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9 11:06:36 赛赛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2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24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

  教材解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他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4、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由“琴”导入

  1、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同学们,伯牙鼓琴,“琴”是一种乐器,你还知道哪些琴?

  2、学生各抒己见:钢琴、古筝、小提琴……

  3、这些“琴”跟我们课题中的“琴”是一回事吗?(课件展示伯牙的琴:七弦古琴)

  4、由“七弦古琴”引出《伏羲造琴》的故事。

  5、简介伯牙。(课件出示:伯牙古琴,而六马仰秣)意在讲述伯牙琴技高超。

  二、问题导入,走进课文

  1、琴技这么高超的伯牙有一天摔断了琴弦,从此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伯牙鼓琴》。

  2、出示【课件:课题】(板书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点名读,齐读。(老师指导)

  6、字体不断变化,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

  7、背诵课文。

  四、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1、借助注释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预设答案:伯牙和锺子期成为知音的故事。)

  2、锺子期为什么成了伯牙的知音?(小组合作学习)把关键的语句划上横线。

  3、汇报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关键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只在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4、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一切的艺术灵感都来源于自然界,除了高山和流水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会出现在这优美的琴声中呢?

  (预设答案:还会有杨柳、明月……)

  2、师生合作演伯牙和子期。

  ①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②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③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把子期视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讲述锺子期遇伯牙的故事。【课件:高山流水觅知音】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生回答)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谱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锺子期

  知音

  所念必得之

  不复鼓琴死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释义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

  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所念必得之

  5、拓展思维:伯牙的琴声还能描述什么?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填空:“伯牙鼓琴,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兮若___;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若___;……”学生练习说话

  6、配乐朗读课文

  五、相遇相知

  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

  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

  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3、伯牙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什么心情?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六、深悟绝弦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面对着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相传他写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死了,伯牙这种无人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摔断的仅仅是琴吗?他还摔断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够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再次配乐读文。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该怎样安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下下来。

  七、回味绝弦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知己、朋友之间情谊的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知音)子期

  得之喜

  失之悲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引导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艺术之美。

  3、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曲入题

  1、播放《高山流水》

  2、上课

  3、音乐能荡涤我们的心灵。它本身就是一种美,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

  1、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呢?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4、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习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别是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什么是读通、读懂、读好呢?(预设:读通是把课文读顺,读出节奏;读懂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读好是带着感情去读。)

  5、这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三部曲”。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首先,我们要读通文言文,请你们打开书,认真倾听视频朗读,给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上记号。

  2、出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字:

  少选汤汤乎以为复为鼓琴者

  过渡:“为”字是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意思去选择读音,这叫“据义定音”。(板书:据义定音)

  3、现在,我把这些易读错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请看大屏幕,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读懂品情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1、齐读

  2、它是什么意思呢?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3、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过渡:老师带来了一则资料,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伯牙和子期的`身份吧。出示背景:伯牙子期,一个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

  预设:音乐、古琴

  过渡:对音乐的共同理解使得伯牙和子期走在了一起。那么你是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画下来。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针对第一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订正。

  2、看你们讨论得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下你们的成果呢?

  预设:①学生解释字词(你能借助注释或词语手册理解词语的意思,真好!)

  ②学生解释第一句时(单单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去解释,句子不通顺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境去展开联想或想象理解句意。板书:根据语境展开想象)

  ③生读

  3、(出示句子)当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子期的思绪飞向了那巍巍的泰山之巅。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太山……)于是,你赞叹道————(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太山矗立在我眼前。下面有请男生来读读这句话。

  师评: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

  4、(出示句子)少选之间志在流水,汤汤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子期,此时的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过渡:男生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太山的巍巍,下面有请女生来读读这句话。

  师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你们的朗读,仿佛让老师看到了汪洋的流水。

  5、小结:子期就是用这种联想的方法来点评伯牙的琴技。你们看,不管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知道,如此了解自己的人,我们可以称作“知音”。(板书:知音)

  师评: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已是伯牙,你们是子期,我们也成为了知音。现在我来读伯牙,你们来读子期,看看我们的默契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聚焦第二题,一起来交流下吧。

  2、出示词语:请同学们照样子写词语。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清风,你会怎么赞叹?

  指名学生回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小结: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吧!

  3、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那还是什么呢?

