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24-12-12 10:49:25 晶敏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开题报告(通用18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题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开题报告 1

  一、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研究方案相比,在包含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更注重研究阶段的具体日程和活动安排

  二、写好开题报告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开题报告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 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6、研究工作的步骤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8、现有基础

  9、经费估算

  四、课题开题报告各部分内容的写法是: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如果不准确、不恰当,会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给课题起名称要注意: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宁波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宁波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 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5、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6、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主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8、现有基础

  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每个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都有不尽相同的要求,要讲清开展本项研究已经具备的基本研究条件。

  9、经费估算 (一般可略)

  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课题开题报告 2

  一、课题名称

  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中物理一直是学生学习困难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学生到了高二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这些学生物理学习基础差,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于是想到了把它作为本次课题来研究,通过研究找到物理“学困生”成因的主要方面及其相应的次要方面,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有的放矢的防止物理学困生的产生和物理教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本课题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寻找物理学困生的成因,打破形成高中物理“学困生”的瓶颈,寻找原因及对策,是非常必要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它可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还可为老师提供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为实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个案分类研究与共性研究相结合,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转化“后进生”的菜单,提高转化的'有效率。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归纳总结,调查分析,研究出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形成报告材料,交给学校物理互研组,为本学科的老师提供学困生的对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学困生”学习现状和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2、物理“学困生”学习特点、学习类型及成因分析;

  3、物理“学困生”学习转化和策略的研究;

  (1)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2)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3)课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4)“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研究。 。

  4、学校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转化物理学困生。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整个研究过程计划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过分析研究讨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形成结论。

  六、课题研究的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计划用半年多时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8月;填写课题评审书,制定研究计划,上报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10月:获取资料阶段。通过查找文献、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等方法,获取用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11月至12月:形成结论阶段。将形成的初步材料,进一步研究分析,去伪存真,精炼升华,形成一份《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的报告交校物理互研组,为学校物理组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七、课题预期效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总结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转化物理学困生的科学方法,并以此来转化物理学困生;预期包括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及论文;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做法;学困生的学习成果展示等。

  课题开题报告 3

  一、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原先的“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案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但从编写的学案来看,大多数学案不适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更浪费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如何通过优秀的“学案”设计,逐步构建符合现代教学、学习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而引起学界和教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决定申报《初中物理学案的设计策略研究》课题,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全体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纵观国外,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使用学案。

  纵观国内,学案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或采纳,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一、价值未能充分挖掘等一系列误区与问题。“物理教学现状的一个严重不足之处,即人们往往只是注意了‘应当怎样教?’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例如:从老师专业水平与编制技能看,相当比例学案基本框架混乱、问题探究缺失、能级层次倒挂等。从实施来看,只关注编写,不研究合理应用、督查、反馈、整理和修正。再加上学习效果衡量标准的不一、考试评价的压力,对实践者也增加了许多挑战。精心设计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课预习,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在国内一些地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规范办学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地区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展开的,从而填补了国外对学案研究的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必须找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学案。精心设计学案,进行教案改革,为教师提供广阔的研究、创新平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学案,落实课改新理念,形成课程意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力”,张扬师生个性,对实现师、生、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成果。

  该课题的4名核心成员,由3名中学一级教师、1名中学二级教师组成,都具有本科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并且都是县、校级骨干教师。胡静老师在20xx年和20xx年都被县教育局授予“县教学先进个人”,20xx年9月被县政府授予“县优秀教师”;20xx年9月翟秀銮老师被县教育局授予“县局优秀教师”。近几年来,课题组的同志在县级及以上交流、获奖、发表的论文有几十篇。课题组的主持人胡静正在参加国家级子课题的“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有着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实力。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⑴围绕本课题,我校教师进行了学案的设计、编制和使用、及目前的教师对学案设计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评比和使用情况的调查,摸清了我校学案的编制和使用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⑵课题组的成员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学案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消化、吸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有关概念的分析界定

  ⑴所谓学案,是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落实校本课程;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优秀学案的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导结。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好的学案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课前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课堂学习;最后是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课后学习。这种学案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⑵学案关注的侧重点是“学”,功能是“助学”。

  ⑶ “策略”一般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2、理论依据

  (1)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师生在课堂角色的转变,为尝试进行新型的学案设计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时,教师在精心设计“学案”过程中,也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2)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个体学习所必须的能力。个体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更新,就是个体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只是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而已,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4)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在教育的过程上,都把发挥人的主体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学案设计的研究,找到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案的编写的基本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与学协调同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学案”为载体,构建新的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对学案的编写设计和师生使用方面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创新的物理电子“学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营造教师教科研的氛围。同时可将这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学科集体备课中渗透,使学科集体备课有了更丰富的、更真实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我校学案编制现状及成因。

  (3)针对初中物理学案的编制特点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初中各学段(八、九年级)不同的学案设计策略,有的放矢,促进学案的有效使用,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调查分析法。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②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逐步构建本课题的研究体系和构建“学案”导学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③行动研究法。以我校为单位,不同层次学生为对象,根据本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案编写和使用”方面的操作流程。

  ④个案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观察分析引入自变量(“学案”)后的应变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⑤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初中物理学案设计的策略。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拟于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期间完成。共分四个阶段:

  (1)准备与启动阶段(20xx.10——20xx.01)

  ①反思传统教学备课、学生作业方面的得失,完成学校现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

  ②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

  ③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学习。

  ④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广泛交流。

  ⑤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起草八至九两个年级上学期学案设计的实施方案。

  (2)研究与实施阶段(20xx.02——20xx.04)编写学案并实施于教学中,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①试编学案

  ②完善学案

  ③利用学案进行教学

  ④定期通过测试进行比较

  (3)实施与完善阶段(20xx.05——20xx.09)

  ①完善八、九年级学案设计方案。

  ②继续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广泛交流。

  ③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

  ④继续定期分组开展研究与实践。每学期各年级至少举办一次优秀学案编制的评比活动,收集好第一手材料。

  ⑤教师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⑥汇编物理优秀学案电子册,举办展览。

  ⑦向校教科室推荐优秀学案。

  (4)总结与鉴定阶段(20xx.09——20xx.10)

  ①基本完成课题结题,课题组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召开课题成果汇报会,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⑴学校有教学大楼、校园网(千兆光纤接入),配有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龙芯电脑室等实施。

  ⑵本课题研究的经费来源于学校。本课题完成经费约需1200.00元.具体如下:准备阶段:需要经费100.00元,主要用于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撰写打印,课题立项论证等费用。

  问卷调查阶段:需要经费100.00元,主要用于师生问卷调查印制,数据统计,教师调查报告撰写打印等费用。

  课题开题报告 4

  一、开题申请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是,人类却面临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理论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外在环境,有识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对特色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发挥文化对于德育的积极干预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推进德育的深度,增强德育对学生终生成长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研究的深入,切实改善学生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命质量,净化他们道德成长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问题间拥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他人与自我间追寻道德的理性判断。这一模式的初步建构,可以为面广量大的小学(特别是特色小学)开展长效综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让德育更富“国情”、“乡情”“校情”、“人情”,关注。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有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正完成向实践的转向;二是正走向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标与方式的双重革新。我校作为中国特色学校,“十五”期间在学校建设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进行探新,成果在省内外引起关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为本课题提供了内驱力。

  教育界对小学文化涵育已成共识,但如何去推进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薄弱点,我们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发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研究显得极为急迫。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重在进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义,在实践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地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常态文化状况中凸显教育影响功能。

  (2)本课题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从而使主体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内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响和教育。涵育的含义可见《辞源》。“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说,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学地域文化涵育的经验型策略,形成一种可供他人参考,借鉴的常规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顾其它特色小学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3、主要观点:

  总体界定:对关于学生与之有关的可能接触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响及其原因、规律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主动纳入健康文化滋养的要素研究。

  4、创新之处:

  (1)地域物态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小结: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都应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课题开题报告 5

  各位课题组成员、各位老师: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课题,20xx年12月申报,于20xx年1月8日经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审批立项,编号为115GH120xx。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目前,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改革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个人的作用,忽视学生小组竞争的教学模式,我们构建旨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本课题突出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学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法优化组合形成动态策略体系。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师生组合的比例搭配关系、师生共同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集结和综合。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

  2、 探索适合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及其优化组合策略,从而归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 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数学教学形式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 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的优选程度。

  四、 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观点: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和谐发展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出发,在课堂上设计和概括出一个实验框架,并在实践中论证、推广。

  五、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基础上,以行动研究为主线,采取走研究—总结—改进—再总结—再改进—出成果的路子,分实验阶段进行科学管理与操作:准备阶段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调查法;实施阶段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总结阶段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六、 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工作重点:是依据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的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构建;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优选难度。

  七、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也叫信奉理论)。例如,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教师容易意识到,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通过培训对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观察其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是两码事。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不张扬,也不外显,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好地调控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等方面的培养,但是如何使教师能针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组织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发展的过程,寻找一系列可操作的、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我镇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八、 课题研究的现有基础

  现使用的青岛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创造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为研究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xxx

  课题组成员共5名,均为我镇数学骨干教师,其余5人分获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质课奖励。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3篇刊登在报刊杂志上。

  九、 本课题研究计划

  实验对象:在实验学校低、中、高年级各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

  实验周期:一年20xx、11------20xx、11

  实验步骤:

  1、 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阶段任务:形成实验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 调查阶段:(20xx.12------20xx.12)

  阶段任务:完成问卷分析和制定出阶段工作分工,落实研究任务。

  3、 实验阶段:20xx.1------20xx.7

  阶段任务:数学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报告,成专题论文。

  (1) 第一阶段

  a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看专家讲座录像。

  b教师培训,了解各环节操作,明确课题实验要求。

  (2) 第二阶段

  a组织教师听课、评课。b适时总结实施情况。c研究学生对实验的反应。d定时交流体会

  e根据情况进行课题中期调整。f完成中期报告.

