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案

时间:2023-04-25 10:13:36 欧敏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课教案(通用2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课教案(通用25篇)

  科学课教案 1

  活动目标

  ⒈、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

  ⒉、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大小、形状和色彩。

  材料准备

  ⒈、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自制的,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

  ⒉、清水、盆、各种容器。

  ⒊、洗洁精、洗发露、洗衣粉、洗手液、沐浴露等。

  指导要点

  ⒈、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材料及其特性,观察幼儿对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是否感兴趣。

  ⒉、能大胆尝试和操作各种材料调制泡泡水,在实践操作和对比中发现哪种材料更合适吹泡泡。

  ⒊、能大胆选择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吹出泡泡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特征。

  ⒋、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实施步骤

  出示各种材料,说出游戏内容,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逐一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各种操作材料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简单讲解操作要求和方法,引导幼儿自己选择、尝试和操作,运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知道哪种材料最适合吹泡泡。在调制好泡泡水后,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感知、发现最适合吹泡泡的工具。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分工、合作、协商,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当幼儿出现问题或困难时,给予相应的提示和建议,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改进,从而获得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反思分析

  泡泡是晶莹透亮、轻盈神奇的,吹泡泡游戏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所以幼儿非常喜欢,表现得很积极、认真。幼儿在调制泡泡水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幼儿缺少经验,加入的洗洁精量太少,怎么也吹不出泡泡来,幼儿有点失去兴趣和信心,想放弃时我及时地给予了指导,请幼儿多加些洗涤用品,把水调得浓稠些再试试。当幼儿再次尝试后终于成功时,幼儿显得非常兴奋,这要比玩买来的泡泡玩具更开心,更有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在玩吹泡泡游戏时,幼儿只享受在吹上面,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也没有感知什么形状的工具容易吹出泡泡来。此时我又及时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思考和比较,在玩中感受到了泡泡的多姿多彩,发现泡泡的产生过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幼儿的操作、判断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科学课教案 2

  活动目标:

  1、通过比比、尝尝、数数等活动,了解牙齿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工功能。

  2、知道保护牙齿的方法,了解换牙的一般常识。

  3、发蔚县幼儿的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镜子人的手一个、食品若干。

  2、牙齿模型一个,有关牙齿三兄弟(门牙、犬齿、臼齿)形状、功能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嘴巴里的牙宝宝。"

  (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了解牙齿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功能。

  1、数一数(知道牙齿的数量)。

  (1)"知道你嘴巴里有多少牙宝宝?让我们请镜子帮忙,照一照、数一数。"(幼儿自己数,同伴之意相互数)

  (2)"你们嘴巴里上面有几颗牙?下面呢?一共有几颗牙?"

  2、比一比(知道牙齿的名称)

  (1)"你们嘴巴里的牙宝宝模样长得一样吗?张大你的嘴巴看一看,比一比"。

  (2)"守在门口的叫什么名字?有尖尖的头的呢?最里面肥肥胖胖的又有什么名字?"

  3、尝一尝(知道牙齿的功能)"牙宝宝模样不一样的,名字不一样,它们的本领也不一样,让我们来尝一尝,看看它们的本领到底有什么?"给舍图片、模型小结:现在我们小朋友嘴巴里的牙齿有差不多有20颗,每天你开口笑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是门牙,它负责将食物咬断,门牙旁边有尖尖的头是犬齿,它负责将食物撕碎,最里边肥肥胖胖的叫臼齿,它负责食物过口腔的最后一关将它们完全磨碎后吞进肚子里。

  (三)了解的换牙的一般常识。

  1、刚出生的婴儿有牙齿吗?你有没有的换过牙?

  教师小结: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牙齿,这样,吃奶时就不会咬痛妈妈的了。大约长到七个月大小时,小宝宝就开始要吃些主食了,这时,也开始长牙了。我们称它为"乳齿",到六岁开始换牙,新长成的称为"恒齿",全部长成有32颗呢。

  2、人会的是牙,那动物会不会的换牙呢?

  丰富知识:动物也会的换牙,马和狮子一生的.换一次牙,蛇和鳄鱼则一生的是好几次牙。

  (四)了解护牙的一般常识

  1、假如人没有牙齿会怎么样?

  2、牙齿会生病吗?我们怎么样保护牙齿?

  师生共同小结:当我们牙齿痛、有蛀牙时就必须去找牙医治疗。不过最重要的是平时的保健,吃完东西要立刻刷牙、漱口同,才不会蛀牙喔!

