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6 10:00: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必修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必修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必修课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分析诗歌意境特点。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卞之琳的诗歌继承了传统诗歌中含蓄的特点,即重视“未言之意”“不尽之言于言外”。在阅读中,可借此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和诗人另一首《古镇的梦》作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诗人创作的特点。对诗人意象的撷取、意境的创造特点有一个认识。

  〔难点、重点分析〕

  一、意象特点的分析。

  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寂寞”“寂寥”的内涵。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这两首诗。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

  引导题:

  《寂寞》

  1敝魅斯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敝魅斯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3敝魅斯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死亡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

  (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古镇的梦》

  1惫耪虻淖匀换肪场⑸缁峄肪呈窃跹的?

  2惫耪蛏厦挥谐鱿值娜耍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有何特点?

  (以上问题,言之成理即可,主要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三、比较《寂寞》《古镇的梦》这两首诗意境各有何特点。

  (一)分析意象特点

  1薄都拍》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薄懊巍敝甘裁矗咳绾卫斫狻白鲎琶嗡频摹毕棺印⒏夫“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

  3薄豆耪虻拿巍贩锤辞康飨棺印⒏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表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

  1毙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敝。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浸沉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痛的悲剧情感。

  3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人家门关得严密?(答案可以见仁见智)或许不得而知,也许这正是此诗的妙处吧。

  (二)分析意境特点

  1笔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

  2比绻用《古镇的梦》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首诗意境的特点,你认为哪一个词最合适?说说理由。

  讨论交流:

  1币皇装诵械氖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

  2薄凹帕取薄J人巧妙地利用瞎子的算命锣与更夫的梆子这两种声音的传导,来营造悲剧艺术的.氛围:古镇上,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一样的寂寥,一样的清冷,一样的凄凉。这两种特有的声音,使人会产生一种空灵、寂寞之感。在这空灵、寂寞中生存着的中国平民百姓是多么的贫瘠、封闭、愚昧、空虚。 诗的第四节中一个特写,一个病儿的母亲的话:“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更加重了古镇的悲剧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人们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不知生活在梦中,还是梦在生活中。这些正是“寂寥”所在。

  四、比较两首诗艺术手法上的相同处。

  1痹跹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2薄安欢系氖乔畔铝魉的声音”有何用意?

  3薄豆耪虻拿巍防镄吹健鞍滋焓撬忝锣,夜里是梆子”。《寂寞》中写“小孩子”到成年到死亡。结合主题,谈谈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讨论交流:

  1薄叭缃袼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2薄安欢系氖乔畔铝魉的声音。”封闭的沉寂的古镇中这一句更能让人感觉到古镇的“寂寥”,这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手法。

  3薄鞍滋焓撬忝锣,夜里是梆子”高度概括了白天黑夜一样“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表现古镇中的人寂寥、封闭、愚昧的特点。《寂寞》诗中也同样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主人公一生的寂寞。

  五、小结。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高一必修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范晔及《后汉书》。

  (2)梳理掌握文言知识及相关文体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人物传记写人叙事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采用质疑导读法,让学生在自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伟大科学家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导读法、联系旧知归纳法。

  教学计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疑难词句的处理。

  2、探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文章重点记叙了张衡的科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二年级就学过一篇文章《数星星的孩子》,可见主人公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范晔《后汉书》中的《张衡传》一文,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位被郭沫若称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的汉代科学家张衡。

  二、学案导学:(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先学后教,当堂消化。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依照导学学案预习。)

  1、知人物:作家及张衡简介(见注解①及教参142页《张衡的生平及成就》。)

  2、识常识:文体常识:人物传记,包括传记特点及种类等。

  3、课前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⑴三辅、太学、五经、六艺。

  ⑵管职升降与人才选拔:孝廉、公府、公车、举、辟、召、征、郎中、太史令、拜、迁、转、出、视事、乞骸骨等。

  4、正读音:

  请大家认真听课文录音朗读,将生字词注音注在原文上。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断句。

  提示学生读全文,注意属、璇、罔、蟾蜍等字的读音。

  5、释词义:

  ⑴重点词、疑难词,依据书下注释理解词义,进而理解句子含义。

  ⑵通假字:

  ①员径八尺(员通“圆”)

  ②形似酒尊(尊通樽)

  ③一时收禽(禽通擒,擒拿)

  ⑶古今异义词

  ①举孝廉不行。(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今义:不能走路。)

  ②衡下车(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指从车上下来。)

  ⑷活用词: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⑸多义词: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证据)

  ③兵未战先见拜征(预兆)④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举:①举欣欣然而告之(全,都。)②举孝廉不行(被举荐)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介词,拿,用)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

  ⑤何不作以上,莫令事不举(成功)

  观:①因入京师,观太学(游学)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③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建筑物的一种)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看见)

  ⑤无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看)

  施:①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设置)②靡计不施,迄无济(施用施行)

  致:①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用)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③闲情逸致(情致,情趣)

  6、知句式:

  ⑴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

  ⑵被动句

  举孝廉不行(他被举荐为孝廉不去应荐)

  连辟公府不就(他多次被公府征召也不去就职。)

  ⑶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⑷状语后置句

  验之以事

  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⑸省略句

  (张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讽议(于)左右

  果地震(于)陇西

  三、问题设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采用明段意分段法,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明确:⑴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第一部分(第1段)记叙张衡的学业、品德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第三部分(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

  ⑵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2、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1)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3忧国忧民,作《二京赋》,收拿奸党。

  (2)其“才”高于世表现在○1善属文○2善机巧○3善数学○4善政事。

  3、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让学生联系文章原句多角度探究问题原因。教师巧妙运用质疑导读法,鼓励学生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逐步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联系文句自己组织答案。)

  师问(1)张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在文章第一段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说明其中原因。

  生答:张衡“少善属文”。

  游三辅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因———————————果

  联系上下句道出各种原因

  概括: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原因之一)

  教师顺势引导启发:(2)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

  生:“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不慌不忙,镇静,淡泊宁静。

  译文注释为: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

  启发(3)有哪些句子为“从容淡静”作了注解?