  (3) 第三阶段:

  a根据调整情况进行实验。B加强研究难点问题。C研究论文撰写。D测试e组织形式形成,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4、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

  成果形式 《学科教学形式研究报告》及相关研究论文。

  十、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 实验对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强(展示形式:汇报课、观摩课形式展示)

  2、 实验者素质得到提高,指导能力得到加强,能从实践上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能着呢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并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形式。(展示形式:汇报课和论文形式)

  3、 课题成果探索出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进行理论升华(展示形式:结题汇报展示课和相关成果论文集。)

  课题开题报告 6

  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课题的研究开题报告,希望你会喜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真正从人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的高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及教师希望用准确的语言影响学生,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 影响 教育 培养 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们却忽略了教育是儿童自身内部的活动,学生自身内部会发展自己,完成学习活动。儿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齿那样可以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不容易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真实地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而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迟早都要说破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说破的目的是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的有关理论,并亲自参与听课,亲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无限的生命活力。发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种积极、欢乐、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他们优秀的考试成绩,都使我们十分振奋。无论是他们的学习状态,还是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或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素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精彩展现,都使许多听课者、听报告者激动不已。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索,我们把生本课堂课题研究作为我校的龙头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真正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须强调的是,生本课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简介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 师本教育 向 生本教育 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 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 不见自我 ,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 灵魂与线索 ,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做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生本教育提倡减少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 为而不争 。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将此理论用于课堂教学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 儿童中心说 并引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自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极为轻松的课堂教学,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非常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自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如 愉快教学 情境教学 等都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实验在广州率先开展以来,目前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导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人之生命创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产生快乐,产生素质,产生成绩,使素质教育取得了可运行的良好动力机制,破解了困扰多年的难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3、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21世纪教科文研究组织的专家们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兴趣,而不只是完成现成学科知识的传播,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力争培养新时代的 好才、高才和尖才 。

  4、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所长也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把当前的师本教育体系转变为生本教育体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并努力使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上,顺应教育特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进,从中获取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观念,如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生命的 牧者 ,而不是拉动学生的 纤夫 。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观: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本能力量的调动,能够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德育观:以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作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础,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是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实现的。

  5、本项目研究将充分发挥我校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多媒体网络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化和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项目研究不仅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而且包括了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品等所有学科,其改革面之广、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

  四、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广东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立足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着眼于为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创造能力的人才。本课题立足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力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克服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对小学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具体理解与认识:

  (2)在对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上构建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对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通过 小组合作、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及自信地参与、主动学习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持续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取实例教学法、观察及情景法、合作讨论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过渡。

  七、组织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张随鄂

  副组长: 闫红莲 李荣华

  骨干成员:王玉芳、刘 伟、郑如红、黄伟锋、韩旭辉、张俊生、张 楠、戴刚毅、刘运金、王 静、黄庆华、左玉霞、邹玉萍、王转运、吴 华、闫改桃、彭 宇、朱秀梅、张继红、米德新、韩俊丽、李波 、郑 辉、任玉淑、陈 萍

  (二)子课题组织机构

  每个教研组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申报子课题,以各教研组的子课题为基础,进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与总结。

  具体子课题组织机构如下:

  语文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黄伟锋 ;副组长:韩旭辉;组员:全体语文教师

  数学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郑如红;副组长:张俊生;组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韩俊丽;组员:全体英语教师

  综合学科子课题组:组长:刘伟;副组长:张楠;组员:全体综合学科教师

  (备注: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选择一门学科参与课题研究)

  八、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 20xx年9月)。

  1.课题的申报立项。

  2.负责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4.明确课题研究规范和课题组成员各自的任务。

  5.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6.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电脑、信息网的设置与准备。

  (二)实施阶段(20xx年10月 20xx年12月)

  1. 构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师群体,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

  2.加强实践指导,组织课例研讨,引导实验。

  3.观测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点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做好阶段性的调查统计。

  4.撰写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总结阶段(20xx年1月 20xx年7月)

  1.撰写并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归类整理。

  3.上报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估。

  九、预期成果

  1.文本类成果:

  (1)实验结题报告;

  (2)教师研究论文集、教师案例集;

  (3)学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制品类成果:

  (1)生本课课例光盘;

  (2)生本教育活动图片;

  3.学生发展类成果:

  (1)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2)学生发展表现的物化成果。

  课题开题报告 7

  题目:校本开发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中国的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在文化内涵上、民族风俗上、剪刻技术上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价值,它不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不论对于今人还是后人,都有着珍贵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目前,国内许多民间团体、国外很多国家如日本、瑞士和欧洲都非常重视开展剪纸。尤其是我国台湾已将传统民间剪纸发展为一种纸雕艺术,在中小学有专门的手工劳动剪纸课程。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的:“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XX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应该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工艺课本中已经把剪纸艺术做为教学内容,我校通过几年的剪纸艺术进校园的实践,不仅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一些剪纸的基本技能技巧,而且通过剪纸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剪纸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运用剪纸的特殊语汇和艺术思维来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和塑造。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心灵,美化生活,这就是剪纸艺术的神奇魅力。这个昔日历史悠久,民间广为流传而被誉为“国风”的剪纸艺术,今年也首次列入了国家级艺术节,如今正享受着极高的待遇,登上了大雅之堂,说明了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这对剪纸艺术来说,无疑是迎来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和锦绣的前程。

  二、课题涵义的界定

  课题中的剪纸校本课程活动,主要是指常规课堂教学和课外剪纸活动两方面内容。常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校本课程中渗透剪纸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剪纸意识,掌握基本的剪纸技艺。课外剪纸活动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使学生在调查、参观、搜集、制作剪纸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剪纸教学实践,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民间艺术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2、通过剪纸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剪纸的知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使剪纸成为我校的教育特色,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剪纸小能手。在“人人有剪刀,人人会剪纸,人人有作品”的基础上,达到“人人能创作”,通过剪纸,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努力提高教师利用、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打造引领一方文化的品牌课程。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剪纸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教育价值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民间艺术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2、开发剪纸活动的校本课程。包括剪纸内容的编排体系、活动设计方案、教学活动原则、评价标准等。通过剪纸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剪纸的知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通过剪纸艺术与校园文化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拓展多元艺术教育,扩大美育效果,增进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识,养成主动观察、探究及创新的能力。

  4、通过整合校园优势资源,开发出主题式剪纸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课程纲要,形成较为完善的主题式剪纸艺术教育活动体系。

  四、研究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强调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热爱剪纸、热爱生活,着眼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学会富有创意地生活。

  (二)自主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剪纸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自己决定剪纸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与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真正地使学生“解放大脑、解放思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解放动手”。

  (三)趣味性原则

  运用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充分发挥剪纸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状况和认识特征,设计活泼多样的剪纸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以赋予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精神是每个社会成员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创新性原则是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设计、广泛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做到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统一;不断激发创新的欲望和自觉追求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五)发展性原则

  通过本课题的活动,使学生自觉参与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有限为无限,形成发展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新方法,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样,可以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有实践性,具体性,探索性的特征,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力求体现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使之有推广价值。

  1、文献研究法:搜集、学习有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专著和科研信息,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2、实验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点。

  3、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做好实验资料的储备、整理工作,运用于整个实施阶段。

  六、具体实施步骤、成果、及成果呈现形式

  本课题完成时间为XX年12月末

  (一)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4月)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课程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

  2、组织成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剪纸教学的理论。

  3、撰写研究方案和“快乐剪纸进校园活动计划”。

  (二)实施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

  1、培训学习,编写剪纸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方案论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3、在剪纸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具体步骤如下: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

  ①把握现实,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剪纸刻纸作为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为此,学校动员教师和学生广为收集有关剪纸刻纸的书籍和资料,并到新华书店购买相关书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由课题组负责把这些材料整编成册,作为剪纸校本教材。

  ②因地制宜,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相对于城区小学来说简陋了些,但是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开发新的资源。充分利用地方和民间艺人这一资源,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作讲座、指导,传授剪纸刻纸的技术和方法。

  ③扬长补短,挖掘活的资源。

  一提到课程资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材。其实,除教材外,还有许多课程资源可以挖掘利用,教师和学生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如教师,不可否认,教师之间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互相交流、学习的联络点。同样,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有的学生剪纸、刻纸的水平较高,有的相对差一点,我们可以让好学生现身说法,指导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学生之间毕竟比较容易沟通。这样,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效率。

  (2)加强宣传,做到学科间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普及剪纸艺术。

  通过多种渠道来向学生介绍、宣传剪纸艺术。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墙面、楼道、教室、窗户……布置上师生的剪纸作品,发挥校园隐性环境课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学校广播等媒体进行定期宣传、介绍剪纸的知识、方法,借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剪纸教学网站,开展为学生作文配剪纸插图的活动,编制“小巧手”剪纸学习专栏。使学生对剪纸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转为亲切,激起探究欲望,营造积极的校园剪纸艺术氛围。

  (3)开展各种形式的剪纸作品评比、展览。以生活即艺术的观点为支撑,将艺术融入生活,将学生的艺术作品悬挂在学生日常出入的地方,使学生在校园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受到艺术熏陶。

  校园展示方案

  ①楼梯剪纸艺术长廊:创建剪纸艺术长廊。分别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装裱装框,悬挂在1——4楼的楼梯走道上。是一个面向全校的展示台。

  ②橱窗展示优秀学生剪纸作品:每班都有一个面向全校展示自己班级美术特色、宣传自己班级的窗口。每月重新布置一次,每月组织全校各班级负责同学评比一次,同年级评比一个星级橱窗。

  班级展示方案

  美术角: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张贴学生日常美术课上的优秀作业,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展示台。

  学生展示方案

  现场乡土艺术剪纸表演:以艺术节和学校大型活动为契机,对前来参观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们、同学们进行特色艺术剪纸的现场表演。

  (三)、结题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

  1、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剪纸作品。

  2、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主题式剪纸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剪纸教学与我校悠久历史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传承并发扬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感,锤炼情趣,丰富生活,提高学生精神生活品质,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最终研究成果:校本教材、学生作品集、活动影集、论文《剪纸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快乐剪纸进校园》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组成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本课题负责人张玉芳老师为我校美术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工作,吉林市剪纸协会会员,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十几年,多年来潜心从事剪纸艺术的钻研和探索,辅导学生100余件剪纸作品曾在省、市、国家的各类大赛中获奖,发表国家级论文两篇,研究市级课题两项;刁富为青背九年制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小学高级职称,大学本科学历,蛟河市收藏协会会员,吉林省优秀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涵养,其他参与人员由学校教导主任、后勤主任等相关领导及多位骨干教师组成,这些成员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教育领域均取得多项成果。

  (二)时间和条件保障

  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优势、能力和精力完成该课题。

  1、校长为校本课程负责人,对研究工作大力支持并亲自参与研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

  2、研究成员涉及各个学科教师及相关领导,研究教师素质高,肯学肯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3、聘请民间剪纸艺人和专家作定期指导。

  4、学校、家庭、社会都对本课题研究持支持态度。

  八、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剪纸》编著:蔡卫东出版社:

  2、《剪纸艺术(农村集)》王镜明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3、《河南剪纸选集》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4、《吉林民间剪纸》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5、《北京剪纸集》北京群众艺术馆编,北京出版社出版。

  6、《民间窗花》佟坡、慈旭、华迦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7、《鞋花剪纸》杨琦编,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年出版。

  8、《剪纸图案集》蔡千音设计,熊崇荣制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9、《剪纸·刻纸》董雨萍、薛廷翔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0、《苗族民间剪纸》黔东南功族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研究室主编,钟涛编撰,贵州美术出版社出版。

  11、《民间剪纸》王子淦作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12、《剪纸图案集》金曼白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课题开题报告 8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

  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

  (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

  (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

  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要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课题开题报告 9

  一、选题的背景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需要。

  (2)适应语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3)符合本校“卓雅文化立校”的需要

  本校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山区和农村乡镇学校,条件所限,学生阅读量小,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知识不够、不广、不深,水平参差不齐。探索行之有效的“补充”方法,提升本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进而辐射带动其它县域高中,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丰富学校“卓雅文化”内涵,将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2、内容概述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突破理论和宏观上的阐释,从相对具体的层面来探求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点,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文化养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2、研究内容

  (1)调查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时存在哪些不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准确理解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教材、读本等资源,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把古代教育思想精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二是利用习题册、试卷、图书等资源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延伸阅读,利用网络进行辅助阅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三是充分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采风,把节日文化、本地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教学行为方式和行为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堂导入艺术,问题情境创设艺术、课堂节奏调控艺术、师生相互交流艺术、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等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构建“生命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2年。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查阅并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省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成果。

