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19 15:10:05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九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折叠报纸的方法来感知物体的形变会产生弹力。

  2.在探索中了解弹力大小与报纸折叠次数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报纸:这是什么?报纸有什么用?你玩过报纸吗?是怎么玩的?

  二、感知物体变形会产生弹力

  第一次探索:自由探索

  1.报纸的玩法可真多,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玩法:请你动动脑筋让水果玩具在报纸上弹起来。现在每个人拿一张报纸和一个水果玩具去试一试。

  2.幼儿探索:尝试让水果玩具在报纸上跳起来。

  3.交流活动情况:你是怎么玩的?把你的玩法介绍给大家。

  第二次探索:感知报纸折叠后会产生弹力

  1.你们的玩法都很棒,可是我知道报纸折叠后会变成大力士,不用你用力,报纸自己就会把水果玩具弹出去,不信你折折试试。

  2.幼儿探索,教师引导幼儿多折几次。

  3.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几名幼儿分别上前边讲边示范。

  4.小结:把报纸多次对折后就会产生弹力。

  三、探索弹力大小与报纸折叠次数的关系

  1.弹力有大小吗?怎么样可以让报纸的弹力更大?我们再来试一试?

  2.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现在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讨论:为什么折的次数多的水果玩具弹的远,折的次数少的弹的近。

  四、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报纸原来还是大力士,多次折叠后会产生弹力,而是弹力的大小和报纸折叠的次数有关系。卡纸听说后很不服气,要来和报纸比谁的力气大,你认为谁的弹力大?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我示范用弹力把水果弹出去后孩子便被今天的活动内容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的一切回答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出的答案,比如说:报纸要对折,是报纸把物体弹出去的等等。首先,当然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来让报纸变得有弹力,因为之前的环节已经引导过孩子们,所以这环节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并且让报纸产生弹力。成功后引导孩子们比赛,孩子们热情高涨但整个活动次序尽然。比赛最后我特意让报纸折得次数多的孩子与折得次数少的孩子进行比赛,并让孩子说说看为什么?这样“折得次数多,弹力大“的道理孩子们就亲眼看见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影子的回顾,丰富对影子的认识。

  2、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活动,有兴趣地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

  3、初步获得影子变化的经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影子与光源、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2 能够通过改变光源、物体的位置、方向改变影子的大小。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几天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物体的影子。

  2)室内布置的暗一些,准备多媒体大屏幕、简单的背景图。

  3)部分小动物或蔬菜、水果等玩具;以及透明的玻璃片、饮料瓶等。

  4)手电筒、简单的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 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影子

  1、师:我的手能变出各种小动物,请你看着它的影子,猜猜它是谁?

  2、让孩子们尽情地猜一下“它是谁”? 你还能用自己的小手变出什么吗?来试试看?

  3、扩散思维:

  (1)、师:“刚才你看到的是我们手的影子,除了这些你还见到过谁的影子呢”? (2)、大树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怎么来表示?小狗的呢?小花的呢……?

  二、引导孩子探索影子的产生原因。

  1、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它们的影子的?

  2、引导幼儿手拿手电筒照玩具或手: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在墙上,用手挡在手电筒前面的光上,“手的影子”就会出现在墙上,关上手电筒“光”没有了,墙上就没有“手的影子”了。

  总结:光被物体挡住就有影子。(引导孩子说)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光”能照出影子。

  师(小结):在太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灯笼照着时、 烛光下、房间开着灯的时候……都会有影子。

  三、操作探索并交流影子的变化

  1、桌子上有一些手电筒和玩具,你去玩玩,看看是不是能变出影子来,再玩玩看看能不能发现影子好玩的地方和特别有趣的地方,来告诉大家。

  2、你们发现影子哪些特别的地方?(教师引导:怎么会有影子的变化的?)

  老师小结:我们发现,光离玩具近,影子就(大);光离玩具远,影子就(小)光在玩具的这边,影子就在另一边,其实,光和玩具的距离位置会使影子发生变化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人们利用光和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了什么产品?我们可以利用影子进行哪些活动?(手影和皮影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五、尝试验证新的假设:影子会消失吗?

  1、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有光,任何东西都有影子,影子还有许多变化,你能让这些小动物的影子变没吗? (交流讨论: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的影子躲起来的?)

