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开题报告

时间:2022-06-29 20:45:05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建筑学开题报告8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建筑学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建筑学开题报告8篇

建筑学开题报告1

  题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城市商业中心是一个城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标志,是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对整个城市居民的集散以及城市的规划设计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建设商业中心。

  之所以选择广电中心为课题,是因为商业中心不仅负责组织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通过组织该地区或跨地区的商品交换、市场活动,直接促进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休闲化商业业态将成为大趋势。因此,做商业中心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把握住建筑设计的方向,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复杂流线关系的能力,见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城市商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角度出发,城市商业中心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辐射范围、服务对象、规模体量以及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城市的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分为都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和特色级四个等级。

  无论是世界或是中国,近数十年来城市化步伐都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高度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推进了城市扩展的速度。商业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情况下,怎样在复杂的城市地域结构中优化商业中心布局,就成为愈益紧迫的实践课题。

  对于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问题,早期曾有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同心带模式、扇形模式(功能区模式)和多核模式;中期曾有日本学者提出的多中心模式,以及中国和前苏联所提出的分散集团模式;近期则普遍提倡一种多层向心环带模式。如果加以适当归纳,现代化城市地域结构所取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即:①向心集中型,是现今世界上许多中小城市所取模式,②离心分散型,矿业城市多以取此种模式为主;③向心分散型,则是当今大城市的规划大多趋向采取的一种模式。 实践中现代商业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理论界对建筑综合体的研究逐步深入。从传统的对过去的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研究,逐步转向单体建筑向复合型建筑的整体的研究深入。主要表现为三块:第一块是已有专业的研究队伍;第二块是在大学里面,关于综合体理论的研究;第三块是海归派的学者的研究。城市综合体是中国改革开放下的发展大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从实践当中,出现了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以大型购物中心为载体,逐步发展新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第二支力量是以休闲为业态的休闲综合体和旅游设施综合体,以及以写字楼为主体的写字楼综合体,都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尝试。比如像中信城市广场,万象城都是以商业为主的。出现了以创意地产为主的复合型业态配套的一个主力军的创业地产综合体。

  实践当中第三个表现是,一批专业的、以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公司的出现,它与传统的地产顾问公司不同。商业综合体跟传统地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综合体要了解区域商业中不同层级的商业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商业建筑形态,以及它所能承载商业的功能。所以专业服务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机构随之产生,也使商业地产专业服务机构进一步细化、进一步专业化,服务深度随着开发实践的加入显得更加专业和细致。

  三、商业中心设计方法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打造成功的城市商业中心所必备的以下三个特色元素:

  1、历史文化的沉淀为商业中心积累更多人气。

  城市商业中心除了投资外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补充,实际上先为社会文化的开发,然后开始对新的商业业态和国际时尚的结合。每座城市都有与其自然景观相适应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已经个性。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加上多年的文化沉淀,不用说本地居民对其热土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外地游客除感叹优美的景观外,在精神与情感上也会产生一种落定的感觉。必然为城市商业中心积累更多的人气。

  2、业态的多元化为商业中心积聚更多商气。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在1100美金以下,城市化水平在25%以下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当人均GDP从1100到20xx美金,城市化在45%以下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百货商场、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取代了农业时代的庙会、地摊、集贸市场,商品为工业化下的城市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当人均GDP从20xx到4400美金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商业形态开始出现质的飞跃,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如大型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当人均GDP在4400美金以上,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时,超越商业范畴的广义商业如SHOPPINGMALL、旅游地产、商务地产、物流等综合商业开始涌现,这一代商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进步的新动力。因此,业态的多元化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消费水平,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商业中心的繁荣。

  3、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标志性建筑为商业中心提供更多体验。 体验商业的核心就是增加人们购物过程中的愉悦感,这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引起的消费模式,是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产物。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了,就开始关注情感价值,需要感情上的愉悦享受,这就是体验。良好的自然景观、标志性建筑以及合乎尺度的建筑室内外空间是这种体验式商业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商业中心设计时应抓住商业中心的特色元素,将本地特色与商业建筑相结合,满足当地消费者消费以及心理层面的需求。

建筑学开题报告2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例如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城市用地的大举扩张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以及交通时间的增加带来的时间浪费。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城市不断立体化发展,一方面,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间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增加,并且在空间内容上更加多样化,于是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将商业活动移至地下空间是