  (2)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2、初步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针对性策略和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3)学生以教材、读本等为媒介,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4)在课题教师所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实施“古诗文美读法”,教师交流课堂效果心得体会;

  (5)阶段总结,交流经验,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

  3、深入展开阶段

  (1)调整研究方案,邀请学校教科研部门或课题专家给予指导;

  (2)让更多教师参加研究,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3)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编写传统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4)撰写中期报告,举办中期成果汇报会;

  (5)汇编论文、案例集,组织论文评选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到相关报刊发表。

  4、总结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效果;

  (2)收集整理资料,总结课题研究,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研究论文和报告;

  (3)做好验收准备。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五、预计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

  (1)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

  (3)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最终研究成果

  (1)论文、案例汇编

  (2)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已完成4项研究课题,为此项课题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3)本课主研人员有省、市级骨干教师,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业务精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在校刊发表多篇涉及国学经典的随笔及论文,学术研究气氛浓厚,研究能力较强。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能带动课题组高效完成此任务。

  (2)经费: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包括图书资料费、印刷费、调研学习费、专家报告费、竞赛费等。

  (3)设备:学校配备电脑,开通网络;学校有河北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自动录播室、互联网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创办的校刊、网站、广播站和电子公告屏,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

  课题开题报告 10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认识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同时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图表作为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地理读图能力自然也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课题以地理读图能力为抓手,更是对于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题组成员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修炼,强化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达到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双项收获。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地图在教育、军事、科研、交通、工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地图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研究地理的核心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地理学习和地理素养形成的起步阶段,它们在学习中存在不少方法障碍甚至无所适从,特别是缺乏对不同地图的判读、分析和绘制等基本能力,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兴趣和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读图能力是指从地理图像中掌握信息的能力。地理读图能力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1.读懂地图:即借助地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例等要素,在图中找到需要的地理信息。

  2.记忆地图:熟悉地图中找到的地理信息,并形成记忆。

  3.分析地图:是对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象、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信息,蕴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地理读图能力自然将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实践意义:本课题以学生的读图能力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图表认知及从图表从获取地理信息的现状,并通过现状发现问题,最终以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目的。而作为一种能力培养的课题,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尤为关键,所以本课题将立足于课堂教学,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最终推出可行的办法。在此基础之上将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案例进行宣传、推广,为地理新课改和教学服务。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初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实际、现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育人目标:通过本课题实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做到“会学地理”。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读懂地图,掌握地图组成要素的方法研究。

  2.培养用图习惯,提高学生记忆地图能力的研究

  3.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培养、地图册的使用)

  4.教师课堂教学中图表应用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

  2.进行问卷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

  3.确定研究主题,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写出案例分析及反思报告。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资料法: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

  (2)调查法:深入学生,了解当前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情况。

  (3)个案法:通过学生读图、识图的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4)归纳法: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充分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1)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地图、认识地图。

  (2)七年级的教学中,在学生初学地理时,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反复找反复看,逐渐使学生明白学习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

  2.努力激发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1)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第一堂地理课时,让学生看地图分别找出亚洲、中国、贵州省及安顺市的位置。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查阅相关地图,制作路线规划图。使学生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3.培养学生自觉阅读地图的习惯。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地图就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就像学语文离不开字典一样,学习的时候要随时放在身边,以便随时查阅。课堂上、复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左边放图,右边放书。

  4.教会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

  (1)以形记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找到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

  (2)重点观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图例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对比识记。某些地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同类图的判读方法。

  (4)点面结合。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地图填注。让学生在地理填充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简图绘制。引导学生绘制有关地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大洲与大洋分布示意简图、中国政区图、等高线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5.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在我国东部、南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我国的地形特征及降水分布情况,得出人口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确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我国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即东部、南部地区。

  (四)研究的保障条件

  1.时间保证:课题成员均承诺在课题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资源保证:我校拥有先进而完善的网络设备。学校教师阅览室拥有大量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期刊资源,这些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

  3.组织管理:学校成立有课题研究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协调工作,由科教处和教务处统筹安排,组织好研究队伍,确立课题组,做到人员结构合理,确保课题的立项、实施、推进和评价过程的正常进行。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4月)

  主要任务:确立课题和人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关于培养学生读图方法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5月—12月中旬)

  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读图训练、个别辅导、检测评估、专题讲座、听评课、论文撰写、问卷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年12月下旬)

  1.整理研究资料,做出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研究,进行反思评价。

  2.撰写研究报告,申请验收。

  七、课题研究成员与分工

  1、张荣、黄鲲老师:

  (1)负责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监督;

  (2)负责课题理论和操作指导等。

  2、鄢志兰、郭虹老师:负责课题调查资料和数据收集。

  3、胡绪祥、何静老师:负责课题所需的理论学习资料及学生成果资料收集。

  本课题的成员均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教科研能力。其中,黄鲲老师有多年的地理教学和科研经验,现为西秀高中学科骨干教师,任安顺市地理学会秘书长,课题负责人张荣,现为安顺市五中副校长,西秀区首批区级地理骨干教师,任安顺市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且课题组成员大部分为中学高级教师,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安顺五中是一所区属优质学校,有着较强的师资队伍,校领导极其重视教科研工作。有学校校长的直接督导,能够给予经费时间等各方面的保障,且有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题开题报告 1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深远影响。如今,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无时不刻都离不开网络,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占据了庞大的网民比例,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青少年们在网络世界中探索、学习、交流,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少年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网络使用的大部分比例,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认为离开网络比离开家人更糟糕。据调查显示,目前的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比高达60.6%,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也达到20.4%。他们经常说的口头禅是“你e了没有”,上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面对青少年对网络的狂热追求,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网络使用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2、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些贡献

  3、有利于本课题组成员科(教)研水平及其自身素质提高,引导大家关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和目标

  1、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和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九种智力,这些智力的组合形成了个体的独特智力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选择和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应该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策略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整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本主义理论:

  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该学习理论因为崇尚自我实现、自由发展、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都以此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理想整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等。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等的实验研究,证明观察模仿可有效处理病态恐惧,强调直接改变行为本身,不必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人格特质,只要增进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技巧,不良的适应行为是可以改进的,且由于人类具有强大学习潜能,所以环境变迁恰好足以导致个体成长。

  2、目标

  (1)、了解青少年使用网络对学习、思想所产生的后果

  (2)、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

  (3)、解决青少年迷恋网络的措施与方法

  (4)、如何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含上网时间、原因、目的等)

  2、上网游戏、娱乐对青少年思想、心理、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成因、

  传导机制、行为后果)

  3、对上网的特别案例进行研究

  4、如何解决使用网络所带来的的消极后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搜集有关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成员共同合作

  3、个案研究法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单一、典型的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考察,来了解对象的发展变化和特点。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对象,从而揭示出一些线索和特征。

  4、经验总结法:以个案研究为依据总结出上网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5、实验法:将解决对策放在选定的对象上加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x年5月——7月)

  (1)理论学习,课题论证

  (2)成立研究小组,拟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x年9月——x年8月)

  开展实验,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阶段(x年9月——20xx年5月)

  撰写论文,完成报告

  2、采集的信息

  3、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

  七、课题研究成果

  八、对研究过程的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课题开题报告 12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课题涵义的界定

  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质量)有效地提高。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课题开题报告 13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本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说明选题来源、当前研究情况,概括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本部分主要分析选题的研究意义及其现实意义,并说明该研究对相关領域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指出该研究对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本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态,分析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并说明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有何不同。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内容,即具体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要求具体、明确,有一定可操作性和可论证性。

  (二)研究方法

  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方法及其特点,包括采用的理论体系、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等。要求符合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方法上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四、预期研究结果

  本部分介绍研究的预期成果,要求明确、具体,并且能够得到有效验证。

  五、论文大纲

  本部分介绍论文的大体框架及其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合理、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六、研究进度计划

  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进度计划,包括研究的时间安排、研究阶段及完成时间等。要求切实可行,符合要求。

  七、参考文献

  本部分列出论文中涉及的参考文献,并注明其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等。

  八、研究经费预算

  本部分列出研究项目所需的经费预算,包括硬件、软件、场地、材料、差旅费、实验设备等,要求符合实际情况、合理利用资金、突出重点。

  课题开题报告 14

  一、本课题选题背景、意义和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所要达成的目标

  背景: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在课程改革形势下,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因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广大教师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我校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使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国内外研究现状:

  ① 、国内进行的师德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师德建设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师德建设的研究》几方面内容,全国各地区中小学都有关于提高教师素质与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方面的研究,他们侧重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强调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至于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师成长效果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②、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与上述课题有相似之处:即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研究,但研究的对象不尽相同:农村小学教师。

  ③、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侧重于新形势下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的研究,倡导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德立校的理念,同时注意该课题研究与我校师德传统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具农村小学特色。

  达成目标:

  提升教师师德认知水平,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 学观和质量观,既要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也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主要研究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核心概念的界定:

  师德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品质高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而又富有活力的、宏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师德建设、师徒结对、公开课、校本教研、教师反思、教育札记等方式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师德修养、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最佳机制。其中研究的重点是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机制。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实施步骤

  1、成立专题研究组织机构

  总负责人:董庆祥

  课题阶段工作计划及总结执笔:伊纪波

  课题研究材料收集:毕连合

  课题研究影像资料收集整理:伊纪波

  课题研究成果宣传:杨敏、秦帅

  课题研究语文学科负责人:杨小英

  课题研究数学学科负责人:秦帅

  课题研究综合组负责人:杨敏

  课题研究经费落实:禚士军

  主要思路、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法来研究我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目标、任务和有效途径,搜集和整理有关的文献、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调查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解本校师德状况以及好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本校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3)、行动研究法:

  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和分析思考等几个环节,归纳整理出师德建设中有效并易于操作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摸索出可操作性的适应我校特点的师德建设模式和机制。

  (4)、经验总结法:

  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做法和经验,揭示实质意义,提供典型范例,并使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找出可以推广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

  (5)、个案研究法:

  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关注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寻找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性的一般规律。

  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xx年12月开始至6月结束,分四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月):准备及初步探索阶段

  主要开展文献研究和讨论研究,制订师德建设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施计划,开展师徒结对、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的初步研究。

  第二阶段(3月--6月):形成方案阶段

  主要对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方案,完成申报、立项,明确研究分工。

  第三阶段(7月-5月):深入研究阶段

  主要开展行动研究与研讨研究。根据第二阶段的方案,以师德演讲、青年教师竞赛课、教师反思评比为载体深入开展师徒、公开课等的研究,并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开展成长案例研究。此阶段结束时,初步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适应性方案、反思或论文)。

  第四阶段(6月):完善、总结阶段,

  主要在反思前面的研究经过和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和完善各项工作,撰写师德与教师成长研究论文,组织和筹备课题结题。

  四、课题实效评价方式、预期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推广价值预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使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使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1、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学校对教育科研十分重视,明确提出“科研兴校”,并全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保障研究的设备设施、时间、资料、经费。

  2、对师德建设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我校已有较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推行师德为先,师徒结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这些实践和研究为本课题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3、本校是一个“素质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强”的科研集体: 全校老师们尤其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进取心强、勇于开拓,有奉献精神,是一个优秀团队,这些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4、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多数年龄在三十岁左右,具有高学历,高水平。 上一页12

  课题开题报告 15

  一、课题的名称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一般从三个方面阐述:

  教育科研目标,阐述要探索、研究、总结什么科学规律;