  活动延伸:

  1、回家找资料查查还有哪些动物也要的换牙,它们一生换几次虎?

  2、看看老爷爷、老奶奶的牙,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又要掉牙了?掉了还会再长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课教案 3

  【活动目标】

  1、感知镜子对着太阳会出现光斑,产生探索的兴趣。

  2、积极主动探索光斑的形成与变化,乐于交流探索成果。

  3、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本活动应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从有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胶水、画好图案的纸,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沿线剪图形。

  【活动过程】

  一、镜子的用处。

  1、教师出示镜子,激发幼儿兴趣。

  这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呢?

  镜子宝宝还有一样神奇的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教师将镜子对着阳光,将反射的光照在墙面或者幼儿的身上,激发幼儿的兴趣。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教师告知幼儿这是镜子反射的光,叫光斑。光斑随镜子晃动而晃动。

  三、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大小与其照射角度有关)

  1、幼儿自由尝试将镜子对着太阳,产生光斑。

  2、幼儿感知镜子的光斑可以变大变小。

  3、教师请幼儿再次进行尝试。

  四、自制图案制造不同形状的光斑。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小组的'图案是什么

  2、幼儿操作,剪下来验证,将图形粘贴在镜子上,看看光斑是什么样子。

  3、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活动反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是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的探索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的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因抓这件事,引导幼儿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俺去昂教育,懂的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科学课教案 4

  【活动目标】

  1、知道水仙花的名称、外行特征以及生长特点。

  2、有兴趣观察水仙花、欣赏水仙花的美丽。

  3、愿意照料水仙花,懂得基本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水仙花一盆,水仙花挂图一张。

  2、在教师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教室里多了什么?

  (引导幼儿找到水仙花。)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这叫水仙花,是在冬天生长的一种花。

  你们以前有见过吗?

  在哪里见过?

  二、认识水仙花。

  1、认识水仙花的根。

  师:植物的根一般都是在它的底部,来吸收水分以及营养的。那我们来找找看,水仙花的根在哪里啊?它长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白色。

  师:那你们知道着看起来这么丑的根,它有什么作用吗?

  (幼儿发言)

  师:水仙花的根可以吸收水分以及水分中的营养。这样子才能快快长大,开出美丽的鲜花。

  2、认识水仙花的茎。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里,这个圆圆的部分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它叫“水仙头”,是水仙花的茎。

  那它有会有什么作用呢?

  (幼儿发言。)

  师:它本领可大了。除了可以储存水分和营养之外,它还会不啊水分和营养送到水仙花的各个部分。

  3、认识水仙花的叶子。

  师:我们认识了水仙花的根和茎,那它的叶子是长在哪里的呢?

  (出示图片)我们还可以看这张图片,这也是水仙花。只不过老师带来的水仙花是还没开花的。

  是什么颜色的?

  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像什么?

  4、认识水仙花,以及水仙花的`形状、生长习性。

  师:水仙花到了二月份的时候还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开出来的花就是图片上这样的。

  那它(水仙花的花瓣)是什么颜色的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花和水仙花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它是生长在水里的。

  三、小结。

  这盆水仙花以后就是我们的好朋友了。我们要怎么样啊?是不是要好好照顾它啊?能不能经常去乱动呢?(不能。)

  科学课教案 5

  一、目标:

  1、探索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2、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关物体支撑的经验。

  二、准备:

  若干熟鸡蛋、沙包、瓶盖、橡皮泥、积木、电线、海棉。

  三、过程:

  1、蛋宝宝想要站起来。

  跟随音乐节奏,幼儿精神饱满地行走,音乐结束是做立正的'动作。

  有许多鸡蛋宝宝也想学我们的样子站起来,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我帮鸡蛋宝宝站一站。

  引导幼儿尝试在桌面上让鸡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帮助鸡蛋宝宝站起来?

  那么,鸡蛋宝宝为什么站不起来?(因为鸡蛋宝宝两头尖)

  3、找“朋友”帮忙。

  鸡蛋宝宝站不起来一定很着急,老师请来了许多材料朋友来帮助它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积木、沙包、瓶盖、橡皮泥、电线、海棉)

  鼓励幼儿运用材料进行尝试,探索让鸡蛋站起来的方法。

  请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并请幼儿进行演示。

  那么哪种材料可以让蛋宝宝站得跟更稳呢?组织幼儿互相交流。

  4、将材料朋友与蛋宝宝请到科学角中,让幼儿继续进行探索发现。

  科学课教案 6

  活动目标:

  1、能分辨三种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圆形、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的认识。

  2、能完整说出“这是由xx和xx拼成”的句子。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组成小路(各图形数量控制在5个以内)。

  2、各种图形(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情境式“山羊伯伯在森林博物馆开画展”引入课题。

  教师戴上山羊头饰扮演山羊伯伯:你们看,我是谁?谁来了?

