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05 18:36:35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本单元由《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细胞》、《我像谁》、四课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构成和遗传变异现象,以及认识生命个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提高学生对生命延续意义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由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他们在身体形态和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阶段他们难免会对自己身体发育的特点和青春期应该怎样搞好卫生保健产生疑问;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体验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体,也会产生“各种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儿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这是为什么”等问题。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与生命的延续相关的科学知识,解决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是本单元编排的主要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来编写的。本单元相关的生命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懂得交流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并做好观察记录。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能够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能够尊重证据。

  3、能够珍爱生命。

  4、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对玩具的把玩与触摸,感知"软软的、硬硬的",并对玩具及其他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意识。

  活动准备:

  玩具人手一个(有软性玩具、硬性玩具),其他各类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展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这里有很多玩具,想不想玩?

  二、多次把玩玩具,感知玩具软软的和硬硬的特性。

  1.幼儿自行挑选玩具把玩。

  (1)要求:①每人只能挑选一件;②用你的小手摸摸看,你拿到的玩具是怎样的?

  (2)老师指导幼儿用各种方式知道玩具的软与硬。

  (3)讨论:你发现你玩的玩具摸上去或碰上去是怎样的?(学习词:软软的、硬硬的)

  2.幼儿再次玩玩具。

  和同伴交换玩具,尝试多种感知。

  三、学习归类

  1.游戏:把玩具送回家。

  软软的玩具有一个家,硬硬的玩具也有一个家,你拿的玩具是软软的就送软软的家,你拿的玩具是硬硬就送硬硬的家里。

  幼儿送玩具,老师指导。

  2.尝试给多种物品归类。

  让幼儿观察老师准备的物品。

  小结: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有些是软软的,而有些是硬硬的。只要用我们的小手去摸摸就知道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送这些物品回家好吗?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自制纸杯、一次性纸杯幼儿各一只,毛笔一只,一张白纸和一张涂有蜡的纸。

  重点:了解纸会吸水,会变形的特点。

  难点:图上蜡的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活动过程:

  今天我们要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桌上有什么?(两个纸杯,一盆水。)

  那这两只杯子有什么区别吗?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1、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纸折的纸杯盛水,发现了什么?

  b、用一次性的纸杯来盛水,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积极回答。

  小结:纸会吸水,会变形,会变软。

  2、两种纸杯进行比较。

  a、提问:两只纸杯同样是用纸做的,一只变软了,变形了,而另一只还是很好呢?为什么呢?(用手摸,刮,捏会发现什么?)

  b、小实验: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涂了蜡的纸,另一张是没涂蜡的纸,再用毛笔刷,发现什么?(一张纸把水吸在纸上了,而另一张不吸于水。)

  小结:蜡不吸水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杯有哪些优点:拿起来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4、制作飞碟。

  启发幼儿纸杯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你们想想它除了能盛水还能干什么用呢?(可以做飞碟,让幼儿动手操作。)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礼物一分(皮兜内有12件典型材料)、100克钩码、水槽等。

  2.学生准备:见教材中活动准备。

  教学流程:

  1.谈话实验,激发兴趣。

  ⑴导言: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同学们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科学》课了,对《科学》课感不感兴趣呀?平常大家回答问题是不是先举手,教师允许后再回答?今天,大家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是别人正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要打断,如果打断别人的讲话,多没有礼貌呀!今天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再有,实验的时候一定注意安全!下面开始上课。(课件展示小河景色图片)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⑵教师激发兴趣: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就在这个皮兜里,请4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到兜子里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大家的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学生代表摸礼物)请大家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在水槽里,它们在水里是浮还是沉?然后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记到实验记录表里。(学生猜想、实验、观察、记录。)

  ⑶学生汇报结果。

  ⑷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浮沉现象?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⑸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关于物体的浮沉你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学生自由回答。

  2.激烈辩论,启迪智慧。

  ⑴教师启发学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会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

  ⑵学生激烈辩论,提出自己看法。

  3.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⑴教师引导: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个钩码分别放在这张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⑵学生观察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纸放东西和水面的放东西关系。

  ⑶教师启发实验;水能托住一些物体让它浮在水面上,换一句话说,就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呢?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把结论填在我们的实验记录里。

  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新发现的现象,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4.设计实验,验证想法。

  ⑴教师启发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⑵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⑶各小组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下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向上托的力?实验时做好记录。