  很合适的,这可以将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有利于地面环境的改善;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严寒多雪或酷热多雨地区,地下购物空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随着地铁的发展,地下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增强,这给城市地下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德国、瑞典、法国、日本、加拿大(见图)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的地下商场。

  良好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使人们能够与这个场所进行相互交流进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休闲购物,还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环境和文化品位,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并促进健康、积极的社会活动,此外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更能深刻地显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向人们传递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信息,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现代城市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间具有不同于地上空间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特殊心理感受。一方面地下空间存在着封闭、黑暗等天然的缺陷,这也使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它只承担车辆停放、设备安置、轨道交通等对空间质量需求较低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而产生知觉信息的减少,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减弱,从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极情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地下空间质量已经成为可能。在持续努力下,目前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正在不断改善地下环境的缺点,日益完善的人工光环境和空气循环系统的应用,使得新建的地下购物中心已经基本克服了空气污浊及气氛黑暗压抑的缺陷。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并且普遍存在重视物质属性但是忽略其精神意义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我们所知,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出物质的场所,更要使处于其中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满足。挪威建筑评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1现代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购物场所,还应该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享受的活动空间。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个场所不能够使人们与其进行很好的精神交流,不能够满足人们1精神方而的需求,那么这个场所将会失去活力,从而走向衰落。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研究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有助于从场所的高度找出改善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品质的方法,营造出舒适亲切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氛围,把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打造成为展现城市日常生活的舞台,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同时满足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结合场所精神理论对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如何塑造进行讨论分析,促进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更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未来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正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还希望以北京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将落脚点放在对具体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实证分析上,通过对其详细的研究,摸索一些方法,为以后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建筑学开题报告3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与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与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与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

  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与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建筑学开题报告4

  建筑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形成发展的。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减少,现代建筑趋向于多高层建筑,而砌体结构存在自重大、砌筑工作相当繁重、抗拉抗弯性能低、粘土砖用量很大,往往占用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等缺点,现代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筒结构等结构体系。而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而钢筋混凝土框架在教育建筑中较为常用。随着建筑行业迅速发展,我国混凝土行业已与世界混凝土技术进程同步。从干性混凝土到大流动性混凝土,再到混凝土建筑砌块。高强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发展,各种性能更优混凝土,绿色混凝土发展,混凝土行业前景一片光明。混凝土的各种优越性已充分体现。框架结构内部可用轻型材料分隔,许多轻型、隔热、隔音材料不断出现,绿色建材不断涌现。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件通过节点连接构成。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框架结构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在地震区,多采用梁、柱、板全现浇或梁柱现浇、板预制的方案;在非地震区,有时可采用梁、柱、板均预制的方案。

  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各构件将产生内力和变形。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限值通常控制梁、柱截面尺寸。框架结构的侧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由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剪力,使梁、柱构件产生弯曲变形,形成框架结构的整体剪切变形;由水平力引起的倾覆力矩,使框架柱产生轴向框架结构的变形,形成框架结构的整体弯曲变形。当框架结构房屋的层数不多时,其侧移主要表现为整体剪切变形,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很小。

  我的毕业设计是做框架结构,需要对该结构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该办公楼的建筑要求设计4200平米左右,四层。建筑设计要求建筑物功能分区合理,房间布置适宜,满足各项使用功能要求;结构设计要求结构布置合理,构件设计安全经济合理。

  一、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1结构自重较轻。

  2建筑立面容易处理。

  3计算理论比较成熟。

  4设计时要控制高宽比。

  5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较大空间空间,也可按需要做成小房间。

  6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较大,有时候影响正常使用。

  二、框架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及适用范围:

  1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多层建筑空间大、平面布置灵活时。

  2考虑建筑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

  3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

  4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

  5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在7度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在8度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三、框架结构结构布置原则:

  1结构平面形状和立面体型宜简单、规则,使各部分均匀对称,减少结构产生扭转的可能性。

  2控制结构高宽比,以减少水平荷载下的侧移。

  3尽量统一柱网及层高,以减少构件种类规格,简化设计及施工。

  4厂房的总长度宜控制在最大温度伸缩缝间距内,当厂房长度超过规定值时,可设伸缩缝将厂房分成若干温度区段。

  四、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

  根据承重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承重体系可分为:

  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在横向上布置主梁,在纵向上设置联系梁。楼板支撑在横向框架上,楼面竖向荷载传给横向框架主梁。由于横向框架跨数较少,主梁沿框架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加房屋横向抗侧移刚度。由于竖向荷载主要通过横梁传递,所以纵向联系梁往往截面尺寸较大,对于给定的净空要求使结构层高增加。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在纵向上布置框架主梁,在横向上布置联系梁。楼面的竖向荷载主要沿纵向传递。由于联系梁截面尺寸较小,这样对于大空间房屋,净空较大,房屋布置灵活。不利的一面是进深尺寸受到板长度的限制,同时房屋的横向刚度较小。(责任编辑:1011)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布置主梁。楼板的竖向荷载沿两个方向传递。柱网较小的现浇楼盖,楼板可以不设井字梁直接支撑在框架主梁上。由于这种方案沿两个方向传力,因此各杆件受力较均匀,整体性也较好,通常按空间框架体系来进行内力分析。

  五、变形缝的设置。

  在框架结构总体布置中,考虑到沉降、温度变化和体型复杂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可用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将结构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框架结构设缝后,给建筑、结构和设备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基础防水也不容易处理.因此,目前的总趋势是避免设缝,并从整体布置或构造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沉降、复杂温度变化或体型复杂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必须设缝时,应将框架结构划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

  该毕业设计是综合应用我们四年来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土木工程问题,使我能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比较独立地完成办公楼的设计,可以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集,掌握AutoCAD、Office、PKPM等办公软件技术,为我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梁兴文史庆轩主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科学出版社出版

  [2]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院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1~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3]《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xx年

  [4]黎志伟编著《办公空间设计与实物》广东科技出版社

  [5]周果行编著《房屋结构毕业设计指南》中国工业出版社20xx年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

  [7]武勇刘丽主编《办公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8]许安之艾志刚主编《高层办公综合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年

  [9]张颐译《办公空间设计秘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张述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设计知道》地震出版社

  [11]郑凌编著《高层写字楼建筑策划》机械工业出版社

  [12]《基础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房屋建筑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与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15]《屋面建筑构造》江苏省建筑配件标准图集苏J9503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责任编辑:1011)

  框架结构一般有按空间结构分析和简化成平面结构分析两种方法。在计算机未普及的时候,当层数和结构跨数较多时,一般采用分层分析法、反弯点法、D值法等近似的分析方法;在现在,框架结构分析时更多的是根据结构力学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编制电算程序,由计算机直接求出结构的变形、内力,以至各截面的配筋。由于目前计算机内存和运算速度已经满足结构计算的需要,因此在电算程序中一般是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但是在初步设计阶段,为确定结构布置方案或估算构件截面尺寸,还是需要采用一些简单的近似计算方法,以求既快由省地解决问题。另外,近似的手算方法虽然计算精度较差,但概念明确,能够直观地反映结构地受力特点,因此,工程设计也常利用手算的结果来定性地校核判断电算结果地合理性。

  结构设计首先要进行平面布置及荷载计算,然后对基础、框架结构、楼梯等进行设计,使之满足结构规范、抗震规范、办公楼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利用PKPM和手算相结合,最后用计算机绘制出图纸。

  做为一个土木工程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是考验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在做毕业设计时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以前零碎地,,不太注意的知识点多会加深记忆。所以毕业设计是对一个学生来所是很重要的,要提高重视。

  本毕业设计课题工作进度计划:

  20xx年1月18日~2月25日---熟悉毕业设计课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6日~3月9日---毕业实习;

  20xx年3月12日~3月16日---开题报告;

  20xx年3月19日~4月6日---确定建筑方案,建筑施工图设计

  20xx年4月9日~5月11日---结构计算(手算);

  20xx年5月14日~5月25日---结构计算(电算)、出完整的施工图;

  20xx年5月28日~6月1日---资料整理、装订。

建筑学开题报告5

  研究背景:

  美术馆顾名思义,是用来承担展览、收藏、研究等功能的承载体,而美术事业,其实质意义上是一种探究艺术真谛和审美的学科,所以对于观赏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照明系统是整个设计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首先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观赏的可能;其次,它决定了一幅作品的立体感、质感和轮廓形态;最关键的是它能够给控制美术作品的基调、气氛和意境,成功地二次塑造建筑空间。