  (山羊伯伯。)

  1、今天山羊伯伯在森林博物馆开画展呢,我要请小(2)班的小朋友们去看画展,你们高兴吗?

  二、走路去“森林博物馆”看画展。

  T:去森林博物馆要经过一条小路,然后才到博物馆呢。现在山羊伯伯要带你们去走一走。

  1、巩固复习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分辨能力。

  T:这条路好奇怪,它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啊?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边走边问:

  (1)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圆形)

  那这有几个圆形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

  (2)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形状?(三角形)

  三角形又有几个呢?

  (3)现在又看到了什么形状?(正方形)

  它又有几个呢?

  T:哇,终于到了,好累啊,山羊伯伯请小朋友找张凳子坐下来吧。

  三、看画展。

  1、说出都有什么画。

  T:你们看,山羊伯伯都画了些什么画呀?

  (太阳、小松树、房子等)

  T:那山羊伯伯想考考你们了,你们知不知道山羊伯伯这些画是怎么画起来的呢?

  (引导幼儿说出是用图形拼贴而成的.。)

  2、依次问:这画的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四、幼儿操作:拼贴画。

  1、T:小朋友们真能干。可是山羊伯伯今天碰到了难题了。因为我还想请很多的小朋友来看我的画展,可是我的画太少了,我还有这么多的画板是空的呢。你们愿不愿意帮山羊伯伯一个忙来完成这些画呢?

  2、请幼儿坐到地板上开始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3、山羊伯伯将小朋友们完成的拼贴画展示出来。

  五、活动结束。

  走小路回去并请其他的小朋友来看画展。

  科学课教案 7

  活动目标:

  让幼儿知道打雷是自然现象,提高幼儿预防雷电伤害的意识。

  使幼儿初步了解雷电的形成及危害,掌握防止雷电伤害的基本知识。

  活动准备:

  1、《夏天的'雷雨》磁带、录音机。

  2、课件《雷电的产生》、《大树下避雨》、《田野里踩水》、《看电视》。

  活动过程:

  听音乐《夏天的雷雨》,引导幼儿注意歌里都唱了些什么,引出主题。

  组织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谈话:雷电是什么样子的?雷电都是什么时候出现?并请幼儿模仿打雷的声音,描述闪电的景象。

  借助课件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雷电的产生及危害。

  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他们做得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引导幼儿谈一谈,电闪雷鸣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幼儿谈一谈:危险的事情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夏天到了,大自然充满了夏的气息,孩子们非常愿意亲近她,也都是她的孩子,他们喜欢大自然中的一切,置身于大自然他们快乐无比。但孩子们对大自然里的自然现象却不是很了解。现在正是雷雨比较多的时节,为了提高孩子预防雷电伤害的意识,了解雷电现象形成的奥秘,以及它带来的危害。所以我结合季节特点设计了这个活动。减少雷电事故的发生。

  科学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学课教案 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模具、泥工板。

  2、恐龙平面图、拷贝纸、铅画纸、复写纸、印章、白纸。

  3、彩纸、剪刀、小筐。

  4、复印机、电脑、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复制的现象。

  1、出示小鱼图。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还需要一张一样的小鱼图,有什么办法?”

  2、示范使用复印机操作过程。

  师:我就请复印机来帮忙。看,一张一样的小鱼图出来了。

  3、:刚才老师操作的过程就叫复制。复制就是做一模一样的东西。”复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刚才老师用的是复印机来复制。

  二、尝试简单的复制。

  1、我还带来了一些东西:恐龙图、拷贝纸、复印纸用这些材料能不能来复制小恐龙呢?还有印章、模具,它们能用来复制吗?请你们动手来试一试。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

  鼓励先完成幼儿尝试多种方法复制。

  3、介绍复制情况。

  (1)请个别幼儿来介绍是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复制的?

  师:请你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复制出这两个东西的?

  (2)请使用相同材料,不同方法幼儿来介绍。

  师:有谁也用了这些材料,但不是用这种方法来复制的?