  (预设答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高山般的志向和流水一样的胸怀,他们还是人生的知音。)

  六、悟痛——摔碎瑶琴凤尾寒

  师:孩子们,伯牙和锺子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谁读懂了这句话呢?(生交流)

  2、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

  3、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

  (因为子期死,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

  4、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资料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板书:查阅资料)请看(出示资料):伯牙一直在寻觅知音,可见知音难觅啊!他们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因为伯牙在弹《高山流水》,而子期听得如醉如痴。就这样,两人相知相惜,成为知音。所以,当伯牙听到子期死的消息,悲痛欲绝,作了一首短歌(出示):

  (指名读)

  5、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用“破琴绝弦”来告别知音,也是在谢知音。(板书:谢知音)

  6、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七、配乐诵读

  师小结: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破琴绝弦谢知音,这个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动容。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个词语形容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音乐,去体会这个故事,一起试着背一背吧!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善就是好啊,哉是一个感叹词,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既然这样,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这一种方式来赞叹,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通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6、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可见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2.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过程

  一、课时目标

  1.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等,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谈话导入,解题质疑

  1.创境导入: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我们能受到美的熏陶。艺术可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可以是一幅生动的画,也可以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出示课件)

  2.解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强调“弦”的读音,指名学生说说“伯牙鼓琴”的意思。

  3.预习反馈交流。

  初步了解:

  (1)伯牙和钟子期其人;

  (2)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4.明确学习内容及方法。

  师:本课只用了7个字就展现出伯牙和子期之间高尚真诚的'友情,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你想通过哪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预设:利用书中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

  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一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自悟。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字准句顺),学生通过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反馈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全文)指名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师生合作画出句子朗读的停顿符号。指名学生范读。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9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鼓琴》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五、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志向相同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前播放《知音》,)

  刚才的一曲美妙的乐曲道出了人间许多美好的情怀,“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文章,这是发生在2000年以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斟字酌句。

  1、理解课题

  几遍读下来了,我们都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钟子期)

  2、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请读第一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善是善于的意思,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乐。)

  3)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请一起读,读出他们的特点。(齐读)

  4)从哪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再读课文,画出句子。

  (生回答)

  5)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

  a、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指名答)

  b、从哪个字让你体会“心里想到”的意思?(志)

  c、子期听到伯牙把高山融入到音乐时,他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泰山?你从哪个词知道的?(峨峨)

  d、你从这里体会到子期善听,这是在表扬,伯牙和子期怎么样?

  (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e、两处的“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前一个“善”是善于;后一个“善”是太好了。)

  f、你们能不能讲一下“志在流水”这一句?

  (生自由说)

  6)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善鼓的伯牙,子期都听的懂所以?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念”与哪个字相近。(志)

  所以伯牙才惊叹(知我者,子期也。)

  7)伯牙的音乐除了高山流水,还会志在很多地方,很多景物,让我们在音乐中想想(放音乐),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吧你的感受写一下。你想此时(做练习)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8)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生:激动,快乐,惊奇……)

  9)你是伯牙,你现在最想说什么话?(生自由说)

  10)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听懂了吗?为何有这样的体会?(因为: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了。

  3、感悟知音

  知音难觅,伯牙多想能和子期在一起,把他的音乐与子期分享,可是伯牙由不得不回到齐国,所以他们相约次年后再相会。这是伯牙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幸福,可是次年的中秋,伯牙撑着扁舟带着喜悦来到江边会子期时,不见子期了,之间一座冰冷的墓碑,站在墓碑前的伯牙心情如何?(悲痛欲绝)他现在多项给子期鼓琴,他有千言万语要对子期说啊,可是……。他只有吧这千言万语汇成这最后的绝音,你们听:

  (播放,最后一段的朗读录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指名读最后部分,想想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3)琴弦断了,但伯牙和子期的这份浓厚的情怀还可在每个人的心里。

  4)你能用一句话来赞颂他们吗?

  (生自由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伯牙子期情”)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仅有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见这77个字的背后有着多么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有很多收获,审视自己的这堂课,还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我以一句“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开始我的课,让学生对知音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利用注释和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文言文与现代文不一样,要让学生多读,做到熟读成诵,所以我在课上非常注重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并用俞伯牙的碑文,来渲染这种悲痛欲绝的气氛,让学生更能体会伯牙失去子期的心情。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小组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这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最后我又让学生用一句诗句来赞颂伯牙与子期的这份情怀。学生都说得很好,其中张钊同学用了“桃花潭水深浅尺,不及伯牙子期情”。我便及时地让他把诗句写在黑板上。就用了这句诗结束了这节课。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由于时间过于紧张,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资料查到了很多无法在这课堂上交流,关于知音的其它名言,关于学习文言文的收获方法等等问题,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只能留在下一堂课了。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素材导入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文本工具”的使用。

  3.学会在Flash中插入音乐。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Flash中导入素材的方法。