  ⑷学生讨论、实验、探究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方法和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5.总结规律,揭示结论。

  ⑴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两次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⑵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水的浮力。说说你对水的浮力的理解。

  ⑶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6.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⑴教师引导谈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

  ⑵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总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有关物体的浮沉现象,还蕴涵着很多的科学奥秘,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研究。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看《水的故事》,问:刚才同学们看了《水的故事》,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对我们的用处可多了。关于水,我们知道些什么呢?板书:水 看一看、听一听

  活动(一)

  我们知道的水

  1、小组内先交流有关水的知识。

  2、填写网状图指导:我们要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填写在这张网状图上。填写时要注意对水的知识进行分类。比如:水的用途有哪些,先画一个气泡,填写用途,再在用途下面画个气泡,填写洗衣。

  3、班级交流有关水的知识。交流时,要发表有根据的见解。如果要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评判,也要用事实进行说明。(板书: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填写在网状图的一边,然后师生共同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处理。)

  1、小组讨论

  2、听懂,填写网状图

  3、交流水的知识

  4、观看,开阔视野

  活动(二)

  水在哪个袋中

  1、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对水熟悉吗?

  出示袋:这里有几个袋子,里面分别装着石头、木块、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等。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也一一分辨出来呢?

  出示问题:

  边分辨边小组交流:

  1、比较容易辨别的物体有哪些?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难以辨别的物体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2、小组实验分辨。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辨理由。教师板书:实验方法:耳:听一听;手:摸一摸、摇一摇、捏一捏;眼:看一看;……

  鼓励:我们的方法越多,观察得越仔细,辨识的准确性就越高。

  哪几种物质没有辨别出来,为什么不易辨别?

  4、对不易识别的这几种物体,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用眼睛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呢?(闻)

  强调: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我们该怎么闻呢?(“扇闻法”)

  5、学生分组活动闻一闻,汇报分辨结果。

  如果不闻,只看一看,能分辨出这三种物质吗?

  6、小结:我们借助鼻、手、眼等感官,通过仔细观察,分辨出了这七种物质,同学们真了不起呀。

  1、明确任务

  2、小组实验、交流

  3、汇报

  4、思考说方法

  5、小组实验、汇报

  活动(三)

  给物质找同类

  1、那么,你们能将它们分类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呢?你们有几种分类的方法呢?

  2、小组分类,学生汇报交流。

  3、指出液体、固体、气体这样的分类方法是科学的分类方法,为什么这样分呢?

  4、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固体和气体,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举出例子来。

  1、明确任务

  2、小组分类、汇报

  3、谈科学分类的看法

  4、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小结拓展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水和油同样是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3、同学们,让我们在《节约用水》的小动画中结束这节课吧。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三维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测试它的下降速度分析下降的'速度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进行研究。

  2、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现有材料制作简易降落伞,并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究科学的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难点:制作一个性能良好的降落伞。

  三、器材准备:细线、铁夹子、大小不同的塑料纸、布、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有关降落伞的谜语。“一张大伞,飘在空中,落到地上,跳出英雄。”

  对,这就是降落伞。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14课:降落伞。想不想欣赏降落伞的精彩表演?请看——播放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对降落伞都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二、自学课本,初步感知。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有关于降落伞的知识真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其余问题,你们可以留到课后研究讨论。

  1、什么是降落伞?

  2、降落伞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32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上面的问题。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1、交流过程中出示降落伞的定义。

  降落伞是一种利用空气阻力实现从高空缓慢下降的专用工具。它后来发展成具有各种功能的空气阻力伞。

  降落伞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

  (增加受阻面,加大阻力,降低下降速度。)

  降落伞为什么会有这么特殊的作用呢?这与它的构造有关。现在张老师真想画一个降落伞,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画?(画上降落伞的哪几部分?)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画出降落伞的图片来。

  三、动手制作,发现问题。

  明白了降落伞的结构,你想做个降落伞吗?这都需要什么材料,应该怎么制作呢?请同学们先小组内讨论一下。

  你愿意把你们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果说给同学们听听吗?其余同学有没有什么补充?老师也制作了一个降落伞,想看看我是怎么制作的吗?