  育人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工作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

  (2)意义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实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a、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总体范围和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

  b、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要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合理性。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七、课题研究程序

  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九、保障措施

  课题开题报告 16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设计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2、《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学生家庭作业繁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沉疴,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呼声。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整天埋头于“作业堆”中,作业形式简单枯燥,训练要求统一,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因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作业设计,虽然在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综合语文素质存在许多问题。致使部分学生的“等、靠”观念很强,每个班总有或多或少的学生完成不了作业。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

  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

  三是口头、听力作业;

  四是表演作业。

  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 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

  “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20XX年5———20XX年8)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20XX年9—20XX年12)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20XX年1——20XX年3)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4—20XX年6)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

  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理论学习材料集(包括理论学习文章、书籍、学习笔记、心得等)。

  2、论文集(包括本课题研究的课题报告、总结、论文、师生发生变化的相关案例、反思等专辑)。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4、学生课外作业优秀作品集

  课题开题报告 17

  一、课题的提出

  1、信息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国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要要求,以知识再现为主要目标,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间接知识,通过记忆应付考试。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最关键的已不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无法记忆当前海量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们具备基本的素质,而且要求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课程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与实施。新课程教学特别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表现力。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技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开辟了新的途经。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的建成,使教师能很方便地调用网上的信息进行教学,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自主,诚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引起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课程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作支撑。

  3、学校发展需要课题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市级课题"学习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和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两项课题已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总结出:

  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有很大的改善。学校现有学生电脑用房两个,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与硬件设施,教师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电脑。

  ⑵教师掌握了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能较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⑶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明显的改进,科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申报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建设学校信息资源库,创设交互平台,使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探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施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层关注。

  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是当代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介入,其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学习情境的模拟性以及教学反馈的互动性,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技术层面乃至理论层面的保障,并顺利成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基于此,我们选择本课题,致力于探索信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实施对学生个性的深层关注。

  2、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课程改革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

  ⑴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以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⑵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项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⑶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假设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进素质教育既要使学校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使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应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有效手段,创设有利环境,促进学生素质主动,积极,自主,健康地发展。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校园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首先确立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主发展主体地位,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网络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创造性和资源共享性的教育环境,构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互动,主动探究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主体通过学习和运用前人知识经验能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课题中,信息技术特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信息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索,自主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讨论,交流,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总之,自主学习首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去,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自我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信息时代的教育观: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每个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龄时,接受学校的学历教育外;在工作年龄时,为了更新知识,迎接新的工作挑战,还要接受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做到老,学到老。

  信息时代的学校观:除了学校教育,即传统学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也许学校应该成为终生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也许还会变成家长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将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

  信息时代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信息时代的学生观: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知识探究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信息时代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信息时代的教材观:除了文字教材外,还有电子教材(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与网上教材,教材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对象。

  信息时代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观: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是当代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他认为,在操作性活动发生后,随即呈现强化刺激物,反应就会加强;否则,反应就会减弱。强化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可以使行为发生变化,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他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最好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获得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运用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强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培养学习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最一般的定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运用信息技术,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的搜索及跟踪能力,强化信息接受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2、积累大量的典型案例,为今后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实验法。设立各子课题,进行专题攻关,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采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

  3、经验总结法。课题全面实施后,我们将要求每一个实验教师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时地记录下来,写成教后记。及时总结,定期交流,以实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如何建设信息资源库,向学生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材料。

  信息资源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负责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学习者可从中查询大量的信息。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文本,音视频,动画),课件库,案例库,题库,游戏库等等。它有鲜明的特点:能存储巨大的信息量;教学资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影像,动画,声音和游戏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询,实时存取和多路并发,满足教学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

  建设信息资源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开发,制作。在保证学科信息资源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师自行进行开发,研制。

  2、收集,整理。可以通过交流,协作,复制或购买等方式从其他学校或音像制作,管理部门处收集并编辑加工成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照相机,收录机,录像机等设备,收集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分类,编辑。还可以对长期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转换或者从网络上搜集所需的信息资源。

  (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课题侧重于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努力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使之多样化。

  "游戏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该模式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门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信息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但由于小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很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该模式的特点是课前教师必须先做好课件的编制和组织工作。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益智类的游戏,语文学习游戏,数学学习游戏,英语学习游戏,或棋类游戏等等。

  2、"任务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任务式"自主学习方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从信息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设计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情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2)提出任务。我们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现成的学习网站的内容和结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设想,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个人单独学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师首先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程序表(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知识点,学习顺序)。其次展开自学(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线索)。最后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效果评价。由教师或专家组织评定,这可以通过传统的测验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自我评价,检查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经验。

  3、"协作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资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协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协作和异步式协作。同步式协作首先要登录注册,获得帐号,然后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信息;异步式协作可以通过bbs,电子邮箱,在线交谈来实现,学习者可以先申请自己的电子邮箱。

  4、"个别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这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采用"个别式"自主学习方式须做好以下三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主要做三项工作:第一,对学生分层编组。分层编组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经历,行为,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作为确定学生层次的依据,然后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安排电脑座位。第二,网络课件的制作。网络课件类似于网页制作,应包含以下几项功能:发布资料,网上讨论,答疑,在线作业或检测,个别指导,超级链接,监控等。第三,教师对大量有关学习资料进行筛选,将有用的存放在服务器上,并针对某些内容收集一些网址,以供学生查找。

  (2)课堂运作阶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按小组坐在电脑前,一人一台电脑。网络课堂的自由度比较大,根据内容灵活确定学习方式。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①激发兴趣,引入课题。②,浏览网站,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网站,如:新浪网,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这些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搜寻有关内容。找到有关内容后,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本和课外书籍上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就将资料下载到本机电脑的硬盘中,储存在公共读写文件夹里。③网上交流,共享资源。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访问其他学生电脑的公共读写文件夹,浏览他人从网上找到的资料。学生也可将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有关信息通过局域网向同学,教师介绍。课本,课外书籍上的知识也可用视频展示台向大家展示。④在线练习,检查成果。启动"在线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再打开事前准备好了的考试软件,进行网上测试学习情况,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试题,每小组可用十道题,分别是五个选择题和五个判断题,如果回答正确,奖励一颗星。

  (3)课后网络知识拓展。在网络教室上了一节课,学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有不少学生的心中还不满意,因为他们还有许多问题要问,还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这在一堂课上不可能解决得了的于是教师再向学生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请学生课后自行上网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如果课后探索中有什么困难或想法可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联系,到时教师再进一步个别指导,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这四种学习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借鉴,互为利用。作为组织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三)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信息进行了重组和高效率地传输,处理。它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也意味着电子教材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现代教育中学习将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并且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即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搜索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的方法,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即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信息索取能力,即在检索的基础上,获得原始文献,了解掌握主要信息源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追踪的能力,强化信息接受,利用能力,注意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加强信息检索技巧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搜索网站,如何下载网页文字或图片,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之后,教师要结合教材,预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只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登录相应的网站,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并加以保存。当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是网络教学中帮助学生"信息定向"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人们把握已获信息的实质基础上,分析信息资料的细节,并将信息资料重新组合起来的能力。信息分析是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深入每个信息层次。信息综合则是将其综合起来,对信息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寻找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使学生能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广学博览;使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尤其是信息类型的区别,培养学生信息活动中的目的性,实践性;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料,经常指导学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类的方法,定期对学习资料进行交流,评比,展览等。

  3、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信息管理是指为达到预定的目的,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与规划的行为。可以培养学生以系统学习为基础,形成自己完整的信息管理知识体系。以信息知识为先导,掌握交叉学科,管理学科的知识,注意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并善于利用已有的系统知识进行信息资源管理。

  4、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们将自己拥有信

  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搜寻到的资料用个人主页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运用网络教学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在小组内部进行小规模交流,然后再在小组之间展开大规模交流。还可以通过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课题组,形成研究工作网络。

  2、实验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3、撰写主课题报告和子课题研究方案。

  4、相关人员培训。

  5、召开开题论证会。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实验教师根据研究方案展开研究。

  2、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3、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4、收集各种案例,总结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9月——12月)

  1、各实验成员提交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情况。

  3、汇编本课题论文集,结题报告集。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实验例会的正常进行。注重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2、由校长亲自领导,选拔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

  3、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为实验研究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提供研究经费,奖励研究人员,提高参研人员的积极性。

  课题开题报告 18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尤其是新课标教学要求的颁布,中学数学教学面临了一些挑战。由于新教材给予教师较大的空间,许多教师在掌握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并有效地将教学目标和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困难,表现为“新教材延续旧教学方式,新要求盲目套用老方法”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在中学数学领域,关于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并且近期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研究可以侧重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可以侧重于有效学习方法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郑毓信教授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的研究文章(见《课程·教材·教法20xx年第7期P.28》),该文章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有效的数学教学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这些研究对我们的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整体来看,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尚未建立起来,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乏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我们的课题专注于对课堂有效性教学案例的剖析,从微观操作层面入手,通过收集、分析、反思和提炼案例,以确定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因此,我们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指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有效性也表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课题中的预期效果即指符合省中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要求。

  有效性教学:以省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为基准,教师在实施单位时间的教学行为后,引起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有效性教学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它包括教学效果,即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有效性还涉及到教学的高效性,即教学活动是一种需要精力和智慧的生产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教学效率来评估,其中教学效率等于有效教学时间除以实际教学时间。第三,有效性还指教学活动的积极价值和效益,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包括思维水平的发展以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指包含真实疑难问题的情境描述。在本课题中,案例指的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记录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一般案例以及不成功案例。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和具体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观点

  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达成度、对当堂效益有着显著的和最直接的影响。

  ⑵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主要应关注目标设定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师生思维互动的有效性、练习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师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研究的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和直接的影响。

  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教学目标及要求的落实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和谐落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1)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文献研究

  为了提高全校中学数学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收集、研究并组织与之相关的文章。通过讨论交流,我们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增强他们的理论基础,并提高他们对于有效教学实施的认识。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以及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3)教学行为现状的分析研究

  当前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研究。融合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教学行为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差异研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分层要求的研究。

  (4)典型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课、定理公式推证课、章节习题课、新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主要课型的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操作策略与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理论和信息收集方法,其主要途径包括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制定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方向,以达到我们的目标。同时,文献分析法也可以作为培训师傅的教材,用于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

  调查方法主要用来了解本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师生对该课题的理解情况。同时,还将详细跟踪调查研究过程中和研究之后的状况,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

  五、研究的途径与目的

  (1)通过学习省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们能够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和研讨,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影响中学课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还可以构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人手不足问题,本研究以中学数学教师为主要对象,旨在解决本校在教学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案例分析与模式构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我们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活动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校中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智力支撑。

《课题开题报告(通用1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课题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开题报告04-27

开题报告课题08-20

课题开题报告10-10

少先队课题开题报告06-12

课题开题报告最新02-02

微型课题开题报告02-24

省级课题开题报告10-11

学术课题开题报告10-07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11

关于课题的开题报告08-25

AI智能论文助手

AI论文生成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课题开题报告(通用18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题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开题报告 1

  一、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研究方案相比,在包含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更注重研究阶段的具体日程和活动安排

  二、写好开题报告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开题报告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 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6、研究工作的步骤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8、现有基础

