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通用10篇)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课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句子,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1
一、游戏导入
1.通过问一个得奖游戏让孩子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游戏中的秘密。
2.学生交流。
3.教师导入。你喜欢玩吗?玩什么?玩的高兴时爸爸妈妈会怎么说?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知道谁玩出了名堂?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简单凤玲老师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难点,她递进式的提出几个问题:怎样玩放大镜?有什么新发现,后来又有什么新玩法?结果发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袋,了解微生物。总结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最后对学生温馨提示:玩可要节制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
而云凤玲老师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做得很好,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的讨论,有效的评价,课文教学成功。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去发现,在万中去收获。在理解课文时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的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云老师没有轻易否定,而是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总之在这堂课,云老师抓住了重点词“想”“试”“做”等让学生体会列文虎克发明时的思考、好奇、观察等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理解,从而教育学生以后应该知道怎么玩了。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2
四月中旬,我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燕子专列》一课,颇有感触。借此机会,我想把此篇教案整理上传,以便更多的老师能够参考。此外,还有些听课后所发的感想,也顺便一起发上。
课前谈话:
1、说说描写春天的优美的词句。
2、说说描写天气非常寒冷的词句。
3、(出示人和动物的图片)说说看了以后的感受
正式上课:
一、理解重点段
1、随着音乐声唱唱歌曲《小燕子》。出示语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的生机。组织学生有感情齐读。
2、过渡:这群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的小燕子,在欧洲的瑞士却遇到了麻烦。
3、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迁徙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
A、初读本段——当小老师领读本段中的生词“麻烦、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离开语言环境认生词——书写“骤”——理解“骤”的意思。
B、再读本段,用心体会,燕子当时遇到了什么麻烦?它们的处境如何?用一个词语表达——危险。
C、为什么会有那么危险的处境?与生共同体会燕子的“寒”、“饿”、“累”
D、指导朗读(低落、担心的语气)
二、揭题
师:这群疲劳的、累了的、寒冷的燕子,却上了它的“专列”。(出示课题)
三、讲读“人们拯救燕子的句子”
过渡:在这样的险境中,瑞士居民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1、出示“贝蒂救燕子”的图和一段话。指名读,说说她不在乎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
看图想象她的神情、动作,说说她会怎样在乎小燕子?她在对小燕子说些什么?
指导朗读
2、再找找: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对小燕子的在乎?
3、出示“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读到哪个词语,让你特别有感受?(冒着、顶着、踏着)
理解“料峭的春寒”(说说那时的情景)
4、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特别有感受?(四处寻找)
你会去哪里寻找?仿佛看到了谁?感觉到他们出家门时的心情了吗?
指导朗读
5、总结:人们寻找,就是对燕子的爱。这种在乎是对生命的珍重和爱。
四、总结课文
1、说说燕子在“专列”里会说些什么?
2、配乐读最后一段,生感情得到升华。
3、回过头来再读读上课刚开始的描写春天小燕子的一段话。
听课随感:
感受最深之一——教学思路的新颖
要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揭题,教学生字词,讲读课文,总结课文等这一系列的步骤进行。但盛老师却并非如此。由于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感受冬天的寒冷,以突出瑞士人民四处寻找燕子的困难,更进一步体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在乎,对燕子的爱。因此,在课前谈话中,盛老师就让大家说说描写冬天的词句,在孩子们热烈的.发言声中,既让孩子积累了好词佳句,又为讲解课文做好了铺垫。上课伊始,盛老师并不急着出示课题,而是让孩子们唱一唱小燕子的歌,感受小燕子带给人间的美。刹时,课件由美好的春天转入到寒冷的冬天,并随即出现小燕子遇到危险的一段话,通过“读段——学生字——理解重点词——再读”的方法来体会燕子的“寒”“饥”“累”。随后话锋一转,这一群濒临死亡的燕子,最后是用一辆列车把他们送回了温暖的南方,这辆列车就叫——燕子专列,这样才引入课题。可见,此时此刻,孩子们原先正为这群可怜的燕子担心时,随着老师的一个小转折,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随后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下文的学习。这样做尊重了学生的感受,让听课的老师也感到耳目一新!
感受最深之二——语文功底的深厚
有人说过:语文老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和“煽情”的语文教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由此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边。这一点,体现在盛老师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整堂课,盛老师都用其优美动听的语言,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把文章的感情色彩渲染的恰倒好处。尤其是结尾部分。在感人的背景音乐下,老师深情地说着:“在这列特殊的列车里,载着的是小燕子,同时也载去了人类最珍贵的友情……”并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最后一句话,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就在这样的情境中,这堂课进入了尾声,让听者觉得意忧未尽的同时,也感叹盛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3
一、导入
谜语导入:
小小伞兵志气豪,头顶白帽飘啊飘。
飘到天涯与海角,四海为家任逍遥。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来吗?