  生:“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

  概括:谦逊持重,鄙视名利。(原因之二)

  生:“精思博会,十年乃成”“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言甚详明”。

  概括:执着专一,治学严谨。(原因之三)

  4、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给“员、尊、饰、形、首、隐、际、所在”等词作注,要求学生参照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翻译,同学以个人思考为主,然后讨论交流共性的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本小节不足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概括要点。(学生讨论逐句概括)

  同样分解成两个小问题:

  ⑴该段的语言有记叙有说明,分别指出。

  生:从“阳嘉元年”到“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是说明性语言,以下为记叙性语言。

  ⑵具体说出本文说明文字的说明顺序。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了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1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2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装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3仪器的机关内外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4功能和作用。○5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个新仪器的认识过程。○6交代仪器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小段文字像一篇小型说明文,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5、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写了那两件事?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赋》的由来,突出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另一件就是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斗争的事。

  教师引导(1)“明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说明什么?

  生:说明张衡很聪明,很有政治才干。

  再引导(2)“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

  四、深入探究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让学生课前可以上网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各写一篇读后感,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先组内初评,然后各推荐一人上台演讲,各组竞争。

  这样从文字表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巩固阅读成果的迁移训练。

  五、疑难探究

  1、除课文中介绍的事迹外,同学们对张衡还有那些了解?

  方法:将相关知识引入自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课前布置预习:我了解的张衡情况。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有效资料,通过个人钻研以及同学间的交流、切磋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张衡是检验阅读效果的较高层次的要求。讨论交流是自学活动的主要方法。

  六、课堂小结:学习文言文必须在落实字词句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又反过来帮助我们识记文言词句。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括了张衡一生中善属文、善机巧、善术学、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课下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二翻译练习。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翻译句子。

  2、梳理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多义词、异义词、活用词、虚词(乃、于)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并且稍作拓展。

  八、板书设计

  善属文无骄尚之情不行

  才高于世善机巧品德高尚从容淡静不就

  善术学(不慕当世)不应

  善政事忧国忧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人物传记的写作要领。

  (2)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3)品味本文凝练平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本文是一篇典型而又精彩的人物传记,以详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一生。描述了他在文学、科学、政治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行的由衷景仰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二、问题设置

  1、从传记中可以看出张衡经历了几位皇帝?(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和帝——安帝——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足

  (由此看出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在介绍人物时正是以时间为经线,时间虽长,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

  2、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的?

  生: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及政治才干较略。

  教师小结人物传记写法:○1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2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3、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生:第四段,介绍地动仪的这段说明性文字就很精简,不到两百字,就详尽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材料、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比如在介绍结构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了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生,补充一点:在描写地动仪的形状时用了一个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很具体,接着又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的准确无误。

  师评: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文学,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评价有材料有观点。回答思路清晰,语言上也做到了言简意赅。

  生: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少善属文”四个字就说明了张衡具有先天的文学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它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而且还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不睦当时的高洁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形象勾勒出来,如在眼前。

  师:这位同学的评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掌声)

  生:课文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也是惜墨如金,“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成为政理”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师: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是惜墨如金,没有半句赘言。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师级交待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三、深入探究

  1、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下列课题仅供参考。

  (1)罕见的科圣——张衡。

  (2)张衡的成才之路。

  (3)张衡若在今天。

  (4)张衡的创造性思维。

  四、疑难探究

  1、本文和《屈原列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参140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写法,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在今后的人物传记写作中借鉴。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曾经这样说过。我们青年一代又该作何感想呢?

  六、作业:

  1、结合课文,思考张衡一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

  2、以“我能成为第二个张衡吗?”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

  表达以记叙为主介绍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

  详略得宜重点突出人物形象特点鲜明

  语言凝练平实

  八、学科组长点评:这份教学设计既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又能切合学生实际。特别是质疑导读法的运用,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法,只要认真落实、长期实践一定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九、教学反思

  《张衡传》教学反思

  李家深高中张景刚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质疑导读法,用来指导学生在自渎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从确定自读目标、指点自读门径、授以自读方法三个方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没能真正找到语文学科文言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点。

  十、精彩片段(实录)

  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张衡传》精彩片段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生:第四段,介绍地动仪的这段说明性文字就很精简,不到两百字,就详尽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材料、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比如在介绍结构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了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生,补充一点:在描写地动仪的形状时用了一个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很具体,接着又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的准确无误。

  师评: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文学,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评价有材料有观点。回答思路清晰,语言上也做到了言简意赅。

  生: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少善属文”四个字就说明了张衡具有先天的文学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它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而且还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不睦当时的高洁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形象勾勒出来,如在眼前。

  师:这位同学的评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掌声)

  生:课文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也是惜墨如金,“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成为政理”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师: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是惜墨如金,没有半句赘言。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师级交待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高一必修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高一必修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必修课的教学计划06-22

高一英语必修课件07-12

高一数学必修课件07-11

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哈姆雷特》教学设计07-06

关于高一物理必修课程教学计划03-18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12-21

高一信息技术必修课件07-12

高一数学必修课的测试题06-12

关于高一地理必修课程教学计划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