  2、延伸体验:你能让自己的影子躲起来吗?走到阳光下面试一试吧。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我以猜猜迷导入,是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迅速的集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来.接着让孩子从实践感悟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弄明白影子的奥秘。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在太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灯笼照着时、 烛光下、房间开着灯的时候……都会有影子。”的道理.接着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在这次操作,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我进行引导小结,最后引导幼儿讨论。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主动的实践探索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夹子的仿生学原理和妙用。

  2、通过探索,了解夹子不同着力点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3、在了解夹子用途和使用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艺术化创作。

  二、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夹子(如碗夹、发夹、报夹、馒头夹、衣服夹、气筒等);被夹人手一个。

  2、拍摄夹子的非常规用途的录像、“夹子舞”音乐。

  3、卡纸的几何图形纸。

  三、活动过程:

  (一)夹子的仿生学原理:

  1、出示螃蟹,观察它的两只大手:看着螃蟹的大手,你会想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什么东西?

  2、介绍夹子的来历:人们就是看到了螃蟹等动物的大手会夹东西,就发明了夹子,使我们做一些事情变得很方便。

  (二)夹子的用途:

  1、提问:你认识这些夹子吗,是干什么用的?(幼儿讨论后回答。)

  2、看录像,了解夹子的非常规用途。

  (如下雨天用夹子夹住雨披,可以防止被风吹飘:开袋的饼干用夹子夹住,可以防止受潮:骑车时裤管太大,用夹子夹住,可以防止卷进车子里等。)

  3、听快板儿歌,小结夹子的用途。(儿歌附后)

  “夹子的本领真大。老师把小朋友讲的夹子的用途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老师还用这被夹来打节奏呢!”

  (三)夹子的杠杆原理:

  1、幼儿第一次尝试探索:“小朋友用过夹子吗?今天我们来使用被夹。”(把夹子比喻成“鱼”,让“鱼”咬在自己的身上。)

  2、幼儿第二次尝试探索:“夹子还有一个小秘密,请你比一比:在‘鱼’的尾巴处按和在‘鱼’的身体上按,手的感觉怎样?”(让幼儿用一只手和两只手分别按来感受。)

  3、教师小结夹子的秘密。

  (四)夹子的艺术化创作:

  1、介绍材料,提出创作建议。“刚才大家都学会了省力使用夹子,也知道了夹子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夹子和图形宝宝(把卡纸裁成各种几何图形)来做成你喜欢的东西。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和帮助。

  3、幼儿自己在黑板上展览作品,请幼儿来做自我介绍。

  (五)夹子王国开“舞会”。

  1、讨论:我们现在变成一个夹子,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成夹子一开一合的样子?

  2、听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附儿歌:夹子本领大

  夹子种类真不少,它的本领更不小,夹衣服、夹报纸,夹头发、夹被子,夹饼干,夹菜碗、紧急情况更有用,大家不要小看它,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真方便,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真正美,真正美!(——缪敏燕)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4—6岁,身体发育尚未健全,经常伴有感冒咳嗽、拉肚子等一些小毛病,家长心里非常着急,到医院看病医药费又非常贵。我采用了民间流传的一些小秘方,到田间挖一些中草药,回家熬一些汁,吃了这些病自然而然慢慢地就好,又无副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让幼儿从小就知道我们大自然中有些奇特的花草,它们是中草药,能为人们治病。

  活动目标:

  1、 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知道植物也能治病。

  2、 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植物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产生进一步探究植物的欲望,萌发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

  重点定为认识六种奇特花草,了解它们的药用价值。

  教学准备:

  1、 师生共同收集感兴趣的、有特殊特征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图书等资料。

  2、 植物标本、图片若干。

  3、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育理论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出了“六大解放。”即:(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先咳嗽几声,提问:小朋友,老师刚才怎么啦?

  幼儿:(咳嗽)

  师:那么咳嗽了怎么办呢?

  幼儿:打针吃药、挂盐水。

  师:小朋友,我们平时感冒咳嗽了都要去吃药,有的还要打针。但是老师生了一些小毛病如感冒咳嗽、手上流血了、拉肚子等就不一定去看医生、吃药,我用民间的一些中草药也能治好这些病。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奇特的花草,它们是中草药,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它是谁,好吗?