  9、经费估算

  四、课题开题报告各部分内容的写法是: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如果不准确、不恰当,会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给课题起名称要注意: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宁波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宁波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 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5、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6、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主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8、现有基础

  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每个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都有不尽相同的要求,要讲清开展本项研究已经具备的基本研究条件。

  9、经费估算 (一般可略)

  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课题开题报告 2

  一、课题名称

  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中物理一直是学生学习困难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学生到了高二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这些学生物理学习基础差,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于是想到了把它作为本次课题来研究,通过研究找到物理“学困生”成因的主要方面及其相应的次要方面,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有的放矢的防止物理学困生的产生和物理教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本课题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寻找物理学困生的成因,打破形成高中物理“学困生”的瓶颈,寻找原因及对策,是非常必要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它可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还可为老师提供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为实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个案分类研究与共性研究相结合,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转化“后进生”的菜单,提高转化的'有效率。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归纳总结,调查分析,研究出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形成报告材料,交给学校物理互研组,为本学科的老师提供学困生的对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学困生”学习现状和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2、物理“学困生”学习特点、学习类型及成因分析;

  3、物理“学困生”学习转化和策略的研究;

  (1)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2)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3)课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4)“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研究。 。

  4、学校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转化物理学困生。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整个研究过程计划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过分析研究讨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形成结论。

  六、课题研究的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计划用半年多时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8月;填写课题评审书,制定研究计划,上报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10月:获取资料阶段。通过查找文献、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等方法,获取用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11月至12月:形成结论阶段。将形成的初步材料,进一步研究分析,去伪存真,精炼升华,形成一份《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的报告交校物理互研组,为学校物理组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七、课题预期效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总结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转化物理学困生的科学方法,并以此来转化物理学困生;预期包括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及论文;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做法;学困生的学习成果展示等。

  课题开题报告 3

  一、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提出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原先的“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案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但从编写的学案来看,大多数学案不适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更浪费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如何通过优秀的“学案”设计,逐步构建符合现代教学、学习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而引起学界和教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决定申报《初中物理学案的设计策略研究》课题,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全体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纵观国外,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使用学案。

  纵观国内,学案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或采纳,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一、价值未能充分挖掘等一系列误区与问题。“物理教学现状的一个严重不足之处,即人们往往只是注意了‘应当怎样教?’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例如:从老师专业水平与编制技能看,相当比例学案基本框架混乱、问题探究缺失、能级层次倒挂等。从实施来看,只关注编写,不研究合理应用、督查、反馈、整理和修正。再加上学习效果衡量标准的不一、考试评价的压力,对实践者也增加了许多挑战。精心设计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课预习,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在国内一些地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规范办学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地区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展开的,从而填补了国外对学案研究的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必须找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学案。精心设计学案,进行教案改革,为教师提供广阔的研究、创新平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学案,落实课改新理念,形成课程意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力”,张扬师生个性,对实现师、生、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成果。

  该课题的4名核心成员,由3名中学一级教师、1名中学二级教师组成,都具有本科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并且都是县、校级骨干教师。胡静老师在20xx年和20xx年都被县教育局授予“县教学先进个人”,20xx年9月被县政府授予“县优秀教师”;20xx年9月翟秀銮老师被县教育局授予“县局优秀教师”。近几年来,课题组的同志在县级及以上交流、获奖、发表的论文有几十篇。课题组的主持人胡静正在参加国家级子课题的“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有着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实力。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⑴围绕本课题,我校教师进行了学案的设计、编制和使用、及目前的教师对学案设计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评比和使用情况的调查,摸清了我校学案的编制和使用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⑵课题组的成员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学案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消化、吸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有关概念的分析界定

  ⑴所谓学案,是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落实校本课程;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优秀学案的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情况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导练、导结。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好的学案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课前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课堂学习;最后是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完成课后学习。这种学案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⑵学案关注的侧重点是“学”,功能是“助学”。

  ⑶ “策略”一般意义上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常与“方法”,“步骤”同义,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2、理论依据

  (1)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师生在课堂角色的转变,为尝试进行新型的学案设计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时,教师在精心设计“学案”过程中,也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2)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个体学习所必须的能力。个体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更新,就是个体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3)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只是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而已,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4)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在教育的过程上,都把发挥人的主体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学案设计的研究,找到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案的编写的基本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与学协调同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学案”为载体,构建新的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对学案的编写设计和师生使用方面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创新的物理电子“学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能力,营造教师教科研的氛围。同时可将这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学科集体备课中渗透,使学科集体备课有了更丰富的、更真实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我校学案编制现状及成因。

  (3)针对初中物理学案的编制特点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初中各学段(八、九年级)不同的学案设计策略,有的放矢,促进学案的有效使用,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调查分析法。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②文献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逐步构建本课题的研究体系和构建“学案”导学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③行动研究法。以我校为单位,不同层次学生为对象,根据本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案编写和使用”方面的操作流程。

  ④个案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观察分析引入自变量(“学案”)后的应变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⑤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初中物理学案设计的策略。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拟于20xx年10月--20xx年10月期间完成。共分四个阶段:

  (1)准备与启动阶段(20xx.10——20xx.01)

  ①反思传统教学备课、学生作业方面的得失,完成学校现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

  ②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

  ③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学习。

  ④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广泛交流。

  ⑤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起草八至九两个年级上学期学案设计的实施方案。

  (2)研究与实施阶段(20xx.02——20xx.04)编写学案并实施于教学中,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①试编学案

  ②完善学案

  ③利用学案进行教学

  ④定期通过测试进行比较

  (3)实施与完善阶段(20xx.05——20xx.09)

  ①完善八、九年级学案设计方案。

  ②继续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广泛交流。

  ③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

  ④继续定期分组开展研究与实践。每学期各年级至少举办一次优秀学案编制的评比活动,收集好第一手材料。

  ⑤教师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⑥汇编物理优秀学案电子册,举办展览。

  ⑦向校教科室推荐优秀学案。

  (4)总结与鉴定阶段(20xx.09——20xx.10)

  ①基本完成课题结题,课题组进一步深化研究,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召开课题成果汇报会,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⑴学校有教学大楼、校园网(千兆光纤接入),配有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龙芯电脑室等实施。

  ⑵本课题研究的经费来源于学校。本课题完成经费约需1200.00元.具体如下:准备阶段:需要经费100.00元,主要用于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撰写打印,课题立项论证等费用。

  问卷调查阶段:需要经费100.00元,主要用于师生问卷调查印制,数据统计,教师调查报告撰写打印等费用。

  课题开题报告 4

  一、开题申请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是,人类却面临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理论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外在环境,有识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对特色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发挥文化对于德育的积极干预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推进德育的深度,增强德育对学生终生成长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研究的深入,切实改善学生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命质量,净化他们道德成长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问题间拥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他人与自我间追寻道德的理性判断。这一模式的初步建构,可以为面广量大的小学(特别是特色小学)开展长效综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让德育更富“国情”、“乡情”“校情”、“人情”,关注。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有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正完成向实践的转向;二是正走向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标与方式的双重革新。我校作为中国特色学校,“十五”期间在学校建设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进行探新,成果在省内外引起关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为本课题提供了内驱力。

  教育界对小学文化涵育已成共识,但如何去推进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薄弱点,我们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发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研究显得极为急迫。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重在进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义,在实践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地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常态文化状况中凸显教育影响功能。

  (2)本课题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从而使主体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内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响和教育。涵育的含义可见《辞源》。“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说,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学地域文化涵育的经验型策略,形成一种可供他人参考,借鉴的常规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顾其它特色小学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3、主要观点:

  总体界定:对关于学生与之有关的可能接触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响及其原因、规律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主动纳入健康文化滋养的要素研究。

  4、创新之处:

  (1)地域物态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小结: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都应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课题开题报告 5

  各位课题组成员、各位老师: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课题,20xx年12月申报,于20xx年1月8日经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审批立项,编号为115GH120xx。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目前,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改革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个人的作用,忽视学生小组竞争的教学模式,我们构建旨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本课题突出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学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法优化组合形成动态策略体系。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 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师生组合的比例搭配关系、师生共同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集结和综合。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

  2、 探索适合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及其优化组合策略,从而归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 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数学教学形式的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 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的优选程度。

  四、 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观点: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和谐发展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出发,在课堂上设计和概括出一个实验框架,并在实践中论证、推广。

  五、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基础上,以行动研究为主线,采取走研究—总结—改进—再总结—再改进—出成果的路子,分实验阶段进行科学管理与操作:准备阶段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调查法;实施阶段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总结阶段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六、 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工作重点:是依据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的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构建;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优选难度。

  七、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也叫信奉理论)。例如,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教师容易意识到,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通过培训对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观察其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是两码事。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不张扬,也不外显,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好地调控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等方面的培养,但是如何使教师能针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组织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所必须发展的过程,寻找一系列可操作的、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我镇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八、 课题研究的现有基础

  现使用的青岛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创造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为研究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xxx

  课题组成员共5名,均为我镇数学骨干教师,其余5人分获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质课奖励。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3篇刊登在报刊杂志上。

  九、 本课题研究计划

  实验对象:在实验学校低、中、高年级各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

  实验周期:一年20xx、11------20xx、11

  实验步骤:

  1、 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阶段任务:形成实验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 调查阶段:(20xx.12------20xx.12)

  阶段任务:完成问卷分析和制定出阶段工作分工,落实研究任务。

  3、 实验阶段:20xx.1------20xx.7

  阶段任务:数学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报告,成专题论文。

  (1) 第一阶段

  a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看专家讲座录像。

  b教师培训,了解各环节操作,明确课题实验要求。

  (2) 第二阶段

  a组织教师听课、评课。b适时总结实施情况。c研究学生对实验的反应。d定时交流体会

  e根据情况进行课题中期调整。f完成中期报告.

