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1
使学生形成整节课的知识体系
附录:
读图思考
图2.2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点拨
高一地理学习紧抓九个方面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七、抓“对比”找“异同”
八、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①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③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④垂直气温的计算。
⑤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⑥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⑦昼夜长短的计算。
⑧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⑨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九、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①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②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③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
3.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六、教学准备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给出大脑功能区分布图,以此启发学生理解功能区的概念,说明功能区的分布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读大脑功能区分布图,理解功能区及空间结构的概念
为教学目标1打下基础
过渡
提问:参照大脑功能区的含义,联系日常生活,北京是否有功能区?你能说出几个?
联系日常生活,说出北京的几个功能区
知识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功能区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介绍城市功能区
在学生说出或由教师启发得出的功能区中,重点介绍CBD、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介绍以小活动“我说你猜”的形式进行。
小活动:我说你猜
由教师描述某个功能区的特点,让学生判断教师描述的是哪个功能区。
学生判断正确后,以北京为例以图片的形式介绍该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参与小活动“我说你猜”,由老师描述的某个功能区的特征,判断这是哪个功能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3
一、课标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课标分解
1.运用地图判断城市形态的类型,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运用地图判断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分区的关系
3.运用地图分析不同功能区的类型、特点、区位
4.运用实例分析不同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深化环境影响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城市形态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属于了解部分;第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虽然也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但是与后面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联系密切,属于理解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重点,需要详细讲述“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影响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还要达到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合理性与否(城市布局合理性);还可以在其中以一两个例子介绍不同宗教文化会影响城市景观,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时的安排,介绍“工业城市”“科技城市”“文化城市”三类特色城市文明。
四、教学策略
资料图片分析,案例分析,问题讨论
五、教学过程
1.引入:第一章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迁移,其中有部分人口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使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城市化。从第二章开始,我们一起来认识城市与城市化。
2.讨论:城市具有什么特点?
A.人口密集
B.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很多
C.有绿化、文化、交通等配套设施
城市:具有一定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和第三产业高度集中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3.过渡:每个城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的形态
4.读图分析
投影四幅《城市形态图》,分析城市形态的特点(第一二幅图是团块状,第三幅是条带状,第四幅是组团式)
投影四幅《城市形态图》,分析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地形、河流、交通、规划)
4.过渡:城市除了有一定的轮廓形状外,内部还有明显的功能区。例如:广州北京路、上下九路是很明显的商业区,至于黄埔区就是很明显的工业区。他们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呢?下面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投影上图,讨论:上海浦东新区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公建用地)
老师评点:不同的城市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也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有4类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即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当土地利用类型确定下来后,就会吸引分散的人流在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地域上集聚,并逐渐形成规模,产生聚集效应,不同的功能区就逐渐形成。
5.投影课本图2.2《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讨论:
A.分别给北京不同功能区取名字(文化和高科技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根据北京地图,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特点怎样?为什么这样分布呢?
老师点评:城市功能分区的实质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
第二课时
1.复习,投影下图
讨论:CBD与比普通的商业区相比,有什么区别?
一是城市最为繁忙的地方;二是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三是建筑物高大稠密,土地利用率高;四是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五是一般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提高: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分析北京CBD的区位因素。
北京CBD的范围确定为朝阳区内西起东大桥路、东至西大望路,南起通惠河、北至朝阳路之间约3.99平方公里的区域。(包括SOHO 现代城-国贸-贵友大厦-赛特中心-恒基中心-东方广场-天安门-西单,建外SOHO等)查找北京有关地图,分析北京CBD的'区位因素。
老师点评:交通十分便利。东南西北、地下水上,皆四通八达。地铁网串起黄金锁链:有地下长安街之称的复八线地铁在现代城设有出口。地面交通网纵横天下:西面有东三环,东面是东四环,北面有建国路。南面是滨河快速路,它连接起东四环、东三环、东二环,再与前门大街贯通。南临通惠河。
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拥有大量消费人群。
2.新课引入:在不同地城市中,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有所不同,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呢?请同学讨论一下,并试着以实例说明。
A.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决定现状,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例如:上海市现代CBD就是由旧中心商务区的外滩与浦东开发后新建成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共同组成的
B.社会因素
知名度,例如:维也纳音乐城市,巴黎香水城市,米兰服装城市,九寨沟旅游城市,大庆工业城市
收入高低,例如:高收入住高级住宅区,低收入住低级住宅区
种族与宗教团体,例如:美国唐人街,麦加
C.经济因素(最重要)
3.教师点评: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可以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对于每一块土地来说,究竟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什么因素?(取决于付租的高低)
4.投影下图
从上图,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从图中可以看出:受位置和通达度的影响,距市中心越近的地方,地价越高;通达度越好的地方,地价越高,反之越低。受付租能力的影响,商业付租能力最强,所以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获得更多的服务人口,占领更大的市场。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次之,所以分布在地价适中的地带。工业占地面积大,分布在租价最低,但通达度较好的地方。
5.提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判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呢?下面我们以练习进行总结。
方案一不合理在于: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区包围,导致居住环境难改善,条件差;职工上下班交通拥挤;居住地四周被工业地包围,工业产生三废会受季风影响,对居住用地造成污染
方案二合理在于:分散居住用地,降低居住密度,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较好;可以减缓交通压力
小结: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应该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1.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应该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2.排放废水的工厂应该布置在河流的下游地带远郊
3.排放废气的工厂应该布置在与盛行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或者最大风频的下风处
提高:对于方案二,有何修改意见?