  二、出示鱼腥草,引起幼儿的兴趣。

  1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草,你们认识它吗?知道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吗?情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幼:是一种草,闻上去有一股味道,好像是鱼的味道。

  师:这种草有一股鱼腥味,我们叫它鱼腥草,你们知道鱼腥草有什么用途吗?

  2小结:鱼腥草是一种中草药,如果我们吃了那个汁,咳嗽就会好起来的。

  三、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有趣的植物、奇特的花草。

  师:前几天,老师带你们到野外去挖的野菜,还有的是期天在家和爸爸妈妈到地里采的花草,现在请你们向同伴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花草的名字叫什么?在哪里发现或找到的?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幼儿拿出事先收集到的奇特的植物图片、照片或相关资料向同伴介绍,每组选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最奇特的'植物。

  1、 马兰:手少流血了,把马兰头的叶子揉一揉,敷上几分钟血就不出来了,有止血的作用。

  2、 枸杞:我们人眼睛模糊看不清,应该多吃点枸杞,吃了眼睛明亮。

  3、 马齿苋:也叫长寿菜,它主要治拉肚子,如果我们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就吃它。

  四、出示植物标本、教师介绍奇特的花草。

  1、 蒲公英:叶子长长的,边缘有锯齿状,开得黄花,籽像一个雪球毛茸茸的,它能抗菌消炎、对糖尿病功效很好。

  2、 金钱草:叶子小小的,圆圆的,形状像一个圆圆的硬币,晒干泡茶可以治胆结石。

  五、图片连线,幼儿操作,哪些草治哪些病。

  刚才老师给你们介绍了几种奇特的花草,它们能治哪些病,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有没有掌握,请你们连线一种草治一种病。

  鱼腥草

  拉肚子

  马兰

  胆结石

  马齿苋

  眼睛明亮

  金钱草

  糖尿病

  枸杞

  感冒咳嗽

  蒲公英

  止血

  六、作品评价,表现做得对的幼儿

  七、活动延伸,我们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有用的中草药植物。我们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很早就写了《本草纲目》一书,记录了各种中草药的用途,只要用它们放在水里煮一下,喝点汤病就会好。大自然中还有好多奇特的花草有很大的用处,待你们长大后慢慢探索发现,为人们治病。

  教学评析:

  这堂课还是上的蛮成功的,因为我园地处农村,园内绿化面积较大,花草树木很多,为了让孩子了解园内的花花草草,老师们专门设计了一个个好看的牌子,有:小手形的,笑脸形的,在上面写上了名字。因此,小朋友已掌握了一些花草树木的名字,老师平时带幼儿散步时,小朋友无意中就问:“老师这是什么草呀?”“为什么它没有挂上名字呀?”而这些都是不知名的一颗两颗花草,不是一大片,我就向孩子们一一介绍了它们的名字,其中就有马兰、枸杞、金钱草、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等。春天我们就带幼儿到户外田埂上摘马兰、枸杞等野菜。夏天我们去找蒲公英,采一朵用嘴一吹飘到四面八方,小朋友们一个个像断了线的风筝欢呼雀跃。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认识自然界中一些奇特的花草并能知道这些花草的奇特之处有药用价值。根据纲要提出的科学教育指导要点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爱学习会探索。

  整堂课以老师感冒咳嗽为导入,唤醒了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们平时都经历过咳嗽、拉肚子,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打针吃药才行。他们都有亲身体验,而这些中草药只要我们周围找一下就能找到,无毒、无副作用。现在孩子们都是家中的小主人,他们在家里自己的爷爷奶奶患上的疾病如:胆结石、糖尿病都是常见病。他们家中也曾吃过这些中草药。在最后的操作连线题时,大班孩子已有初步认识汉字的兴趣,通过老师的范例讲解,因此他们都能正确连线。

  总之,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要让孩子平时接触并了解一些我们身边奇特花草的名字和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把这堂课上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影子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亲手让影子动起来”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新奇,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加上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制作、实验、记录等操作能力,这些经验、能力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设计了本次动画游戏形式的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让幼儿通过亲历—感悟—实践来发现、获得一些有关影子的感性经验,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单;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搭建感悟支点,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评析:这一激趣环节,旨在为幼儿搭建学习的支点,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会跳舞的乌龟”正是幼儿感悟的一个支点,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同时提醒幼儿把白纸的一面对着自己,手电筒放在对着乌龟的一面表演,鼓励幼儿互相表演,发现问题,互相帮助解决。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 “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 你们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有光,当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3、引导幼儿再次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却不会“跳舞”。