  从光的物理学角度来看,它的照度是否均匀,它的色温的平衡,以及它的显色性都极大地影响着美术作品的色彩质量。采光的均匀照度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采光来决定;而人工照明就要极其注意色温和显色性,必要的时候会在构造设计上做相应的处理。

  人工照明是无法和自然光相比拟的,不管是从眼睛的舒适感,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真实面貌,甚至是能源的优化的角度,我们首选的一定是自然光,同时自然光还能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当然也有报告显示在自然光条件下, 展品颜色衰减,有机物质腐化,而且自然光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受一天中不同时间、地点、天气变化和照射环境的影响,不够稳定。

  更具体地说,自然采光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顶采光、侧顶采光、侧窗采光和高侧窗采光。天顶采光提供了均匀的照度,降低了明暗对比,同时获得了最大的展览面积,但同时又不能再墙面形成均匀的垂直照度,有时还伴有眩光和反光灯不良反应。侧顶采光照度更均匀,基本不会眩光,但是主要应用于小型顶棚,受到建筑造型的限制。侧窗采光容易引起眩光,但却和场地景色相互呼应。高侧窗采光光线充足,主要也是和造型相联系。

  而人工照明系统,灵活自由、易于调整,从而创造各种照明效果,但是由于射程较短,照度和均匀性在短距离内的明显变化会造成对于作品的心理距离,同时由于太依靠电力系统,一旦电力故障,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鉴于两种照明系统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本次设计更倾向于二者集合的集合照明系统,取长补短,以自然采光为主要光源,同时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位置)辅以人工光源照明的系统。分析自然光的组成部分,然后成功地加以控制,通过阻挡、提取、过滤等方法对自然采光二次设计,同时加上适当的人工辅助灯源。所以本次设计也将以本人在工作室参加的爱涛美术馆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此次设计中本人将通过对自然采光窗口的控制来控制自然光系统同时通过大量的计算在适当的位置加上辅助光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研究目的:

  本次设计通过分析美术馆的优秀作品的光系统,结合采光分析软件,例如ecotect analysis等等,力图在美术馆的采光的角度完成一整个最适合和优化的光系统,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美术馆设计的照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研究对象:

  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原理和组成部分,结合日照分析软件,对自然照明系统的精确定位是这个设计的重点。

  2、 在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辅助系统的设计,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光系统

  研究方法:

  1、 调研法:通过对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美术馆的调研,收集采光洞口的详细信息,

  包括位置、面积,方向等等,进行分析取样。

  2、 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的美术馆采光系统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出现有的采

  光系统的特点、优势及不足。

  3、 软件计算法:通过日照分析软件的精确控制,对整个设计进行不断调整,最大可能地实现优化。

  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研读文献成果,收集资料 20xx/11—20xx/01

  第二阶段 建立设计基本框架 20xx/02

  第三阶段 按框架基本完成设计内容 20xx/03—05

  第四阶段 修改、整理、检查、答辩 20xx/06

建筑学开题报告6

  1、课题来源

  1.1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用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总用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现有校园用地面积约700亩,新征用地约400亩。

  使用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其中规划校园远期办学规模为18000人左右,规划校园远期教职工人数到1200人左右。学院远期规划为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十个学院组成。 因此应有供满足教学、办公、餐饮、住宿、体育、阅览等多种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空间。如何结合地形处理好不同功能需求上的矛盾,同时充分解决好老校区的旧建筑改造及更新与新建片区的建筑达到总体协调融洽关系,整合建筑内外空间,让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生动而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是本设计要重点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该课题重在建设一个 “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一流校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树立“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区,探求适应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研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设计与研究,力求提供一个可以适应国际化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空间。提供一个还可以为周边人群服务的社会型校园。同时,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相关资料的检索与利用,以及随着方案的不断深化,我们将触到有关学校设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和发挥所学理论,而且将会大大拓展我们的知识层面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设计能力、表现技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通过该课题的综合性训练也将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欧美大学校园规划现状

  欧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校园规划设计方面历来也有较多的理论与实践。二战后,其在大学校园的功能布局,形态组合,空间关系,环境营建等理论方面有了更新和完善。

