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崧舟《望月》听课记录
听王老师上课,是一种近距离的观禅。那禅意不可说,可就是分分明明地在课里写着,在课堂中流淌着。你可以感觉到心灵的澄澈,语言的纯净,甚至可以触摸到文本的灵魂。你可以和作者一起思考这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你可以思考,这月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这课堂就是一个———新月的世界。
一、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第一课时的主线。王老师在开课时就带领学生梳理了全文的脉络: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学生循着老师的提示,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这一部分没有迂回曲折,而是直奔重点,将文本迅速理清。散文不易理清头绪,而王老师利用“月”出现的不同场景巧妙的将文本教学化成了三个板块。看似平常,却揭示了文章的文路,使人感到由景及思,触景生情之螺旋递进之势。
(一)江中月———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中月”起平势。提问江中月在课文的哪个部分?接着,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在指名朗读时,一直要求学生用轻柔的语气来读。并用一个词来说说感觉,这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训练,同时又不着痕迹,浅淡自然。
接着,话锋一转,“既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江中月,那么它一定跟江有关,对吧?请大家找一找,在这段文字当中,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
借用带“江”的词语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进行朗读指导和体会江中水月交融的美景,揭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道理。可谓一举数得,学生读到深处,一气呵成。加之王老师的深情激荡,柔美的古曲相称,情境之美,文字之美,音乐之美,相得益彰。
(二)诗中月————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中月有如此多的诗句,怎么上?王老师抓得很巧妙。从诗中找到动词。在提炼动词的时候,体会不同的人对待月亮的不同感受,既完成了对单句诗的朗读和体会,又完成了所有诗句的比较和认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极富匠心,错落有致的动词挑选中,诗句的朗诵自然随心,就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坠落玉盘,在课堂中发出声声脆响。
王老师的总结极为简洁和精彩:
“师:大家看,有人因为童趣而——生:“呼月”
师:有人因为困惑而——生:“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生:“疑月”
师:有人以为欣喜而——生:“近月”
师:有人因为忧愁而——生:“对月”
师:有人因为还念而——生:“思月”。
孩子们,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诗中月,我一句,大家一句。我们来感受感受诗人望月的不同感受,来体会体会这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第二层次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也就水到渠成了。原以为揭示这样的哲理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而王老师的设计却简单而干净。直击诗句中的灵魂,在朗读、对读、诵读中,诗句印于孩子的心中。老师和孩子们的朗读真实地再现了赵丽宏和小外甥对读诗句的情景,那份情趣也恰到好处的呈现出来。
(三)“心中月”————一樽还酹江月
心中月是什么?成人心中和儿童心中迥然不同。如何呈现。王老师采用了极简的手法。
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读成一句简单的概括。谁能将小外甥讲的这些话读成一句话。
“我给你起个头,月亮像——
生:眼睛,天的眼睛。”
只抓文眼,其余的皆放下。放得大胆,放得合理,放得巧妙。前面已像是国画泼墨般的重彩描绘,这里就好像是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越是简洁,形象越是突出出来。课堂的节奏感在这里显现的淋漓尽致,如歌的行板后,是简洁明快的音符。
(四)文本的个性与解读
“孩子们,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就像咱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而有的是作者的回忆所得。”
“也有人说这望月所得的这三个月亮,有的代表过去月亮之美,有的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还有的代表未来的月亮之美。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来做一做第三小题。”
“还有的说啊,这望月所得的这三个月亮;有的有散文的味道;有的有童话的味道,还有的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阅读试着来做一做第四题。”
三个排比句式的问题练习使学生循着老师的指引,一步步接近文本的本真。不是教师的指引,学生何曾会想到这样的解读。虽然,显得有些标签化,可一般教师还制作不出这样的标签,解读不到这样的层次。
(五)质疑———文似看山不喜平
打碎学生的理解,打破刚才的课堂建构。这种巨大的反差是王老师设计中的精妙之笔。
老师抛出一个疑问:“于是,有人就去问作家赵丽宏,他说:“哎呀,你太厉害了,你怎么就写得那样的精巧,那样的美妙,我想请问一下,您是怎么想的?”孩子们,你们想知道作家赵丽宏的回答吗?”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课件呈现,教师读)“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你有困惑,为什么?
这个设计无异于一记重锤,敲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学生开始思考,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对于文章的思考尽管只是萌芽,萌芽也是高贵的。
当老师揭示后半部分的时候,“不过这样解读也不错!因为,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现在什么感受?
第三层次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印在学生心底的还有一颗种子,那就是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解读,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尊重自己的心灵。
观课至此,感叹王老师课堂的精巧构思,环环相扣。心思缜密,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这新月的世界就是这样纯净、干净、皎洁。
二、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
第二课时的课堂就是传统与创新的课堂,而其中的味道又与第一课时不同。
用朱光潜的话说就是:“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
这节课王老师带着学生从作品本体转向了欣赏主体和创作。第一板块“望月只是月”。
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中聆听范读听写词语是一种创造。美的意境和工具的落实居然就这样融为一体。梳理写作顺序。体会观察顺序。合二为一。又是踏雪无痕般的设计。
美文欣赏,品词品句,每个片段一个抓手,目标明确,学生读悟皆好。
“孩子们,看来你们对文字都有非常好的感觉。大家看,赵丽宏写月光月色写得清幽旷远,朱自清写月光月色写得朦胧恬静,贾平凹写月光月色写得细腻传神,而斯妤写月光月色又写得清新娴静。现在该轮到你们写月光月色啦。你们有过凝望月光月色的时候吗?有过吗?”
写话片段适时出现,写作素材正是刚才品析过的素材。由积累到运用,自然天成。学生写得精彩,用得自如。
接着第二板块出现“望月不是月。”体味散文形散神聚,景事交融的写作方法,妙。
而最后,王老师将总结全文,理清思路,背诵积累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总的提升。
观《望月》这一课,已是第三次。可以说,每次王老师都会对教案做出一定的调整。尤其是第二课时,我听到的三稿都有区别。我想在我们反思品味的时候,王老师也一样在反复咀嚼。
月的世界就是这样,阴晴圆缺,满亏盈残,周而复始。对课的追求也便这样不停的追逐。于是,月的世界愈发清满,愈发纯净。当你凝望的时候,月的清辉就洒在这篇诗意的土地上,你沐浴着诗的光华,沐浴着月的皎洁,才能懂得月亮的胸怀。不是显扬,不是泼洒,而是款款地照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观王老师的望月,就是这样一种禅意,这禅意,不可说。
【王崧舟《望月》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王崧舟《母鸡》的教学设计模板03-09
王崧舟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09-26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12-18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王崧舟优秀03-15
王崧舟慈母情深教案(通用9篇)08-05
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精选11篇)07-15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赏析11-17
王崧舟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12-16
王崧舟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