效果,看一看它们与相应颜色水的深浅差异。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中含有天然色素能够染色。

  4、幼儿分组进行褪色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1)将染色的布条分别用清水漂洗,看看漂洗后的情况,做好记录。

  (2)如清水漂洗三次未完全褪色,课按如下顺序加洗涤剂洗涤:

  ①撒洗衣粉洗涤;②加洗涤灵洗涤;③用酒精浸泡后洗涤。做好洗涤效果记录。

  5、交流经验,教师总结。

  活动总结

  我将此活动内容定位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我的重点放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发现,感知白布条在颜料中染色和褪色的特点和不同,并将探索到的发现和结果,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一起分享。以“花手绢”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在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10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空间方位游戏,体验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对号入座游戏的快乐。

  2、在探索对号入座的游戏中发现“排”与“号”的对应关系,学习在二维空间中寻找正确的位置。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排”与“号”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意义。

  难点:能发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对号入座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10以内序数的经验。

  物质准备:自制观影票、座位图、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共同了解对号入座的含义,尝试在座位图中寻找准确位置。

  教师:你知道这张电影票的座位号是什么吗?(能用X排X号表达)

  教师:X排X号在哪里?你能在座位图上找到正确的座位,对号入座吗?

  1、请幼儿根据座位号在图中寻找位子,感知对号入座的方法。

  重点提问: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座位的?

  2、师幼共同发现对号入座的方法,梳理经验。

  教师:对号入座就是座椅上的'座位号与电影票上的座位号相同,对号入座的方法是先看清排号再寻找座位号。

  二、幼儿操作游戏:谁做错了?(增加单双号)

  教师:四名小朋友中有一位小朋友粗心做错了位置,你能帮助他找到正确的位置吗?

  重点提问:什么是单号和双号?

  经验梳理:对号入座首先要确定排号,再看清单双号。

  三、幼儿体验游戏:幸运观众(增加区号)。

  教师:王老师请你们看电影,小朋友要对号入座看清座位号哦。

  教师:抽取幸运观众(检验幼儿的入座情况)播放安全小卫士微电影

  梳理经验:想要对号入座首先要找到准确的区号,再确定排号,最后还要判断单双号,这样按顺序慢慢寻找就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了。

  活动总结

  此次教育活动的生成是基于幼儿游戏的需要。水木秀场的小观众经常因为找不到座位而烦恼,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呢?什么是对号入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生成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困难,提升整体经验。教育活动从游戏中来,孩子们又将知识经验带回游戏中去,使区域游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也能很好的为幼儿生活提供帮助。

  在此次教育活动中,幼儿充分感受了排与号的实际意义,从平面图过度到真实的体验,是让孩子将经验进行整体提升的过程,看图找座位与实际寻找座位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同的,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真实体验对号入座让孩子们既兴奋又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最后的抽奖环节实际是教师检验幼儿对号入座的方式,并通过这样有趣的形式激发幼儿深度参与的兴趣。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11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发现有洞的水瓶与瓶盖的关系,探索洞洞的变化对瓶中水会有什么影响。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分享。

  活动准备

  戳有一只洞洞的水瓶×8、戳有一高一低两只洞洞的水瓶×8、水桶×8、收纳筐×8、毛巾×8、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实验(实验激趣,初试记录)

  导入:请看,这只瓶子和常见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体猜测:有洞的瓶子装满了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过渡:光猜还不够,要做实验验证猜想。

  操作要求:

  (1)两人一组在瓶子里装满水,手提瓶口进行观察。

  (2)观察盖瓶盖和不盖瓶盖两种情况,将实验结果清晰记录在纸上。

  提问:实验完成,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哪一组记录一眼就能看明白?为什么?

  小结:当瓶子上有洞时,盖上瓶盖不漏水,不盖瓶盖会漏水。大小适中、位置合适、线条流畅、页面整洁的记录方式,就能帮助你们清晰准确地记录下实验结果。

  二、第二次实验(二次实验,花样记录)

  过渡:看,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个洞。)

  集体猜测:2个洞的瓶子装满水,会发生什么?盖上瓶盖,又会发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导:幼儿是否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幼儿是否能与之前预测的现象进行比较。

  提问:通过第二次实验,结果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你们有什么发现?

  追问:他们的出水情况一样吗?对于这样的发现哪一组的记录更清晰?

  小结:不盖瓶盖,2个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远;盖上瓶盖,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动延伸(大胆猜测,无限可能)

  第三种瓶子,你们看看不同之处在哪?(并排的两个洞洞)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会是什么结果呢?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有三大亮点,即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及旁观者,幼儿有极大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只是帮助幼儿梳理总结,所有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产生;自主记录——在两次操作后,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将发现的"秘密"自主记录下来,丰富幼儿的记录方式。

  本次活动目标度达成度为90%。整个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洞洞与瓶盖的关系从而探索发现洞洞的变化对水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记录下实验猜想与结果,并进行表达。

  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实验,分别为探究如何让有洞的瓶子不漏水、两个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没有瓶盖的出水情况及平行两只洞瓶子的出水情况,但在几次科学室活动与个别化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们自己发现盖上瓶盖水瓶就不会漏水较难,会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将环节进行了调整,变为探索一个洞的瓶子与上下两洞的瓶子盖上瓶盖和不盖瓶盖是否会漏水,难度适中的实验会更好的激发幼儿兴趣。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乐于探究和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初步感知比例关系。

  2、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一套围兜、袖筒。

  2、足够的面粉。

  3、各种颜料水。

  三、活动过程:

  1、出示面粉,引出活动。

  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做什么?(加工面条、制作饺子皮、扁食皮……)

  今天我们要用面粉来制作五颜六色的彩泥。

  (孩子们很兴奋,纷纷议论:这能做吗?怎么做呀?)

