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诗歌鉴赏与修辞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考试说明》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小题:这首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
2)小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还有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的第(1)小题。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例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汉宫秋》第(2)小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上海卷《望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二、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秋夜》:请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
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答案涉及到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例如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第(1)小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本题考查的是比喻。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例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听邻家吹笙》: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答: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格,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考查的是通感修辞格。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例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第(1)小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考查了拟人修辞格。
以上举例分析可以得知,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意区分以下几种相近修辞格的不同点,以便准确答题。
⑴比喻与比拟:前者重在甲像乙,后者是把甲当作乙来描写。
⑵借喻与借代:前者突出事物间的相似点,后者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
⑶比喻与象征:比喻常限于诗歌局部,而象征带有全局性。
⑷对偶、排比与对比:对偶重在上下句的整齐,一般为两句;排比强调句式的相同或相似,一般为三句,这两者均侧重形式,而对比意在比较两者的好坏等,侧重内容。
⑸设问与反问:前者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问句之中。
二、掌握诗歌中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诗歌答题。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⑴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⑷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只引用上文空洞的理论,还应该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加以详细赏析。
三、注意诗歌的隐性考查。也就是我们在分析炼字、意象、诗句以及不同版本的优劣时,不妨从修辞格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免在答题时丢分。
[针对性练习]
一、分析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二、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前人在评价此诗时曾说,第二联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设问和比喻。作者以设问引起读者对满腔愁绪的思索,又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喻体,把抽象的情感“愁”,写得如春水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断,形象生动的把愁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2、借代和夸张。作者抓住了赤壁之战“火攻水战”的特点,用“樯橹”代指曹操的军队,用“灰飞烟灭”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同时“谈笑间”是作者使用的夸张手法,表达了战争取胜的轻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年轻有为的周瑜将军的倾慕之情。用语精炼、含蓄。
3、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下”的落叶声对“滚滚来”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而且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4、比喻与通感。
“急雨”“私语”作为大弦与小弦的喻体,使得抽象的音乐旋律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写出了音乐的清脆悦耳,错落有致。
5、互文。“东西”与“左右”,“枝枝”与“叶叶”彼此补充,互相渗透,用语凝炼。松柏与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不朽。而且语句工整,韵律和谐,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二、此联上句些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这两句诗,诗人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美文赏析:诗歌鉴赏与修辞】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与修辞参考06-14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03-17
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10-12
美文诗歌鉴赏06-12
诗歌鉴赏与修辞知识点梳理12-12
美文鉴赏加赏析02-17
古代诗歌鉴赏赏析02-25
诗歌鉴赏答案及赏析12-11
诗词的修辞及鉴赏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