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草》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鲁迅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1-8段: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
9-24段: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你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鲁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
从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故事(乐闻)和雪地里捕鸟(乐事)三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延伸
(1)利用多媒体展示百草园的图片
(2)齐读第二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思考:这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色彩——( )的菜畦 ( )的石井栏 ( )的皂荚树 ( )的桑葚
形态——( )的黄蜂 ( )的叫天子
声音——蚰蛉在这里( ) 蟋蟀在这里( ) 鸣蝉在树叶里( )
(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3.思考: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4.阅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探讨这一连串的动词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以此表现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
(七)作业
预习文章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对比百草园带给作者的“快乐”,思考三味书屋的生活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全国各地QQ交流群(点击进入加群)
《草》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课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的:课文先交代了要去草塘的原因(呆腻),接着写了草塘的美丽景色(惊喜),然后写了草塘春、冬两季丰富的物产(赞叹),最后通过描写“我”在水泡子里逮鱼和看到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而深深地爱上了草塘(爱恋)。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看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恰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美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理解“情不自禁”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草塘景色和小河景色的两段文字,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积累好词好句。(也可自主选择更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影音的'展示以及多读来体验语言的美和自然的美;抓住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草塘中的美。
教学重点: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以前我们浏览过许多美丽的景色。(放映多媒体课件)本册教材前部分课文中介绍的旅游胜地张家界的奇峰怪石、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水上城市威尼斯、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利用直观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是哪里?(播放草塘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来快乐地游览“可爱的草塘”。
既然草塘是可爱的,那作者初到北大荒是一种什么感觉?(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腻”是什么意思?(板书:呆腻)
作者为什么会呆腻呢?(那是因为他不识草塘)(板书:不识草塘)
二、学习“风景优美”
1、小丽见了我呆腻了,决定领我去散散心。他们来到了草塘边上,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读5、6自然段,)
2、草塘有什么特点?(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草塘又大又美)(多媒体出示文字)
3、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大、绿。“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有层次的“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发亮”)
4、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作者喜爱吗?你能不能试着读出来?(学生试读)
5、指导朗读:○1“这么大,这么美”强调一下。○2作者用了一个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这时候那种喜悦地心情,要读得欢快。(欢笑着)○3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近处的……远一点的……再远的……”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应一句比一句读得慢。这样就能把草塘一望无际,茫茫的和蓝天相接的情景读了出来。而且把草塘的层次美也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言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2.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3.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所流露的情感。
2.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感官体验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二、课题解析,理清文章结构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l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1—8)+过渡节(9)+三味书屋(10—24)
三、初读课文,探讨问题
1.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为什么?
3.思考,小组讨论
4.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更喜欢百草园。因为文中说那是我的乐园,而其中的乐趣就是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冬天捕鸟来表现的。
四、品读“百草园”
1.轻声读第2节,圈画出你认为充分体现百草园乐趣的语句。
2.交流:l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重点写了四件趣事:
(1)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2)翻开断砖玩蜈蚣、斑蝥
(3)为了成仙,接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而弄坏了泥墙
(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l在这之前,还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略写了许多动植物(不必说…也不必说…)
3.从这些景物描写,作者重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那么冬季的百草园“乐”在何处?