  3.1.1校园形态集中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间的信息交流成为现代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物质环境提出了要求,即创造一个空间网络和服务系统为各个学科领域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场所。集中型校园不受专业学科的限制,使校园在功能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的完整体系,这是与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相适适应的。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也给集中布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1.2功能建筑综合化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大学本身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综合体,校园中的一切活动,都成了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不可缺少的因素,难以简单地区分。物质环境的设计应通过精心的布局与设计鼓励人们能无拘束的接触与交往,在建筑空间与人的活动间建立起自然而协调的联系。

  3.1.3校园空间的灵活化多样化

  现代高等学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机体,其物质设施都有较长的技术寿命,而它提供的功能寿命却相对的短得多。学校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学校的物质环境技能提供目前所需要的功能,又能适应将来的扩展,满足新的需求。因此,校园规划设计具有较大灵活性,不但建筑单体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如格网型,鱼脊型的建筑组合,更重要的是总体结构上的灵活性,如线型、网格型、分子型、辐射型,这几种发展规划的主要类型在总体结构上有相当的灵活性,且创造了多种校园空间环境。

  3.2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1规划建设速度与品质之间存在矛盾

  超常速度建设超大规模校园是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突出特点。短期大规模的扩张,使许多大学的管理者对于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新校区的定位容量和运作特点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计人员创作的空间、机会极度压缩,使设计方案批量生产,重复使用,缺乏方案经济比较。建设周期短,难以保证校园环境的品质。

  3.2.2空间尺度超常,校园功能分区盲目,彼此分离,相互孤立

  某些大学校园规划布局盲目地沿用传统的功能分区模式将校内各个功能沿平面展开,造成尺度失真,因而出现相关院系联系不密切,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之间距离远,彼此分离,相互孤立。对科研机构区、后勤服务区的忽视,不利于其与社会保持方便的联系,并且造成了大学校园土地的浪费。

  3.2.3过分注重形象气派,求大求新,忽略了经济适用的原则

  过分讲究二维平面构图形式,追求平面轴线和形体视觉效果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色的创造,而追求所谓“门脸”形象,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而忽视了校园使用主题师生的交流活动需要,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这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而正是它们构成校园文化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体现校园特色的基本载体。更有些构成式大学校园注重校园的终极状态,却忽视了校园的时间因素与变化的不确定性,企图做到“一劳永逸”,缺乏弹性发 展的可能,从而限制了校园的持续发展。不够重视建筑群的围合界面、院落空间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

  3.2.4忽视环境场所要素与校园特色的创造

  在新校园建设中往往对原有生态保护利用不足,山地,林地,水泊等,忽视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整合及持续的营造,规划中难以顾及校园在节约、实用、人文、审美等方面的调适。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形式

  4.1主要内容

  4.2技术要求

  4.3成果形式

  最后的成果展示,我们首先要完成任务书所要求的所有图纸和文本,并且充分把我们所想所做的,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包括场地的调研、现状分析、功能分析、空间分析到我们的设计理念如何的产生、转变、衍生、最后的确立和对我们的方案所做的阐述完全表达出来。对于我们的方案最后成果,希望它不只是一摞图纸,更多的是可以让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生动的展现出来。

  5、研究方法

  5.1对校园规划前期调查

  在地形图和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本次设计的地形、交通、周边环境和已有建筑。按照功能需要划分功能分区,制定扩建建筑面积表。认真考虑相关因素对本次设计的影响,对已有建筑空间进行解析,总结建筑空间特征和历史文脉,确定设计入手角度:

  5.1.1.尊重自然,结合地域特色

  根据用地现状的地形特点,尽可能利用现有丰富的水系和山形绿背,遵循因地就势的原则,尊重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留原始地景,营造出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景色,同时满足校园规划中所需的功能要求和丰富的空间关系。

  5.1.2.人性设计,适宜空间尺度

  强调适宜校园的人性尺度与空问,追求自然景观和生态风貌,以蜿蜒崎岖的小径、自然流畅的水系、移步易景的空间塑造人性化、适宜空间尺度下的校园风貌。

  5.1.3.与时俱进,坚持文脉延续

  建筑单体设计与空间环境塑造都讲究时代性与历史感并存。校园不仅要与时俱进,突显个性,还要体现丰富的人文气息,延续原有校园建筑的主体风格与历史文脉,孕育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1.4.整体规划,长远发展

  实施分期建设,长远规划与发展,对整个校园规划进行整体考虑,以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行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5.2总结校园规划期望目标