  ①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②讨论:“为什么都用手电筒照了,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却不会呢?”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小乌龟就会‘跳舞’了。”

  (评析:有思才会有疑,有疑才会有动力。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了教学全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感知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发展。)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

  教师进行示范“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是怎么动的,乌龟的影子又是怎么动的。”(手电筒往左,乌龟的影子就往右)出示记录表、红色和黑色箭头符号,让幼儿根据观察结果演示记录。

  2、幼儿两人合作,一起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向上时,小乌龟的影子就向下;当手电筒向下时,小乌龟的影子就向上;当手电筒向左时,小乌龟的影子就向右……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评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探索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等来突破难点。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尝试错误,验证错误,最终获得一定的科学经验。)

  三、迁移经验,实践提升——动物舞会:

  1、引导幼儿迁移经验,尝试让其他海洋动物“跳舞”,发现有关其他事物的影子的奥秘,体验探究的乐趣。

  2、最后集体随音乐进行欢快的动物舞会,(温馨提示)可以单独、亦可以结伴表演给客人老师看。

  (评析: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知识经验转化为生活实践经验,这个环节的迁移实现了显性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可以说是活学活用。)

  活动反思:

  一、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不是“听”科学、“看”科学,更不是“想”科学,而是“做”科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有这么一句话:“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只有幼儿亲历真实的探究过程,才能使其掌握认识世界的金钥匙。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遵循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 一定挑战性的原则,以“会跳舞的乌龟”作为感悟的支点,以疑激趣,以趣激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孩子们在做中思考,做中动手实验,做中创造,做中进步。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验纸吸收水会张开,让幼儿了解"睡莲花开"的原因。

  2、乐于参与活动,养成仔细观察和探索的习惯。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水,若干剪刀和质地不同的纸(蜡光纸、白纸、牛皮纸、报纸等)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导幼儿观察桌面材料你看到了什么?(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活动内容)

  2、教师示范折 "睡莲"。

  (1)把正方形纸对折三次b、将角对边折.

  (2)再剪去多余部分,将花瓣向花心折。

  3、幼儿分组折纸,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将折好的 "睡莲"放入水中:

  (1)请幼儿认真观察"睡莲"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睡莲"为什么会开花?

  (3)为什么不同质地的纸开花的速度不一样。

  (4)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纸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内有细小的毛细管,纸遇到水后, 水沿着纸的毛细管上升,使纤维膨胀,于是,原来向里折叠的"花瓣"就张开了。不同质地纸,其吸水性不同,因而"花瓣"张开的速度也不同。

  5、活动结束,请幼儿们收拾材料。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 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一根。

  3、 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 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

  并请幼儿试装。

  ② 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 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

  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研究玩具需要几节什么样的电池,并从专卖店中配好、装好后,自由地使用电动玩具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

  2、探索学习彩色陀螺的制作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彩色陀螺。

  2、 火柴棒、大头针、较硬的圆形纸。

  3、 在科学区提供陀螺供幼儿探索、游戏。

  活动过程:

  1、 欣赏彩色陀螺。

  ——师幼共同观察陀螺玩具,引导幼儿发现陀螺的图案和色彩。

  ——幼儿分组玩陀螺,感受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

  2、 讨论制作方法。

  ——讨论:有趣的陀螺怎么做呢?

  ——师幼共同总结制作步骤。

  3、 设计制作。

  ——启发幼儿运用七种颜色大胆地进行装饰,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要求幼儿涂色均匀、鲜艳。

  4、 陀螺旋转比赛。

  ——幼儿转动陀螺,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静止时能看到七彩色,一转动就看不见了呢?

