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2 12:16:26 飞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通用17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在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

  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剪刀和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连体正方形纸片。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活动2 观察特例→发现新知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活动3 深入探究→交流归纳 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4 拼图验证→加深理解 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

  活动5 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活动6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 回顾、反思、交流。

  活动7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巩固、发展提高。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填空(记作1.1.1 A);

  第二张:问题串(记作1.1.1 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1.1.1 C)。

  五、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1.1.1 A)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来说,判断它们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对于直角三角形呢?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的图形创造、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体会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感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复兴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证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拼图证明勾股定理

  三、学具准备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方格纸、固体胶

  四、教学过程

  (一) 趣味涂鸦,引入情景

  教师:很多同学都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今天想请大家帮老师完成一幅涂鸦,你能按要求完成吗?

  (1)在边长为1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2)再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向三角形外作3个正方形。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画法,最后班级展示。

  (二)小组探究,大胆猜想

  教师:观察自己所涂鸦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请求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再说说这些面积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图中所画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请根据面积之间的关系写出边长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与小组成员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b,c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方法提炼:这种利用面积相等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等量关系的方法叫做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究结果,并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班级展示。

  (三)趣味拼图,验证猜想

  教师:请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1、你能拼出哪些图形?能拼出正方形和直角梯形吗?

  2、能否就你拼出的图形利用面积法说明a2+b2=c2的合理性?如果可以,请写下自己的推理过程。

  学生活动:独立拼图,并思考如何利用图形写出相应的证明过程,再在组内交流算法,最后在班级展示。

  (四)课堂训练 巩固提升

  教师:请完成下列问题,并上台进行展示。

  在Rt△ABC中,∠C=90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6,b=8.求c.

  已知c=25,b=15.求a .

  已知c=9,a=3.求b.(结果保留根号)

  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问题,再组内交流解题心得,最后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帮助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教师:说说自己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运用等方向进行总结。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5

  课题:

  勾股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二)学习新课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两直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大家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问题二是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情形,判断这时外围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三)巩固练习

  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情境问题。

  (四)小结

  1、背景知识介绍

  ①《周髀算径》中,西周的商高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他的独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写方程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18.1中的1、2、3题。板书设计: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进行分析和欣赏。理解数

  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感悟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通过拼图活动,尝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计算推理、动手操作等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难点: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拼图,探求验证勾股定理的新方法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动手实践能力也比较强,在班级上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班风,估计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自主探索归纳勾股定理。

  四、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介绍勾股世界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首先发现了勾股定理,因此在国外人们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了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1955年希腊曾经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

  (二)讲解新课

  1、探索活动一:

  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

  (1)观察图1

  正方形A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B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C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3)请将上述结果填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关系吗?

  A的面积

  (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图1

  9

  9

  18

  图2

  4

  4

  8

  2、探索活动二:

  (1)观察图3,图4

  并填写下表:

  A的面积

  (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图3

  16

  9

  25

  图4

  4

  9

  13

  你是怎样得到上面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2)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3、议一议(合作交流,验证发现)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

  ,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我们怎么证明这个定理呢?

  教师指导第一种证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第二种证明方法。

  可得:

  想一想:大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表示?

  想一想:这四个直角三角形还能怎样拼?

  可得:

  4、例题分析

  如图,一根电线杆在离地面5米处断裂,电线杆顶部落在离电线杆底部12米处,电线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解:∵,

  ∴在中,

  ,根据勾股定理,

  ∴电线杆折断之前的高度=BC+AB=5米+13米=18米

  (三)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从边的角度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又一个特征.人类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驴桥定理”等等

  .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

  五、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做一做

  勾股定理

  议一议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a2+b2=c2)

  六、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实验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还没有普及与推广,实际上,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归纳证明等活动,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也让学生感觉数学是可以动手做实验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欲高的特点,在充裕的时间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归纳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让实验走进了数学课堂,真正体现了实验的巨大作用。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应用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关系及二者真假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得出猜想、推理证明的过程,提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几何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勾股定理,分清其题设和结论。

  提问学生画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可用尺类工具),然后要求不能用绳子以外的工具。

  出示古埃及人利用等长的3、4、5个绳结间距画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以其中蕴含何道理为切入点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请学生思考3,4,5之间的关系,结合勾股定理的学习经验明确

  出示数据2.5cm,6cm,6.5cm,请学生计算验证数据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并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将三边换成其他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的数据,如4cm,7.5cm,8.5cm,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9

  教学 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 重点:

  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 难点:

  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 工具:

  投影仪

  教学 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 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 通分 .

  注意:通分保证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 最简公分母 .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xx ,xx,xx 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xx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xx。通分如下: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

  (1)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 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 2 b 2 c 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

  (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0

  教学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时间

  (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 学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

  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底端也滑动 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 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 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 。

  二、新课讲授

  问题一 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问题二 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

  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 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

  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

  ②因为梯子顶端 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

  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例题教学

  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是(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3、如图,一块草坪的形状为四边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四、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 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 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1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

  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2

  【学习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的运用.