  课件出示制作降落伞的步骤。

  并提出制作要求。

  1.降落伞的四根伞绳要一样长。

  2.作为悬挂物的夹子要加紧四根绳,不能松开任何一根。

  3.最后找到降落伞伞面中心,整理好并尝试放飞。

  4.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五分钟内完成。每一小组选择一名同学上台放飞降落伞。仔细观察,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开始分组制作降落伞。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结束后,每组选一位同学上台,在放飞之前,老师提问:为了保证比赛公平、准确,在放飞时要注意什么?(放飞的高度要相同,要同时放飞。教师拉好线绳,下面挂的重物与线同高度。放飞两次。)

  教师喊口令,开始放飞。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为了让大家观察得更清楚,我们再放飞一次。

  生提出自己的观察发现。

  比赛结束后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师: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问题吗?你认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同学们猜测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因素。

  四、对比实验,验证猜测。

  1、引导学生进行计划与组织。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测仅仅是我们的假设,究竟是否正确,必须通过我们亲自实验才能下结论,而在此之前,它只能叫“假设”。要想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就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呢?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提示学生用对比实验来验证,每组选一个因素进行研究。

  假如我们想研究重物的不同对于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影响,就让重物这个条件不同,其他的因素如伞面大小,伞面材料,伞绳长短都应相同。使学生明白研究与哪个因素有关,就让哪个因素不同,其它的因素都应相同。

  这就是对比实验。介绍伞面材料时可以从是否透气来区分。每种实验多做几次,这样取得的数据才准确。

  看,老师已经给大家设立了自选材料超市,请各组组长到超市来领取适合自己的实验材料。

  4、学生自主实验与研究。

  在实验之前老师给大家提出了几个要求(出示):

  出示“活动温馨提示”

  ○1组长合理分工,组员合作,迅速完成实验。

  ○2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完成后共同得出结论。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材料,把实验材料放到桌子的右上角。

  实验记录表

  学生开始分组填写研究计划,完成之后分别讲评。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5、汇报交流,你认为那些因素是影响降落伞降落快慢的原因呢?由此总结出:

  伞面越大,降落伞下降的就越慢。

  伞面透气性差的降落伞下降的慢。

  绳子长的下降得快,绳子短的下降得慢。

  悬吊物越重,降落伞下降的就快。

  我们知道了伞面材料不同,伞面大小不同,悬挂重物重量不同,挂绳长度不同,会对降落伞的下落速度有不同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到室外自然环境中去做降落伞的下落试验,还有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五、补充积累,拓展延伸。

  人们根据降落伞的这种性质,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降落伞。今天,降落伞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减缓飞行速度这一方面了。请看——(课件出示降落伞的图片)今天,我们知道了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有什么,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自己去实验,得出能让人信服的结论。老师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能用自己学得的知识为大家设计更好的降落伞。

  七、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你怎样设计一个降落伞,保护一个鸡蛋从三楼落下而不摔破呢?

  我的实验记录

  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研究

科学教案 篇8

  引言:

  鞋,就是小朋友们现在脚下穿的东西,但是小朋友们知道吗?鞋子有很多秘密呢!通过本次大班教案让幼儿认识鞋的组成,认识鞋子最幸苦的地方。从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不同事物的观察与研究。

  活动目标:

  在体验活动中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鞋底的秘密,通过设计鞋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律动“问候舞”及优美欢快的背景音乐,每个幼儿事先穿一双丝袜,布置“鞋子展览会”(各种大小、材料、形状、颜色、花纹的鞋子若干);摆放马蹄形座位,事先制作好的彩泥鞋底人手一个,辅助材料若干(牙签、小棒、吸管、锥子、木板、彩泥、豆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鞋底,发现鞋底的秘密。

  1、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门口:“多功能厅里正在举办‘鞋子展览会’,你们想去参观吗?”“请你看看、摸摸、比比,再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找找鞋底有什么秘密。”

  2、幼儿观察鞋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观察不同的鞋底,引导发现鞋底是各种各样的。(材料、颜色、大小、形状、花纹等)

  3、提问:“你发现鞋底的秘密了吗?”“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小朋友?”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

  4、了解各种鞋底的作用。

  提问:“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鞋底,这些鞋底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讨论、商量,教室巡回指导。

  请幼儿讲述。(保护、美观、方便、干净、防滑等作用)

  二、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

  1、引导幼儿感受丝袜很滑。

  1)教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鞋底的秘密,还有小朋友说到了鞋底有花纹,那你知道花纹有什么作用吗?”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不作结论。

  2)教师:“要是鞋底没有花纹会怎样呢?让我们把鞋子脱掉,只穿丝袜跳段舞蹈好吗?”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跳舞。

  教师:“穿着丝袜跳舞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教师与幼儿第二次跟着音乐跳舞。

  3)幼儿回到椅子上,教师提问:“只穿丝袜跳舞的感觉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讲述。

  2、感知鞋底的秘密。

  1)教师:“让我们穿上鞋子也来跳段舞蹈,试试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请幼儿穿上两只鞋子跳舞。

  2)提问:“为什么穿上两只鞋子跳舞,两只脚都不那么滑了呢?”