  (3)请使用不同材料的幼儿来介绍复制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来复制的?请你也来介绍一下。

  (4):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来复制的。

  (请你们把东西都放回筐里。)

  (当幼儿讲到用复印纸等要讲解一下操作的.过程和要点。)

  三、感知、探索快速复制的方法。

  1、师:“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现在那里的小朋友需要许多纯净的水,我们一起他们,好吗?”

  “你们每一个的筐里有一瓶水,我们要想办法用最快的速度复制出更多的水。还有5分钟,运送水的车子就要开了。小朋友要加油哦!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快速复制。

  提醒:废纸放桶里。

  3、介绍复制方法。

  (1)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数复制了多少瓶水。”

  (2)请复制的最多幼儿来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复制的。

  (3)请用不同方法进行复制的幼儿来介绍,比比哪一种方法好。如果同一种方法,想想为什么有多有少。(剪速度快慢)

  4、: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这么多瓶水,四川的小朋友一定很感激你们。

  四、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复制的办法?”

  2、“复制的方法对人们有什么好处?”(方便、速度快)

  延伸:了解电脑复制,结束活动

  1、出示小兔图。“这是谁,小兔一个人觉得怎么样?”“怎样帮助她?”(复制的方法)“老师也小兔找它的好朋友吧。”

  2、.教师电脑复制小兔。

  “原来电脑也是可以用来复制东西的,家里有电脑的小朋友回家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你们平时发现了不同的复制方法,再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好吗?”

  科学课教案 10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汽车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一)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汽车,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二)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三)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一)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二)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科学课教案 11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5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课

  (15—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习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5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课的活动习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5分钟)

  1、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科学课教案 12

  【活动设计】

  蒜头是日常生活常见的植物,我们请幼儿带来了蒜头,在自然角中进行植物发芽的活动。一段时间过后,蒜瓣长出了嫩绿的小芽,在这发芽过程中,还有伴有浓烈的气味,甚至还有点“臭”。可孩子们天天都往自然角跑,还好奇的观察着。我们知道只有自己亲手尝试实践,获得的知识才会真实而牢固,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也是《幼儿园指导纲要》所要求的。于是结合我的个人课题探究《让科学教育更贴近幼儿生活》,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科学活动《有用的蒜头》,让幼儿对蒜头有一个初步的全面认识。通过看、摸、剥、数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的特征,了解蒜头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让幼儿体验了探索蒜头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感受用数字记录地简便、明了。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统计表。

  2、笔、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蒜头,导入活动。

  师:看,这是什么?(蒜头)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什么颜色?

  (分析:首先开始部分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蒜头引起幼儿观察兴趣,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初步感知蒜头的外部特征,同时引导孩子从蒜头的不同角度来想象其像什么,这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想象力。)

  二、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蒜头,仔细的摸一摸,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幼儿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滑滑的,上面有纹路)(硬硬的)

  小结:蒜头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身上有像线一样的花纹,凹凸不平的,里面还藏有一个个的蒜瓣。

  (分析:幼儿在近距离观察蒜头时,通过摸、看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外部的基本特征。在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怎么知道里面的蒜瓣是什么样的呢?(剥)那我们来剥一剥。剥的时候注意看看蒜头的外衣是怎样的?

  幼儿剥蒜衣,师:蒜衣是怎样的?

  (分析:引导幼儿在剥蒜衣的过程中发现蒜衣一层层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看看现在的蒜瓣怎样的?(一个个紧紧的抱在一起)那掰开看看一一个的蒜瓣是又像什么?怎么看出?(每人拿一瓣)

  再看看它们的身上有什么?其实每个蒜瓣身上还都有件小衣服呢,让我们剥开看看里面又会是怎样的?(白色的…)闻闻什么气味?有股特殊的气味,甚至有点臭。

  那蒜瓣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有的大有的小)

  师小结:蒜头除了一层层的外衣,每个蒜瓣都还有件小衣服,剥开小衣服有一股特殊的气味,我们还发现蒜瓣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分析:该环节逐步深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知蒜瓣的特征。知道蒜皮除了一层层的外衣,其实每个蒜瓣身上都还有一件“小衣服”,并再剥开来进一步观察。通过闻一闻蒜头特有的气味,从而可以加深幼儿对蒜头的认识。)

  4、那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呢,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小朋友动作要快快的,并用笔记下数出的总数哦。

  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有谁也是XX请举手?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小结:看,在这张统计表中几个小朋友数到了几个蒜瓣,几个……,最多的有?,最少的有?原来蒜头里的蒜瓣是有多有少。

  (分析:借助记录和数量统计,让幼儿通过数数,发现蒜头中蒜瓣的`数量是有多有少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引导幼儿能数出正确的总数并进行记录。在科学活动中渗透了数学领域的知识,提升了幼儿的数数能力。)

  三、迁移生活经验,了解蒜头的作用。

  师:那你知道蒜头有什么用呢?

