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
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幻灯片检查)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4、课件欣赏诸葛亮出茅庐后的“神机妙算”如:“空城计”“三气周瑜”“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图片配文字)
三、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四、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清秀园,只见……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六、板书设计:
刘备 8 三顾茅庐 诸葛亮
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
心 轻轻走、恭恭敬敬、
诚 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
意 快步走进
求贤若渴 尊重人才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抓住文眼,构情节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
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
文本探究
(一)刘备之“诚”
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
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
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1)拜访次数?
(2)充分信任
(3)下马步行
(4)等候醒来
(5)批评张飞
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
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
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
四、总结归纳,谈收获
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五、课后练笔,促提升
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贤
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学习难点:
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字,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等。
二、相关介绍
《三国演义》:又名《》,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所谓“”,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三、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回,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留下书信。课文从开始写起。
四、检查预习
字词积累
拜谒纶巾鹤氅愧赧沔存恤箪食鄙贱
词语解释
【如雷贯耳】。
【思贤如渴】。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五、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六、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5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为了有序组织教学以及逐步深入学习,我拟定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幻灯片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出师表》这样一段话:(由于这段话是古文,学生难度大,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带着学生边读边感悟其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在课堂小结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质疑解难,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历史故事,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学 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学情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7
活动内容:
《三顾茅庐》
活动目标:
1、会复述故事《三顾茅庐》
2、能够理解《三顾茅庐》所蕴含的含义。
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画好情境画。
2、刘备和诸葛亮的图片及刘备诸葛亮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刘备和诸葛亮的图片,引出三顾茅庐的故事。
二、学习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内容,并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故事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学生复述故事
学生复述故事,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分角色表演故事
五、总结: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
课堂延伸:
回家可以对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教后反思:
我觉得这个活动的优点在于: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对故事很感兴趣。听的仔细,复述得精彩,提高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孩子喜欢阅读,进一步提高了孩子的倾听能力。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8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终于成功了。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2、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师: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师: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还有哪些地方?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师: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出示幻灯片)“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师:(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拓展延伸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本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文章中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中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三段。即:第一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二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课文的重点。第三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设计思路: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进行细读课文,感悟体会:鲜明的对比;精妙的比喻。接着精读课文,赏析品味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加深领会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对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刻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初步感知刘备渴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感悟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出“文眼”。
1、指名读课题
2、“顾”是什么意思?(拜访)“茅庐”指的是什么地方?谁“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怎样去拜访诸葛亮的?(引导生说说议议,学生点出“诚心诚意”)
师:孩子,你真棒,一眼就看出刘备的心思,也把我们文章的眼睛找到了。为了奖励你,第一自然段由你来读。
3、让生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理念:“借题直入”法让学生既能温故上节课所学内容,又引出本文的文眼“诚心诚意”一词,还能在简单的问答中调动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可谓是“一石三鸟”。〗
师: 第一次,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到了寒冬腊月,刘备又决定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来到了隆中,隆中有着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多媒体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二、赏景入境,巧喻“卧龙”。
1、作者除了写隆中的山冈,还有写了什么?
2、写山冈用了什么词?(蜿蜒)是什么意思?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像谁?
3、等待谁让他腾飞?
4、“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景色“秀丽宜人?真是一块宝地啊,不愧称为卧龙。这使我想起了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多媒体出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齐读。
〖设计理念: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 的烘托值得品味,秀丽的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诸葛亮的名言,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格。〗
三、精讲点拨,“品味诚意”。
师: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人们都知道他有雄才大略,神机妙算。在那个群雄纷争的年代,很多人都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都不肯出山,而刘备却能让他走出茅庐,你知道诸葛亮到底被刘备的什么感动了?(生回答:诚心诚意)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他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里呢?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
(一)对比中的“诚心诚意”
1、多媒体出示:有关句子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指名读(评价:嚷、生气)
3、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生朗读。(如果读得不到位可说:张飞是个脾气急躁之人,此时你这个张飞太温柔了,再帮张飞嚷一次)
〖设计理念:“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个“嚷”字传神的再现了张飞的粗鲁,一个“生气”同时刻画了刘备不顾结拜生死情义,在刘备对生死之交的“气”中,对比反衬出他对诸葛亮的多么敬重,在指导感情朗读中有了对比,情感便有了升华。〗
4、自从“桃园三结义”后,刘备、张飞、关羽则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了。此时,刘备却为诸葛亮而与兄弟生气,可以看出刘备是多么的尊重人才,求贤如渴呀!他的诚心诚意还表现在那些地方?请读出来。
(二)细节中的“诚心诚意”。
1、 多媒体出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去轻轻敲门,……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2、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圈出词语。
3、指名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词语师生进行探究)
〖设计理念: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刘备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与虔诚。〗
(1)“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半里多路有多远?他为什么不直接骑到门前呢?读
(2)“轻轻地敲门”、“轻轻地走出去”,从“轻轻”你读出了什么?刘备为何让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恭恭敬敬”站着,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
(3)(弯腰低头)更恭敬了,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看看书上刘备这样一站就站了多久?
