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

时间:2024-03-21 09:58:59 文圣 课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

  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图片。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

  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是诸葛亮。诫,告诫,劝勉。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在原文处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3.指导学生分组学习,结合注释和所学内容突破难点词句翻译。

  (重点理解“修身”和“养德”;“淡泊”与“宁静”;“明志”与“致远”;“淫慢”与“险躁”等词语。)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三)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通过疏通文意,我们发现《诫子书》全文虽不长,但意蕴丰富。文章涉及了“君子”“志向”“才学”“宁静”“昔时”等多个方面,那么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与作者的核心思想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学习,勾画思维导图。  结论:实现志向需“宁静”“淡泊”。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明确作者观点。

  预设:作者重点围绕“静”展开议论,教导儿子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要恬静寡欲,集中精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明确了内心恬淡,宁静专一的积极作用,也是《诫子书》作者核心思想的集中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四)结合活动,布置作业

  明确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含义,那么要完成解说词,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了解语句出处。

  (2)理解语句含义。

  (3)了解写作背景。

  前两项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今天课后的作业就是查找“写信人”和“收信人”的相关资料,了解《诫子书》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为解说词组织材料,同时为理解此幅书法作品的现实意义做准备。

  注释

  ⑴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作“澹(dàn)泊”。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⑺广才:增长才干。

  ⑻成:达成,成就。

  ⑼淫慢:放纵懈怠,过度享乐。《艺文类聚》作“慆慢”,漫不经心之意。淫,放纵。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⑽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⑾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⑿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⒀遂:最终。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⒁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的。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属于家教、家训一类性质的书。这一种家教、教训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典籍,是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为学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家教的产生,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社会是在一个半封闭暖温带大陆繁衍起来的,以农业经济为生存基本手段,保留有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制度。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文化带有宗法性。宗法文化的特征就是重视血缘关系,强调伦常秩序。家教是这种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家教的重要意义在《大学》里得到了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向外的逻辑思维使得“齐家”在这个环节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成败关系重大,于是古人很重视家教。周朝的周公教儿子不要求备于一人。孔子叫儿子伯鱼学诗学礼。这些都还只是口头形式的家教,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以文献形式大量出现的家教是在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新兴的豪族大家通过密切家族联系来扩大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家庭或家族的清规戒律。诸葛亮的《诫子书》正是在这样种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

【诫子书优质上课课件】相关文章:

诫子书说课稿11-04

《诫子书》说课稿11-26

《诫子书》的原文及翻译07-20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04-08

关于诫子书的试题11-16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08-09

诫子书原文及赏析09-11

《诫子书》教学反思10-25

《诫子书》教学设计05-13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