  【学习重点】

  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

  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一: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

  1.3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圆的周长是18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思考:

  1.利用学具,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线路,你认为

  这样的线路有几条?可分为几类?

  2.将右图的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B点在什么位置?从

  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是如何画的?

  1.3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你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画出图形,写出解答过程。

  4.你是如何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

  小结:

  你是如何解决圆柱体侧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的?

  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如何判断两线垂直?

  1.31.31.3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底边AB,

  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参看P13页雕塑图1-13)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1.31.3(2)李叔叔量得AD的长是30cm,AB的长是40cm,

  BD长是50cm.AD边垂直于AB边吗?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小结:通过本道例题的探索,判断两线垂直,你学会了什么方法?

  探究点三:利用勾股定理的方程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图1-14是一个滑梯示意图,若将滑道AC水平放置,则刚好与AB一样长.已知滑梯的高度CE=3m,CD=1m,试求滑道AC的长.

  1.3

  思考:

  1.求滑道AC的长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什么数学问题?

  2.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写出解答过程。

  小结:

  方程思想是勾股定理中的重要思想,勾股定理反应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是构建方程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三.新知应用

  1.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1.3

  2.如图,在水池的正中央有一根芦苇,池底长10尺,它高出水而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这根芦苇的长度是()

  1.3

  五.作业布置:习题1.41,3,4题

  【反思】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3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

  ②垂直、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4

  [教学分析]

  勾股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三条边数量关系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正是这章书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探索、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应用。

  本节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发展几何思维。

  2、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简单的合情推理与数学说理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入两段中西关于勾股定理的史料,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经历小组协作与讨论,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并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对勾股定理进行探索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重点与难点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熟练运用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一情景

  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为引,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为勾股定理的出现埋下伏笔。

  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2、教师展示图片并介绍第二情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二、师生协作,探究问题

  1、现在请你也动手数一下格子,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三、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解释: 由于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把它叫做勾股定理。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的证法(图2)

  第一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直角三角形围在外面形成的。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加上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外围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第二种方法:边长为 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 、 ,斜边为 的

  角三角形拼接形成的(虚线表示),不过中间缺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小洞”。

  因为边长为 的正方形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小洞”的面积,所以可以列出等式 ,化简得 。

  这种证明方法很简明,很直观,它表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钻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应用举例,拓展训练,巩固反馈。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

  例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六、归纳总结1、内容总结:探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利于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方法归纳:数方格看图找关系,利用面积不变的方法。用直角三角形三边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归纳注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正方形面积,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

  七、讨论交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他们模糊不清的概念,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通过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豁然开朗,为后面勾股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

  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大家很快就通过数格子发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吗?跟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课后在反思天地中都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 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 学习.

  教学重点

  了结勾股定理的由,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3分钟,学生观察、欣赏)

  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

  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

  的图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 题)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15分钟,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

  内容:(1)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观察:

  (2)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 方形的面 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2.探究 活动二:

  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 的面积

  (单位面积)B的面积

  (单位面积)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左图

  右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

  结论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3.议一议:

  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 、 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gou-gu theorem):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 ,斜边长为 ,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

  第三环节: 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内容:

  例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

  地面10m处折断倒下,

  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第四环节:巩 固练习(10分钟,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1、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 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第五环节:堂小结(3分钟,师生对答,共同总结)

  内容:教师提问:

  1、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知识: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

  2、方法:

  ① 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② 面积法;

  ③ “割、补、拼、接”法.

  3、思想:

  ① 特殊—一般—特殊;

  ② 数形结合思想.

  第六 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内容:

  作业:

  1、教科书习题1.1;

  2、《读一读》——勾股世界;

  3、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

  要求:A组(学优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板书设计:见电子屏幕

  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数学思考

  1.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解决问题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四、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二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孕新,引入课题

  问题:

  (1)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① a=3,b=4

  ② a=2.5,b=6

  ③ a=4,b=7.5

  (3) 分别以上述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动手实践,检验推测

  1.把准备好的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绳子,按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摆放成一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实践性预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并帮助指导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古埃及和我国古代大禹治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

  2.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平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三探索归纳,证明猜想

  问题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与以3 cm4 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

  满足

  ,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3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尝试运用,熟悉定理

  问题

  1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2)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特别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能否熟练地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类比模仿,巩固新知

  1.练习:练习题13.

  2.思考:习题18.2第5题.

  部分学生演板,剩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结梳理,内化新知

  六、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作业:

  (1)必做题:习题18.2第1题(2)(4)和第3题;

  (2)选做题:习题18.2第46题.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7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

  ②垂直、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07-25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04-30

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06-0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10篇05-28

《勾股定理》的课堂教学设计06-03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通用13篇)07-27

勾股定理逆定理教学设计通用12-13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精选14篇)08-31

勾股定理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1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