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解决方案模板汇总六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决方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方案 篇1
一 看ping 服务器IP能否ping通。
这个实际上是看和远程sql server 20xx服务器的物理连接是否存在。如果不行,请检查网络,查看配置,当然得确保远程sql server 20xx服务器的IP拼写正确。
二 在Dos或命令行下输入telnet 服务器IP 端口,看能否连通。
如telnet 202.114.100.100 1433 通常端口值是1433,因为1433是sql server 20xx的对于Tcp/IP的默认侦听端口。如果有问题,通常这一步会出问题。通常的提示是“……无法打开连接,连接失败"。 如果这一步有问题,应该检查以下选项。
1 检查远程服务器是否启动了sql server 20xx服务。如果没有,则启动。
2 检查服务器端有没启用Tcp/IP协议,因为远程连接(通过因特网)需要靠这个协议。检查方法是,在服务器上打开 开始菜单->程序->Microsoft SQL Server->服务器网络实用工具,看启用的协议里是否有tcp/ip协议,如果没有,则启用它。
3 检查服务器的tcp/ip端口是否配置为1433端口。仍然在服务器网络实用工具里查看启用协议里面的tcp/ip的属性,确保默认端口为1433,并且隐藏服务器复选框没有勾上。 事实上,如果默认端口被修改,也是可以的,但是在客户端做telnet测试时,写服务器端口号时必须与服务器配置的端口号保持一致。如果隐藏服务器复选框被勾选,则意味着客户端无法通过枚举服务器来看到这台服务器,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但不影响连接,但是Tcp/ip协议的默认端口将被隐式修改为2433,在客户端连接时必须作相应的改变。
4 如果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打过sp2补丁,则要对windows防火墙作一定的配置,要对它开放1433端口,通常在测试时可以直接关掉windows防火墙(其他的防火墙也关掉最好)。
5 检查服务器是否在1433端口侦听。如果服务器没有在tcp连接的1433端口侦听,则是连接不上的。检查方法是在服务器的dos或命令行下面输入 netstat -a -n 或者是netstat -an,在结果列表里看是否有类似 tcp 127.0.0.1 1433 listening 的项。如果没有,则通常需要给sql server 20xx打上至少sp3的补丁。其实在服务器端启动查询分析器,输入 select @@version 执行后可以看到版本号,版本号在8.0.20xx以下的都需要打补丁。 如果以上都没问题,这时你再做telnet 服务器ip 1433 测试,将会看到屏幕一闪之后光标在左上角不停闪动。恭喜你,你马上可以开始在企业管理器或查询分析器连接了。
三 检查客户端设置
程序->Microsoft SQL Server -> 客户端网络使用工具。像在服务器网络实用工具里一样,确保客户端tcp/ip协议启用,并且默认端口为1433(或其他端口,与服务器端保持一致就行)。
四 在企业管理器里或查询那分析器连接测试 企业管理器->右键SQlserver组->新建sqlserver注册->下一步->写入远程IP->下一步->选Sqlserver登陆->下一步->写入登陆名与密码(sa,password)->下一步->下一步->完成 查询分析器->文件->连接->写入远程IP->写入登录名和密码(sa,password)->确定 通常建议在查询分析器里做,因为默认情况下,通过企业管理器注册另外一台SQL Server的超时设置是4秒,而查询分析器是15秒。 修改默认连接超时的方法: 企业管理器->工具->选项->在弹出的"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属性"窗口中,点击"高级"选项卡->连接设置->在 登录超时(秒) 后面的框里输入一个较大的数字 查询分析器->工具->选项->连接->在 登录超时(秒) 后面的框里输入一个较大的数字 通常就可以连通了,如果提示错误,则进入下一步。
五 错误产生的原因通常是由于SQL Server使用了"仅 Windows"的身份验证方式,因此用户无法使用SQL Server的登录帐户(如 sa )进行连接。
解决方法如下所示:
1 在服务器端使用企业管理器,并且选择"使用 Windows 身份验证"连接上 SQL Server。
2 展开"SQL Server组",鼠标右键点击SQL Server服务器的名称,选择"属性",再选择"安全性"选项卡。
3 在"身份验证"下,选择"SQL Server和 Windows "。
4 重新启动SQL Server服务。(在dos或命令行下面net stop mssqlserver停止服务,net start mssqlserver启动服务,也是一种快捷的方法)。
附注:在连接本地服务器时,通常使用的是命名管道协议(在服务器网络实用工具里可以看到启用的协议有这个),默认端口是445,因此在本地能连通是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连接远程服务器是完全不同的协议)
解决方案 篇2
根据旬阳县教育局安全工作要求和部署,为应对校园突发暴力事件,妥善处理紧急情况,做到遇事不惊,临危不乱,最大限度的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带来的损失,确保全校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校园暴力应急预案。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 长:王良
副组长;李道庆
组 员;陈世平 潘怀军 胡元平 黄治友 徐成章 李永保 年级组长 班主任
二、应急处理
1、来人进校先电话联系,同意后方可先登记再进校。
2、来人未经允许已强行闯入校园,门卫追赶不及,应立即电话通知值班校领导,及时将闯入者严密控制。
3、校内发现不法分子袭扰、行凶、行窃、斗殴、抢劫、劫持人质、放火、破坏公共财物,应立即采取下列处置方法:
②保卫处用哨音向全校报警。