学生:蒲公英
教师:掌声送给他
二、复习生字
1.开火车
2.老师带读
3.全班齐读
4.去掉拼音读
三、解析题目,词语搭配()的草地
金色的()四、多音字学习
五、分析课文
1.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题目
2.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3.重点字词解析,“满”字表明了蒲公英很多
六、情景模仿再现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情节
七、教师有感情范读
1.谜语导入,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词语的复习,回忆巩固及时反馈
“棒棒棒,你真棒”
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感想/体会《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的'重点课文,刘老师的课很生动,教师言语抑扬顿挫,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让学生演绎课文情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对于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了学生。刘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课上学生的纪律性十分好,我想,这除了是教师上课上得好的原因之外,还有赖于刘老师平时对班级的管理。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4
卢老师还是沿用了上半年的方式,让我一天半的时间全程参与学员的培训。上午听苍南县的两位老师的此课说课做出设计点评。下午是这两位老师的《我的早年生活》的教学观摩,做出教学点评。明天上午由我再一次执教这课,再做讲座。这样的培训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我不仅要点评他们的教学,而且还要进入课堂,参与同课异构。说好说,课难上,上半年的《春酒》就是这样逼出来的,只是不知道丘吉尔的自传我是否也能拿捏准确?唉,我就是在折腾自己,逼迫自己。殊不知两鬓已是星星点点白发醒目了。
“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小游戏,猜猜他是谁?”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跳出“丘”字,老师还在说着他的人谜。朱老师是想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激趣后导入课文。可是,学生早已经知道要上这课,老师的这套教学把戏学生已经识破,悬念没有,有必要这样“热身”吗?这个“猜猜”还能提起多少的兴趣?倒不如直接进入文本,多点时间读读书来得更实在。
“自传,要求写出真实的自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PPT展示了自传的特点。自传的特点为什么要先提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出是不是更符合认知心理?
“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毫无意义和毫无乐趣的时期,……生活中尽是不舒适,限制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又一张PPT。
果然,老师问学生“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学生回答得很“尴尬”。没有时间去沉浸文章,不在文字中去发现去咀嚼,慌张窘迫都是因为那一分钟仓促的读书。
我记下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生:“总是占上风的”,“总是”这些词。
师:考试的结果怎么样?
生:场场考试,失败。
师:还有哪些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
生:第三段。
生:第四段,第五段的第一句。
师:真的是倒数第三吗?
生:倒数第一。
师:为什么不说我就是倒数第一?
生:不清楚。
师:没关系,再想想。
生:说明他乐观向上
生:不诚实。
生:风趣幽默。
师:怎么体现?
生:语言。
师:读读看。
你觉得幽默要在哪个句子中体现出来?
生:“最遗憾的”这句话。
师:我觉得你读得还有个表情动作。
生:无奈的表情。
大致的对话我极了下来,再复原一下,感觉这个时候的教学老师有点纠缠在内容梳理和语言品析间。朱老师此时的教学不够干净,本来问的是“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而在教学过程中他既要讲“不舒适”又要说语言意味,也就是内容的梳理还没说清,又要把语言的特色全部融入,这样的分析,容易让学生绕道。
“丘吉尔毫不避讳自己的尴尬处境,体现了自传的真实。”
再来找文章当中能够反映丘吉尔优秀品质的句子。小组讨论。
生:好,她把“光荣”读出重音,爱国。
师:他们不爱国吗?
生:谦虚的表现。
师:英语是国语,还有哪些地方读得好?一起读读。
这应该是课堂的第二个主问题,也就是奔着丘吉尔的精神气质来的。但老师的“优秀品质”之说,让学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老师是想引导学生挖掘丘吉尔成功的因素,如自信、乐观、坚持、有毅力等等,但学生受“优秀品质”影响,一开始就说出“爱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只把“爱国”作为优秀品质,我觉得也是教育走极端的一个侧影。当然,朱老师可以问问,丘吉尔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推动他走向了成功,这样问得更明确,避免学生在大空套的思维情绪里酝酿。
师:还有哪些优秀品质?
生:第六自然段。背诵特别好。记忆力好。(你看,记忆力好,也成了优秀品质)
师:那么好的记忆力为什么前面逢考必败?(这个反应很机智。赞一下。)
生:感兴趣。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很认真。
课堂还是杂乱,学生的梳理很勉强,这就是读书的功夫不到。也就是教师有效指导示范不够,学生朝向问题的角度就偏颇。
师:运气?