(4)(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孩子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此时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们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5)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身,又等啊等啊,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想见诸葛亮)既然这么迫切相见诸葛亮又为何在他睡觉的时候,而是恭恭敬敬地慢慢等啊等啊?
〖设计理念:透过“快步”品味出诸葛亮醒来时刘备的“急”与刘备先前的“不急”的等待对比中,更加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
四、课内外延伸,感知“雄才”。
1、刘备真是太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到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去请呢?读第4自然段
2、“茅塞顿开”意思是什么?(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此时的刘备听诸葛亮的分析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此时他心中的疑团终于云霄雾散了。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了那些胜仗吗?
多媒体出示: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图文资料,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的重要!
5、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中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又有何作用?(待人诚恳、谦虚、尊重)
五、迁移运用,走近“三国”。
课后作业:
1、读一读下面这些词都跟什么故事有关?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苦肉计
夜走麦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生读词。
(2)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吗?关羽又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讲的是谁的故事?等等,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吗?(生:想)
(3)师:欲知下回故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对课外的延伸中,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孩子的好奇中,我以“讲书”的结尾形式戛然而止,将阅读的主动权推向了学生。〗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1
一、独立预习,自学质疑
课前布置预习: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写一写,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词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课后习题;
搜一搜,查阅相关资料;问一问,提出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里来的?(出示课件,交流搜集的材料)
3、出示生词:
诸葛亮 辅助 尊重 卧龙 半晌 时辰 策略 讨论
青翠欲滴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
轻声读,指名读,分析字音字形,齐读。
三、紧扣重点,品读感悟
1、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出示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2——5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家,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a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去隆中前(出示对话)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来到隆中,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出示片段)
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③文章的哪儿还反映出刘备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b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读出情感。
c、刘备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呢?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四、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通过学习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张飞呢?
2、带着对人物的品味理解,再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写在听记本上。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书中的原文是怎样写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2
一、以杜诗导入
PPT出示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学们知道杜甫写的这句话中“三顾”指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三顾茅庐,而他请诸葛亮出山,又是为了什么?
出示地图,介绍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佐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相机点拨同学们可以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什么叫“诚心诚意”?(出自真心、真心实意)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这个词。(两个“诚”,心意多么真诚啊!再读一读。)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
二、听其言,感诚心
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生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生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接着读下去——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当时刘备是什么身份?(大将军、汉朝的皇叔,地位尊贵)诸葛亮是什么身份?(普通百姓,一介村夫)在特别注重身份地位的古代,都是百姓拜见将军,而刘备身为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拜访一个平民百姓,这足以说明刘备拜求贤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刘备的话)
三、观其行,感诚意
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
不要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用笔画出那些打动你的地方,好好体会体会,我们被打动了,诸葛亮才会被打动。
交流: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的诚心和对诸葛亮的敬重?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读这句话。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那么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就是“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大家猜猜刘备多大?47岁,整整比诸葛亮年长20岁!47岁的大将军、刘皇叔却要站在台阶下等候一个27岁的毛头小子,
孩子们,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刘备说些什么呢?
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渐渐地,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相信此刻,一个诚心诚意、恭敬虔诚的刘备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我们的感动,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指名配乐朗读。
四、隆中对,感真情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再次出示地图,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五、赏美景,悟写法
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配乐朗读)
六、出师表,忆真诚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蜀国,刘备去世后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背景音乐声中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也许大家未必能读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真情,找一找,这段话里哪里提到了二十一年前的事?
诸葛亮眼含泪花,深情回首,心怀感激,他念念不忘二十一年前(指板书)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一直站了半晌工夫再加——的诚心诚意!
于是,“三顾茅庐”作为《三国演义》经典中的经典,千年流传;
于是,“三顾茅庐”成了“诚心诚意”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这就是经典的影响和魅力!