  (3) 第三阶段:

  a根据调整情况进行实验。B加强研究难点问题。C研究论文撰写。D测试e组织形式形成,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4、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

  成果形式 《学科教学形式研究报告》及相关研究论文。

  十、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 实验对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强(展示形式:汇报课、观摩课形式展示)

  2、 实验者素质得到提高,指导能力得到加强,能从实践上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能着呢对课型特点准确决策并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形式。(展示形式:汇报课和论文形式)

  3、 课题成果探索出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进行理论升华(展示形式:结题汇报展示课和相关成果论文集。)

  课题开题报告 6

  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课题的研究开题报告,希望你会喜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真正从人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的高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及教师希望用准确的语言影响学生,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 影响 教育 培养 基本上都是外力的作用,我们却忽略了教育是儿童自身内部的活动,学生自身内部会发展自己,完成学习活动。儿童是有生命的、完整的人,不像布料、牙齿那样可以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不容易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真实地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而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迟早都要说破这样一个事实。当然,说破的目的是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是带有体系意义、根本意义的转变。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学习了生本教育的有关理论,并亲自参与听课,亲身感受了生本教育的无限的生命活力。发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全身心的投入,那种积极、欢乐、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他们优秀的考试成绩,都使我们十分振奋。无论是他们的学习状态,还是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或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素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精彩展现,都使许多听课者、听报告者激动不已。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索,我们把生本课堂课题研究作为我校的龙头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真正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必须强调的是,生本课堂改革既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改革。

  二、生本教育理念简介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 师本教育 向 生本教育 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 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 不见自我 ,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 灵魂与线索 ,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做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生本教育提倡减少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 为而不争 。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但将此理论用于课堂教学也尚在探索中,如杜威提出 儿童中心说 并引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自19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已形成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极为轻松的课堂教学,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非常不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自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如 愉快教学 情境教学 等都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生本教育实验在广州率先开展以来,目前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导教育者要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人之生命创造力的神奇和美好。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产生快乐,产生素质,产生成绩,使素质教育取得了可运行的良好动力机制,破解了困扰多年的难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3、素质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21世纪教科文研究组织的专家们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兴趣,而不只是完成现成学科知识的传播,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力争培养新时代的 好才、高才和尖才 。

  4、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所长也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把当前的师本教育体系转变为生本教育体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发展、去创新,并努力使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上,顺应教育特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前进,从中获取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本教育的新观念,如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教师观:教师应是学生生命的 牧者 ,而不是拉动学生的 纤夫 。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观: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本能力量的调动,能够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德育观:以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作为德育教育的真正基础,学生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是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实现的。

  5、本项目研究将充分发挥我校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多媒体网络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化和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项目研究不仅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而且包括了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品等所有学科,其改革面之广、其研究的深入也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

  四、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广东教科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立足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着眼于为未来培养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创造能力的人才。本课题立足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力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克服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对小学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具体理解与认识:

  (2)在对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上构建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对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六、研究方法

  通过 小组合作、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适合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及自信地参与、主动学习的情境,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持续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采取实例教学法、观察及情景法、合作讨论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过渡。

  七、组织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张随鄂

  副组长: 闫红莲 李荣华

  骨干成员:王玉芳、刘 伟、郑如红、黄伟锋、韩旭辉、张俊生、张 楠、戴刚毅、刘运金、王 静、黄庆华、左玉霞、邹玉萍、王转运、吴 华、闫改桃、彭 宇、朱秀梅、张继红、米德新、韩俊丽、李波 、郑 辉、任玉淑、陈 萍

  (二)子课题组织机构

  每个教研组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申报子课题,以各教研组的子课题为基础,进行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与总结。

  具体子课题组织机构如下:

  语文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黄伟锋 ;副组长:韩旭辉;组员:全体语文教师

  数学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郑如红;副组长:张俊生;组员:全体数学教师

  英语学科子课题组:组长:韩俊丽;组员:全体英语教师

  综合学科子课题组:组长:刘伟;副组长:张楠;组员:全体综合学科教师

  (备注: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选择一门学科参与课题研究)

  八、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 20xx年9月)。

  1.课题的申报立项。

  2.负责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4.明确课题研究规范和课题组成员各自的任务。

  5.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6.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电脑、信息网的设置与准备。

  (二)实施阶段(20xx年10月 20xx年12月)

  1. 构建生本理念下的教师群体,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

  2.加强实践指导,组织课例研讨,引导实验。

  3.观测学生主体意识、个性特点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做好阶段性的调查统计。

  4.撰写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策略,深化提高。

  (三)总结阶段(20xx年1月 20xx年7月)

  1.撰写并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归类整理。

  3.上报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估。

  九、预期成果

  1.文本类成果:

  (1)实验结题报告;

  (2)教师研究论文集、教师案例集;

  (3)学生作品文集等。

  2.音像制品类成果:

  (1)生本课课例光盘;

  (2)生本教育活动图片;

  3.学生发展类成果:

  (1)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2)学生发展表现的物化成果。

  课题开题报告 7

  题目:校本开发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中国的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在文化内涵上、民族风俗上、剪刻技术上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价值,它不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不论对于今人还是后人,都有着珍贵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目前,国内许多民间团体、国外很多国家如日本、瑞士和欧洲都非常重视开展剪纸。尤其是我国台湾已将传统民间剪纸发展为一种纸雕艺术,在中小学有专门的手工劳动剪纸课程。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的:“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XX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应该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工艺课本中已经把剪纸艺术做为教学内容,我校通过几年的剪纸艺术进校园的实践,不仅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一些剪纸的基本技能技巧,而且通过剪纸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创作,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剪纸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运用剪纸的特殊语汇和艺术思维来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和塑造。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心灵,美化生活,这就是剪纸艺术的神奇魅力。这个昔日历史悠久,民间广为流传而被誉为“国风”的剪纸艺术,今年也首次列入了国家级艺术节,如今正享受着极高的待遇,登上了大雅之堂,说明了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这对剪纸艺术来说,无疑是迎来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和锦绣的前程。

  二、课题涵义的界定

  课题中的剪纸校本课程活动,主要是指常规课堂教学和课外剪纸活动两方面内容。常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校本课程中渗透剪纸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剪纸意识,掌握基本的剪纸技艺。课外剪纸活动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使学生在调查、参观、搜集、制作剪纸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剪纸教学实践,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民间艺术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2、通过剪纸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剪纸的知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使剪纸成为我校的教育特色,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剪纸小能手。在“人人有剪刀,人人会剪纸,人人有作品”的基础上,达到“人人能创作”,通过剪纸,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努力提高教师利用、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打造引领一方文化的品牌课程。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剪纸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教育价值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民间艺术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2、开发剪纸活动的校本课程。包括剪纸内容的编排体系、活动设计方案、教学活动原则、评价标准等。通过剪纸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剪纸的知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通过剪纸艺术与校园文化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拓展多元艺术教育,扩大美育效果,增进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识,养成主动观察、探究及创新的能力。

  4、通过整合校园优势资源,开发出主题式剪纸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课程纲要,形成较为完善的主题式剪纸艺术教育活动体系。

  四、研究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强调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热爱剪纸、热爱生活,着眼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学会富有创意地生活。

  (二)自主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剪纸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自己决定剪纸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与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真正地使学生“解放大脑、解放思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解放动手”。

  (三)趣味性原则

  运用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充分发挥剪纸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状况和认识特征,设计活泼多样的剪纸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以赋予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精神是每个社会成员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创新性原则是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设计、广泛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做到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统一;不断激发创新的欲望和自觉追求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五)发展性原则

  通过本课题的活动,使学生自觉参与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有限为无限,形成发展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新方法,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样,可以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有实践性,具体性,探索性的特征,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力求体现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使之有推广价值。

  1、文献研究法:搜集、学习有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专著和科研信息,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2、实验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点。

  3、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做好实验资料的储备、整理工作,运用于整个实施阶段。

  六、具体实施步骤、成果、及成果呈现形式

  本课题完成时间为XX年12月末

  (一)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4月)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课程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

  2、组织成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剪纸教学的理论。

  3、撰写研究方案和“快乐剪纸进校园活动计划”。

  (二)实施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

  1、培训学习,编写剪纸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方案论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3、在剪纸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具体步骤如下: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

  ①把握现实,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剪纸刻纸作为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为此,学校动员教师和学生广为收集有关剪纸刻纸的书籍和资料,并到新华书店购买相关书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由课题组负责把这些材料整编成册,作为剪纸校本教材。

  ②因地制宜,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相对于城区小学来说简陋了些,但是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开发新的资源。充分利用地方和民间艺人这一资源,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作讲座、指导,传授剪纸刻纸的技术和方法。

  ③扬长补短,挖掘活的资源。

  一提到课程资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材。其实,除教材外,还有许多课程资源可以挖掘利用,教师和学生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如教师,不可否认,教师之间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互相交流、学习的联络点。同样,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有的学生剪纸、刻纸的水平较高,有的相对差一点,我们可以让好学生现身说法,指导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学生之间毕竟比较容易沟通。这样,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效率。

  (2)加强宣传,做到学科间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普及剪纸艺术。

  通过多种渠道来向学生介绍、宣传剪纸艺术。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墙面、楼道、教室、窗户……布置上师生的剪纸作品,发挥校园隐性环境课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学校广播等媒体进行定期宣传、介绍剪纸的知识、方法,借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剪纸教学网站,开展为学生作文配剪纸插图的活动,编制“小巧手”剪纸学习专栏。使学生对剪纸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转为亲切,激起探究欲望,营造积极的校园剪纸艺术氛围。

  (3)开展各种形式的剪纸作品评比、展览。以生活即艺术的观点为支撑,将艺术融入生活,将学生的艺术作品悬挂在学生日常出入的地方,使学生在校园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受到艺术熏陶。

  校园展示方案

  ①楼梯剪纸艺术长廊:创建剪纸艺术长廊。分别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装裱装框,悬挂在1——4楼的楼梯走道上。是一个面向全校的展示台。

  ②橱窗展示优秀学生剪纸作品:每班都有一个面向全校展示自己班级美术特色、宣传自己班级的窗口。每月重新布置一次,每月组织全校各班级负责同学评比一次,同年级评比一个星级橱窗。

  班级展示方案

  美术角: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张贴学生日常美术课上的优秀作业,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展示台。

  学生展示方案

  现场乡土艺术剪纸表演:以艺术节和学校大型活动为契机,对前来参观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们、同学们进行特色艺术剪纸的现场表演。

  (三)、结题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

  1、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剪纸作品。

  2、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主题式剪纸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剪纸教学与我校悠久历史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传承并发扬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感,锤炼情趣,丰富生活,提高学生精神生活品质,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最终研究成果:校本教材、学生作品集、活动影集、论文《剪纸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快乐剪纸进校园》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组成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本课题负责人张玉芳老师为我校美术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工作,吉林市剪纸协会会员,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十几年,多年来潜心从事剪纸艺术的钻研和探索,辅导学生100余件剪纸作品曾在省、市、国家的各类大赛中获奖,发表国家级论文两篇,研究市级课题两项;刁富为青背九年制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小学高级职称,大学本科学历,蛟河市收藏协会会员,吉林省优秀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涵养,其他参与人员由学校教导主任、后勤主任等相关领导及多位骨干教师组成,这些成员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教育领域均取得多项成果。

  (二)时间和条件保障

  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优势、能力和精力完成该课题。

  1、校长为校本课程负责人,对研究工作大力支持并亲自参与研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

  2、研究成员涉及各个学科教师及相关领导,研究教师素质高,肯学肯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3、聘请民间剪纸艺人和专家作定期指导。

  4、学校、家庭、社会都对本课题研究持支持态度。

  八、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剪纸》编著:蔡卫东出版社:

  2、《剪纸艺术(农村集)》王镜明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3、《河南剪纸选集》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4、《吉林民间剪纸》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5、《北京剪纸集》北京群众艺术馆编,北京出版社出版。

  6、《民间窗花》佟坡、慈旭、华迦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7、《鞋花剪纸》杨琦编,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年出版。

  8、《剪纸图案集》蔡千音设计,熊崇荣制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9、《剪纸·刻纸》董雨萍、薛廷翔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0、《苗族民间剪纸》黔东南功族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研究室主编,钟涛编撰,贵州美术出版社出版。

  11、《民间剪纸》王子淦作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12、《剪纸图案集》金曼白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课题开题报告 8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

  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

  (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

  (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

  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要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课题开题报告 9

  一、选题的背景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需要。

  (2)适应语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3)符合本校“卓雅文化立校”的需要

  本校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山区和农村乡镇学校,条件所限,学生阅读量小,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知识不够、不广、不深,水平参差不齐。探索行之有效的“补充”方法,提升本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进而辐射带动其它县域高中,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丰富学校“卓雅文化”内涵,将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2、内容概述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突破理论和宏观上的阐释,从相对具体的层面来探求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点,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文化养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2、研究内容