③警声就是命令,校长及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和所有男同志立即到操场或事故现场,不得借故不来。所有女同志立即进班保护学生安全。李道庆负责
④校长等人强行制止歹徒行凶,对歹徒进行劝阻或制服,不惜自己生命,保护师生安全。
⑤为防不法份子狗急跳墙,不得围追,可打开校门,让其出校,可用摄录设备或其他方式记清其特征以便交由公安机关追查。
⑥受伤学生所在年级的科任老师配合校医立即将受伤师生送往兰滩乡医院救治。
4、摄录、记录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和其他犯罪情节录像,收缴不法分子施暴凶器,保护好案发现场。(潘怀军)
5、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和教育局行政股,及时通知有关人或家长。
6、组织校内力量,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三、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个报警或首先发现突发事件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及时做好组织抢救和报告工作。
四、突发事件后,全校教职工要把抢救、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视为第一要务,不得临阵退怯与躲避,更不敢采取事不关己的回避手段,否则,要承担一切严重后果责任。
五、突发事件后,各应急小组到规定位置进行巡逻,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各班主任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本班学生人身安全,或把学生带到安全地点严加保护。
解决方案 篇3
房地产销售合同有一手房的销售合同与二手房的销售合同。一手房的销售合同有认购书、买卖契约、预售登记、管理公约。二手房的销售合同有购房合同。
首先讲讲一手房的销售合同纠纷种类中关于认购书的,房屋认购书本是房产交易初期达成的一个购买意向,并不是购买房屋的交易手段。但是开发商为了留住客户选择了另外一条道,就是将认购书定金转到后期支付的房款中,这样纠纷就开始了,开发商经常将押金以支付房款为由拒退不愿继续交易的顾客。
其次是预售登记与买卖契约,两种合同加在一次才能构成买卖契约的法律效力,也就是房屋产权的临时代表合同。没有申请下来房屋预售许可证的开发商是没有权利与购房者签订房屋的买卖契约的,但是开发商经常让顾客先签买卖契约后签预售登记。房屋的预售许可证没有办理下来的时候,之前签的合同就没有效力,但是购房者已经支付一部分房款或是定金了,这时退换这部分资金就出现了纠纷。
再有就是与物业签订的管理公约的时候缴纳一部分物业费以及配套费,这部分费用中配套费经常会被重复收取或是乱收费,不交费就不办理入住手续,就产生了纠纷。
二手房的房产交易中只有一份购房合同需要签订,签订的范本网上很多,但是真正能满足自己交易情况的,还要自在添加对应条款,这时合同内部的内容不完善或是有一方故意违约就产生了纠纷。
解决方案 篇4
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非常注重贴近实际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一些实际例子做出判断、决策,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函数建模问题,也就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来。所谓的数学模型是指对客观实际的特征或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的一种数学结构。函数就是重要的数学模型,用函数解决方程问题,使求解变得容易进行。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学生刚学完函数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建立起函数模型奠定基础。
学生虽然对这种函数建模问题并不陌生,但是要建立起正确的函数模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题型题目较长,相关的内容较多,问题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需要建立的函数模型也多种多样,不少还会涉及到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对自己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直接让学生一步到位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很困难,老师在这里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带领学生由问题入手,逐步分析,自己设计出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最后把这些小问题串起来,把题目中的`大问题解决。
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建立的函数模型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根据题目的要求建立起适当的函数模型,才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分类的思想,帮助学生把函数建模问题分成几类,以方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一.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某同学为了援助失学儿童,每月将自己的零用钱一相等的数额存入储蓄盒内,准备凑够200元时一并寄出,储蓄盒里原有60元,两个月后盒内有90元。
(1)盒内的钱数(元)与存钱月份数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几个月后这位同学可以第一次汇款?