方案二可以在外围居民地与工业区之间建立卫生防护带,减少污染;排放废气的工厂应该布置在与盛行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排放废水的工厂应该布置在河流的下游地带远郊。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4
一、课标要求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写来看,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人教版是从城市的外部形态引入,进而对因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功能区,并对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特点加以分析,并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加以重点讲述,并附带分析了其他影响因素,最后,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城市结构的变化。北师大版以探索的形式引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因素,再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功能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的特点,并重点从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山东版是在城市化、城市区位和体系后,再安排城市空间结构的。本教材首先是以北京城市功能分区及原因引入,进而对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特点加以简单分析,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重点是从历史、经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加以分析。
三套教材的共性和差异:都分别对几个功能区特点加以了阐述,但详略程度有区别;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里,都涉及到经济、历史、社会、行政因素,但侧重点不同,人教版以经济因素为重点加以分析,顺带其他因素,而山东和北师大版则几个因素都具体分析。
各版教材对比分析后的理解:对于功能区的特点,可以重点落实到对城市最普遍的三种功能区(住宅、商业、工业区)加以分析,对于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应该是最主要和最经常性的影响因素,在课堂上,应该是重点,同时,因为每个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而,对其他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总结起来,一个城市其空间结构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以抓住主要矛盾和全面的观点相结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
三、教学达成的目标
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
2.运用地图,说出某一城市具有的功能区及其分布特点
3.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主要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例进行分析,结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策略
从人教版的编排上看,首先是安排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分布特点,然后具体对几种功能区特点和分布加以阐述,再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最后以动态的观点分析城市的发展变化。在教学中,把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相结合,再依据影响功能区分布的因素分析功能区的特点。即先引出城市的功能区,接着分析这些功能区分布是否有规律,受哪些因素影响?再分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各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最后以动态观点来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以学生在广州市生活的经历,引出本章的内容
课件投影:广州城市特色图片
课件展示:第三章:城市与城市化
[提出疑问]:在中国地图上看广州,与在广州市的旅游地图上看广州,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不同比例尺上看到的城市是不同的,在旅游地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广州市的街道名称、房屋等等事物,说明广州市是占据一定空间的,并具有一定形态的,这就是广州的城市形态。
[提出疑问]:(引出不同的城市形态与形成原因)世界上包括我国现在发展了很多城市,城市的形态也各具特色,那么,有哪些具体的城市形态?其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展示地图]:
[提出问题]:1.上面几个城市分别呈什么形态?
2.你认为哪个城市最有可能在平原上发展起来?为什么?其他两个城市的形态形成又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3.你认为这三种城市形态在交通、环境和市政建设方面分别有什么利弊?(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分别呈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第一个城市最有可能在平原上发展起来,其他两个城市分别受河谷、河流、丘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城市的形态形成与地理环境中的地形的影响关系密切。从利弊角度分析,第一种城市交通便利,市政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易受到污染;第二、三种城市交通联系压力较大,市政建设费用相对较高,但城市更易于接近自然。
[引导过渡]:(分析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上面我们知道了城市是具有一定形态,占据一定范围的,在一个城市内部,土地可以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城市土地可以用来建住宅的房子、建设工厂、建造店铺、建设道路……等等。(板书)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等等。
[过渡总结]:在城市中,土地的利用方式是不同的。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是相同的。比如如果要你开店铺,你会在城市里选择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
举例商业用地:交通较好、客流较多的地方容易用于商业活动→店铺多→吸引更多顾客→吸引更多店铺和服务行业→服务范围增大,顾客增多→商业活动的规模增大→集聚效应→形成专门用于进行商品交换功能的区域:商业区。
[总结过渡]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区在城市里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城市一般有哪些功能区?