4.集体回答:捕鸟
5.圈画出捕鸟时的动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读,一人则表演捕鸟的动作,然后互换。
6.教师物色两组上台表演,简单评价。
7.归纳百草园的特点:“景色优美,趣味繁多”的百草园五。
品读“三味书屋”
1.浏览这部分内容,思考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l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既然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然而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在三味书屋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分析。
3.交流:l因为先生执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厌的教学方法:不准发问、“读书!”灌输的是陈腐、晦涩难懂、不适合儿童的内容过的是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l而孩子们只能在乏味无奈中的消极抵抗: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等。l由此可见,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当然就不会喜欢。六。思考问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引导学生看注释1)l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对比,反映童年时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为成年或老年,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鲁迅46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七。布置作业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准备】
1、学生:
通过预习,掌握字词。通过思考,准备说童年趣事的素材。
2、教师:
准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童年生活的格言、歌曲或其他小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理解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歌曲“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2、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用屏幕打出鲁迅的画像与介绍)。
3、学习字词: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写字词,强调自学的能力。
(用屏幕投影)
a、给加粗的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略);
4、放录音听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可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圈点勾画出来品味揣摩。也可以用心轻声跟读课文,初步体味文中的情趣。
(指导听读:注意力集中,揣摩朗读语气,体味其中感情。)
听读后出示思考题:
a、从本文的题目来看,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b、听读后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起止句间的过渡段。
c、概述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来看,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
b、起止句:百草园部分从开始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从“出门向东……”到结尾;中间“我不知道……”一段是过渡段。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题,只要有所理解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学习研读“百草园”部分。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b、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2、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相互交流并合作补充:
最后由老师明确总结:百草园中不仅有春夏的美丽,还有惊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写了春夏的百草园是多彩艳丽的,声情并茂,动静有趣,色味俱佳,真正是一个儿童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让百草园平添了几多神秘色彩。冬天的百草园虽然无味,但雪地捕鸟却别有一道风景。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议论相结合,一个充满生机的儿童乐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请同学们齐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那么,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赏析。
三、作业
自由朗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三味书屋一部分的内容,品味语言,适当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的乐园──百草园。那么三味书屋究竟会怎样呢?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朗读过渡段落,体会其作用。
2、学生快速默读,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段,用简洁的话概述。
b、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可以帮助明确:
⑴ 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
⑵ 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⑶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对先生的了解可以有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不必统得太死。
4、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写法:
本文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大屏幕出示投影:
例:①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客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②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体验与反思,便罩住了。”
2、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b、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可以小组比赛,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说得好。)
四、作业
写一则童年趣事,或童年傻事。
要求:说真话,诉真情。600字左右。
《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草》教学设计 篇6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草》教学设计 篇7
【创意说明】
本设计用两个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三、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问题探究
1、铺垫性问题:
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
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 (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
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五、主题归纳
(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六、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特强,往往寥寥数笔,便使各物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我想,教学本文时,若能激发学生借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本设计采用“我给课文绘插图”的构想。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教师导引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
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介绍其中自创的.成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
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入画吗?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
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
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图片。
【创意说明】
本文最值得学的是简洁质朴而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后识记并学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会大有裨益。所以本设计定位在语言学用。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内容和语言特色
三、语言体味,学用
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自由地朗读。
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教师注意及时点拨。
你能仿照说一句话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文语言学用点:
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
摹形状物,惟妙惟肖的……
简笔勾勒,形象传神的……
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
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