  (1)调查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时存在哪些不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准确理解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教材、读本等资源,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把古代教育思想精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二是利用习题册、试卷、图书等资源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延伸阅读,利用网络进行辅助阅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三是充分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采风,把节日文化、本地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教学行为方式和行为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堂导入艺术,问题情境创设艺术、课堂节奏调控艺术、师生相互交流艺术、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等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构建“生命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2年。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查阅并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省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成果。

  (2)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2、初步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针对性策略和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3)学生以教材、读本等为媒介,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4)在课题教师所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实施“古诗文美读法”,教师交流课堂效果心得体会;

  (5)阶段总结,交流经验,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

  3、深入展开阶段

  (1)调整研究方案,邀请学校教科研部门或课题专家给予指导;

  (2)让更多教师参加研究,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3)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编写传统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4)撰写中期报告,举办中期成果汇报会;

  (5)汇编论文、案例集,组织论文评选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到相关报刊发表。

  4、总结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效果;

  (2)收集整理资料,总结课题研究,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研究论文和报告;

  (3)做好验收准备。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五、预计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

  (1)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

  (3)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最终研究成果

  (1)论文、案例汇编

  (2)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已完成4项研究课题,为此项课题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3)本课主研人员有省、市级骨干教师,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业务精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在校刊发表多篇涉及国学经典的随笔及论文,学术研究气氛浓厚,研究能力较强。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能带动课题组高效完成此任务。

  (2)经费: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包括图书资料费、印刷费、调研学习费、专家报告费、竞赛费等。

  (3)设备:学校配备电脑,开通网络;学校有河北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自动录播室、互联网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创办的校刊、网站、广播站和电子公告屏,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

  课题开题报告 10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认识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同时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图表作为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地理读图能力自然也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课题以地理读图能力为抓手,更是对于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题组成员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修炼,强化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达到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双项收获。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地图在教育、军事、科研、交通、工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地图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研究地理的核心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地理学习和地理素养形成的起步阶段,它们在学习中存在不少方法障碍甚至无所适从,特别是缺乏对不同地图的判读、分析和绘制等基本能力,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兴趣和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读图能力是指从地理图像中掌握信息的能力。地理读图能力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1.读懂地图:即借助地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例等要素,在图中找到需要的地理信息。

  2.记忆地图:熟悉地图中找到的地理信息,并形成记忆。

  3.分析地图:是对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象、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信息,蕴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知识呈现的重要载体,地理读图能力自然将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实践意义:本课题以学生的读图能力为研究对象,旨在发现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图表认知及从图表从获取地理信息的现状,并通过现状发现问题,最终以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目的。而作为一种能力培养的课题,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尤为关键,所以本课题将立足于课堂教学,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最终推出可行的办法。在此基础之上将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案例进行宣传、推广,为地理新课改和教学服务。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初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实际、现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育人目标:通过本课题实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做到“会学地理”。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读懂地图,掌握地图组成要素的方法研究。

  2.培养用图习惯,提高学生记忆地图能力的研究

  3.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培养、地图册的使用)

  4.教师课堂教学中图表应用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

  2.进行问卷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

  3.确定研究主题,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写出案例分析及反思报告。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资料法: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

  (2)调查法:深入学生,了解当前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情况。

  (3)个案法:通过学生读图、识图的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4)归纳法: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充分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1)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地图、认识地图。

  (2)七年级的教学中,在学生初学地理时,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反复找反复看,逐渐使学生明白学习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

  2.努力激发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1)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第一堂地理课时,让学生看地图分别找出亚洲、中国、贵州省及安顺市的位置。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查阅相关地图,制作路线规划图。使学生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3.培养学生自觉阅读地图的习惯。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地图就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就像学语文离不开字典一样,学习的时候要随时放在身边,以便随时查阅。课堂上、复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左边放图,右边放书。

  4.教会学生阅读地图的方法。

  (1)以形记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找到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

  (2)重点观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图例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对比识记。某些地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同类图的判读方法。

  (4)点面结合。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地图填注。让学生在地理填充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简图绘制。引导学生绘制有关地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大洲与大洋分布示意简图、中国政区图、等高线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5.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在我国东部、南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我国的地形特征及降水分布情况,得出人口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确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我国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即东部、南部地区。

  (四)研究的保障条件

  1.时间保证:课题成员均承诺在课题研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资源保证:我校拥有先进而完善的网络设备。学校教师阅览室拥有大量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期刊资源,这些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

  3.组织管理:学校成立有课题研究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协调工作,由科教处和教务处统筹安排,组织好研究队伍,确立课题组,做到人员结构合理,确保课题的立项、实施、推进和评价过程的正常进行。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4月)

  主要任务:确立课题和人员,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关于培养学生读图方法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5月—12月中旬)

  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读图训练、个别辅导、检测评估、专题讲座、听评课、论文撰写、问卷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年12月下旬)

  1.整理研究资料,做出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研究,进行反思评价。

  2.撰写研究报告,申请验收。

  七、课题研究成员与分工

  1、张荣、黄鲲老师:

  (1)负责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监督;

  (2)负责课题理论和操作指导等。

  2、鄢志兰、郭虹老师:负责课题调查资料和数据收集。

  3、胡绪祥、何静老师:负责课题所需的理论学习资料及学生成果资料收集。

  本课题的成员均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教科研能力。其中,黄鲲老师有多年的地理教学和科研经验,现为西秀高中学科骨干教师,任安顺市地理学会秘书长,课题负责人张荣,现为安顺市五中副校长,西秀区首批区级地理骨干教师,任安顺市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且课题组成员大部分为中学高级教师,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安顺五中是一所区属优质学校,有着较强的师资队伍,校领导极其重视教科研工作。有学校校长的直接督导,能够给予经费时间等各方面的保障,且有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功。

  课题开题报告 1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深远影响。如今,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无时不刻都离不开网络,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占据了庞大的网民比例,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青少年们在网络世界中探索、学习、交流,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少年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网络使用的大部分比例,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认为离开网络比离开家人更糟糕。据调查显示,目前的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比高达60.6%,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也达到20.4%。他们经常说的口头禅是“你e了没有”,上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面对青少年对网络的狂热追求,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网络使用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2、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些贡献

  3、有利于本课题组成员科(教)研水平及其自身素质提高,引导大家关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和目标

  1、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和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九种智力,这些智力的组合形成了个体的独特智力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选择和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应该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策略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整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本主义理论:

  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该学习理论因为崇尚自我实现、自由发展、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都以此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理想整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等。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等的实验研究,证明观察模仿可有效处理病态恐惧,强调直接改变行为本身,不必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人格特质,只要增进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技巧,不良的适应行为是可以改进的,且由于人类具有强大学习潜能,所以环境变迁恰好足以导致个体成长。

  2、目标

  (1)、了解青少年使用网络对学习、思想所产生的后果

  (2)、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

  (3)、解决青少年迷恋网络的措施与方法

  (4)、如何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含上网时间、原因、目的等)

  2、上网游戏、娱乐对青少年思想、心理、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成因、

  传导机制、行为后果)

  3、对上网的特别案例进行研究

  4、如何解决使用网络所带来的的消极后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搜集有关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成员共同合作

  3、个案研究法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单一、典型的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考察,来了解对象的发展变化和特点。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对象,从而揭示出一些线索和特征。

  4、经验总结法:以个案研究为依据总结出上网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5、实验法:将解决对策放在选定的对象上加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x年5月——7月)

  (1)理论学习,课题论证

  (2)成立研究小组,拟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x年9月——x年8月)

  开展实验,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阶段(x年9月——20xx年5月)

  撰写论文,完成报告

  2、采集的信息

  3、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

  七、课题研究成果

  八、对研究过程的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课题开题报告 12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课题涵义的界定

  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质量)有效地提高。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课题开题报告 13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本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说明选题来源、当前研究情况,概括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本部分主要分析选题的研究意义及其现实意义,并说明该研究对相关領域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指出该研究对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本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态,分析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并说明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有何不同。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内容,即具体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要求具体、明确,有一定可操作性和可论证性。

  (二)研究方法

  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方法及其特点,包括采用的理论体系、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等。要求符合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方法上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四、预期研究结果

  本部分介绍研究的预期成果,要求明确、具体,并且能够得到有效验证。

  五、论文大纲

  本部分介绍论文的大体框架及其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合理、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六、研究进度计划

  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进度计划,包括研究的时间安排、研究阶段及完成时间等。要求切实可行,符合要求。

  七、参考文献

  本部分列出论文中涉及的参考文献,并注明其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卷号、期号、页码等。

  八、研究经费预算

  本部分列出研究项目所需的经费预算,包括硬件、软件、场地、材料、差旅费、实验设备等,要求符合实际情况、合理利用资金、突出重点。

  课题开题报告 14

  一、本课题选题背景、意义和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所要达成的目标

  背景: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在课程改革形势下,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因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广大教师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我校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使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国内外研究现状:

  ① 、国内进行的师德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师德建设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师德建设的研究》几方面内容,全国各地区中小学都有关于提高教师素质与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方面的研究,他们侧重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强调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至于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师成长效果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②、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与上述课题有相似之处:即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研究,但研究的对象不尽相同:农村小学教师。

  ③、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侧重于新形势下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的研究,倡导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德立校的理念,同时注意该课题研究与我校师德传统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具农村小学特色。

  达成目标:

  提升教师师德认知水平,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 学观和质量观,既要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也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主要研究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核心概念的界定:

  师德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品质高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而又富有活力的、宏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师德建设、师徒结对、公开课、校本教研、教师反思、教育札记等方式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师德修养、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最佳机制。其中研究的重点是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机制。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实施步骤

  1、成立专题研究组织机构

  总负责人:董庆祥

  课题阶段工作计划及总结执笔:伊纪波

  课题研究材料收集:毕连合

  课题研究影像资料收集整理:伊纪波

  课题研究成果宣传:杨敏、秦帅

  课题研究语文学科负责人:杨小英

  课题研究数学学科负责人:秦帅

  课题研究综合组负责人:杨敏

  课题研究经费落实:禚士军

  主要思路、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法来研究我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目标、任务和有效途径,搜集和整理有关的文献、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调查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解本校师德状况以及好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本校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3)、行动研究法:

  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和分析思考等几个环节,归纳整理出师德建设中有效并易于操作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摸索出可操作性的适应我校特点的师德建设模式和机制。

  (4)、经验总结法:

  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做法和经验,揭示实质意义,提供典型范例,并使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找出可以推广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

  (5)、个案研究法:

  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关注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寻找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性的一般规律。

  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xx年12月开始至6月结束,分四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月):准备及初步探索阶段

  主要开展文献研究和讨论研究,制订师德建设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施计划,开展师徒结对、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的初步研究。

  第二阶段(3月--6月):形成方案阶段

  主要对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方案,完成申报、立项,明确研究分工。

  第三阶段(7月-5月):深入研究阶段

  主要开展行动研究与研讨研究。根据第二阶段的方案,以师德演讲、青年教师竞赛课、教师反思评比为载体深入开展师徒、公开课等的研究,并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开展成长案例研究。此阶段结束时,初步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适应性方案、反思或论文)。

  第四阶段(6月):完善、总结阶段,

  主要在反思前面的研究经过和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和完善各项工作,撰写师德与教师成长研究论文,组织和筹备课题结题。