  教师小结:大蒜可以生吃杀菌、做菜除腥味、预防感冒、抗癌等等,还可以当做种子呢。那小朋友觉得蒜头的作用大不大呀?那我们可要多吃哦!

  (分析: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蒜头的作用。有了对蒜头作用的了解,能激发孩子想吃、愿意吃蒜头的欲望。也使本次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来源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材料的难度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兴趣点,所以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较高。本次活动采用看门见山的方法来导入活动,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由里到外的探索蒜头的特征,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经过三次磨研活动,使我发现自己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学活动中幼儿才是主体,孩子们的发现应让孩子自己来表达。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应巧妙的运用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及积极地表达。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科学课教案 13

  【教案目的】

  1.知道自己身体有力气,用力就可以使物体运动。

  2.愿意探索力,能大胆探索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关系。

  3.对有关力的现象感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案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自己用力就可以让一些物体动起来。

  2.物质准备:羊角球、刺猬球、飞盘、足球、拎的小桶、小车独轮车等。

  【教案流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看见你们很高兴,很想抱抱你们,选1~2个幼儿抱一抱。

  提问:老师有没有抱起来?老师是怎么把她抱起来的?(用力)

  老师身体的哪个地方用力了?(手用力了)

  2.试一试:谁的力气大,激发活动的兴趣。

  实践活动一、分组活动并讲解活动规则。

  教师(出示玩具)宝宝们,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玩具,你们想不想玩啊?请宝宝们上来玩一玩吧。

  玩后提问:你玩的什么玩具?你是怎么把它玩起来的?你的身体哪个地方用力了?

  二、再次探索力的大小。

  实践活动二:体验自己用力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还有许多东西,刺猬球、小车、轮胎等。

  请你们去试一试,让它们动起来,想一想,你的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用劲?

  (请个别幼儿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探索)并加强个别辅导,

  “你是怎么让轮胎动起来的?”(推的)“身体的什么地方用力的?”(膀子)“用了力就怎么样了?”(轮胎就滚动了)

  1.引导幼儿认识对不同的物体要用身体不同部位的力。

  师:踢球的时候什么地方在用力?(小脚在用力)

  我们玩球的时候想把球踢远,脚踢的时候就要怎样?(用力踢)

  如果想踢得近一点呢?(轻轻踢,少用点力)

  师:拎小桶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用力?(手、胳膊、肩膀)

  如果你想拎起重的东西,用的力气应该怎样?拎起轻的东西呢?(用力大,就能拎起重的东西,用力小,只能拎起轻的东西)

  师:当你在推小车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要用力?(手和脚都要用力)

  要想让小车跑得快,用力就应怎样?(用力就要大)跑得慢呢?(用力就小)

  2.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我们用力就能使物体动起来。物体动的快、慢、远、近都和我们用力的大小有关系。

  三、游戏活动:《大皮球》

  幼儿两两做游戏,当唱到拍的'轻的时候,扮大皮球的幼儿轻轻地跳起来,唱到拍的重的时候,幼儿跳高一点,游戏进行2—3遍。

  《谁的力气大》扩展活动:

  思考:燕尾夹和锁头哪一个重呢?两者之间栓一条线绳转转看,谁的“力量”大呢?

  材料:线绳1根、圆珠笔杆1支、金属小扳手(比夹子重的金属物品)1个、夹子1个

  操作:

  1、在圆珠笔杆中,穿一条约五十厘米长的线绳,线的一端拴上一个夹子,另一端则系上一个比夹子重的金属小扳手。

  2、双手手心相对夹住垂直的笔杆,金属小扳手一端在下。

  3、缓缓搓动笔杆,让夹子作圆周运动,渐渐加速旋转,看看有什么现象。

  讲解:

  1、小扳手是比夹子来的重。

  2、当转速加快时,会产生更大的离心力,而把金属小扳手往上提升。

  创造:物体除了轻重差别外,若加上不同的速度,就会产生不同的动量。比一比看,你走路时和骑车时,雨点打在脸上,又什么不同的感觉。

  科学课教案 1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4以内的物品,知道总数。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点数游戏,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4名虫虫卫兵、虫宝宝若干、虫虫的家、圣诞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圣诞节快到了,虫虫王国要开一个圣诞宴会。虫虫王国的虫虫们可热情了,也邀请了小朋友去参加。

  卫兵:“欢迎光临。”

  老师:“这四个卫兵长的一样吗?”

