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三脚架教案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三脚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科学三脚架教案1
设计意图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三脚架”支撑的原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一)出示图片,师:这些图片里有个共同的小秘密,它们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请找一找相互说一说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讨论: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 “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活动总结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三脚架教案2
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大班的孩子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记录以及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巩固和提高的。而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设计了合作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木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引导幼儿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游戏棒、彩泥、记录纸、笔、玻璃球、垫片等两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话筒架一个、课件一份。
(活动初,“用什么材料作固定”很让我费了一番工夫,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从电线、橡皮筋、彩泥中选择了彩泥,因为它是最便于幼儿操作,也是幼儿最熟悉的一种物品。而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中所使用的小垫片,则是机缘巧合,在幼儿区域活动操作时偶然发现的,在实践中又非常实用。)
活动过程
一、让彩棒站起来
1.出示彩棒:“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谁能让这根彩棒站起来?”(幼儿自由尝试)
2.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彩棒站起来的?”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悬念的环节,几乎所有的孩子看到桌上的彩泥后,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使用彩泥,并且都获得了成功。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把彩泥顶起来”。)
二、把彩泥顶起来
1.尝试一根彩棒。
(1)师:“彩泥也想到上面去看看,试试这根彩棒能不能把彩泥顶起来。”(幼儿尝试)
(2)示范记录方法。
“你们用一根彩棒能把彩泥顶起来吗?”(幼:不能)
教师示范在第二列第二行记录方法(根据幼儿的喜好用数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第三列第二行记录结果(根据幼儿的习惯)。
(这里,教师用帮助幼儿记录操作结果的方法进行记录讲解,记录用的又是幼儿喜欢的形式――用“√”“×”符号,或用笑脸、哭脸,或用五角星、三角形等等,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更易让幼儿接受。因此,示范变得很自然顺畅,淡化了“教”的痕迹。)
2.尝试多根彩棒。
提出问题:“那两根彩棒(边说边记在第二列第三行)能不能呢?(手指第三列第三行)再多一点呢?”
(1)交代操作要求。
“请你们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试试,好吗?”
“试一次,记一次,把成功的不成功的结果都记下来,看看用几根棒能把彩泥顶起来。”
(操作要求必须简洁明了:“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试试”――合作;“试一次,记一次”――方法,使幼儿不至于漏记;“成功的不成功的结果都记下来”――便于发现和总结。两句话,就能把所有的要求都交代清楚了。)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统计操作结果。
“你们用几根棒把彩泥顶起来了?”(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最少要用几根棒?”
(在活动中我发现,总有幼儿会把棒都并在一起以至于实验失败的,他们也总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及与同伴的对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为下面的总结打下了基础。)
3.小结:小朋友们真棒!都把彩泥顶起来了。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只用三根棒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顶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出示话筒架:“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用了,看,这个话筒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话筒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
2.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3.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4.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实物――话筒的出现,唤醒了孩子们大脑中积存的无意记忆,“晾衣架”“摄像机架”“帐篷”等等,都被一一列举出来,可见,孩子对三脚架的运用已经有了真正的认识。课件演示的则是一些不常见的物品,如求援架、钻井架等,为的是拓宽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了解其更多的用途。)
四、用三脚架把玻璃球架起来
1.“现在谁能用三根彩棒、一个垫片把这个玻璃球架起来?”“你们一起来试试吧!”
2.请成功的幼儿交流方法。
3.再次尝试,感受成功的乐趣。
(这个环节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和提升,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虽然材料发生了变化,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快就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心理上获得了很大的满足。)
活动评析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记录操作结果的记录表在幼儿的总结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记录方法的提示还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附:记录表
数量
结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三脚架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球类有乒乓球、海洋球、丁丁球、玻璃球;线有金丝线、牛筋、毛茛、松紧带等。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幼儿记录用的铅笔和记录纸。
3.音乐、字卡“三脚架”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 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顶起来
1.师:“今天叶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是什么?”(彩棒和橡皮泥)
2.教师顶球,激发幼儿兴趣。
“我想把彩球顶起来,怎么都不行。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
3.幼儿操作记录,教师指导。
“请小朋友分别用不同根数彩棒去试一试,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出示记录纸)上面一行是你用了彩棒根数,你觉得可以用1根彩棒可以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你就在上面写上“1",再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可以打“∨”也可以画笑脸。试一次,记一个,这样小朋友就不会漏记了。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放音乐)
4.展示记录纸
5.师:“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泥顶起来的?”分别请幼儿试一试。
( 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你是怎么橡泥顶起来的?)
二、寻找最方便最稳固的方法三根彩棒去把球顶起来。
1.请小朋友观察演示桌上不同将球顶起来的方法,问“小朋友真棒,用了不同的方法把球顶起来。看了这些方法后,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用最少根数的是最科学、最方便的)
2.幼儿一起尝试用三根彩棒顶起球的方法。(放音乐)
3.小结:都成功了吗?你们都用了又方便又稳固有科学的3根彩棒把橡皮泥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其实我们只要把彩棒围绕一个中心,然后将彩棒下面分分开,围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撑起东西了。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三角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PPT)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四、做一做三脚架,把各种球顶起来
1.“这些三脚架真神奇。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个三脚架吗?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和金丝线、牛筋、松紧带,想办法做一个三脚架将乒乓球、海洋球、羊角球、丁丁球、玻璃球顶起来。”“有信心吗?”
2.幼儿操作再次尝试,教师指导。(放音乐)
“你成功了吗?你在做三角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3.展示三脚架
小结:“今天小朋友都自己做了三脚架,回家我们再找找用其他材料来做有用的三角架,好吗?”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三脚架教案4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想)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1.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见过三脚架?它有什么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活动总结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培养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图片讲述生活中的.“三脚架”,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3.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幼儿园大班科学三脚架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科学三脚架教案02-07
神奇的三脚架大班科学教案11-21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教案08-24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活动《有趣的三脚架》09-26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08-25
科学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10-17
幼儿园科学教案大班03-17
分类科学幼儿园大班教案03-11
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活动教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