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
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
四、下发本文语言欣赏材料,自读体会
【资料整合平台】
程树榛《追寻伟人的足迹》(作课堂联读材料,见《中国校园文学》2002年第3期,作者为著名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王得后《〈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上网搜索“鲁迅”,可查阅到“鲁迅纪念馆”“评读鲁迅”“鲁迅文集”“鲁迅全集”等诸多资料,进入“鲁迅纪念馆”可读到鲁迅的生平简介、大事年表、音容笑貌、回忆怀念、评论研究、相关报道、纪念场所、影音作品,还可点击“纪念场所”看到鲁迅绍兴故居等。
《草》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习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习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草》教学设计 篇9
一、设计理念 :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 、熟记 鲁迅的有关知识
2、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 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1)范读录音;
(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
(1)原名及籍贯
(2)地位
(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
(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 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 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的菜畦 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
——的桑葚 色彩 油蛉在这里—— 声音 ——的叫天子 形态
——的'石井拦 形状 蟋蟀在这里——
——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 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
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1 、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 、 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攒 ( ) —— 拗 ( )——
( ) —— ( )——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
(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
(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
(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 、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 、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 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 无限趣味 乐园:色彩 形状 声音 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 丰富 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 单调 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仿写:从——到——
教后记;本课第二段为教学重点,对于写作顺序掌握较好,个别同学善于动脑。通过本段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写作时应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草》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铜钱草的外形特征;
2、知道通钱财的画法,能用简单的工具画出漂亮的铜钱草;
3、体验自己绘画、创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
认识铜钱草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知道通钱财的画法,能用简单的工具画出漂亮的铜钱草
活动准备:水彩笔、滴管、水、宣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出示铜钱草:你们看这是什么呀?绿绿的叶子,像一把伞撑在花盆里,它有个好听的名字:铜钱草。
二、中间部分:
1、我们需要用到的材料有:水彩笔、滴管、水、宣纸。
2、首先,用深蓝色画出花盆,花盆上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波浪线、圆圈、三角、水滴等都可以)。
3、然后画出铜钱草的叶子:用三种深浅不一样的.绿色画出圆圈并上色(注意:画的时候要轻轻地,叶子与叶子之间不要离得太近)
4、再用滴管蘸水,均匀的滴在叶子上,利用宣纸吸水、散墨的特性将水彩笔的颜色晕染开。
5、最后画出铜钱草的根茎:一片叶子一根茎。(注意:线条不要画的太直,线条遇到叶子时要绕过去,不能直接从叶面上穿过。)
三、结束部分
把画好的铜钱草贴在一张纯色的背景上,这样可以使画面更立体。
活动延伸:
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再次画出铜钱草。
活动反思:
在画叶子的时候孩子用力太大使宣纸破洞了,下次在尝试用宣纸作画的时候要提醒他们轻轻的涂色。
《草》教学设计 篇11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特殊的电话号码(119、110、120)感兴趣,在活动中感知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乐意学习拨打特殊电话并正确描述情境,初步积累在紧急情景下报警求救保护生命的经验。
活动准备:
1、海报背景图三幅,正面分别写着110、119、120,背面贴有双面胶的卡片若干,活动记录表张。
2、自制课件,不一样的电话机、手机。
活动过程:
一、感知辨别
1、引出特殊的电话号码
师:最近,我们收集了许多不一样的电话机和手机。小朋友在介绍自我明白的'电话号码时发现,家里的电话号码有8位数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有11位数字。黄教师还明白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仅有3位数字,这三个号码是人们在碰到危险或紧急情景时使用的,你们明白是哪三个号码吗?(110、119、120)
小结:我们班有小朋友明白这三个电话号码。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是人们在危险或紧急情景下使用的,所以只用三个数字,这样记起来容易,拨起来也快。
2、配对游戏
课件中出示房子着火、打架、有人病重的三幅场景图与三个电话号码,请幼儿仔细观察每一幅图。
师: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着火了。/有人生病了。/马路上有人在打架。
师:发生这样的危险和紧急情景该拨打什么电话?房子着火了该打哪个电话
幼119。(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操作课件,将号码119与着火的房子相配。)
师.原先,发生了火灾要打火警电话119。那有人生病了该拨打哪个电话号码呢?
幼110。120。(根据幼儿回答操作课件,110与病人的图片配对失败,120配对成功!课件中响起欢呼声、)
师.这次对了。原先有人突然生病或受伤了要拨打急救电话120。那马路上有人打架要拨打哪个电话号码呢?
幼:110。(配对成功。)
师:对l如果有人打架,周围的人能够打报警电话110。
拉拉(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天线宝宝拉拉j.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明白为什么说这三个电话是特殊的电话号码吗?(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回答。)
幼.因为这三个号码是三个数字的。/因为这三个号码是人们在危险时用的。/因为这三个号码是在紧急情景下使用的。
师:哦,我也有一个理由,这三个电话号码在我们国家的每个地方都能够用,并且平时我们不能随意拨打这三个电话。拉拉,我们说得对吗
拉拉小朋友和黄教师都说对了,告诉你们,之所以说这三个电话特殊,还因为它们都是免费的。好了,此刻我们起跟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做个“谁不见了”的游戏吧(教师播放课件,先同时呈现三个号码.点击让其中一个突然消失,请幼儿说出消失的是哪个号码,目的是让幼儿进一步熟悉并记住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
拉拉、黄教师,你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那么你们会用这三个电话号码吗
二、模拟实践
1、学习拨打火警电话119师:拉拉问我们会用这三个号码吗?你们会吗让我们试试吧
师:(播放课件,幼儿园大门口的真实照片配flash的火焰,表示门房间着火了。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谁愿意来打电话
师:记得要像上次火灾逃生演习一样快,要不小火很快就会变成大火。(播放课件,出现电话的图像,请一个幼儿用真实的电话机边说边拔119。幼儿拨完后,课件里的电话铃响起,消防员出此刻画面中。)
《草》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畏”。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内容练习说话。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3、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畏”。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内容练习说话。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3、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实物)小朋友,你们知道这只精致的花盆里种的是什么植物吗?指名回答
2、老师写它的名字(学习“含”)
3 、叫叫它的名字,你能说说含羞草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吗?
4、师:含羞草的特征就是他的叶子能垂下合拢,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睁大眼睛来看看。(媒体播放含羞草叶子垂下收拢的录像)
5、师:含羞草的叶子之所以会垂下合拢,这里还藏着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0课,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因为含羞草,所以人们叫它,后来,,人们叫它。
(2)同桌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学习1—5节。
1、出示1—5节内容,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叫它得意草?
