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内容】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进《永生的眼睛》,看看温迪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的三位亲人去世后捐赠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评析:课初,赵老师以获得器官捐献者写下的一首感谢诗导入新课,再配之教师深情的朗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和阅读期待。】
(二)品味永生,感受语言美、人性美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琳达的亲人有(板书):母亲、父亲、温迪
2、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琳达在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件事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汇报:由开始的强烈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主动捐赠女儿的眼角膜。
3、品读感悟作者的感情变化
(1)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悲痛,母亲的伟大
a、是什么让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14岁的琳达突然失去了妈妈,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态度是:生:强烈反对(板书),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学生找出句子,指读:“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
b、当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她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欲绝)这时又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你又会怎样?(气愤、发怒)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评价:孩子,我听出了你对母亲深深的爱!从父亲平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母亲。
过渡:失去亲人的痛苦使琳达难以接受器官捐赠,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
是谁改变了她的看法?(她的父亲和女儿温迪)
(2)感悟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a、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父亲说的话,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再与同桌交流。
b、当琳达冲着父亲哭喊时,父亲这样对她说:出示课件一:生齐读:
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指1——2名学生读句子,并谈体会。
教师引导:父亲认为这份礼物对谁是最珍贵的?这样的死有怎样的意义?
c、孩子们,你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布娃娃、小水枪、音乐盒、水彩笔等。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愿意(不愿意)
d、大家刚才谈到的都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可是我们身体的器官送给别人后,就再也买不到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他死后捐赠别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预设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e、这就是父亲的心愿,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预设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醒悟,这个词语是:振聋发聩
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
预设生:连耳聋的人都听得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评价:理解得非常透彻!带着你的理解自己再读读父亲的话。
f、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的影响?
生找出句子,师出示课件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g、像温迪一样是哪样呢?能有像温迪这样出色的女儿,盲童的父母能不感到自豪吗?“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谁为谁骄傲呢?
师描绘画面,生想象:孩子们请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那位接受捐赠角膜的盲童,冲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睁开眼睛,他看到了——生:五颜六色的花儿;看到了——生:明媚的阳光;看到了——生:梦中的亲人;看到了……
h、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幸福的憧憬,来一起读出这美妙的画卷:
生齐读课件二的句子。
i、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生回答,师总结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j、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那质朴的话语:出示课件三: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齐读。
k、多可敬的老人啊,此时你对这句话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课件出示句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生补充句子。
总结过渡:受父亲的影响,琳达的态度由当初的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去世后捐献了父亲的角膜,(板书:遵从)令琳达感动的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有谁?(温迪)
(3)感悟温迪的懂事与善良
a、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动作和语言的句子,边读边想,外公的心愿给温迪留下的是什么?(骄傲)
生找出句子: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b、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以母亲的什么感到骄傲?
c、女孩子们,一起来读出温迪的骄傲吧!师生配合读母女的对话。
d、在这一刻,作者才真正感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指黑板):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4)感悟作者的自豪与安慰
a、失去父亲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温迪,这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可她现在却能平静地对待这一切,琳达同样遵从了温迪的心愿,主动地捐献女儿的眼角膜。(板书:主动)
b、对于父亲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女儿;对于温迪来说这又是多么令人骄傲的母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夫妇收到了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出示课件四: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c、谁能声音响亮地读给他们听?师接读最后一段。
【评析: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三)课外拓展,抒写感悟
1、其实,像温迪这样慷慨的施主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三口,在全世界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事例,请看下面的资料:出示课件五:(配乐播放一组角膜捐赠事例的图片)
2、通过课下查找资料、作调查,你还知道哪些事例?生汇报
3、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话要对文中的某一个人物说,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个人物的插图旁边,让你心中最真挚的感情在笔尖流淌。
4、生写完后汇报。
【评析:课上到这儿,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舒缓的音乐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的情感,那一刻,从学生们那凝重、感动的眼神中,我们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涌动。我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最想传达给学生的东西———爱的传递。情到深处自然流,此时,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1、透过温迪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出示课件六)生读: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们的眼睛仍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此时,你对“永生的眼睛”又有了怎样的理解?“永生”的是什么?
(1)谈谈你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2)指名回答。
2、“永生的”是什么?
两个含义:捐献的器官“永生”;捐献的精神——“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生”。
【评析: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标题《永生的眼睛》突出了文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教师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文章题目,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升华了情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祝福这蓝色的星球,永远拥有绿色的和平,祝福这斑斓的世界,永远拥有最美的和声。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永生的眼睛。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捐献器官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全体敬礼!
【板书设计】
【总评】
本节课赵老师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品读感悟,朗读声中体会爱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读。“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骄傲!”“读出这位父亲的平静!”学生跟随着教师慢慢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受到感染和熏陶,既提高了阅读感悟能力,又落实了本单元“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达人间真情。”的训练重点。课堂上老师还注重朗读气氛的营造,采用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接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一位父亲伟大的爱。
二、创设情境,走进作者感受爱
在学文过程中,老师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精神。首先创设情景抓住主人公琳达对捐献器官的不理解,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然后抓住琳达态度的变化及原因,自然而然引出父亲的话,并以此作为重点句子进行感悟、交流、品析,最后老师进行情景创设,让孩子们闭目感受盲童世界的黑暗,并让孩子们想象,假如自己就是一位接受角膜捐献的盲童,重见光明后会看到什么,做些什么,帮助学生理解: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
三、对比理解,解读文本升华爱
文章有两处对比,教师紧紧抓住这两处矛盾,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感悟人物思想变化。教学中,重点抓住课文第5自然段父亲的话展开讨论,并结合2、3、4自然段进行教学,通过“我”和父亲听到医生要把母亲的眼角膜捐献给他人时的神态、语言对比,使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父辈的高大形象,对父亲产生敬意;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眼角膜捐赠的理解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温迪的善良可爱,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爱”这一主题得以升华。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角膜”、“捐献器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死后捐献器官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课前老师应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器官捐赠的资料,课堂上适时进行交流,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器官捐赠的必要性,又降低了学习难度,可谓是一箭双雕;其二,应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眼角膜移植的现状,唤起人们的爱心。真正做到立足课堂,辐射课外,既走进教材,更走出教材。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2-14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3-30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2-24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8-11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2-13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06-05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05-12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02-13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06-30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