  ——引导幼儿比较不同的陀螺旋转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启发幼儿思考方形陀螺会不会转,鼓励幼儿有机会到科学区中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陀螺玩具貌似普通,颜色不算漂亮,外表没有电动玩具有吸引力。可是他凭什么能流传至今呢?一直是小朋友心爱的伙伴。到底陀螺玩具藏着什么秘密,让孩子们越玩越留恋?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不停地变换角度实践与思考,挖掘着陀螺玩具丰富的内涵。我们也一同分享着我们共同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当我第一次出示陀螺,孩子们不以为然,我请他们说说第一眼看见陀螺的感觉。“很小、普通、平凡、不漂亮”是陀螺的代名词。“对,普通的陀螺也有他的用途。就是……”我捏紧了陀螺的把柄,用力一转,放手,陀螺自己一个人在桌子上旋转起来,转呀转呀,速度减慢,最后停了下来。<快思老师.出处>“陀螺有什么用?”“能转起来。”“陀螺旋转的秘密有很多,需要小朋友仔细看。这回,看谁的眼睛跟孙悟空一样?”孩子们的情绪逐渐高涨,此刻兴致勃勃地观看起来。我请了几个小朋友来玩陀螺,陀螺在小朋友的手中千变万化。有的转速较快,有的转速较慢,快速飞转的片刻就摔倒在地,慢性子的不急不慢忽忽悠悠的,仿佛玩的心满意足才罢手……小朋友的心情也随着陀螺的变化而变化着,平静的引子,跌宕起伏的高潮,余犹未尽的曲终人和……“老师,陀螺转起来没有颜色了?”“老师,陀螺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老师,XX转的时间很长,XX转的时间很短。”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想想这究竟为什么呢?自己讨论商量,能否找到答案?于是孩子们小鸟蜜蜂似的喳喳喳喳起来。

  此刻,孩子们都成了研究专家,有的拿着陀螺转呀转,有的边商量边玩……望着这一切,我感触颇深:别小瞧一件普通的东西,往往深藏着许许多多的可贵之处。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区分自身、自身与周围物体的左右关系,发现以自身为中心,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的差别。

  2、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PPT 、手环人手一个、音乐伴奏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教师向幼儿出示一份来自羊村的信,引起幼儿的兴趣。

  “喜羊羊向咱们发来一份邀请函,请小朋友们去参加它们的智力赛,有愿意的请举起你的右手让老师看一看。在一路上会遇到灰太狼设置的一些机关,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安全到达羊村,你们有信心吗?”

  二、教师:

  出发之前我们来一个热身游戏《我说你做》

  教师发出指令:如“左手、右脚”等请幼儿按要求做出反应。

  指导要点:关注幼儿对左右的分辨

  三、以主体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第一机关:两两结伴(一男一女)

  男小朋友的右手拉紧女小朋友的左手不要让小朋友单独一个人就可以顺利通过

  第二机关:走过陷阱(只能踩在画有灰太狼头像的格子里)

  左脚踩在右边的格子里,右脚踩在左边的格子里,交替向前走,就可顺利通过。

  第三机关:打破干扰

  根据灰太狼的口令做相反的动作就可以通过。

  第四机关:挑战魔镜

  站在魔镜面前只要用和魔镜中的灰太狼相同方向的手,并且戴上魔力手环就可以击破灰太狼的魔咒,顺利通过。

  四、和羊村的小羊们面对面握手,进一步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1、羊村长向小朋友介绍每位成员(谁的左边是谁,谁的右边是谁。)

  2、小朋友和羊村的小羊们分两队进行比赛

  游戏:看图猜左右手

  (一)手掌图示

  游戏规则一:当我点出一张手的图片时,你要仔细看这个手势是用左手做的还是用右手做的,如果你觉得是左手,就请你站到左边的蓝线上,如果你觉得是右手,就站到右边的红线上。

  游戏规则二:当我说开始,才能走,5、4、3、2、1数到1时必须站好了,还在中间走来走去的就算输了。 教师用关键词再帮助幼儿重新确认游戏规则。

  提升经验:要看清楚手心还是手背,而且还要跟图片做的一模一样。

  (二)手指图示

  根据幼儿的意愿选择图片进行游戏

  1、关键提问:看看和图片上的一样吗?

  2、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观察大拇指、小拇指的方向

  (2)关注幼儿左右手套红圈或蓝圈的正确性

  3、经验提升:除了要看清楚是手心还是手背,还要看清楚大拇指的方向

  4、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看看今天你获得了几个圈?

  活动延伸:

  集体舞《左手和右手》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日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他们在移动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纸桌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好忙的蜘蛛_大班科学教案07-05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磁铁_大班科学教案07-05

大班科学教案:玩斜坡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11-07

大班《电》科学教案10-08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