(1)指名说。
(2)板书:自我陶醉(学“陶”)、洋洋得意(近义词一自鸣得意)
(3)齐读句子:因为它经常自我陶醉,洋洋得意,所以,人们都叫它得意草。
2、引读2—5节。
3、理解,指导朗读2—5节。
(1)自由朗读,质疑问难。
(2)提问解疑,共同探讨。
(3)出示图片,想想哪种花的姿态是“婀娜多姿”?哪些花的颜色才能称作“淡雅”?哪种绿才能称为“翠绿” ?
(4)生交流
(5)这几个都是描写花颜色,姿态的词语,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描写花的词语,咱们边看图,边来读读。(出示一组图片图片上标明:昂首怒放含苞欲放……)
(6)(出示实物)你们看他的叶子颜色——(翠绿),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瞧,他的花姿态柔软而且美丽,像一位少女,课文中用了一个好词是——(婀娜多姿)。他认为自己的姿态是——最俊的。再看他的花的`颜色——(淡雅),是世界上——(看的)。
(7)指导朗读(读出得意的语气)
(8)学“翠”(什么东西颜色是翠绿的?)
“婀、娜”(开火车读词)
过渡:是呀,主人也觉得得意草太自鸣得意了,后来主人想了一个什么办
法,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自以为是呢?
四、学习6—9节。
(1)指名分节读6—9节。
思考:出示填空:(什么季节),得意草与( )相比。
小组交流并学习生字:碜、塘、菊、斑、斓、畏
(2)指名回答。
板书:月季花荷花菊花梅花
重点指导:碜(音:前鼻音,词读轻声。义:不体面。课文中是指谁怎么样)
色彩斑斓(读语可以说色彩斑斓的什么?)
畏(书空注意第七笔读词课文中谁“不畏严寒”)
(3)媒体出示(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的图片,并欣赏。
出示:春天来了,月季花( )。
夏天来了,荷花( )。
秋天来了,菊花千姿百态,有的( ),有的( ),有的( )。
秋天来了,菊花色彩斑斓,有( ),有( ),有( )。
冬天来了,梅花( )。
(4)选你喜欢的一种花,运用上面的句式进行介绍。
过渡:这些花美吗?一年四季,他们竞相开放,那得意草与他们相比会感到怎么样呢?
(5)补充填空:(什么季节),得意草与( )相比,觉得( )。
自读6—9小节,根据填空边读边想,同桌说说。
(6)指名回答。
板书:太寒碜没那样美丽雅致太不像样抬不起头
(7)小结:主人将得意草与这四种花相比,它渐渐认识到自己,它再也不自我陶醉,洋洋得意了。你能试着来读读这几节吗?
(8)指名读。(读出它越来越羞愧的心情)男女生比赛读,
5引读第10节。 ’
6男女生合作读11—12节。
7、小结:是呀,含羞草没有月季花那么——(体面),没有荷花那样——(美丽雅致),也没有菊花那么——(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更没有梅花那样——(不畏严寒),难怪它太惭愧。让我们再来读读得意草说的话。
学“惭”(读词语近义词——羞愧)板书:惭愧羞愧
8、齐读第13节。
四、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
2、指导书写“畏”。
3、积累词语。
描写花的词语:婀娜多姿、淡雅、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不畏严寒
描写草的词语:翠绿
六、写字
重点指导“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草》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讲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确凿zuò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相互缠绕在一起 攒cuán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豁huō, 此处状声
敛liǎn
脑髓su ǐ 陌mò 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
觅食mì,找食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ú
渊博yuān,学识深广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òu 厥土jué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绣像xiù
锡箔xī bó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布置作业
1. 生字生词在作业 本上抄写三遍。
2. 解词要再理解巩固。
3. 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舍百草园的感情。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 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同学朗读第2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回答:菜畦,石井栏。
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那么生动、美好呢?
