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时间:2024-11-12 21:45:15 俊豪 记录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通用17篇)

  记录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通用17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

  一、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xx

  授课内容:xx

  授课时间:xx

  授课班级:xx

  二、教学过程记录

  (一)导入(xx 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视频内容与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相关,例如一群小动物分水果的场景,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水果,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授(xx 分钟)

  教师利用实物展示,拿出一些苹果模型,邀请学生上台来尝试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若干个小朋友,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每份的数量是否相同。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如圆形,代表苹果,用线段划分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详细讲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得同样多。

  引入除法算式,以刚才分苹果的例子为例,如 6 个苹果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写成除法算式 6÷3 = 2,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并结合图形和实物让学生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xx 分钟)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系列与平均分和除法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判断题和简单的应用题。例如:把 8 个气球平均分成 2 束,每束有( )个气球,写成除法算式是(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练习。

  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详细讲解,对出现错误较多的地方再次强调,如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规范等。

  (四)课堂小结(xx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平均分的概念、除法算式的表示方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的例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xx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章节的练习题,并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实物的平均分活动,如分糖果、分玩具等,然后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教学评价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能够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过渡自然,从导入到新授,再到练习巩固和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时间把控较为合理,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

  练习设计有层次,从基础的填空题到应用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拓展性的内容,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2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xx

  授课教师:xx

  授课时间:xx

  授课班级:一年级 x 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的动画视频引入课程。视频中有 3 只小兔子在采蘑菇,2 只小猴子在树上摘果子。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几只小兔子呀?几只小猴子呢?”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学生们纷纷举手,大部分都能正确说出小兔子和小猴子的数量。

  (二)知识新授(20 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小兔子和小猴子的图片,对应下方分别写上数字 3 和 2。然后引出加法的概念,说:“把小兔子的数量和小猴子的数量合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要用加法计算。”并在黑板上写出算式“3 + 2 =”。

  教师用小棒演示加法的'计算过程,先拿出 3 根小棒代表小兔子,再拿出 2 根小棒代表小猴子,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数,得出结果是 5。教师在算式后面写上 5,即“3 + 2 = 5”。

  接着教师又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教室里有 1 个黑板擦和 4 支粉笔,一共有多少个物品等,让学生尝试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学生们积极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列出算式并得出正确答案。

  (三)课堂练习(15 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如“1 + 4 =”“2 + 3 =”等,让学生上台来用小棒摆一摆并计算出结果,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手指比划计算。

  然后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上面的加法练习题,练习题有配图,如 2 个苹果和 3 个苹果放在一起,让学生写出算式和结果。学生们认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学生们回答:“加法。”教师接着问:“那加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数学问题。

  三、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形象,很有亲和力,能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动画视频、图片、小棒演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加法概念,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课堂练习设计有层次,从简单的算式摆算到练习册上的综合练习,逐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

  在知识掌握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简单的加法算式,但仍有少数学生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上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建议

  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小组竞赛的形式,如小组接力计算等,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加法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xx

  授课教师:xx

  授课时间:xx

  授课班级:小学二年级 xx 班

  二、教学过程记录

  (一)导入部分(xx 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视频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在分水果。动画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呀?”学生们积极回答:“在分水果。”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分。

  (二)知识讲解(xx 分钟)

  教师拿出 6 个苹果道具,展示在黑板前,问学生:“如果要把这 6 个苹果分给 2 个小朋友,怎么分才公平呢?”让学生们思考并举手回答。有学生说:“一个小朋友 3 个。”教师肯定了这个答案,并在黑板上画图表示,用 6 个圆代表 6 个苹果,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3 个,向学生解释这就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接着教师又增加难度,拿出 8 个橘子道具,问:“现在有 8 个橘子要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呢?”学生们开始动手用小棒代替橘子摆一摆,经过一番操作后,学生回答:“每个小朋友 2 个。”教师再次在黑板上画图展示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学生理解。

  (三)课堂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几道关于平均分的练习题,如:把 10 个草莓平均分成 5 份,每份几个?让学生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认真观察。

  板演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对于做对的同学给予表扬,做错的同学耐心地指出错误并讲解正确的做法。

  (四)趣味游戏环节(xx 分钟)

  教师设计了一个“平均分糖果”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桌上放有一定数量的糖果。教师说出平均分的要求,如“把 12 颗糖果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各小组的学生要快速动手分一分,最先分好且正确的小组获胜。学生们在游戏中积极性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课堂总结(xx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学生们纷纷回答:“平均分。”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是平均分呢?”学生们回答:“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平均分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xx 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把 15 个小零食平均分成 5 份,并把分的.过程说给家长听。同时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

  三、教学评价与建议

  优点:

  教师教学方法生动有趣,通过动画导入和游戏环节,充分调动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注重直观教学,利用实物道具和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抽象概念,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课堂练习设计有层次,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通过板演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议:

  在游戏环节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竞争机制,如奖励小贴纸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讲解练习题时,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4

  听课日期:xx 年 xx 月 xx 日

  授课教师:xx

  授课内容:xx(教材版本、章节)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xx 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些与本节课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找零钱、测量物体长度等。

  动画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动画里你们看到了哪些数学现象呀?”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二)知识新授(xx 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概念,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并详细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特征(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多个不同形状、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

  接着,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些小棒和活动角,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平行四边形,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互相交流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三)例题讲解与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关于平行四边形的例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xx 厘米,高是 xx 厘米,求它的面积。教师详细讲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高)的推导过程,并示范解题步骤。

  随后,教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如计算错误、公式运用错误等,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总结(xx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呀?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它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让学生自主总结,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最后,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练习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方面: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对学生的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学生学习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和课堂练习。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仍有少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一步辅导。

  总体而言,这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小学数学课,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5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xx

  授课教师:xx

  授课时间:xx

  授课班级:六年级(x)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内容是关于分蛋糕的情境,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分数知识。动画中展示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不同的角色拿走了其中的几份,教师提问学生:“从动画里你们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概念。

  (二)知识讲解(20 分钟)

  1.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分数,如{1}{2}、{3}{4}、{5}{6},详细讲解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并通过举例,如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 4 份,其中的 3 份就可以用{3}{4}表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2. 接着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师拿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平均分成 5 份和 8 份,然后取其中的 3 份和 5 份,标上{3}{5}和{5}{8},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个分数大。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通分的方法,将{3}{5}变为{24}{40},{5}{8}变为{25}{40},得出{3}{5}<{5}{8}。教师又列举了几个不同的分数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练习。

  (三)课堂练习(12 分钟)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系列分数的.练习题,包括写出给定图形所表示的分数、比较分数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等。学生们在练习本上认真作答,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在比较{7}{9}和{5}{6}的大小时,教师提醒学生先通分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强调了分数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发现分数的影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系统地讲解分数的知识,让学生对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形、动画、实物演示等方式,如分圆形纸片、长方形纸条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降低理解难度。

  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

  优点: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设计紧凑,过渡自然,从导入到知识讲解、练习再到小结,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重直观教学,利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分数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堂练习有针对性,题目难度适中,能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且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反馈效果好。

  不足:

  在讲解通分的过程中,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教师可以多花一些时间进行专项辅导或增加一些更简单的通分练习示例。

  课堂互动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

  五、建议

  对于通分难点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对通分的理解。

  增加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趣味性更强的拓展题,如分水果、分配劳动任务等,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6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XX课

  授课教师:XX老师

  授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授课地点:XX学校XX教室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XX老师通过XX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展示了XX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新知讲授

  (1)XX老师详细讲解了XX知识点,通过XX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边讲解边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为了巩固新知,老师设计了XX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合作探究

  XX老师将学生分成XX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围绕XX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巩固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XX老师设计了XX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5. 课堂小结

  本节课结束时,XX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强调了XX重点。同时,老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学生表现

  本节课上,学生们表现出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们能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巩固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完成练习题,显示出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评价

  XX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议XX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7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一年级

  授课教师:xx老师

  班级:一年级xx班

  一、课前准备

  1. 学生按时进入教室,坐姿端正,准备好数学课本、练习本和铅笔。

  2. xx老师提前到达教室,检查教学设备,确保黑板、粉笔、教具等准备齐全。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xx老师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实物演示,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xx(如:加减法、认识数字等)”。

  2. 讲授新知。

  xx老师详细讲解了xx(如:加法的概念、数字的`读写等),并使用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提出疑问时,xx老师耐心解答。

  3. 课堂练习。

  xx老师安排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xx老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小组讨论。

  xx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围绕xx(如:某个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

  5. 总结回顾。

  课程结束时,xx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认真听讲,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课后作业

  1. xx老师布置了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2. 作业内容包括xx(如:完成练习册上的xx页题目、背诵数字表等)。

  四、课堂表现

  1.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

  2. xx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1. xx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良好。

  2. 在今后的教学中,xx老师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 同时,xx老师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探索更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8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年级:小学二年级

  任课教师:xx老师

  班级:xx班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提前到达教室,进行课前准备,确保教学用具齐全并摆放整齐。

  2. 学生按时进入教室,安静坐好,准备上课。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2. 讲授新知

  教师讲解xx知识点(如“加法运算”、“认识图形”等),并使用xx教具进行演示。

  教师边讲边练,通过“1+2=?”、“识别并画出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

  3. 课堂互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题为“如何快速计算加法?”。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 课堂练习