  二、欢庆圣诞――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卫兵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虫虫朋友进入圣诞宴会做游戏。

  唱玩歌曲后,教师出示虫虫,请和老师一样的虫虫将虫虫举起来,一起点数。(4次)

  三、宴会结束

  卫兵:“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要回家了。”

  老师:“谢谢你们的邀请,我们一起送你们回家吧!”

  步骤:

  1、送小朋友手中的虫子

  教师:“天黑了,我们一定要数清虫子的节数,不要把他送错家了。”

  2、纠正送错家的虫虫

  3、将剩下的虫虫送回家

  四、自然结束

  和虫虫们说再见!

  有益的学习经验:

  认识常见、常吃的水产品,井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准备:

  带幼儿参观水族宫或海底世界。如果本地区没有这样的.场所,可以带幼儿参观水产市场。

  活动与指导:

  1、带幼儿去参观水族宫或水产市场(条件不具备,可找―些录像带或图片)。

  2、边看边给幼儿介绍,并告诉他们这些水产品的名称,如鱼、虾、螃蟹、海带。

  3、请幼儿仔细观察,并说出这些水产品的形状及简单的特点。

  4、小结:水产品的种类有许多,如鱼、虾、螃蟹、海带,它们都生长在海里或湖泊里,这些水产品都可以加工成美味的食品。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

  建议:

  可以事先采好参观点.请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解。

  科学课教案 15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用保护色、断尾、喷“墨汁”等保护自己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

  【活动准备】

  1、挂图二幅,图一:蝴蝶、蟋蟀、瓢虫、蜻蜓、枯叶蝶、花螳螂,竹节虫变色龙、树蛙、斑马等;图二: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

  2、幼儿、家长收集的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碟片、图书等资料。

  3、没尾巴的动物图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活动,讲述故事《谁丢了尾巴》

  (1)根据故事情节提问: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谁丢了尾巴?(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去交流,发现)

  (2)根据上述内容让幼儿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有了大致了解。

  2、出示挂图1(枯叶蝶、蟋蟀、瓢虫、竹节虫等)讲解它们为什么不容易被敌人吃掉,引导幼儿说出它们自己有特殊的“保护色”。让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正是利用随着周围颜色变化面变化,从而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是它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出示挂图2(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让幼儿先自己说一说这些动物有哪些自我保护的本领。例如:壁虎断尾保护自己,蚯蚓断掉身体、海星的再生等这些动物的再生本领,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让孩子自主表述乌龟、乌贼鱼这些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

  3、出示家长幼儿收集的图书、碟片等资料,让幼儿观察。

  放碟片,自我保护的动物,让幼儿观赏更多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

  4、连线涂色游戏<找尾巴>,每人一张没尾巴的动物图片,每人一盒彩笔。

  5、分组欣赏,共同评价。

  【延伸活动】

  1、到院子里探索秘密,找一找,院子里哪些昆虫动物有自己的自卫能力。

  2、到图书区让幼儿观看关于动物的图书。

  【活动反思】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对孩子们来说有着致使的吸引力,吸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本节课通过让幼儿了解动物通过保护色、再生等特殊的本领来保护自己,幼儿非常感兴趣,幼儿通过观察、表述、连线游戏、观看图书等方式,使幼儿更直观、生动地认识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科学课教案 16

  活动背景:

  幼儿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活动目标:

  1.发现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

  2.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你问我答》

  1.小朋友提有关实验物品的问题,教师回答。

  2.杯子里有什么?

  像水一样会流动的,黄颜色的,爸爸妈妈炒菜是要用的“油”。这里还有一杯,这是什么?(水)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样?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把幼儿猜测结果图出示在黑板上。

  油会在水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为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杯油和一杯水,每个小朋友在小托盘中取一杯油和一杯水,注意轻一点不要弄撒了哦。

  2.幼儿实验,记录。

  把油倒进水里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呢?(幼儿:油在水的上面)

  3.幼儿验证预测结果教师记录。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刚才我们猜对的画一个勾。

  4.搅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

  看一看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幼儿:用筷子搅一搅。

  猜一猜我们用筷子搅一搅油会在水的哪里?

