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重点:
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
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
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
(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用保护色、断尾、喷“墨汁”等保护自己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
【活动准备】
1、挂图二幅,图一:蝴蝶、蟋蟀、瓢虫、蜻蜓、枯叶蝶、花螳螂,竹节虫变色龙、树蛙、斑马等;图二: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
2、幼儿、家长收集的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碟片、图书等资料。
3、没尾巴的动物图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活动,讲述故事《谁丢了尾巴》
(1)根据故事情节提问: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谁丢了尾巴?(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去交流,发现)
(2)根据上述内容让幼儿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有了大致了解。
2、出示挂图1(枯叶蝶、蟋蟀、瓢虫、竹节虫等)讲解它们为什么不容易被敌人吃掉,引导幼儿说出它们自己有特殊的“保护色”。让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正是利用随着周围颜色变化面变化,从而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是它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出示挂图2(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让幼儿先自己说一说这些动物有哪些自我保护的本领。例如:壁虎断尾保护自己,蚯蚓断掉身体、海星的再生等这些动物的再生本领,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让孩子自主表述乌龟、乌贼鱼这些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
3、出示家长幼儿收集的图书、碟片等资料,让幼儿观察。
放碟片,自我保护的动物,让幼儿观赏更多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
4、连线涂色游戏<找尾巴>,每人一张没尾巴的动物图片,每人一盒彩笔。
5、分组欣赏,共同评价。
【延伸活动】
1、到院子里探索秘密,找一找,院子里哪些昆虫动物有自己的自卫能力。
2、到图书区让幼儿观看关于动物的图书。
【活动反思】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对孩子们来说有着致使的吸引力,吸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本节课通过让幼儿了解动物通过保护色、再生等特殊的本领来保护自己,幼儿非常感兴趣,幼儿通过观察、表述、连线游戏、观看图书等方式,使幼儿更直观、生动地认识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⒈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⒉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PPT;录音;小记录表6张;小昆虫4只为一组共6组;保护色前期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你们玩过捉迷藏吗?捉迷藏怎么玩?(一个人抓,其余人躲)
2. 有一些昆虫想和你们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认识他们吗?
3. 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认识昆虫。(蝴蝶、瓢虫、蚱蜢、知了、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节)
二、基础部分
(一)昆虫捉迷藏
⒈你们现在都认识了这些昆虫,那让我们来找一找吧!
⒉找昆虫
⑴(出示图二)谁躲在了这里?花螳螂为什么躲在这里?(看看它的颜色,花的颜色:花螳螂的颜色和花的颜色一样,这样子不容易被发现)哦!花螳螂是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什么事保护色呢?(这种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的地方自我保护的方法就叫做保护色)
⑵还有许多昆虫也藏了起来,你看看这幅图上藏了哪一只昆虫?(出示木枝节)
木枝节为什么要躲在树枝上呢?(看看它的颜色、形状,所以藏在树枝里不容易被人发现)
:原来木枝节也跟花螳螂一样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⑶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那还有一只昆虫也藏了起来,你们找到它了吗?(出示枯叶蝶)
枯叶蝶为什么要躲在树上呢?(看看它的颜色、形状:像枯叶,躲在树上就不容易发现)
:原来,枯叶蝶也藏在了与自己颜色、形状相近的地方,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⒊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新的本领,叫做“保护色”。谁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做保护色?(利用与自己颜色、形状先近的地方躲避敌人叫做保护色)
⒋其实,会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昆虫可不仅仅只有花螳螂、枯叶蝶和木枝节,还有一些昆虫也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呢!你看!它是谁呀?(纺织娘、尺蠖)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躲在与自己颜色相近的地方)
(二)帮助昆虫藏一藏
⒈还有一些昆虫不知道自己该藏在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帮它们藏一藏好吗?
介绍操作方法:我在后面桌子上分别放了一张记录表和一些小昆虫,待会每张桌子坐四个小朋友,然后这四个小朋友根据“保护色”的方法一起合作帮这些小昆虫找一找最合适它们的隐藏地方。操作前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这一栏表示什么?(隐藏的地方)那么另外一栏就请你贴上隐藏在这的昆虫。昆虫后面我贴了双面胶,待会把双面胶拨下来后请你放在盒子里就行了。行动!
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⒊:谁来介绍一下?这是谁?为什么躲在这里?能不能躲在其他地方?为什么?(颜色相近的地方都可以用来躲藏)
:原来,你们都是利用保护色的方法帮小昆虫们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的。
三、本领迁移
⒈(过度)其实,除了一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之外,还有一些动物也会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呢!我们一一看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好吗?
⒉(播放动物图片)
⑴狮子:这是谁,它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⑵猫头鹰:你看谁藏在这里了?它又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⑶雷鸟:这又是谁?它为什么要躲在雪地里?(雪地的颜色和自己的颜色相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哦!我们的雷鸟可厉害了,它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呢!冬天的时候它的羽毛是白色的,可是到了夏天它的羽毛又变成了与周围颜色一样的颜色呢!
⒊那我们人又是怎样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呢?(出示图片)(看看衣服、脸上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怎么样?)哦!他们为什么要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四、活动延伸
⒈其实,我们玩捉迷藏的时候也可以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谁愿意说说你想躲在哪里,为什么?
