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思路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激发研究兴趣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6 萌发的种子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2、观察发芽的蚕豆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 6500 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 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 38 亿年的历史。这 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2、认识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3、培养幼儿节约能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小瓶子每人一个,瓶盖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个
老师:玻璃杯两个,分别装水和牛奶,装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个,瓷扣2个,每人一个盆子
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水勺,泡沫板。
过程:
1、请幼儿观察水是什么颜色的?并出示牛奶和水请幼儿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知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无色”的字卡。
2、拿两颗瓷扣,分别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较观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请幼儿闻一闻,说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再闻闻水的气味,说说水有没有气味?知道水是无味的,并出示“无味”字卡。
4、实验:
水是怎样到桶里的?
老师把杯子里的和盆里的水分别水倒另一个盆里,并问幼儿水怎么到另一个盆里的?象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瀑布一样,流到另一个盆里)
总结:
水是流到盆里的,出示“可流动的液体”。
5、玩水游戏,让幼儿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来吗?怎样才能将水盛起来?用小瓶子,勺子,瓶盖盛并看看盛起来的水是什么形状的?说说水有没有形状?
总结:
水装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并出示“无形”的字卡。
6、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7、请幼儿讨论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8、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节约水。
9,游戏<运水>.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社区”及标准。
2、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创建绿色社区或者生态村展开讨论,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搜集绿色社区的相关资料和课件。
一、情境导入。
指导学生观看国家创建绿色社区的有关录像与图片,认识绿色社区的标志,理解绿色社区的含义,了解国家建立绿色的宗旨与要求,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
1、学生说一说对绿色社区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观察图文资料的感受,讨论自己对绿色社区的理解与认识。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学生对绿色社区的标准提出大胆的猜想,思考绿色社区、生态村的标准包括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生制定自己心目中的绿色社区的标准并展开交流。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完善标准。教师展示准备的课件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三、拓展延伸。
1、学生思考:建设绿色社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2、学生交流评议,教师。(提示:注意结合当地和学生实际)
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关于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