  2.学会在Flash中插入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Flash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进一步掌握“文本工具”的使用,学会素材导入的方法以及如何为动画添加音乐。难点:

  掌握在Flash中插入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动画制作基础知识。

  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学工具。

  软件准备:MacromediaFlash8。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完成了动画“图形总动员”的制作。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Flash,围绕“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做一个图、文、声并茂的动画。

  二、课堂学习

  (一)准备相关素材

  可以从网上下载所需的图片、音乐素材,并将其命名为“伯牙绝弦”、“高山流水”。

  (二)新建Flash的文档

  启动MacromediaFlash8,新建一个Flash的文档,并将其保存为“伯牙绝弦.fla”。

  【操作演示】略。

  (三)为动画插入图片

  1.利用“矩形工具”在舞台上绘制两个矩形。

  【操作演示】略

  2.插入图片“伯牙绝弦”

  【操作演示】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已经准备好的图片“伯牙绝弦”,单击打开按钮。

  然后将图片拖入到舞台中,并使用“任意变形工具”,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使其处于舞台的合适位置,然后锁定图层。

  (四)为动画添加文字

  1.插入“文字”图层,选择“文本工具”,并设置好属性。

  【操作演示】插入新图层,并重命名为“文字”,选择“文本工具”,在属性面板中将文本方向设为“垂直,从右向左”,设置好文本的颜色、字号以及字体。

  2.在舞台的合适位置输入文字,并调整好位置。

  【操作演示】略。

  我们可以看到文字是从右向左垂直显示的。在Flash中通过设置“文本工具”的属性,可以改变文字的格式,例如可以模仿古人的习惯书写文字。

  (五)为动画插入音乐

  教师讲解Flash8支持哪几种类型的音频文件格式。

  1.将“高山流水”音乐文件导入到库中。

  【操作演示】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命令。将已经准备好的音乐文件“高山流水”导入到库中。

  2.为动画添加音乐

  【操作演示】插入图层,并重命名为“音乐”,选中“音乐”图层的第1帧,在属性面板中的“音乐”项选择刚刚导入的'“高山流水”音乐文件,然后设置“同步”选项为“开始”,重复次数为1。

  (六)保存、测试动画

  动画制作好后及时保存文件。测试动画,查看动画效果。

  【操作演示】略。

  三、课堂活动

  1.将全班同学随机分成几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

  2.通过网络搜集合适的海浪声音素材,然后将声音插入到Flash的文档中。

  3.活动结束后,对大家制作出的作品进行综合评比,推选出做得最优秀的作品并进行展示。组长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记录,相互之间交流制作经验。

  (具体活动计划可参考“活动室”中的内容。)

  四、课外探究

  上节课,我们为小表情的每个状态添加了适当的文字。想一想,要是我们给每个状态添加不同音乐,是不是更加逼真、更加有趣呢?

  那么,让我们在上一节课“益智园”的基础上,给小表情的每个状态添加适当的文字吧!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2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的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的启迪。还记得故事写了哪两个人吗?(板书:俞伯牙、钟子期)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字读懂的?(善是什么意思?)

  B:谁能读出他们的特点?(应该注意哪个字?)

  C:伯牙和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板书:琴)你们从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告诉了我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D: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勾画的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B:预设1、整句话理解,谁还能结合具体字或词谈一谈?

  预设2、①善哉,哉是语气词,善哉用现代的话说说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极了。)这个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样吗?

  从这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谁能读出你的理解?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兮)为什么一句话中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的赞叹)让我们带着强烈的赞叹来读一读这句话。

  ②峨峨,伯牙的琴声使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泰山?(雄伟、高大、挺立)读出你看到的情景。

  ③志在高山,从哪个字体会到琴技高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C:同学们,读古文就应该向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它的味道。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看看这句话,再看看上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B:他们在句式和写法上完全相同,下面,你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大声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中又是如何体会到伯牙善弹,钟子期善听的?

  C:两人一组,读句子并交流感受。

  D:指名读句子,说感受,指导朗读。

  E: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他的琴声中除了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水,也许还会有(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波光粼粼)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

  当我弹琴志在清风时,你会对我说:(提示:谁能仿照书上的话来夸夸我?)

  当我弹琴志在明月时,你会对我说:

  当我弹琴志在波光时,你们会对我说:

  谁还能自己说说这样的赞叹?

  F: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音乐吗?他还听懂了什么?

  C: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琴声子期能懂,伯牙心声子期也能懂,(板书:心)这样的朋友才能叫--知音(板书:知音)

  D:能得子期这一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谁来读出这种感觉?