  5.2.1.能够促进周边区位繁荣,推动经济的发展。

  5.2.2.在设计上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其营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5.2.3.提高本地区的建筑形象,优化周边的整体环境,使规划不仅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力求其合理化及实用性,提供使用者创造优美的休息环境。

  5.2.4.将学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统一,建设成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针对规划地块控制性规划要求,营造具有“高品质教学环境,居民学生一家亲”的新型校区。围绕人性化(易达、舒适、安全、卫生、美观、经济)、生态化、现代化等宗旨,从总体布局、公建设施配置、交通组织与道路场地设计、绿化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等多角度、全方位统筹兼顾,建立有机联系,系统解决设计中的复杂矛盾。

  5.3拟在设计过程运用的手法

  当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亟需要创新的手法,在校园规划中,我们不仅要在原有的规划中突破创新,同时也要让新建区和旧校区达到高度的统一,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多种方法的相互融合。如,功能和形式的结合考虑,环境和空间的相呼应,流线组织和功能的满足等。设计工作也要做到从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归于局部,深入推敲。

  5.4采用的设计工具

  设计的初期阶段以手绘草图为主、借助计算机进行整体分析研究,优化设计:包括Sketch Up 方案草图分析和建模的模型分析;绘制正式图的阶段,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包括 CAD绘制线形图、Sketch Up建模及渲染效果图、PhotoShop的后期处理。如果条件允许,将做适当比例的沙盘模型。

  6、研究进度与步骤

  第1周3.3~3.9

  开题准备与论证。熟悉设计课题的内容与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第2周3.10~3.16

  开题报告。

  第3~4周3.17~3.30

  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调研实习。撰写调研报告。对基地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构思方案(包括场地设计与总体布置)。

  第5~6周3.31~4.13

  设计一草阶段。期间主要是加强对环境体量、功能的设计分析,用手绘的形式勾勒出校园规划总平面图。绘出一草,并进行过程的阶段性答辩。

  第7~8周4.14~4.27

  设计的二草阶段。在一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协调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用计算机与模型对建筑的形式进一步完善。

  第9~10周4.28~5.11

  设计的三草阶段。主要加强细部设计内容,并将各专业的协调内容(如结构和设备布置)纳入到细部设计中。

  第11~12周5.12~5.25

  绘制正式图阶段。采用计算机完成全套图纸,提高计算机的绘图能力,以便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使用CAD完成平面的绘制工作完成建模和渲染,最后利用Photoshop完成后期处理

  第13周 5.25~6.1

  交图,准备毕业答辩。撰写30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书及完成毕业论文,并配有相关的内容摘要及外文翻译。

  第14~15周 6.2~6.15

  进行最后的毕业答辩。

  7、现有条件及需采取的措施

  学院现有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仅能勉强满足师生的基本学习工作生活需要。同时,由于条件限制,现有校园存在以下问题:

  7.1.部分建筑老旧,使用不便,难以满足功能要求,亟待更新。

  7.2.由于地形限制,部分地块竖向处理不当。

  7.3.建筑分期建设时未考虑风貌统一,建筑文脉不清晰。

建筑学开题报告7

  摘要:BIM (建筑信息模型) 是当前建筑行业中一种新兴的技术, 其从问世至今, 受到了建筑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BIM技术的应用, 从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 其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也不断显现出来, 基于此, 本文总结了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分析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 BIM; 安全管理; 措施;

  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 各类超高层、异形结构等建筑受到了国内城市的广泛欢迎, 然而这类建筑也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BIM技术因其具备可视化、动态化、协调性、模拟性等优势特征, 其对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相比于以往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应用BIM技术能够促使项目管理人们能够及时直观的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并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确保建筑施工安全。此外, 应用BIM技术, 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三维动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告知、安全警示等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有利于现场施工人员更加形象的了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由此可见, 研究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优势

  1—1 可视性

  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建筑的可视化水平, 三维建筑信息模型中包含着建筑全面的物理信息和功能信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利用BIM模型, 能够方便的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这对现场安全布置, 各类防护搭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2 模拟化