师:除了真实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生:只要付出才有收获。萤火虫。
生:语言幽默,洒脱。
师:还有吗?
生:谦虚,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这样的思考还是失之偏颇,瞎蒙)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读。
既谦虚又自豪。最后在萤火虫中结束。
课堂一直处在在交织状。教师要求找“闪光点“,学生则是游离“闪光”,逃了一会,老师又想起把他们拉回来。本来这个题目,教师是想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来支撑,教师引导和总结的不够到位,如果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他的优秀品质,学生就有了概括的理念。
课堂缺乏清晰感。整堂课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枝枝蔓蔓,牵牵连连,课堂多少搅糊了。朱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备课中是很清晰的,内容到品质,课堂预想的架构很是简洁,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设计思路。但具体操作的时候,搅拌成糊状,线性的推进就揉为一团,模糊难分。他注意到传记的文体概念,课堂教学有文体意识,但执行的时候不够干净,这还是教学思路没有理顺,没把这文章完全想透。“真实性”“清醒的认识”,这“清醒的认识”是不是传记的最主要特征?我觉得还是“真实性”“文学性”更明白,选材典型也是很重要的。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5
一、情境导入,诱发美。
课前,龚老师先以一组反映小兴安岭的图片(包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让学生们欣赏,当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时,他们不禁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与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起来。于是,龚老师马上让学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激起,纷纷举手,有的说“我看到了好多好多的绿树”;有的说“这里的景色真美啊”,还有的说“一大片一大片的树,就像绿色的海洋一样”……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使学生们有了美的体验,还可以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课文,与文章融为一体,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初识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想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必先让他们进行充分地朗读。龚老师没有急于把自己准备好的“大餐”给学生“端”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收获,通过自读和指名分段朗读,不仅理顺了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方法(按时间顺利来写),而且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初步的印象——美,有的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美美地读了起来。
同时,龚老师还注重了字词的教学。在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时,她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又松又软、又香又脆、又肥又厚;第二组: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葱葱茏茏;第三组:挡住视线、遮住天空、抽出枝条,在学生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词语中的秘密。这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了“又()又()、AABB式、动词+名词”这样的构词特点。这样的设计对帮助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使词语教学不仅仅流于形式。
三、学习课文,感受美、欣赏美。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美丽的小兴安岭》词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露着小兴安岭的无穷魅力。
1、树的海洋:
课文第一段向我们描绘了小兴安岭数不清的树木,龚老师先请一名学生来读读这一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知道了树很多。(这里龚老师很自然地又补充了一些树名,让学生无形中知道不仅仅有红松、白桦和栎树,还有许多其它种类的树。)
生2:我从“数不清”读懂了这些树是非常多的。
生3:我从“几百里连成一片”知道了小兴安岭很大很大。(龚老师顺着追问:“也说明了——”)生马上接着说:“树很多很多。”
生4:我还从“绿色的海洋”知道小兴安岭的树就像海洋一样,也知道了树很多。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小兴安岭的树多学生都感悟到了。于是,龚老师便请学生用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树多的感觉。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把“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读成了重音,让我们听着不仅感受到了树多,而且还是那样的美,就像绿色的海洋。
2、春天的小兴安岭:
美丽的小鹿、抽出枝条的树木和淙淙的小溪构成了春天的小兴安岭。在教学“春天的小兴安岭”时,龚老师从那只可爱又美丽的小鹿入手,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小鹿们,你们在做什么呀?”龚老师的话语使“小鹿们”的情绪高涨,这里的师生互动很精彩,特别是老师的评价既简洁又贴切。
生:我在散步。(动作演示)
师:你真悠闲。
生:我在喝水。(动作演示)
师:有什么感觉呢?(生:很爽)
请生带着此种感觉读句子。
生:我在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师:请你高兴地读读句子吧。
师:可爱的小鹿们,让我们高兴地来读一读句子。(生齐读)
散步时,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流淌的小溪。
师:你真会欣赏。
生:积雪融化。
师:你真仔细。
生: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师:是呀,——(出示学习树木的句子。)
学生的善于发现使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老师的评价又为课堂润色不少,从视觉上的美(美丽的小鹿、小溪里的水);听觉上的美(雪水融化的声音,溪水的淙淙声),动静结合,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再配合着淙淙的溪水声,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振,课堂充满了美的旋律。学生在读中融真情,放飞情感,情中诵读,读中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这里,龚老师还让学生比较了“抽出——长出”的不同,感受到“抽出”的快,并以朗读读出这样的感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准确性。
3、夏天的小兴安岭:
葱葱茏茏的树木、乳白色的浓雾、利剑似的阳光和遍地的野花组成了夏天美丽的小兴安岭。龚老师就从“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四个方面带领学生欣赏了小兴安岭夏天的'美。
这里,龚老师主要采取了读读、悟悟、看看、说说的教学策略,从句子的朗读中说说读懂了什么,再理解语言文字的美和用词的准确性,如“葱葱茏茏、严严实实、封、浸、像利剑一样的金光、各种各样”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出示相关的图片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从视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融合进去,把这份美用读表现出来。
比如在教学“晨雾”(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句时,龚老师先请一学生读句,然后问“你读懂了什么?”