  2、出示橡皮泥,师:要把面粉变成象老师手里的橡皮泥一样软,你们想想看有什么办法?

  (相当一部分孩子能说出应给面粉加水。)

  3、师生一同探究和面的方法和技巧。

  (1)怎样合理地给面粉加水呢?如果一下子加进很多水,会发生什么事?

  (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师演示给幼儿看,从而得出结论:一下子加太多水,会使彩泥太湿,如果没有备用的面粉添加,那么彩泥就做不成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一次加一点点水,不够时再加。)

  (2)彩泥太湿了会怎样?太干了会怎样?

  (本来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让幼儿继续讨论,之后再验证给幼儿看,但我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完全不在我提的问题上,而是急着想动手和面,于是我及时进行调整,让幼儿带着问题,先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4、幼儿动手和面。

  (孩子们很喜欢和面这个环节,他们有的搓、有的捏、有的揉,干得热火朝天的。由于脸盆不够,一桌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通过分工合作,如:有的负责加水,有的负责和面等,共同来完成自己小组的一团彩泥,但显然孩子的合作意识较差,有的孩子说要再加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再加水,在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吵起来,结果只好由老师负责加水,才缓和了局面。)

  5、评价自己制作的彩泥,并回答制作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孩子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制作的彩泥,有的说我做的太湿了,会沾手;有的说我做的太干了,容易碎,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水分加的刚刚好,这样彩泥才容易塑造。)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14

  设计意图:

  本次次活动是由故事《萤火虫找朋友》而引起的,孩子们知道故事里的萤火虫找寻找朋友的时候看到能发光的电灯、黑夜里动物的眼睛、汽车的灯以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当时我提出了问题:“除了故事里的这些物体会发光,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孩子们带着这一疑问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收集了有关会发光物体的图片,孩子们积极性高,探索的欲望强烈从而就生成了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按照发光物体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对探究发光物体的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手电筒、电池、电动玩具、蜡烛、火柴、打火机、荧光棒、积木、塑料玩具等实物若干,放塑料筐里。

  2.关于会发光的物体PPT图片或课件。

  3.分类卡、图片(阳光、月光、星光、闪电光、彩虹光、萤火虫光;火光、灯光、X光、激光、霓红灯、信号灯、红绿灯)若干。小镜子若干。

  活动指导

  1.探索、发现各种会发光的东西。

  (1)导入:塑料筐里有什么?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分别是怎样发光的。

  (2)师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出会发光的物体。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扩展幼儿对光的'认识。

  (1)提问:你发现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它们分别是怎样发光的?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那些东西会发光?他们又是怎样发光的?

  (2)幼儿观看课件及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会发光的物体的基本特性。

  A:感知认识各种自然发光体(例如:钻石、夜明珠、太阳、月亮、行星、闪电、彩虹等)

  B:感知认识动物发光体(例如:萤火虫、发光乌贼、水母、松球鱼、夜晚动物的眼睛等)

  C:感知各种人造发光体(例如:电焊光、火光、灯光、X光、激光、霓红灯、信号灯、红绿灯、荧光棒等)

  3.初步学习按照发光物体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

  (1)我们知道了,看到了这么多发光物体,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师解释什么是自然光?什么是人造光?自然光:自然界存在的可见光。人造光:由人工设计制造的仪器、设备产生的光。动物光:会发光的动物。

  (3)幼儿分组操作分类,师重点启发幼儿根据自然光、动物光、人造光进行分类。

  (4)小结:每组请一幼儿展示操作分类卡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4.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进一步感知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例如:光可以取暖、照明……。

  (3)借助课件小结:光可以取暖、照明、传递信息还是一种信号标志(如红绿灯),光能帮助人们切割、焊接。还能娱乐、装饰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感受……。有了光我们生活光辉灿烂,如果没有光世界会怎样?

  5.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兴趣。组织幼儿玩“踩光斑”的游戏。

  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样东西,它自身不会发光但借助光源也会发光,你们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吗?(出示小镜子)把它放在哪里会发光呢?(太阳和灯光下)你们回去找找还有什么东西借助光源也会发光?

  提供小镜子,组织幼儿两人一组玩“踩光斑”的游戏。(感知光的反射特性。)自然结束。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15

  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云的变化,有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2、幼儿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初步了解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感受天上云的变化与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和难点:

  了解雨、雪是由云变成的。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平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云

  材料准备:多变的云视频、各种云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回顾和交流幼儿关于多变的云的已有经验。

  引导语:这段时间,我们在晴天、多云、阴雨的.天气带小朋友观察过各种各样的云,云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云像什么?

  提问:云会不会移动?云为什么会移动?怎样移动?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云。

  讨论:云会不会变成其他的样子?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

  3、观看云变成雨、变成雪的课件,感知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的现象。

  讨论:谁知道云会变成什么?

  通过课件向幼儿介绍天上下雨就是云变成的,冬天下的雪也是云变成的,进一步感知云的变化。

  4、感受和发现云朵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云呢?(让幼儿充分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不同的云是和天气有关系的)

  引导幼儿分小组将观察记录按天气进行分类整理和比较,制作小组大记录表,并向大家介绍本组的观察发现。

  5、活动延伸:

  让幼儿去户外观察天上的云,分别说说天上的云块像什么?并把它画下来。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3-17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7-14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11-12

大班春天科学领域教案07-22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7-11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7-11

科学领域观察活动教案04-02

活动设计科学领域教案04-01

关于快乐转转转的大班科学活动领域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