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时间:2024-07-28 23:04:54 课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通用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准备好课件,课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快来参考课件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通用8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

  教学目标:

  1.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 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 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 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 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 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 交流。

  6. 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我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 变式练习:

  师:2005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 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2)完成“试一试”。

  (3)发现特点。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2.做练习五第1题。

  3.做练习五第2题。

  4.做练习五第3题。

  5.做练习五第4题。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3

  教学目标:

  1.了解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学会简单的编码。

  2.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数字所反映的信息,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尝试应用数字来反映信息,会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请学生课前了解身份证号码的常识、收集两个身份证号码。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师:叫到学号的同学请报一下自己的姓名。这些学号是我们的班主任为我们班的同学编的,如果要给全国的人都编一个号码,可以用什么号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份证是怎么编成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身份证号码共有多少位数字?

  2、结合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里和同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并回答问题。

  3、讲解身份证各部分表示的信息。

  (1)这位同学能从身份证号码中发现自己的出生日期,你们都能找到吗?板书:出生日期

  (2)在你们的身份证号码中有哪些数字是相同的呢?

  (3)猜一猜,前六位表示什么信息呢?你为什么这么猜?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板书上标明各段的意义。

  (4)你还想了解什么呢?教学区分性别的第17位。

  (5)教学顺序码和校验码。

  (6)你能完整的说出身份证号码各部分表示的信息吗?同座同学互相说说

  4、教学15位升18位

  (1)老身份证号码和新身份证号码不同在哪里?

  (出生日期码和校验码。)

  (2)出生日期码为什么要增加前两位?

  5、比较331023和332625

  三、练习反馈,展示潜能。

  1、考一考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身份证号码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老师想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有没有信心?

  (1) 我们中国这么大,每一天都有很多新生命诞生,那么这些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他们的身份证号码应在哪里做区别?(应在省市县代码上做区别)

  (2)如果是一对双胞胎孩子,身份证号码相同吗?哪儿不同?(应该在顺序码作区别)

  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也不能共用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里可以看出身份证号码具有什么特点?(因此一个身份证号码只属于某一个人,独一无二;唯一的)

  2、小马虎的难题。

  师:小马虎遇到难题了!(课件出示:在课前我也收集了一些身份证号码,我收集的是爷爷、爸爸和妈妈三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嗯……现在我不记得这三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我吗?

  332625194806120537

  332625197511030463

  332625197207230633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3、 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4、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身份证上的数字,其实呀,在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象身份证这样的数字编码,你能举个例子吗?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5、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编好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方法转告给校长,让他来采纳大家的这些建议和方法,你们乐意吗?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友情提示:可请教别人、查阅书籍、也可上网查询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4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 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

  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 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 (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 (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学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生成单、作业纸、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师:针对这个内容,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相信你们一定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现在请组长带领组员提炼出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

  3、 指名学生汇报。

  4、 师:同学们,不管你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

  二、 检查预习,自主探究

  1. 出示预习生成单:(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形成统一意见准备汇报。)

  2. 指名上台展示并汇报。(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最先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3. (学生展示中注意分工汇报,在汇报中要注意学生用比一比的方法证明涂色部分相等,如果有用分数的意义的理解“都是相同纸的一半”或者“分子是分母的一半”理解也要给予肯定,教师应及时提出,照这样一半的理解,提问:你能在写出一个和他们大小一样的分数吗?教师及时的板演,

  4.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你们得出这个结论了吗?

  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师:第一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学生说二分之一),第二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的(四分之二),第三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八分之四),涂色部分都相同,也就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也(学生说相等),可是,它们的分子分母却不相同,他们有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呢?我们通过合作交流来探究这个问题。

  2. 出示合作要求(课件),指名学生读一读。

  3. 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4. 学生汇报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要规范,同时,可以让小组回想补充,特别是,跳跃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变化规律是怎样?

  5. 指导汇报,总结规律。谁能完整的说一下你们刚才总结出的规律?