  教师布置xx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个别辅导。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调xx重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回答。

  三、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xx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四、课堂表现

  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xx同学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突出,xx同学在课堂练习中完成得又快又好。

  五、教师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讲解清晰,条理分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氛围浓厚。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xx(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9

  课程名称:小学四年级数学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授课教师:xx老师

  班级:四年级x班

  一、课堂导入

  1. 导入方式:xx老师通过xx(如:生活实例、趣味游戏、复习旧知等)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课堂。

  2. 导入内容:介绍了xx(如:分数的概念、加减法的应用等)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1. 知识点:本节课主要讲授了xx(如:分数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等)。

  2. 讲授方法:

  xx老师利用xx(如:PPT、实物教具、板书等)进行直观展示。

  通过xx(如:提问、小组讨论、举例说明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3. 学生反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于xx(如:某个难点、某个例题)表现出了一定的困惑,但在xx老师的耐心讲解下,逐渐理解了。

  三、课堂练习

  1. 练习内容:xx老师设计了xx(如:口算题、应用题、填空题等)的练习,以巩固新知。

  2. 练习方式:

  学生独立完成xx题,然后同桌交换批改。

  小组内讨论xx题,共同寻找答案。

  全班一起解决xx题,xx老师进行点评。

  3. 学生表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完成练习,对于xx(如:某个易错点)的错误,xx老师及时进行了纠正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

  1. 小结内容:xx老师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xx知识点,强调了xx(如:某个重点、某个难点)的重要性。

  2. 学生反馈: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xx(如:某个概念、某个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 作业内容:xx老师布置了xx(如:书面作业、实践作业、预习任务等)作为本节课的作业。

  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在xx(如:今晚、明天上午等)前完成,并强调了作业的`重要性和完成质量的要求。

  六、课后反思

  1. 教师反思:xx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们对新知的掌握程度较高,但在xx(如:某个环节、某个知识点)上还有待加强。

  2. 改进建议:针对xx(如:学生的困惑、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等),xx老师计划在下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0

  课程名称:小学六年级数学

  授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授课地点:xx小学xx教室

  授课教师:xx老师

  教学内容:xx章节(例如: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旧知:xx老师首先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即xx(例如: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们对旧知的掌握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节奏。

  2. 引入新知:接着,xx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xx(例如:分蛋糕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xx(例如:分数的加减运算)。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1. 概念讲解:xx老师详细讲解了xx(例如:分数加减运算的规则和步骤),并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2. 例题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xx老师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演示,如xx(例如:1/2 + 1/4 = ?),通过一步步的推理和计算,让学生们清晰地看到解题过程。

  3. 互动环节:在讲解过程中,xx老师多次提问,鼓励学生们积极回答,如xx(例如:“谁能告诉我,分数加减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通过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

  三、巩固练习

  1. 课堂练习:xx老师给学生们发放了练习题,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如xx(例如:计算几道分数加减运算的题目)。在学生们做题的过程中,xx老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2. 小组讨论:完成练习后,xx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如xx(例如:“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这道题你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新知,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四、课堂总结

  1. 知识梳理:xx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回顾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如xx(例如:分数加减运算的规则和步骤),并强调了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最后,xx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后作业,如xx(例如:完成几道分数加减运算的题目),并要求他们认真完成,以便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xx(例如:分数加减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xx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喜爱。

  听课感想:

  作为听课者,我认为xx老师在本节课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她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成功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知。我相信在xx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1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哪位小朋友愿意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

  师:这可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选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学生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直尺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序读一读。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长有短。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评: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我们估计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2、量几厘米

  学生量,老师巡视。选取几位学生演示,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然后互相说说是怎么量的。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评: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教师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在量的基础之上再用说的方式来巩固测量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新知识。而且选取学生进行演示,那么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分析了以后能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那么自己尝试时便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

  四、探究交流:

  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知识。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2

  一、教学例1:

  谈话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老师这里有四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图中的阴影部分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出来吗?

  出示例1中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四个分数:1/3、1/2、2/6、3/9。

  引导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前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其他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3=2/6=3/9。

  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这3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3个分数的分母变大,分子呢?(也变大)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多了,要使分数大小不变,所取的份数应该怎样?(也要多)

  师:为什么这三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各不相同,而它们的大小相等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来探究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提问:你能先对折,涂色表示它的1/2吗?学生折纸、涂色。

  反馈后,提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再创造出和1/2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的折法可能有:

  (1)连续对折两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表示2/4,1/2=2/4

  折法可能有:

  (2)连续对折三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表示4/8,1/2=4/8

  折法可能有:

  (3)连续对折四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8份表示8/16,1/2=8/16

  折法可能有:

  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对折方法,同时完成板书:1/2=2/4、1/2=4/8、1/2=8/16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与1/2相等的分数吗?猜一猜可以写出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2.师:请大家观察例2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看一看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如1/2变成了2/4【板书:1/2=1×()/2×()=2/4】课本第61页第二行下边的几个等式都是反映这种变化的,你能把它们填写出来吗?