  E:下面,就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一同分享知音相伴的乐趣吧!(课件播放:高山流水)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A: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向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依相伴呀,然而不幸的是,子期死了,于是,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谁来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B: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他碎的只是琴吗?短的只是弦吗?

  C:此时,他的心情又是如何?(悲伤、悲痛欲绝)谁能读出他的心情?

  D:失去了唯一的知音,此刻,他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在书上写一写,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用古文。

  E:谁来读读你写的话?再读读书中的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结语:“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唱,高山流水依旧在,人事已全非,只是这山水中平添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后人由于伯牙绝弦的传说,就认为弹琴时弦断,则听众中必有知音在场;或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也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很多传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3、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资源:

  《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来有关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知音的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鼓琴》。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会对友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由读放声读,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感受节奏和韵味。师范读,进行指导。

  3、同桌互读,互相评议,指出不足。

  三、认识伯牙,理解题目

  1、听伯牙学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3、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4、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四、解读绝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乐家身边不缺乏欣赏赞美的人,为何子期死后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课件,由钟子期的赞叹,想象一下那琴声再现时的场景。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琴声,你听到了徐徐的清风,你会如何赞叹?还会有那些场景呢,你又会如何赞叹?

  5、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叫--知音啊,难怪如此擅长音乐的伯牙会绝弦呢

  6、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深悟绝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1钟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诗,出示短诗,学生读并体会。

  2、面对伯牙的痛苦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4、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结:知音难觅,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对钟子期那样去珍爱。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①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②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③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3)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通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鼓琴》,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通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欣赏

  教学过程:

  (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鼓琴》)

  2、释题――大屏幕出示

  “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绝:断绝。“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教学设计

  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

  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讨论回答)

  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通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

  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7、深悟知音。

  ⑴为了追悼知音,伯牙写了一首短歌(大屏幕出示短歌)

  师领读,学生齐读。

  ⑵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答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听的乐曲。曲名叫《高山流水》,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曲子。

  ⑶听完曲子你感受到什么?你们是从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画面去感受的,你们感受到伯牙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了吗?你们感受到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智慧了吗?

  8、升华感悟

  ⑴读完这课,你们有什么感受?

  ⑵小结

  ⑶请学生收集到古今交友名人名言。老师出示大屏幕的名人名言。

  学生齐读。

  9、有感情背诵文言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听《高山流水》音乐

  2、听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鼓琴》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

  5、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6、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7、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板书:钟子期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通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什么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鼓琴》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9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有一年中秋,伯牙出使楚国,船至汉江口却迎来了风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俩人越谈越投机,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鼓琴》

  二、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鼓琴》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通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能力训练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1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

  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助,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供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通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通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这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心情,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知道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这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可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鼓琴》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如()!”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像()!”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鼓琴》。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

  “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

  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

  1.质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①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不足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最后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节奏自由朗读。

  ④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

  导语: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注释,变通理解。

  小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预设:句1:这两个“善”字理解为?——(擅长,善于)。老师通过查阅工具书,发现善有擅长、善于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书”是理解古文字词的一个好方法。(板书:使用工具书)

  句2: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个意思吗?若学生不理解,可先说说后面文字的意思,再来推测善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应指2至3名学生说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读,读出泰山雄伟壮观之意。)

  句3:同上指导,然后2、3句全班齐读。

  句4:学生说出意思后,指导朗读时,强调“必”重读。

  句5:学生说出意思即可,暂不作过多拓展。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必得之”的含义。

  导语: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可能还有——

  (出示词语,教师引读)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和必得之)

  无论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问,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什么心声?(可再次引读2、3句中的内容)怎样的人才能弹出如泰山般雄伟壮观,如江河般宽广豪迈的曲子?

  小结: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道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怀。

  伯牙虽为宫廷乐师,与皇宫贵族做伴,人们只知他琴艺高超,琴声美妙,但他寄托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唯有谁得之?谁必得之?这才是——(齐读第四句)

  这样的默契,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是啊,只有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

  配乐,师生对读。(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

  读着,读着,发现前面四句,在语言编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的他们,一个在鼓,一个在听,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回应。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导语: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体会到的情感中朗读最后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为了表达自己丧失知音之痛,在钟子期的墓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师生共读)

  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深深的怀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艺,又有谁能真正听懂,走进他的内心呢?因此,子期死——(齐读最后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诵读全文

  古人说“士为知已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根据这个故事谱成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我们伴着这段动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诵全文。

  五、作业

  出示一篇小古文《北人不识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5-1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1-12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1-1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6-18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2-04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7-02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14篇)08-30

《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05-24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