学生回答。(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师板演)
投影或小黑板的板书设计 :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 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 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这两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 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得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 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 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2.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七。
3. 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园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
教学过程
1. 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2. 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
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 “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扁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下面两点说明,供教师参考,不一定给学生讲)
方正、质朴,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他的儿子洙邻做了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官,差人给他父亲送来银子,他当着来人大骂儿子是“畜生,不听话!”因为他反对清政府,不叫儿子做这个政府的官。他也很爱国,一生不买洋货,也不照像,认为那是洋玩意儿,他就是这样“方正”而不“圆通”。
博学:在清朝,一个私塾先生能够不查秘本、空手点完《四书》就算一位大学者了,而寿镜吾老先生教《四书》、《五经》是得心应手的事情,要求学生又严格,当然是闻名遐迩了。
(2)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 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及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味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 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 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 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因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 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3)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层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九。
2. 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附:有关注解
三味书屋名称的内涵: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字镜吾)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其中的“三味”之意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引自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句中的醯是醋,醢是用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书屋柱子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草》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会认“赋、岁、侵、荒”4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读准、读顺诗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音乐和图画感悟到诗中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青青的,绿绿的,软软的,香香的,要问是什么?羊儿最爱它。”
2、揭示谜底小草,问:小草,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你对它有什么了解?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草有关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板书课题)。
4、指名读、齐读生字“赋”。师简要解释“赋得”是诗的一种体裁。
5、从“古原草送别”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自由练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圈划生字,读准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⑴出示字卡,指名读,师正音。
⑵出示词语卡片“一岁、枯荣、荒城、离离、萋萋、烧不尽、侵古道、满别情”,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解释 “荒城”——是指荒凉、人烟稀少的城。
3、师:同学们的古诗都读得很准确、很通顺。刚才我们看到诗题里面写了“草”和“送别”两个方面的内容。现在咱们先来看看写草这一部分的几句诗。
三、品读古诗
(一)学习前四句诗,学生自由表达,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自由读一读1、2句诗。看看还有没有你不明白的地方?
2、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感悟 “离离”、“一岁”、“枯荣”。指名读、齐读1、2句诗。
3、学习3、4句诗,(师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烧不尽”是什么意思?
4、大火一烧,明明烧尽了,为什么诗人却说“野火烧不尽”呢?
(板书:烧不尽 ? )
5、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小草?引导学生读中品悟小草的顽强。
6、师:是啊,作者写古原上的草是多么的茂盛,多么的顽强啊!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四句诗,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象这样的画面。
(二)学习后四句诗,学生品悟想象,指导朗读
1、我们再来看看后面四句诗,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诗人在干什么?
2、(课件出示5、6句诗)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远芳”、“晴翠”,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3、(CAI:出示7、8句诗)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诗人在做什么?
预设:
生:送别朋友。
师:送别王孙,王孙在这里不是指姓王名孙的人,而是诗人贵族的朋友。
诗人是第一次送别朋友吗?每一次送走他的朋友时候是什么感觉呢?
生:不舍。
师:请你读读这两句。
生:读诗句。
师:现在的交通方便,通讯快捷。千里之外从武汉到河南只需个把小时,但在古时候却要几天几夜。一次别离再见的时候就是很久之后了,与朋友隔着千山万水,所以心里非常不舍。谁能读出这份不舍?
生:读诗句。
师:舍不得,万分不舍。来,带着你的这份情感再读这两句。
师:(看着另一个小朋友)我知道你一定也想读,来试试吧!
生:读诗句。
师:真是万分不舍啊!男生一起读这两句。
师:那么作者的这份依依不舍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来写的呢?(萋萋满别情)
萋萋是什么意思呢?
生:草木长得很茂盛的样子。
4、师:萋萋与离离意思一样的,都是写草繁茂的,我的.思念就像草一样多,从我这个地方到你那个地方,沿路都是我对你满满的思念,你离开了,我真是不舍啊!连繁茂的草儿也好像满怀离别之情。让我们一起吟诵“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和着笛音吟诵)
四、诵读古诗
1、再来读诗题。师配乐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古诗。
2、(CAI:去掉诗句,出示画面)教师随机指名吟诵诗句。
3、指多名学生上台配乐吟诵。
4、男女赛读。
5、师:瞧,不知不觉,大家都能背诵古诗了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吧,如果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就更好了(师生配乐齐诵)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1、在古时候,诗人写完一首诗后往往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着唱一唱这首古诗。(CAI:画面,歌词,伴奏)
2、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张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还可以将古诗唱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
【《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的教学设计01-03
草的教学设计优秀01-02
《草》教学设计三06-02
草的教学设计14篇02-19
草的教学设计(15篇)03-09
《草》教学设计14篇08-04
《草》教学设计(15篇)07-31
《草》教学设计(精选10篇)12-24
草的教学设计范文模板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