  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第61页的填空,再组织交流。

  师:先看左边的三个等式,说一说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再看右边的三个等式,说一说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

  师:再让学生观察例1中的三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例1中3个圆中,还隐含着一组相等的分数,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交流得出:2/3=4/6=6/9。

  师:在这三个分数中,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提问: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3.讨论:相同的数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0要除外?

  结合学生讨论后的汇报,小结:如果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0,则分数成为0/0,分数里分母是不能为0的,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又因为在除法里,0不能作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除以0。

  4.师:刚才折纸后大家得到一些与12相等的分数,还猜想与12相等的分数有无数个,现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自己的猜想吗?

  师:你觉得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很关键,“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等。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求注意关键词语的读音。

  5.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同桌相互检查所写的一组分数是否相等。

  6.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内容有些相似?引导得出: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你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组织交流。

  三、运用规律,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题。

  学生按要求完成涂色,填空后,再让学生比较表示每组两个分数的图形,以巩固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7=5×3/7×()

  12/18=12÷()/18÷6

  7/21=7÷()/21÷()=1/()

  4/25=4×()/25×()=()/100

  9/18=1/()

  3/4=()/20

  8/12=4/()=()/60=()/()

  3.啄木鸟诊所(判断并说出理由)。

  2/5=2×4/5×4=8/20()

  12/24=12÷6/24÷6=2/4()

  1/15=1×3/15÷3=3/5()

  2/7=2×a/7×a=2÷a/7÷a()

  3/7=3+2/7+2=5/9()

  5/12=5+5/12+12=10/24()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觉得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3

  第一次行动(教学)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精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积极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现在,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改革,没有休止符;课程改革,永远是现在进行时。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4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xx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5

  时间:

  20XX年2月28日

  地点:

  会议室

  主题:

  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内容:

  一、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学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合。

  2、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和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根据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构建简明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确定数学课程的内容,应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基本原理和通用方法,切实加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3、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群体中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应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数学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使数学课程适应与全体学生。

  4、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

  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

  5、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奋发进取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它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策略的重要环节。

  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数学课程必须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成为获得信息资源和开展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

  二、对各年级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诊断中关于“根据问题把所需的条件用直线连起来”中的“每本相册可以放几长照片”应该连几项。

  结果:学生如果能列出相对应的算式,就应该算他的是正确的。

  2、用两种方法比较,并说明理由。这题比较速度大小与计算速度差是否属于一种方法。

  结果:这属于一种方法,这里只能比较“路程”作为第二种方法。

  3、五年级数学教学中,解方程的错误率非常的高,必须借助于验算才能提高正确率。

  新教材中的解方程是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因为没有正负数加减乘除作为基础,学生很难正确解比较复杂的方程。可以用“移负不移正,移小不移大”的方法,补充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6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交流有关国旗的知识。

  师:每周一,老师参加学校的升旗活动,心中都会感到一种神圣和激动,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国旗的知识?

  2.引出国旗规格问题。让学生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3.估计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

  二、新课学习

  1.结合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写出长和宽的比。

  2.化简所写的比,并交流结果。

  3.由长和宽的比类推宽和长的比。

  长和宽的最简比是3:2,反过来,宽和长的比就是2:3了,他们是有关联的。

  4.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

  师:对,同学们看网站中给我们提供了五种规格的国旗,我们现在就从中任选两种,分别求出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作。

  5.观察交流计算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把学生所求的比值按“长和宽的比值”“宽和长的比值”分类板书,方便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

  6.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比和比值,找出发现的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任选了两种不同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了长和宽或宽和长的比值,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7.认识比例,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把两个比用等号联起来,建立比例的数学模型。

  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写成下面的形式如:

  240:160=144:96

  =

  师:(板书)好,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比例(板书)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8.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出试一试问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交流计算结果,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就相等了。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7:3和21:9

  (2)0.5:24和1.5:3.6

  2.2袋大米重16千克,5袋同样的大米重40千克。分别求出大米质量和袋数的比值,并判断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五、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听课点评: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通过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17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看书地20页“走进乡村”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画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4、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三、画一画: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在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填一填: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五、听课评议:

  从情境图中找出平面图形并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08-30

(实用)小学数学听课记录09-05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精华]10-29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优秀)10-29

【热门】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1-03

(热)小学数学听课记录09-01

关于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1-02

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听课记录10-16

数学听课记录12-26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模板范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