  四、课题实效评价方式、预期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推广价值预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使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使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1、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学校对教育科研十分重视,明确提出“科研兴校”,并全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保障研究的设备设施、时间、资料、经费。

  2、对师德建设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我校已有较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推行师德为先,师徒结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这些实践和研究为本课题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3、本校是一个“素质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强”的科研集体: 全校老师们尤其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进取心强、勇于开拓,有奉献精神,是一个优秀团队,这些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4、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多数年龄在三十岁左右,具有高学历,高水平。 上一页12

  课题开题报告 15

  一、课题的名称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一般从三个方面阐述:

  教育科研目标,阐述要探索、研究、总结什么科学规律;

  育人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工作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

  (2)意义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实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a、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总体范围和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

  b、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要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合理性。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七、课题研究程序

  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九、保障措施

  课题开题报告 16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设计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2、《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

  学生家庭作业繁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沉疴,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呼声。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整天埋头于“作业堆”中,作业形式简单枯燥,训练要求统一,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因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作业设计,虽然在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综合语文素质存在许多问题。致使部分学生的“等、靠”观念很强,每个班总有或多或少的学生完成不了作业。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

  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

  三是口头、听力作业;

  四是表演作业。

  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 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

  “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20XX年5———20XX年8)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20XX年9—20XX年12)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20XX年1——20XX年3)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4—20XX年6)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

  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理论学习材料集(包括理论学习文章、书籍、学习笔记、心得等)。

  2、论文集(包括本课题研究的课题报告、总结、论文、师生发生变化的相关案例、反思等专辑)。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4、学生课外作业优秀作品集

  课题开题报告 17

  一、课题的提出

  1、信息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国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要要求,以知识再现为主要目标,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间接知识,通过记忆应付考试。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最关键的已不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无法记忆当前海量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们具备基本的素质,而且要求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课程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与实施。新课程教学特别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表现力。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技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开辟了新的途经。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的建成,使教师能很方便地调用网上的信息进行教学,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自主,诚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引起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课程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作支撑。

  3、学校发展需要课题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市级课题"学习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和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两项课题已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总结出:

  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有很大的改善。学校现有学生电脑用房两个,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与硬件设施,教师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电脑。

  ⑵教师掌握了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能较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⑶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明显的改进,科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申报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建设学校信息资源库,创设交互平台,使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探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施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层关注。

  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是当代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介入,其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学习情境的模拟性以及教学反馈的互动性,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技术层面乃至理论层面的保障,并顺利成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基于此,我们选择本课题,致力于探索信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实施对学生个性的深层关注。

  2、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课程改革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

  ⑴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以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⑵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项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⑶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假设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进素质教育既要使学校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使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应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有效手段,创设有利环境,促进学生素质主动,积极,自主,健康地发展。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校园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首先确立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主发展主体地位,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网络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创造性和资源共享性的教育环境,构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互动,主动探究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主体通过学习和运用前人知识经验能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课题中,信息技术特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信息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索,自主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讨论,交流,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总之,自主学习首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去,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自我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信息时代的教育观: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每个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龄时,接受学校的学历教育外;在工作年龄时,为了更新知识,迎接新的工作挑战,还要接受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做到老,学到老。

  信息时代的学校观:除了学校教育,即传统学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也许学校应该成为终生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也许还会变成家长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将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

  信息时代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信息时代的学生观: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知识探究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信息时代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信息时代的教材观:除了文字教材外,还有电子教材(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与网上教材,教材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对象。

  信息时代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观: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是当代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他认为,在操作性活动发生后,随即呈现强化刺激物,反应就会加强;否则,反应就会减弱。强化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可以使行为发生变化,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他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最好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获得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运用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强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培养学习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最一般的定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运用信息技术,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的搜索及跟踪能力,强化信息接受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2、积累大量的典型案例,为今后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实验法。设立各子课题,进行专题攻关,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采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

  3、经验总结法。课题全面实施后,我们将要求每一个实验教师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时地记录下来,写成教后记。及时总结,定期交流,以实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如何建设信息资源库,向学生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材料。

  信息资源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负责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学习者可从中查询大量的信息。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文本,音视频,动画),课件库,案例库,题库,游戏库等等。它有鲜明的特点:能存储巨大的信息量;教学资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影像,动画,声音和游戏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询,实时存取和多路并发,满足教学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

  建设信息资源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开发,制作。在保证学科信息资源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师自行进行开发,研制。

  2、收集,整理。可以通过交流,协作,复制或购买等方式从其他学校或音像制作,管理部门处收集并编辑加工成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照相机,收录机,录像机等设备,收集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分类,编辑。还可以对长期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转换或者从网络上搜集所需的信息资源。

  (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课题侧重于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努力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使之多样化。

  "游戏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该模式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门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信息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但由于小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很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该模式的特点是课前教师必须先做好课件的编制和组织工作。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益智类的游戏,语文学习游戏,数学学习游戏,英语学习游戏,或棋类游戏等等。

  2、"任务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任务式"自主学习方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从信息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设计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情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2)提出任务。我们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现成的学习网站的内容和结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设想,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个人单独学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师首先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程序表(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知识点,学习顺序)。其次展开自学(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线索)。最后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效果评价。由教师或专家组织评定,这可以通过传统的测验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自我评价,检查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经验。

  3、"协作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资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协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协作和异步式协作。同步式协作首先要登录注册,获得帐号,然后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信息;异步式协作可以通过bbs,电子邮箱,在线交谈来实现,学习者可以先申请自己的电子邮箱。

  4、"个别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这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采用"个别式"自主学习方式须做好以下三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主要做三项工作:第一,对学生分层编组。分层编组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经历,行为,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作为确定学生层次的依据,然后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安排电脑座位。第二,网络课件的制作。网络课件类似于网页制作,应包含以下几项功能:发布资料,网上讨论,答疑,在线作业或检测,个别指导,超级链接,监控等。第三,教师对大量有关学习资料进行筛选,将有用的存放在服务器上,并针对某些内容收集一些网址,以供学生查找。

  (2)课堂运作阶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按小组坐在电脑前,一人一台电脑。网络课堂的自由度比较大,根据内容灵活确定学习方式。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①激发兴趣,引入课题。②,浏览网站,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网站,如:新浪网,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这些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搜寻有关内容。找到有关内容后,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本和课外书籍上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就将资料下载到本机电脑的硬盘中,储存在公共读写文件夹里。③网上交流,共享资源。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访问其他学生电脑的公共读写文件夹,浏览他人从网上找到的资料。学生也可将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有关信息通过局域网向同学,教师介绍。课本,课外书籍上的知识也可用视频展示台向大家展示。④在线练习,检查成果。启动"在线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再打开事前准备好了的考试软件,进行网上测试学习情况,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试题,每小组可用十道题,分别是五个选择题和五个判断题,如果回答正确,奖励一颗星。

  (3)课后网络知识拓展。在网络教室上了一节课,学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有不少学生的心中还不满意,因为他们还有许多问题要问,还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这在一堂课上不可能解决得了的于是教师再向学生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请学生课后自行上网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如果课后探索中有什么困难或想法可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联系,到时教师再进一步个别指导,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这四种学习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借鉴,互为利用。作为组织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三)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信息进行了重组和高效率地传输,处理。它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也意味着电子教材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现代教育中学习将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并且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即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搜索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的方法,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即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信息索取能力,即在检索的基础上,获得原始文献,了解掌握主要信息源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追踪的能力,强化信息接受,利用能力,注意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加强信息检索技巧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搜索网站,如何下载网页文字或图片,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之后,教师要结合教材,预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只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登录相应的网站,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并加以保存。当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是网络教学中帮助学生"信息定向"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人们把握已获信息的实质基础上,分析信息资料的细节,并将信息资料重新组合起来的能力。信息分析是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深入每个信息层次。信息综合则是将其综合起来,对信息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寻找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使学生能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广学博览;使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尤其是信息类型的区别,培养学生信息活动中的目的性,实践性;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料,经常指导学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类的方法,定期对学习资料进行交流,评比,展览等。

  3、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信息管理是指为达到预定的目的,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与规划的行为。可以培养学生以系统学习为基础,形成自己完整的信息管理知识体系。以信息知识为先导,掌握交叉学科,管理学科的知识,注意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并善于利用已有的系统知识进行信息资源管理。

  4、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们将自己拥有信

  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搜寻到的资料用个人主页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运用网络教学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在小组内部进行小规模交流,然后再在小组之间展开大规模交流。还可以通过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课题组,形成研究工作网络。

  2、实验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3、撰写主课题报告和子课题研究方案。

  4、相关人员培训。

  5、召开开题论证会。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实验教师根据研究方案展开研究。

  2、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3、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4、收集各种案例,总结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9月——12月)

  1、各实验成员提交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情况。

  3、汇编本课题论文集,结题报告集。

  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实验例会的正常进行。注重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2、由校长亲自领导,选拔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

  3、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为实验研究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提供研究经费,奖励研究人员,提高参研人员的积极性。

  课题开题报告 18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尤其是新课标教学要求的颁布,中学数学教学面临了一些挑战。由于新教材给予教师较大的空间,许多教师在掌握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并有效地将教学目标和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困难,表现为“新教材延续旧教学方式,新要求盲目套用老方法”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在中学数学领域,关于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并且近期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研究可以侧重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可以侧重于有效学习方法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郑毓信教授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的研究文章(见《课程·教材·教法20xx年第7期P.28》),该文章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有效的数学教学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这些研究对我们的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整体来看,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尚未建立起来,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乏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我们的课题专注于对课堂有效性教学案例的剖析,从微观操作层面入手,通过收集、分析、反思和提炼案例,以确定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因此,我们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指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有效性也表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课题中的预期效果即指符合省中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要求。

  有效性教学:以省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为基准,教师在实施单位时间的教学行为后,引起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有效性教学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它包括教学效果,即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有效性还涉及到教学的高效性,即教学活动是一种需要精力和智慧的生产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教学效率来评估,其中教学效率等于有效教学时间除以实际教学时间。第三,有效性还指教学活动的积极价值和效益,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包括思维水平的发展以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指包含真实疑难问题的情境描述。在本课题中,案例指的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记录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一般案例以及不成功案例。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和具体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观点

  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达成度、对当堂效益有着显著的和最直接的影响。

  ⑵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主要应关注目标设定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师生思维互动的有效性、练习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师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研究的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和直接的影响。

  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教学目标及要求的落实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和谐落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1)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文献研究

  为了提高全校中学数学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收集、研究并组织与之相关的文章。通过讨论交流,我们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增强他们的理论基础,并提高他们对于有效教学实施的认识。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以及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3)教学行为现状的分析研究

  当前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研究。融合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教学行为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差异研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分层要求的研究。

  (4)典型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课、定理公式推证课、章节习题课、新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主要课型的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操作策略与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学习理论和信息收集方法,其主要途径包括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制定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方向,以达到我们的目标。同时,文献分析法也可以作为培训师傅的教材,用于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

  调查方法主要用来了解本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师生对该课题的理解情况。同时,还将详细跟踪调查研究过程中和研究之后的状况,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

  五、研究的途径与目的

  (1)通过学习省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们能够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和研讨,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影响中学课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还可以构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人手不足问题,本研究以中学数学教师为主要对象,旨在解决本校在教学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案例分析与模式构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我们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活动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校中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