这种题型只要建立起一次函数就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学生以前也有接触过,对他们而言这种问题难度不大,主要是让他们对函数建模有个感觉。
二.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建立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整本书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方法,这种多用于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最值,求利润问题也多属于这种类型。
某商店进了一批服装,每件售价为90元,每天售出30件,在一定范围内这批服装的售价每降低1元,每天就多售出1件。请写出利润(元)与售价(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当售价为多少元时,每天的利润最大?
学生首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题,往往是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可引导他们从他们最熟悉的问题做起:利润=单件售价×售出件数,设售价为x,则下面只需要找出售出件数即可,而售出件数又与价钱降低的幅度有关,所以设计下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售价比原定的售价降低了:90-x
售出件数比原来多了:(90-x)×1=90-x
则现在售出件数为:30+(90-x)=120-x
因此,利润=x(120-x)
只要学生根据这些小问题,一个一个向题目索取答案,那么这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分段函数模型的应用
我们国家的税收,邮资的收取,出租车的收费都是按段收费的,可以根据这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写出它们对应的函数,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而且也更能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指数函数模型的应用
这种函数的应用多用于人口的增长问题,银行用复利计算利息的问题。
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设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本利和为,存期为x,写出本利和随存期x变化的函数式。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2.25%,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是多少?(不计利息税)
这种涉及到建立指数函数模型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可以帮助学生从第一期、第二期……求起:
1期后的本利和为 a+a×r=a(1+r)
2期后的本利和为 a(1+r)+a(1+r)r=a(1+r)2
3期后的本利和为 a(1+r)2+a(1+r)2×r=a(1+r)3
……
x期后的本利和为 =a(1+r)x
这样分步骤,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最终的本利和的函数式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实际例子建立起适当的函数模型是教学当中的一大难点,只有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归纳,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时刻体现由问题入手,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才能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把数学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解决方案 篇5
COM组件实际上是系统内一些比较小的二进制可执行程序,它们能为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组件提供一定的服务。所以注册COM组件是一个重要的事情,但这同时也是win7系统的一个硬伤,win7系统注册COM组件总是失败,让人烦心。
解决办法:
运行:regsvr32xxx.ocx
提示:模块"xxx.ocx"已加载,但对调用dllregisterserver的调用失败,错误代码0x80004005。
问题分析:由于win7权限导致
解决方案:
1.开始->在搜索框中输入‘cmd’->搜出的cmd.exe文件上点击右键,选择‘已管理员身份运行’:
2.再次执行:regsvr32xxx.ocx命令,如指定完整路径需要用上引号""括起,"d:/组件/xxx.ocx"
3.提示:注册成功!
COM组件是微软系统内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禁止了COM组件,可能会导致视频无法正常播放,音乐无法正常使用,多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希望用户在注册COM组件失败的时候,这个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方案 篇6
德性(sittlichkeit)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在其著作中,康德并没有像对其他重要概念那样,直接地作出一个清晰的正面的定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康德强调了它的不同方面;它是至善的第一要素,是被道德法则所决定的意志,是幸福的配享之条件,等等。但其具体内涵虽然被领会,但却未被澄清,而后者是康德批判哲学所一贯要求的。本文将深入考察德性及其相关概念的具体含义与细微区别,并揭示康德德性概念的两层含义,及其与康德道德哲学的整体结构(规范伦理学与德性动力学)的对应关系。
一、德性(Sittlichkeit)与德行(Tugend)
阐述康德的德性概念时,有两个相似的概念必须小心地加以区分:一是德性,一是德行。在汉语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认真地区分,它们的关系太密切了,两者的发音也基本相同。苗力田先生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之序言《德性就是力量》中,就把引用的两句康德的名言“德性是战斗的道德意向(Tugend,d.i.moralische Gesinnung imKampfe.)”中之Tugend就被翻译成“德性”,当然,由于这对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完全可以互用,也并未对理解康德的德性理论造成大的障碍。
康德的这两个概念是有着细微区别的,德行(Tugend)指是“战斗中的道德意向”,或者简单地说,“一种道德力量”,它是在具体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到的东西。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也频频提及德行概念,除了在论及斯多亚派与伊壁鸠鲁派的德行概念时,作出了一个类似定义的表述:“使人类有责任遵守道德律的那种意向就是:出于义务,而不是出于自愿的好感,也不是出于哪怕不用命令而自发乐意地从事的努力,而遵守道德律,而人一向都能够处于其中的那种道德状态就是德行,也就是在奋斗中的道德意向,而不是自以为具有了意志意向的某种完全的纯洁性时的神圣性。”这一论述对“德行”概念从多方面进行了规定:出于义务而遵守道德律,在抗拒感性诱惑与逼迫的奋斗中的道德意向,就是“德行”;“德行”与“神圣性”是相对的概念。它还规定了德行作为“奋斗中的道德意向”,包含着“出于义务而遵守道德律”与抗拒感性的诱惑与逼迫两层含义。在另一个相关论述中,这两层含义以更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
Tugend ist die St?rke der Maxime des menschenin Befolgung seiner Pflicht.