[展示地图]:
问题:1.上面三幅图中所示的是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请说出画圈的区域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
2.在这些功能区之间中,是否有明显的界线?试举例验证你的答案。(学生看图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区域分别具有商业活动、住宅、工业活动的功能,因此分别形成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各功能区没有明显的界线,如北京路、上下九主要是商业区,但其中有住宅区。因此,某一种功能区以该种活动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但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占的比率较低。
[过渡]:各功能区没有明确的界线,那么,各功能区在一个城市里的分布,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
[展示地图]:
问题:如果在所画的圆圈的范围建设工厂是否可行?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不可行,在这些地方建工厂,除了带来环境影响外,还受到经济条件如地租条件的制约。
[展示地图]:分析影响地价高低的因素。
问题:你认为导致图中圆圈所示的区域地租昂贵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在广州市中心,又有便利的交通联系这些地区,使得全市的人口可以方便地在这些地区集散。
板书:
[展示图片]:分析地租水平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加上交通的影响曲线变化。
问题:如果要正确地表示出地租水平与市中心距离,你会选择哪条曲线?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教师总结]:应该选择曲线d,首先是地租水平随着离市中心越远,地租会明显下降,但由于受到交通的影响,在某些地区出现波动,即在某些离市中心较远,但交通便捷的地区,地租要比某些离市中心较近,但交通通达度较差的地区高。
[引导过渡]:假设现在北京路有块空地,政府对社会进行招标,现有一个农民想来这里种地,一个商人想来这里开间大商场,一个企业家想来这里盖房子办水泥厂,你觉得谁最可能得到这块土地的使用权?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块土地究竟给谁用,关键是看谁能够支付足够多的地租。哪种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呢?
[展示地图]:分析各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与受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
问题:1.图中哪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受离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哪种影响最小?
2.如果只考虑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
[教师总结]:商业活动付租能力受离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工业影响最小。O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最可能成为商业区,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因此最可能成为住宅区,B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因而最可能成为工业区。考虑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如以O为圆心作同心圆,向外依次应该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下图)。
[引入过渡]:上面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只是考虑到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仅仅受到地租的影响吗?下节课我们分析各种功能区的特点中再来看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来考虑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依据这种情况,由城市中心向外依次应该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这些功能区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地图]:
问题:1.根据商业的付租能力情况,结合广州市商业网点,你认为商业区一般应该分布在城市的哪些位置?
2.根据商业区地租的情况,结合广州市情况,你认为商业区的建筑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3.请你根据北京路商业街的情况,你认为商业区人口数量在昼夜有什么变化?
4.天河中心区除了进行商业活动外,还有什么功能?(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处,其建筑一般高大密集,并且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当商业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如金融、贸易、展览、旅游机构、娱乐设施也集中到商业区,从而在大城市就出现了中心商务区,天河中心区就可以算做广州的中心商务区。
[展示图片]:引出影响城市内部功能结构还受到历史、行政因素的影响。
问题:北京路的建筑除了广百、新大新等比较高大外,其他的多数建筑有什么特点?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北京路的建筑主要受到历史因素影响,历史上就是商业中心,其建筑一直沿用至今。骑楼是岭南的特色建筑,而广州市为了保护这种特色,并没有适应商业的需求,刻意拆迁这些建筑,因此,还受到行政因素的干预。
[展示材料]:分析工业区的分布趋势、分布特点。
材料:广州硫酸厂原来位于广州老城区之一的海珠区,处在城市主干道新港西路和东晓路交汇处。附近有中山大学、市97中学、广医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以及众多的住宅区,经过多方的努力,该厂终于得以搬迁,并在原厂址建起了高级住宅区。
展示图片:
问题:你认为广州硫酸厂搬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随着广州城市的拓展,你认为原先在广州市区的工业很有可能向城市的哪些地方搬迁?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广州硫酸厂的搬迁可能是地价上涨使得工厂难以负担,但很重要的原因是硫酸厂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使得其外迁。从城市发展来看,由于地价的上涨,工业污染的加剧,使得工业有向城市外缘迁移的趋向。
[引导过渡]:工业区往城市的外缘迁移,一般安排在城市外缘哪些地方比较合适呢?