(播放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顾茅庐》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故事,课后,让我们翻开《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去感受那一张张恢弘的历史画卷吧!
板书:9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诸葛亮
尊重人才责备张飞雄才大略
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
同吃同睡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3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2.通过动作描写理解刘备人物形象,借助本文三首诗句的学习理解诸葛亮人物形象。
3.联系三顾茅庐前几回相关内容,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体会三顾茅庐本身蕴含的丰富意义。
学习过程
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1.文学常识简介。(投影)
成语三顾茅庐的含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通过预习,请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而出山的故事。
3.诸葛亮出山,是后来赤壁鏖战、三国鼎立的关键。刘备亲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得见面。刘备请诸葛亮这件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只有“凡三往乃见”的简单记载;但在《三国演义》里,主要以讲史为内容,经过作家的想象和渲染等艺术加工再现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小说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取事件发生先后的关键情节,理清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情节。
(1)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周文王谒姜子牙。(链接:周文王请姜子牙的故事。)
惑:使迷惑。
谒:拜访。晋谒:进见地位高的或者辈分高的人。
俗客:尘世间人,与隐逸之人相对。
文几:几案、书桌。
年幼才疏:才学不高,空虚。
开其愚拯其厄:启发愚鲁,拯救困厄。
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顿开:立刻开通。茅塞:谦辞,表示自己无知,思想闭塞,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样。
犬马之劳:像犬马一样所做的操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2)理清情节。
开端:两次不遇,欲再往访。
发展:先生昼寝,玄德侍候。
高潮:屏人促席,隆中对策。
结局:玄德拜请,孔明出山。
二、联系三顾茅庐前几回相关内容,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
从小说整体来看,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的主人公,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他的出场自然而然应是异常隆重的场面,是值得以浓墨重彩大写特写的。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正式出场的过程,所以作者对三顾茅庐的描写,层层铺垫,重重渲染,极尽曲折变化、抑扬顿挫之能事,使得读者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作者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前后共使用了十三个顿挫手法(补充: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请同学们按照下列表格前两次拜访的内容找出本次拜访的顿挫来。
三顾茅庐经历的人事顿挫
误把徐庶当孔明①②
司马徽举荐孔明③
一顾茅庐见到孔明家童子④
见到亮友崔州平⑤
二顾茅庐见到亮友石广元、孟公威⑥
见到亮弟诸葛均⑦
见到亮岳父黄承彦⑧
三顾茅庐亮昼寝未醒⑨
亮翻身又睡⑩
亮醒了更衣;请教被推辞;恳请出山难从命;但刘备的诚意最终还是打动了诸葛亮,所以他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顿挫手法,充分显示了刘备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同时,由此也刻画出诸葛亮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莫测、高雅洒脱的隐士风流及其立身严正、自尊自信的品格。
三、抓住动作描写,理解刘备形象。
根据情节找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并试着分析从这些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刘备怎样的心情与品质。
下马步行: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
叩门:敲门,但不是用手敲。古代的大门都有两个铜制的圆环,叩门就是手握圆环,让环敲击大门。进入他人的房间或办公室,都应该轻轻的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贸然闯入。叩门时应以指关节轻叩,不可以用力拍打。不论房间的门是开着还是关着,叩门都是必须的。
徐步而入:轻轻缓慢步入。
拱立阶下、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辰:恭恭敬敬等候。
下拜:拜,《说文解字》的注释:“拜”是会意字。甲骨文像双手捧禾麦献给神祖之形,会向神祖拜祭祈祷之意。本义是拔起禾麦奉献给神祖。引申为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文中提到拱手谢曰、顿首拜谢、拜请、拜献都表示对诸葛亮的敬重。
(补充:叩首,旧时汉族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稽首(qǐshǒu),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可见其敬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拱手礼:两手在胸前相拱,称为"揖”,帝国晚期称“拱手”或“拱手肃立”,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
泣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可见玄德请孔明之诚心。
这些细微的动作,表达出了刘备的心情——对贤人的渴求和诚恳,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谦恭真诚的品质。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除了动作刻画以外,还大量刻画了人物的语言,课下同学们可以试着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本文中张飞、关羽的性格。
四、抓住诗句,理解诸葛亮人物形象。
1.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到了很多诗句,要么是作者创作,要么是摘录民间诗歌,就内容而言,有的是描写景物,有的是突出人物,有的是评论史实,还有的则是抒发感怀。老师在阅读本文的三处诗句的时候,发现三句诗歌都和人物诸葛亮有关。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诗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这三句诗歌,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2.这些诗歌分别歌唱了诸葛亮怎样的品质?