  6. 教师归纳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7.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吗?(0除外)

  8. 再读一读,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关键。

  9. 拓展深化,加深理解 ,完成练习,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之间的联系。(练习一)这个过程也要看学生的生成在哪,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

  10.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的表现特别出彩,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的表现会更棒。

  四、应用拓展,新知内化

  1.出示例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觉得解决这道题应该利用什么知识?(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就应用分数的基本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6

  教学内容:

  教材P67~68例1、例2、例3及练习十五第1、2、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形如a±x =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观察、猜想、验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出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可能有几个球呢?(学生思考后会说,可以是任意数。)

  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补充条件,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

  并用等式表示:x +3=9(教师板书)

  二、互动新授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 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

  (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 +3-3=9-3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

  3.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 解方程)

  4.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5.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6.出示教材第68页例2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x =18

  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决这个题。

  学生自主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解题过程: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3,解得x =6。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x =18

  3x ÷3=18÷3

  x =6

  质疑:你是根据什么来解答的?

  引导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O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让学生尝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出示教材第68页例3,并让学生尝试解答。

  由于此题是“a-x ”类型,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出现困难,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学生可能会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 ”,但x 在等号的右边,不会继续做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等式的性质,只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相等的数或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同时加上“x ”。

  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只剩下“20”,而右边是“9+x ”。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20和9+x 相等,可以把它们的位置交换,继续解题。学生继续完成答题,汇报。

  8.讨论: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再汇报。

  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解方程时要先写“解”,等号要对齐,解出结果后要检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自主计算解答,并集体订正答案。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作业:教材第70~71页练习十五第1、2、7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7

  教学设想: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圈数的活动,从中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知道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而且又让学生懂得列举的方法。因此,在巩固练习中,应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找到其它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总结规律。

  教学设想:

  1、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深挖教材后,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等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3、让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课伊始从学生熟知的引出倍数这一前卫知识。课中又再次利用阿凡提的故事展开了知识的联想,为最小公倍数的理解铺垫了很好的基础。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51—52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

  3、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4、通过教学,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比较推理的过程中思维不同层次发展。

  教学重点: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理解找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一定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找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并掌握一定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说说倍数有什么特点?

  二、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直观理解

  师:我们来比比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4的倍数和6的倍数。

  生独立找,请一生上台汇报,投影展示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数字表上4的倍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口述并板书)12,24,36,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也就是说它们是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给这些数取个名字叫4和6的公倍数。

  师:在12,24,36,48中,最小的一个数是12,我们也给12取个名字叫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找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找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请大家用列举法再在50以内找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汇报,

  师: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圈来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的公倍数。

  小结: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究方法

  1、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到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6和9的最小公倍数。请看屏幕,请大家再用列举法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 8和24 9和18

  5和6 2和7 9和4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小结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两数是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

  (2)两数是互质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的乘积。

  师: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时,除了用列举法,还可以用你们发现的特殊办法去找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更简便。

  我们进行一个抢答比赛,看谁能最快找到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6 6和7 4和12 2和5

  9和5 10和11 8和10 10和20

  学生抢答,请学生说说想法

  2、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已经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有信心来挑战一下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2,3和6 3,4和5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小结:我们同样可以用列举法找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总结

  师(指板书引导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找最小公倍数,知道了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还知道了找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师:大家的收获不小,我们一起来练一练,看谁能做得又对又快。

  1、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2)4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40。

  (3)自然数范围内,4和6的公倍数有无限个。

  (4)15是最小公倍数。

  (5)6是3的最小公倍数。

  2、在括号里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 ( ) 7和1 ( )

  6和8 ( ) 18和6 ( )

  12和8 ( ) 52和13 ( )

  10和15 ( ) 9和4 ( )

  2,5和4 ( ) 3,6和8 ( )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2、思考:有一包糖果,不论是分给8个人,还是分给10个人,都正好剩3块,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

  6的倍数有:6、12、18、24、30、… …

  4和6公倍数有:12、24、… …

  4和6最小公倍数:1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8

  教学内容:

  找因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

  活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写出乘法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 19 4 32 11

  反馈:

  小结: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強调学生要有思考,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巩固

  填空

  看誰找得快

  课本第5题

  总结

  作业

  教学内容:

  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与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铺垫

  1、找出以下各数的所有因数 1、3、6、12、7、15、23

  2、根据以上各数的特点分类

  一、新授

  1、观察讨论:

  只有一个因数 1

  只有1和本身的 3、7、23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 6、12、15

  2、学生自学课本: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3、讨论交流

  二、巩固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9、14、3、18、25、5、16、19

  (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书本练习第一题

  3、指名说说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方体》课件12-03

小学数学课件集锦10-17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08-23

小学人教版数学课件03-08

五年下册数学课件内容09-24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件设计02-27

小学数学简单教学计划课件09-19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课件大全03-2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06-08

初中数学优秀课件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