  5.幼儿实验并记录。

  这里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小卡片,还有油画棒,把你搅拌后发现的有意思的现象记录在小卡片上,我们黄色的油画棒表示油,蓝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记清哦。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1)做完实验的小朋友来把你的卡片贴在黑板上。(2)谁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小结:油和水这两个好朋友很奇怪,油总是在水的上面。请小朋友回去观察一下中午咱们喝的汤,爸爸妈妈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中班科学“油和水”教案与反思》摘要: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科学课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制定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2.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3.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等。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和多媒体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内分别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用30分钟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是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二、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够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能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下课后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中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就要给予表扬。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等方法进行。

  4.鼓励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过程:

  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做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的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光线强弱的周期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时间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3点左右开放;

  牵牛花:黎明4点左右开放;

  野蔷薇:黎明5点左右开放;

  龙葵花:清晨6点左右开放;

  芍药花:清晨7点左右开放;

  莲花: 上午8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10点左右开放;

  马齿苋花:中午12点左右开放;

  万寿菊:下午3点左右开放;

  紫茉莉:下午5点左右开放;

  烟草花:下午6点左右开放;

  剪秋罗花:晚上7点左右开放;

  夜来香花:晚上8点左右开放;

  昙花: 晚上9点左右开放。

  科学课教案 18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为了使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水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提高温度、改变形状、搅拌)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掌握几种常用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初步学习多人合作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观察过物体的溶解,对物体的溶解感兴趣。

  物质准备:幼儿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绿豆、冰糖、醋、盐适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请你们走到你们小组的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偿一偿、摸一摸,看看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它们分别是:绿豆、醋、冰糖和盐。

  (自评: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基本部分: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自评: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幼儿观察完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3.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绿豆放进水中,沉下去了;醋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后最后看不见了。醋、冰糖、盐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呢?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自评: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最终将课堂带进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知识探索与实际相联系,具有生活性。)

  4.怎样加快溶解?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溶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以冰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猜想怎样可以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幼:幼儿猜想,并交流猜想结果

  (2)师:请小朋友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看看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加快溶解?并运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记录好实验结果(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自评:在本环节中,将知识的难度提高一点,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活动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运用课件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一个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的牛奶去上学,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迟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小朋友已经很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首先我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提供的实验电器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怎样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以上,我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各组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通过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整合三种方法,并运用于实验

  小组按规则进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赛。只要有一组完成实验,就结束实验,各组上交器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总结溶解更快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学用结合

  我首先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课后进行食盐溶的快的实验比赛。并让孩子们课后去思考:溶解加快了,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哪些不利的方面?如果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减慢溶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小百科:溶解,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科学课教案 19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科学课教案 20

  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1)提供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3)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科学词汇斜坡:

  就是一个斜的面。

  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小结。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提供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课教案 2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

  2.幼儿能说出风筝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3.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想象用拓印的方法设计风筝不同的图案,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放风筝)、自制风筝多个、分组操作材料(颜料、骨架、胶带、纸盘)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对风筝的的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来看一看春天里他们在户外做什么?你见过或放过什么样的风筝?

  请幼儿说说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教师介绍风筝的发展历史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知道我们潍坊市,因为独特的风筝文化而被誉为“国际风筝之都”。

  二、欣赏、观察风筝,了解其主要构造及作用

  (一)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风筝,感受风筝的艺术美,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风筝的外部特征。

  (二)幼儿观察风筝,能说出风筝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竹子骨架:用来支撑整个风筝。

  线:用来牵住风筝。

  面:它可以把风兜住,产生向上飞的力量。

  三、制作风筝

  (一)教师出示以做好的风筝,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过程。

  第一步:贴骨架。

  第二步:用纸球拓印图案。

  (三)教师讲制作要求。

  (四)幼儿动手制作简易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五)幼儿讲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课教案 22

  教材分析

  1、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2、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情分析

  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这样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探究空气的性质。

  科学课教案 2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丰富幼儿(幼儿食品)关于红、黄、绿、蓝等颜色方面的经验,初步了解颜色可以变化。

  2、引导幼儿学说“我给太阳妈妈(妈妈食品)找到了xx颜色宝宝(宝宝食品)。“

  3、知道一些常见事物的颜色代表的含义。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及音乐播放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天亮了,小朋友快醒醒。我们一起到花园里去锻炼身体吧。”(随音乐做律动)

  2、“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听休息音乐做放松运动)

  3、“瞧!那是什么?”(太阳慢慢升起)

  4、“我们一起跟太阳妈妈问好。“

  二、太阳妈妈向幼儿介绍自己和七个颜色宝宝。

  1、“小朋友们好!我是太阳妈妈。我有七个可爱的颜色宝宝。他们是红色宝宝、橙色宝宝、黄色宝宝、绿色宝宝、青色宝宝、蓝色宝宝、紫色宝宝。”

  2、以“幼儿呼唤颜色宝宝的名字,发现有的颜色宝宝不见了“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找颜色宝宝的兴趣。

  (1)“我们也来和颜色宝宝们打个招呼吧!红色宝宝你好!橙色宝宝你好……咦!哪个宝宝不见了?”