  3)教师:鞋底有花纹,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防滑作用。

  三、设计防滑鞋底。

  1、提出要求:“让我们用灵巧的手指和各种辅助材料来设计一个防滑鞋底,比比谁的设计最与众不同?”

  2、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活动。

  1)请先设计好的幼儿给客人老师或是小朋友欣赏,并讲述自己设计的理由。

  2)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讲述。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了解减小摩擦的鞋底。

  教师出示溜冰鞋,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鞋子?”“溜冰鞋的鞋底有什么秘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什么鞋底是故意减小摩擦力,使它更滑?”,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述。

  2)请幼儿回家继续思考、寻找答案。

  鞋子的一家

  活动目的:

  让幼儿园知道鞋子是工人叔叔制成的,教育幼儿要爱护鞋子,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知道鞋子的种类及穿着季节,教幼儿认识正反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事前给幼儿穿不同品种的鞋(皮鞋、布鞋、旅游鞋……);准备若干拖鞋、雨鞋、凉鞋、棉鞋;四副图画:冬景、夏景、春景、室内景;黑板一块,上面挂若干双挂错了的鞋子;录音。

  活动过程:

  1、老师说:"多漂亮的地毯呀,我们拖了鞋子上去踩踩吧。"大家席地而坐。

  2、“这里有些什么?”(许多鞋子)“教师的鞋子怎样?”(教师的鞋子大,小朋友的鞋子小。)“老师能不能穿小朋友的鞋?”请一个小朋友穿老师的鞋试试,“合不合适?”(大人穿大鞋,小孩穿小鞋,要穿合适的鞋。)

  3、“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样的鞋子?”逐一出示各种鞋:布鞋、皮鞋、水鞋、凉鞋等。让幼儿知道鞋子的种类,摸摸质地,知道穿着的季节。

  4、“请小朋友看图片,这是什么季节?”出示冬景图,“冬天我们穿什么鞋?”依次出示夏景、春景、室内景,请幼儿说出适合该图景穿的鞋子。

  5、“请小朋友找出你认为合适的鞋子摆在这几幅图画前,看谁找的对又快。”让幼儿自行分类,老师检查,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提问个别幼儿为何这样摆。

  6、出示黑板上挂的若干鞋子,“小朋友看这有许多鞋子,你们看看摆得对不对?”

  1)不是一双的(岔色)摆在一起,让幼儿纠正,使幼儿知道一双鞋应该是一模一样的。

  2)一双鞋摆反了,让幼儿摆正,知道鞋子要穿正,不能穿反。

  7、看看刚才小朋友摆得那些鞋子,摆得对不对(是否摆反)?去纠正。

  8、“请小朋友穿上鞋子走走。”老师故意穿反,或请两个小朋友故意岔开穿,并在小朋友面前走,让幼儿发现问题和指正。

  9、“我们穿着鞋子可以做什么?”

  10、我们的鞋子真好看,是工人叔叔阿姨制作出来的,我们要爱惜鞋子。

  活动结束

  “我们来跳一个鞋子舞吧。”

科学教案 篇9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l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略

科学教案 篇10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小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我将用PPT展示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猜测声音在这些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并将想法记录下来。在此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在实验前我将组织学生谈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我再强调三点:(1)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样;(2)将物体的一端紧连着音叉,另一名同学在另一端倾听;(3)时刻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各种材料物体的声音传播并记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通过两个活动,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能力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结论解释导入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领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

  1.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声音能在空气、固体中传播,谁能说说声音还能在什么物体中传播?我将适时出示一个有关钓鱼的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回忆钓鱼要在岸上保持安静,否则鱼儿会吓跑,启示学生说出,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2.出示一张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利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

  3.自由发言阶段。让学生举例声音传播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板书以及简单的问答形式对本课进行回顾。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铁棒的声音传播能力,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伊始进行分享。

  这样运用开放性且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 讲科学用科学教案09-2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03-09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赛车》04-07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