“德性就是人在遵循自己的义务时的准则的力量。……,它不就单是一种自我强制(因为那样的话,一种自然偏好就可能力图强制另一种自然偏好),而且是一种依据一个内在自由原则,因而通过义务的纯然表象依据义务的形式法则的强制”。从汉德对照我们可以看到,现行汉译并未严格遵守德语在“德行”与“德性”之间的区分,有时会将Tugend翻译为“德性”而非“德性”。因此,为了论述中的统一性,本文以德语的概念为准,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如康德所说:“德语有幸拥有一些不使这些差别遭到忽视的表达方式”;在这两个概念中,这一优点就体现出来;在这一经典论述中,“德行”(Tugend)概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遵守出自义务的)准则与力量。
与此相似,对“德性”的论述中也可以分析出两个要素。在很多时候,“德性”概念是与“法则”概念一起论述的,如:德性法则;最接近于对德性作出定义的论述是:“人类(按照我们的一切洞见也包括任何有理性的被造物)所立足的德性层次就是对道德律的敬重。”该论述包含了两个要素:道德律与敬重,而人类所立足的“德性”层次就是“对道德律的敬重”,并使道德律排除其他的经验性根据,独自成为意志的动因(Bewegungsgrund)。
这样,我们就可以澄清两个重要概念的具体的内涵了。德行概念包含着两个要点:准则与力量,意味着“出于义务而遵守道德律”与抗拒感性的诱惑与逼迫(奋斗),它是道德法则支配下的行动,因而“德行”一词是非常恰当的;“德性”则包含道德律与敬重两个要点,意味着把握理性中的法则并因敬重而使法则成为意志的唯一动因,因而德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品质(对道德法则的认识与敬重),却并不一定能付诸行动;因而,这两个概念的的关系是:“德性”是决定了意志是否是善良的意志的唯一因素,并决定一个行为是否可称之为“德行”。从道德心理学的过程来分析,对法则的认识及对法则的敬重使法则单独地成为意志的动因,此阶段主要包含“德性”的要素;从遵循法则的准则出发,奋力(奋斗,Kampf)地排斥感性因素的诱惑与逼迫,出乎道德法则而行动,主要包含着“德行”的要素。因此德性在前,德行在后;德性是内在的,德行是外在的;德性是动因(与动机),德行是行为;有“德性”者倾向于有“德行”,但不必然有“德行”,有“德行”者如其行为配称之为“德行”而非偶然的仅仅是合法行为的话,其行为中背后必有“德性”;借用一对中国道家哲学的概念来理解,“德性”是“道”,而“德行”是“德”。
康德强调“德行”概念的作为行动的特征,是有据可寻的:“对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这种能力的意识如何能够通过行动(德行)而产生出战胜自己的爱好的意识,……,这样就产生了对自己的状态的一种消极的愉悦,即满足,它在其根源上就是对自己人格的满足。”在这一论述中,行动即德行,表明了德行概念所强调的行动意义;而且康德还强调了,这种对自己的状态的“消极的愉悦”,必须要在“行动(德性)而产生出战胜自己的爱好的意识”,才能够获得,如俗语所说:德行就是自身的回报。如果说这里只强调的德行的行动意义,那么在另一处,康德更为明确地将两个概念区分开来,“道德律是神圣的,并要求德性的神圣性,虽然人所能够达到的一切首先完善性永远只是德行,即出于对法则的敬重的合乎法则的意向,因而是对于违禁、至少是不正派、亦即在遵守法则上混杂进许多不纯正的(非道德的)动因这样一种不断的偏好的意识,”,因此,德性与德行的细微的区别更清楚地显现出来:前者指的是对纯粹德性法则的完全符合,它要求“神圣性”;而后者则是在与自己的偏离德性法则的其他动因作斗争中展现出来的行动,但它始终“只是德行”;德性强调的是它作为的意向的方面,而德行强调的是它作为行动(Tat)的方面。
但是,尽管有这样的细微差别,在大部分语境中,如果用德性概念翻译Tugend在理解上不会构成障碍,因为真正的Tugend背后总是会有Sittlich-keit作为它的基础的;相反则不然,Sittlichkeit作为对法则的认知与敬重可能一直使意志保持为善良意志,但并不一定都能付诸感性现实,成为德性行动(德行),虽然在敬重中隐藏着激励人们为着遵循出乎义务的准则而进行斗争的那个力量,但它仍然不应被翻译为“德行”。
二、德性理论的两个层次:法则(规范)与动机
如上所述,通过对德性与德行这两个具有亲缘关系的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一些共同特征。“德行”与“德性”均包含一个实际上非常相似的要素:“出乎义务的准则”与“道德法则”;两者包含的另两个相似要素虽然有不同之处,却有着潜在的密切联系:力量与敬重,前者是在奋力遵循自己的合乎义务的准则时体现出来的力量,后者是在面对道德法则时产生的情感。道德哲学中存在一个虽然很少明确提出但却非常关键的问题:遵循义务的力量从哪里来,为什么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即使同一个人,也是有时遵守,有时违反?正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潜藏着解决这一德性动力学问题的某种线索。
以上的分析所得出的两个要素对我们深入分析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有深刻的启发:法则(或出乎义务的准则)与力量(或者