  BIM技术可以对建筑的地质环境、裂缝、沉降等进行模拟, 进而对建筑结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提升建筑的稳定性。BIM为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不同类型建筑系统发挥了各自的建筑运行功能。在建筑项目施工前, BIM可以对存在危险性的工作进行模拟实验, 例如深基坑支护施工、脚手架搭设、悬挑架搭设、吊篮施工等, 从而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1—3 优化性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 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等, 利用BIM模型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以及优化后, 从而有利于优化管理决策。

  2、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对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 当前建筑企业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一些年龄偏大的安全管理人员思想比较保守, 对新技术的应用显得不适应, 导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建筑单位重视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也因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欠缺而深受阻碍。

  2—2 建筑现场安全管理技术设备有待提升

  BIM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应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 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应用效果。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晚, 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少, 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 安全管理专业人才欠缺, 这也导致BIM技术的一些安全管理功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BIM技术的运用

  3—1 建立施工安全指标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 想要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 首先要建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指标, 实现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确预算统计, 通过对数据的准确计算和分析, 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同时, 通过对建筑生命周期的精确统计, 能够为建筑施工安全的指标评估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因此, 建立基于BIM的施工安全指标, 在建筑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 能够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理论与安全管理实践操作相结合, 促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确保建筑项目施工阶段顺利、安全、高效的完成。

  3—2 施工方案防护性能的确立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可以利用BIM确立施工方案防护性能, 该项任务是建筑施工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 关系着施工现场的安全, 施工方案防护性能的确立, 是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只有使用BIM技术, 对施工方案防护性能进行确立, 达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高强度指标, 才能真正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如图1所示, 利用BIM对建筑支模体系进行验算, 确保支撑方案的安全合理性。可见, 在现代化建筑的施工中, 使用BIM技术确立施工方案防护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 在使用BIM技术的过程中, 应该做好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长期研究, 综合考虑各项施工因素, 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 天气变化、地质条件、人工、材料的市场情况等各项因素, 使得BIM技术能够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中真正发挥防护作用。除此之外, 在研究BIM技术在建筑安全防护管理的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在施工周期中的各个施工环节。一般情况下, 建筑安全周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运行阶段。

  3—3 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检查

  BIM技术还能够应用于高层建筑项目的安全检查中, 通过BIM平台, 对高层建筑施工的工艺操作进行模拟, 通过平台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以及信息的整合, 然后利用BIM技术参数化、可视化的功能, 建立高层建筑进行安全检查模型,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并通过隐患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实现施工的安全进行,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4 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协同、质量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主要用于现场的施工管理, 将现场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直接反馈给施工管理人员, 以便及时得到处理, 提高建筑施工质量, 减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实际应用中, 首先登录BIM应用界面, 然后将施工现场的相关照片传输至BIM应用中, 填好相应的选项, 包括项目名称、轴线等具体参数。利用BIM移动终端采集现场数据, 实现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 将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质量缺陷以数据的形式传输至BIM应用中, 然后将这些数据关联至BIM模型, 利用BIM可视化的功能, 对现场问题进行研究。这样一来, 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现场的安全隐患及质量问题, 并进行精确的定位, 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

  3—5 运用BIM技术进行安全培训

  在传统的安全培训中, 内容主要是在于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于真正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隐患的消除方法提到的比较少, 口号多于实际, 并且培训方法单一, 这种方法进行培训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在安全培训中增加了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得安全培训更加形象化, 但是仍然缺乏数据, 实际应用性比较差,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安全培训的流程化。如上所述,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 因此, 可以在建筑施工中通过模型的建立查看施工现场的动态变化, 了解现场信息, 排除施工安全问题。利用BIM技术, 还可以创建安全内容数据, 有安全培训数据的人员可以学习新的施工方案, 新机械的操作方法等, 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 大大提高了相关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 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安全施工培训才能达到预估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经济、技术都处于发展阶段, 极大的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同样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所以, 建筑工程的优良管理, 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同时还可以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BIM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局掌控, 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控制现场的施工安全。所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首先要推广BIM技术的使用, 其次, 管理人员要掌握BIM技术的应用技巧, 通过BIM技术的使用, 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强化施工质量, 保障建筑业在发展上开辟新高度。

建筑学开题报告8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关键词: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建筑学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建筑学开题报告06-29

建筑学开题报告06-29

建筑学开题报告范文06-17

教育开题报告开题报告03-25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08-23

建筑学生的实习报告04-13

建筑学实习报告11-11

建筑学生实习报告04-09

建筑学的实习报告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