⒉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空的时候就来用保护色的方法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
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 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乌鸦喝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通过故事都知道乌鸦是通过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后使水位升高的办法来喝到水的,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没有关系呢?我想这可以让孩子来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正确答案的,而不是仅仅靠故事来知道结果,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个内容让孩子进行小实验,在探索中了解真相。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
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
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
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
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导入:
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 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一、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二、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三、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四、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发现红、黄、蓝三种颜色相互混合后的变化,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
2、体验玩色的趣味,感受色彩的美。
活动准备:
1、透明塑料瓶每人2个内装清水,其中一个瓶盖内附有红、黄、蓝色颜料。
2、红、黄、蓝三种颜料每桌一份,棉签、摸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很想表演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二、初步体验玩色的乐趣
1、感受色的出现,激发玩色的兴趣。
(出示瓶子):瓶子里的水有颜色吗?让我这个魔术师来变一变吧!摇摇摇——变变变
提问:变出了什么颜色?
刚才我是怎么样变的?变的时候念了一句什么魔语?(摇摇摇——变变变)
2、惊喜色的出现,体验玩色乐趣。
鼓励幼儿随口令有节奏的摇动瓶子,增添玩色的乐趣。
3、说说色的美丽,拓展想象空间
提问: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想一想,什么颜色还可以变出什么东西呢?
三、尝试配色,感知体验的变化。
1、引导配色,感知色的变化。
这些水还能变成其他颜色吗?让我再来变一次魔术。
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出示颜料、棉签,教师操作,将颜料涂上瓶盖上,再把它拧紧,摇摇摇、变变变,瞧!变出什么颜色啦?)
我的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除了说摇摇摇、变变变外,它还有一个秘密?秘密就藏在瓶盖里呢!)
2、尝试配色,体验色的变化。
鼓励幼儿选择喜欢的颜色尝试玩色。
协助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打开、拧紧瓶盖。
四、梳理归纳,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秘密。
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你在里面加了什么颜色呢?原来X颜色和X颜色变成了X颜色)
将颜色宝宝分类摆放,并简单疏理。(帮助相同的颜色宝宝送回家)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变色龙这个特殊的形象和它特有的能够变色的习性对孩子来说充满了好奇,引起孩子强烈的兴趣,让孩子产生自己动手探索、制作的愿望。
本次围绕着和变色龙躲猫猫的游戏情景,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场景颜色来为变色龙涂色,这是一个对幼儿来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幼儿在选择、对应、涂色再对应的游戏活动中,积累涂色的经验,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知变色龙的特性,尝试选择与场景相同的颜色给变色龙涂色,学习涂色的正确方法。
2、在和变色龙说说玩玩游戏的情景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花园背景图一幅、变色龙人手一份、和场景颜色相同的各色炫彩棒(红色、绿色、黄色、咖啡色、兰色、橘黄色)、透明的变色龙。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它躲到哪里去了》,引起幼儿的兴趣。
1、你们听过变色龙的故事吗?为什么叫他变色龙呢?(变色龙有一种其他小动物都没有的本领,是什么呢?)莎莉的变色龙今天就在我们的教室里,看谁能把它找出来?
教师可以数123让幼儿找,如果幼儿找不到可以稍加提示。
师:找到了!变色龙躲在窗上,它变成了什么颜色?要是眼睛不尖就找不到了。(做惊奇状)咦?窗子上有一个什么东西啊?让我把它请过来看一看,哦,原来是莎莉的变色龙。
2、游戏《躲猫猫》,了解变色龙会变色的特性。
变色龙说“我来到小二班真开心,也想请宝宝们一起和我玩躲猫猫的游戏。”瞧。这里就有一个大花园,揭开布:我们来告诉变色龙花园里有什么?我真想去花园玩一玩。
演示变色龙躲在红色的苹果中“头变红了,身体变红了,尾巴变红了,最后脚也变红了”
提问:我的变色龙躲到了哪里去了?它变成了什么颜色?
引导幼儿讲述:变色龙藏到红色的苹果里,就变成了红颜色的变色龙。
提问:你们还想让变色龙变成什么颜色?根据幼儿的想法演示变色龙变色。(可以让小朋友藏变色龙后让老师来找)
二、邀请变色龙,激发幼儿同变色龙同乐的兴趣。
听说甜甜班的小朋友最喜欢做游戏了,变色龙请了他的许多朋友一起来和我们做游戏。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做条变色龙,和它玩躲猫猫的游戏呢?带他到花园里去玩一玩?现在有很多的变色龙都躲到了你们白色的盆子里,你们看它们都变成了什么颜色?(白)你想让你的变色龙躲到什么地方就把变色龙变成那个地方的颜色。
1、幼儿邀请变色龙。
在画之前要先让孩子说我要带变色龙去哪里玩?如幼儿说草地上:教师追问:躲在草地里变色龙应该变成什么颜色呢?该选什么炫彩棒呢?
2、幼儿讲述:我想让我的变色龙躲到xx地方,变成xx颜色。
3、师生共同示范:我是一条变色龙,样样颜色都会变,头变了,身体变了,尾巴变了,脚变了,快快变,变成一条红色龙。
三、幼儿制作变色龙,用涂色的方法大胆表现和场景对应的颜色。
1、幼儿根据自己喜爱来选择相应炫彩棒颜色。
2、指导幼儿涂色,颜色要均匀,如果有小白点就会一下子让别人找到了。
四、交流分享,增进幼儿对变色龙的喜欢。找一找哪里的变色龙最多
1、幼儿将涂好色的变色龙放置场景中。
“请你带着你的变色龙一起来躲猫猫,123躲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变色龙都藏到哪里去了?哪里藏的变色龙最多?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先数哪里呢?请幼儿提示如果幼儿有兴趣可以玩两次。换个地方玩一玩。
2、带领幼儿一起寻找,一起数。
变色龙玩累了,想要休息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春天科学教案03-09
走进科学教案12-08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