[展示图片]:
问题:我们在学工期间参观过了广州石油化工总厂,你认为广州石化以及附近的广州钢管厂,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珠江冶炼厂等等厂家安排在黄埔区,有什么优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工厂安排在这里,一方面考虑到环境问题和地价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交通十分便捷,有广园快速与广深高速相连,有铁路线通过,可以直接和黄埔港相连。因此,工业区一般安排在交通(公路、水陆、铁路、空运)便捷的城市外缘地带。
[引入过渡]: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和周围,往往分布着住宅区。请说出你们居住的.住宅区的分布位置,说说他们有什么分布特点?(学生举例回答)
[教师总结]:对很多城市来讲,城市的住宅功能比较普遍。住宅所占的比例较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
[投影图片]:区分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差异
问题:1.从交通、环境、服务设施、建筑密度等方面比较图中两种住宅区的区别。
2.请你举出广州是否有这种分异的住宅,并请你分析导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教师总结]:高级住宅区一般具有交通发达、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等特点,而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老城区,或在工业区附近,二者在方向上有背向发展的趋势。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收入的差异导致,即是经济因素产生的这种社会结果。
[展示图片]:引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问题:图中圆圈描出的区域,是广州市海珠区原来的工业发展集中区,工业大道的名称就来源于此。现在,工业大道还名符其实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发展,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出现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工业也随之外迁。工业大道由原来的工业密集区到了现在主要是住宅区为主的转变,说明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本课总结]:
课后练习:请以广州市为例,分组收集资料,说明其空间内部结构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课后反思:
经过实施,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收获和问题:
1.对于课标的把握,还是要对几套教材进行对比,得出相同点和差异性,对各套教材如何体现课标也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课标的要求。
2.教学中可以依据课标,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整合,以利于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充实课堂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加以了调整和重新整合,从内容衔接和学生接受的角度看,对于课堂的教学更具有可行性。
3.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案例,更好地发挥各种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课因为涉及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内容,而学生正好是生活在广州这样一个典型城市里,对于城市的很多知识内容虽没有系统的了解,但却对广州城市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本教学内容突出从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入手,用现实的广州案例,加以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首先,学生对教学中安排的广州现实材料有非常大的兴趣,对于就广州现状城市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强的探讨欲望,因此,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氛围非常好。
其次,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问题,用生活中和身边的例子加以论证,其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相关的内容。因此,本节的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
在教学中,感受到要找到合适而有说服力的案例和材料,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教师不乏有很多好的想法和教学设计思路,但要转化成生动的教学资源,能很好地把想法转化成实际教学中去,往往因为恰当的资源的缺乏而倍感困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l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l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l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l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二、教学分析
l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动力
l背景:学生具备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和思维,也具备了人文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人口的知识和思维,并且在成长过程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具备了一些对城市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述:上一章,我们学习并了解了《人口的变化》
明确了人口和人口变化的问题
提出问题:
人口在地表空间的集聚形式是什么?
聚落有哪两类主要形式?
人类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多年生产生活之后人类最重要的反思是什么?
人类反思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点题: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城市!
回忆上一章的内容
紧跟老师思路:
聚落
城市与农村
生产生活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形成与强化: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翻开课本18页,准备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本环节预定目标:
n 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第二环节:认识城市的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问题:什么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问题转换: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认识城市的过程
哲学说明:“认识事物”是有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的!
比如:我们要认识一个人
整体:五大三粗、小巧玲珑
局部:头部、手、脚、……
整体:局部的分分布和组合(身材匀称或身材不平衡)
明确:“认识事物”是有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之一
整体-局部-整体
课堂的第一思考
思考转换
关注身边的哲学!
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
本环节预定目标:
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第三环节:认识城市的整体(大体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城市的整体主要用“城市形态”来表示,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所占据的一定空间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轮廓形状
强调:地理事物的差异性
不同的城市其城市形态会一样吗?
提出工作:读图2.1,了解几个不同城市的城市形态,并进行类型归纳
提出问题: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态不同,使什么原因影响气城市形态的形成?
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响的河流和交通线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形成!
实战:以广州市为例子说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发展变化的,要分析一个城市的'城市形态,就必须把城市放在其历史的主线上)
画简图说明分析
? 明确一个问题:每个城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特定的形态,并且形态是固定不变的?
明确城市“整体”与“城市形态”的对象对等转换
明确“城市形态”的概念
带着思考研读图2.1
团块状
条带放射状
组团状
分析并出思考结果!──地形
平原地区:团块状
河流谷地与交通干线:条带状
河流分割与规划:组团状
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
团块状──组团状──团块状──卫星城
探讨自己最为熟悉的广州市的城市形态
判断并明确!
本环节预定目标:
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环节:认识城市的局部(具体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强调:认识从整体阶段进入局部阶段
说明:城市的局部,主要是指城市的各种功能区,是城市土地不同的利用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
提出工作:读图2.2分析判断地图所示的地区属于何种功能区?
实战:分析广州的各种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明确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哪些功能区是必不可少的?
任务转承说明: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功能区和形成原因,现在:
思考:一个思考 + 一个问题
结论:城市的功能区是城市土地在不同方式利用的过程中在集聚效应下形成的!
提出几个要明确的问题……
明确“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从感性印象到系统了解
学生读图分析判断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03-18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稿11-02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反思09-21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09-21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09-27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说课稿11-02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04-12
城市的明眸教学设计02-08
城市之肺教学设计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