生1:雾很浓。
生2:我从“浸”感受到雾很浓,像牛奶,人进去好像在洗牛奶澡。(师:所以,那些树木就好像在——生:洗牛奶澡。)
生3:我知道雾是乳白色的。(师:你连颜色也看到了。)
生4:我好像看到雾从山谷里升起来的。(师:是的,它慢慢悠悠的。)
在这里,龚老师出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相当经典,因此学生的感悟是到位的,感受也非常深刻。还有“像利剑一样的阳光”,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这一切都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美的语言,美的图片,美的朗读。
四、总结谈话,延伸美。
龚老师以自己美的语言领着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旅程,如:“春天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向我们招手呢!”“春天过去了,夏天来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又是怎么样的呢?快去读读吧。”“小兴安岭的春天生机勃勃,夏天葱葱茏茏,那秋天和冬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去领略她的美丽。”这样的小结让学生知道小兴安岭的美在不同的季节是各不相同的,而这美还没有到此结束,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延伸作用。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6
一、艺术性导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能高起点地进入课堂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意趣、情感、学习成果都有重大影响。
任老师以书中、电视中、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小鸭子憨态可掬的形象,反衬出了丑小鸭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这一丑象,利用两者强烈的对比和反差,给学生以强刺激,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心灵有了震撼和启迪。然后,很自然地在课件中点击出重点词“怪模怪样”,让学生自析,既解决了生字词的学习,又使得到的第一印象深刻起来。
整个导课流水般自然、生动、富有情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彻底改变学生以往“拉着老师的衣角过河”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并学有所成。
对于此,任老师在课中具体实施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图文结合虽说是教学的常见手法,但许多老师在教学操作中没有很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任老师在这方面的`处
理就比较成功。她先让学生自由看图,没有作任何提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自主选择权的尊重。再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看图读文,并各自阐述自己对图意的感悟,使思维发散,学生乐学。然后,又让学生合作串连故事,并教给他们互相学习的方法。这样做,既可让学生对局部的情节有所掌握,又能领会全文的情感发展,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合作探究可以让我们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呢?
2、品词赏句,张扬个性。
俗话说:“打蛇打三寸。”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对赏析整篇课文来说就是抓住了要害之处。任老师首先让学生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使学生对全文有“通识”,并从上一步的说图链接到了文字的感悟上。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任老师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丑小鸭很可怜,很值得同情的词句——“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可怜的丑小鸭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围绕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在广泛师生互动,生生互补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充分自主的发展。
三、自读、自悟、自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每位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经历、价值取向都大相径庭,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和处理是多元化的,就如有人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
任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落实了读的方法和过程,以及读的层次和质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关键。任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图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然后学生自由读进一步理解丑小鸭的可怜,最后抓住重点词句——“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可怜的丑小鸭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采用多种形式,层层深入地朗读,反复研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可怜的境遇,真正达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融合和感情的升华。
此外,任老师在课中采用了多样的朗读方法,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在反复研讨中,提供了合适的朗读量,并使朗读富有层次感,从量的平台飞跃到质的高度。让学生读悟出“做人要善待别人,不应该歧视别人。”的人文内涵,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四、情感与想象齐飞。
在教学丑小鸭的几次磨难中,任老师突出了三个侧重点不同的感性化的讨论点。
1、小伙伴们怎样嘲笑他?学生有说“你这么丑,我再也不理你了。”有说“你真是个丑八怪!”有说“你瞧他怪模怪样的,多难看!”回答五花八门,生动贴切,使学生长上了想象的翅膀。
2、读了第四段,你眼前好象出现了什么情景?孩子们就身临其境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想象丑小鸭的心情,去想象丑小鸭当时那种可怜的境遇。同学们抓住了“欺侮”“嘲笑”“讥笑”“追赶”“又冷又饿”“昏到”等词语,回答不一而足,精彩纷呈。
3、面对昏到在冰湖上的丑小鸭,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同学们的心显然被深深打动了,他们有的大声鼓励丑小鸭要坚强,有的说要把丑小鸭抱在怀里带回家去,有的替丑小鸭表达愤慨和不平。
感性化的讨论,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五、课外延伸,恰到好处。
任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话说丑小鸭离家出走后,鸭妈妈心里也不好受,因为丑小鸭毕竟是她的孩子。有一天,鸭妈妈收到了一封丑小鸭的信,信上会怎么说?请你们回去写一写——这一作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仅使同学们能够更进一步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这份作业非常出彩,最后的效果一定看好。我想,要让每一次语文教学在孩子们心灵中真正留下痕迹。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7
一、听课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二、授课教师
xx
三、授课班级
三年级xx班
四、授课内容
《富饶的西沙群岛》
五、教学过程记录
1、导入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美丽海景的视频,引出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提问学生:看了视频,你们觉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学生纷纷回答美丽、富饶等。
2、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全班齐读生字词。
3、精读课文
学习描写海水的段落,让学生找出描写海水颜色的词语,体会海水的美丽。
学习海底部分,通过图片展示各种海底生物,如珊瑚、海参、大龙虾、鱼等,让学生感受海底的丰富多彩。
学习海滩部分,了解贝壳和海龟的特点。
学习海岛部分,体会海鸟的多和热闹。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富饶?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
4、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美丽的海岛或海洋景观。
教师展示一些其他美丽的海岛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西沙群岛的特点。