链接:
(1)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①大梦谁先觉: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觉:这里谓觉醒之意。
②平生:平素,往常。杜甫《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③迟迟:徐缓貌。谁是最有觉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我在草堂美梦醒来,窗外的太阳都迟迟未升起(比太阳还有智慧)。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此诗应是通过早起超过太阳,引喻:自己才能超众,自信狂妄,也有表达怀才不遇愤怒。
从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才能超众、年少轻狂、自信洒脱、高雅智贤之人。
(2)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豫州牧刘备那日感叹自己势孤力穷,直至遇到了南阳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于是想向诸葛亮了解以后在哪儿建立国家,诸葛亮笑着指着所画的地图中的荆州和益州。
这一句是诸葛亮隆中对策之后后人赞美诸葛亮的诗歌。从隆中对策的全面和作者的评论、世人的赞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高度预见性、正确判断力、筹划周到、具有雄才大略的奇人。展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战略远见。
(3)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生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丁宁,即叮咛。还没有飞黄腾达就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等到建立功业后就归因隆中。但是刘备死后托孤使得诸葛亮无法脱身,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从这句诗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利禄的轻视,喜爱躬耕的闲适,孤高淡泊的精神品质。这首词表达了对诸葛亮去世的哀痛和惋惜之情,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推崇。
五、讨论理解三顾茅庐故事蕴含的丰富意义。
1.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谈谈应该怎样做到君臣和谐?
从君主的角度来说,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对自己的臣子要有足够的尊重,对奇才异士更要万分敬重,就像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
就臣下来说,既要向君主尽忠,也要追求一定的独立人格,维护自己应有的尊严,就如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中所表现的那样。
这种思想和态度是自古以来儒家所大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就刘备、诸葛亮而言,如果没有诸葛亮这种奇才的辅佐,刘备就机会不可能建立起蜀汉基业;如果没有刘备这种贤君的赏识和重用,诸葛亮也可能无法成就他的功业和英名。
2.联系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愿望和作者在三顾茅庐中寄寓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是建功立业,显亲扬名。但前提是得君行道,也就是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信任和重用,就像诸葛亮和刘备、周文王和姜子牙那样君臣和谐、互相信任。但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现象很普遍。因此,三顾茅庐的故事寄寓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得君行道,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4
一、设计思想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对〈〈三国演义〉〉已经有所了解,多数学生应该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原着或少儿版的。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文作了铺垫。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灵活运用各种解词法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课题扩展法、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清文章的详略,并认识到这样处理详略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运用研读的教学模式,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3、着意于课程资源的开拓,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强化了人文熏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准备好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揭题解题
1、引入。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已经领略了他的过人智慧。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要求学生写一写。
3、解题:理解"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三顾茅庐"即三次到茅屋拜访。
4、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题补上"谁""去干什么"就是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的读课文,认为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找出文中现代人不太常用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2、检查字词
(1)读准字音。 卧龙冈 谒见 数九寒天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由"大贤"一词引出词语扩展练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有钱的人叫(大款 )
当红的影星歌星叫(大腕 )
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 大侠)
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 大厨 )
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大贤 )
(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词语: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惭愧 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4、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时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后再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自由朗读,思考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让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的感感表述的流畅、准确。(此处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概括出一个词——诚心诚意。
[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三顾茅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那么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二) 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天地。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他如此屈尊就孔明,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那足可以感动诸葛亮。
(四)作业:作业本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那么课文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二)认识张飞人物形象——体会反衬作用
1、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⑤张飞满口答应。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这好比是一朵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
4、课外拓展,丰富张飞形象
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三)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
(详略处理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写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
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2、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本子上。
[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
3、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讲解"卑鄙"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着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拓宽语
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五)作业。
(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背诵《出师表》节选
九、板书设计
风雪天轻叩柴门
置手足情以度外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半里外下马步行
台阶下恭敬礼拜
十、作业设计(详见各课时教学过程)
问题研讨
1、本课教学还可以设计情境表演,如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来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平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
2、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教师要防止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更要注意在深入分析的过程千万别牵着学生鼻子走,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句分析的同时随机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观察的?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1-27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02-16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1-11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02-01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03-11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12-17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2-18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12-02
关于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