敬重的情感),它们分别对应了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知识与行动。传统中国哲学思想把目光聚集在道德问题上,贡献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与学说。对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来说,具有参考意义的是传统的“知行学说”。中国哲学提出了关于知行问题许多重要的思想,如“知行合一”,“行可兼知”,“知难行易”,等等;这里不准备讨论这些学说的具体问题,仅仅是注意这一对概念的提法给人带来的启示。
“知与行”这一提法建立在把道德问题区分为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知识问题与行为问题,换句话说,是认识问题与动力问题;知识问题要回答的是:我应该做什么;行为问题要回答的是动力问题:为什么我要做那些应该做的?在日常的道德经验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这两个层次: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其次要有动力推动我们去做出正确的行为。伦理学通常只讨论前一个问题,很少关注后一问题,事实上仅仅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通常是无力的,因为人们会在心中问道: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可我为什么要去做它呢?事实情况是:我们常常不去做那些我知道应该做的事情,相反,常常做那些我知道不应该做的;以致于人们讽刺道德说教者说:要按照我说的方式去行动,不要按照我做的方式去行动。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很少会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对自己的道德形象是不利的:人们通常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是由于无知才犯下了错误,这样稍微可原谅一些,尤其是在汉语文化中,这种观念影响更加深刻,如:不知者不罪,无知者无畏;相反,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通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选择了错误的做法的时候,实际上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当然,德性动力学的问题之被掩盖,还有其他的更深刻的原因。在各文明民族的古典时代,人们对人性尚有天真的认识,怀有普遍的信心与希望。睿智的苏格拉底,也认为只要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这样做,因为无人有意为恶;“美德就是知识”,明了善恶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行善,然而动力从何而来?苏格拉底老人并没有解释清楚这一问题,也许是他体验到的对义务的“敬重”如此之有力量,以致于他认为道德动力根本不是个问题。不论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还是斯多亚派与伊壁鸠鲁派,都未曾有深度地指出人性中恶的可能性及其对于道德生活的决定性意义,他们天真地认为,道德与幸福本质上是统一的,人们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践行德性的。
基督教发源于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并成就于罗马世界之下层民众之选择,对人性所禀有的恶与人世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幸福与德性(在此世)非但不统一,反而实际上是极端对立的,因而“财主进天国是难的”,“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9章。但德行与幸福在宗教中的另一种统一,虔诚的有德之人(义人)会在天国获得永福,这意味着幸福可能以另一方式成为德行的奖赏,而德行,作为获得幸福的手段,与幸福这一目的达到统一;此世的拒绝幸福,为的是天堂的永福;因此,基督教道德学说以这种方式解决了德性的动力问题:践行德行,因为永福作为奖赏;幸福作为感性的他律的动机被偷运进信仰与德行之中,使得信仰与德性本身变得不再纯洁,失去了自身的独立的价值。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的人文主义与经验主义却又站在另一个极端的立场之上去了,他们像彻底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声称幸福就是道德的目的与标准,甚至快乐就是幸福,创造更多快乐总量的行为就是更道德的行为,并为此创造了计算快乐的种种方法(如哈奇逊)。虽然这种立场是可以理解的,是对中世纪的基督教敌视幸福压抑人性的反动,但它仍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何为道德以及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
【精选解决方案模板汇总六篇】相关文章:
解决方案模板汇总六篇04-29
解决方案模板汇总十篇05-06
解决方案汇总九篇05-06
解决方案汇总8篇05-06
解决方案汇总八篇05-01
解决方案汇总四篇04-29
解决方案模板五篇05-06
解决方案模板9篇05-06
解决方案模板7篇05-04
解决方案模板六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