  (2)“这些宝宝真调皮,肯定藏在花园里。”

  (3)“我们来帮太阳妈妈找颜色宝宝,好吗?”

  三、找颜色宝宝。

  1、幼儿帮助太阳妈妈在花园里寻找颜色宝宝,找到后相互交流,并学说“我给太阳妈妈找到了xx颜色宝宝。”

  2、幼儿将找到的颜色宝宝送回家。(把颜色宝宝插在太阳妈妈身上相应颜色的口袋里)

  4、太阳妈妈和幼儿共同检查颜色宝宝是否找对了家。(重点向幼儿介绍青色宝宝)

  四、颜色宝宝遍变魔术。

  1、“我们帮太阳妈妈找到了颜色宝宝,她呀要请颜色宝宝给我们表演个魔术。”

  2、教师表演:红色颜料与蓝色颜料调和变成绿色。

  五、引导幼儿了解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

  1、“太阳妈妈的'这些颜色宝宝个个都有本领,他们可以告诉我们好多事情。”

  2、出示生熟西红柿,请幼儿判断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

  “一个西红柿是红的,所以它是熟的;剩下的一个西红柿是绿的,所以它是个生西红柿。”

  3、出示红、绿灯。让幼儿了解红、绿等的不同含义。

  (1)“这是什么?”“听听看红灯说了什么?”(停下)

  (2)“这是什么?”“听听看绿灯说了什么?”(请通行)

  六、让幼儿理解彩虹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1、“现在,颜色宝宝要一起给我们表演节目了。瞧!它们在一块变成了什么?”

  2、“弯弯的,像一座桥一样在天空中,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虹。”(幼儿学说)

  3、“彩虹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颜色宝宝组成的。”

  4、“你们见过彩虹吗?“”到了夏天,下过雨之后太阳一出来,我们就能看见彩虹。”

  5、“老师这儿有几张彩虹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七、联欢活动。

  1、“现在,我们和太阳妈妈、颜色宝宝们一起来跳个舞吧。”(音乐)

  2、“天不早了,太阳妈妈要带着她的颜色宝宝回家了,一起和太阳妈妈和颜色宝宝说再见吧。”

  科学课教案 24

  一、设计理念:

  我班的幼儿大多都是城里的孩子,很少看到蚕豆,对蚕豆这种植物也缺乏认识。因此,我利用蚕豆这一乡土资源,设计了这么一个科学活动,通过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观察认识蚕豆荚、蚕豆,最后品尝蚕豆食品。这些环节,让幼儿对我们乡土资源--蚕豆有所认识。

  二、教案目标:

  1、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2、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重点: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难点: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三、教案准备:

  每位幼儿1-2粒蚕豆荚,各种蚕豆食品若干。

  四、教案过程:

  (一)、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蚕豆娃娃的指偶:

  你们认识我吗?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蚕豆娃娃。

  与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二)、认识蚕豆荚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认识蚕豆荚的的形状和颜色。

  2、让幼儿摸一摸,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3、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叫蚕豆荚,蚕豆荚是绿色的,长长的,两头尖;摸上去有点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认识蚕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蚕豆的形状、颜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4、想一想:蚕豆与蚕豆荚的关系。

  五、幼儿操作:掰开蚕豆皮,观察蚕豆瓣。

  教师小结:蚕豆荚里面有蚕豆,蚕豆是扁扁的椭圆形,淡绿色,掰开皮,里面有两片豆

  六、通过品尝,了解蚕豆的作用。

  1、品尝蚕豆食品,知道蚕豆的多种吃法。

  2、启发幼儿说说还吃过哪些用蚕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用蚕豆娃娃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分步进行探索,先从外面的蚕豆荚开始,到蚕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观察蚕豆瓣,让幼儿有层次的探索理解。

  通过品尝,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并扩散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科学课教案 2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科学课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课教案03-23

科学课教案06-11

科学课教案08-29

科学课程的教案02-26

中班科学课教案06-10

关注科学课文教案06-12

中班科学课的教案06-14

春分科学课教案03-08

科学课教案:夏天的雷雨06-15

中班科学课堂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