强调西沙群岛是我国的`领土,我们要爱护它。
6、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画一幅自己心中的西沙群岛。
六、教学评价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方法多样,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朗读指导、图片展示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拓展延伸部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5、不足之处是在朗读指导方面可以更加细致一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8
一、听课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二、授课教师
xx
三、授课班级
三年级xx班
四、授课内容
《古诗三首》之《山行》
五、教学过程记录
1、导入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们能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吗?”学生纷纷发言,描述秋天的景色。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初读古诗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指名读古诗,正音纠错。
全班齐读古诗。
3、理解诗意
教师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讲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斜”的读音和意思,以及“白云生处”的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诗人对秋天枫叶的喜爱之情。
4、赏析古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提问学生:“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发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
教师总结古诗的艺术特色,如用词精准、意境优美等。
5、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如《秋思》《秋词》等,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秋天。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秋天的诗句。
6、课堂总结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习古诗的方法。
布置作业:背诵《山行》,默写古诗,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秋天的古诗。
六、教学评价
1、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大方。
2、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流畅。
3、注重朗读指导,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5、拓展延伸部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6、建议在理解诗意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多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9
一、听课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二、授课教师
xx
三、授课班级
三年级xx班
四、授课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五、教学过程记录
1、导入
教师展示几张秋天落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提问学生:“你们在秋天的道路上看到过这样美丽的景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秋天水泥道的课文。”
2、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全班齐读生字词。
3、精读课文
“明朗”一词的理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秋天天空的晴朗。
“金黄金黄”“闪闪发光”等词语,感受落叶的美丽。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描写的水泥道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水泥道的`语句,如“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等。
4、分析重点词句:
指导朗读: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描写水泥道的段落,读出对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5、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丽景色。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课文的主题。
强调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7、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看到的美丽景色。
六、教学评价
1、教师导入新颖,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3、对重点词句的分析细致到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朗读指导有效,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了课文的美。
5、拓展延伸部分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6、建议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合作学习等,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 10
一、听课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二、授课教师
xx
三、授课班级
三年级xx班
四、授课内容
《大自然的声音》
五、教学过程记录
1、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声音音频,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提问学生: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声音》,一起去感受大自然中那些美妙的声音。”
2、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全班齐读生字词。
3、精读课文
学习风的声音部分,让学生找出描写风的声音的词语,如“轻轻柔柔”“呢喃细语”等,体会风的温柔。
学习水的声音部分,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形态的水,如小溪、河流、大海等,让学生感受水的声音的`变化。
学习动物的声音部分,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体会动物声音的美妙。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都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的声音。
4、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让这些美妙的声音永远存在?
5、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大自然声音的特点。
强调要爱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
1、教师导入生动有趣,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声音中。
2、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指导,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3、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
4、拓展延伸部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不足之处是在分析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声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语文(精)08-1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上册听课记录08-07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2-15
语文听课记录评语集锦03-12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记录05-12
语文听课记录评语(精选6篇)02-23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4篇03-21
听课记录07-29
听课记录听课心得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