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0 17:14: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0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

  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习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执行控制)。因此,教学应完成三项任务:

  (1)明确某一学习任务的始态和终态;

  (2)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提供指导性帮助;

  (3)对加工产品提供准确的测量和评价,以使学习者得到更全面的反馈。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只是各环节的具体内容与其它知识构成的教学不尽相同:

  1环节:

  确定教学起点:学生原有水平——知识、技能、态度。分析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以及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分析可由学生本次学习终点目标逆推至学生原有的水平。

  陈述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提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参考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

  几点说明:

  a.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而不是描述教师应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教师做什么,应体现在下面的环节中。)

  b.教学目标的陈述,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要十分明确、具体:在什么基础上,在什么条件下(或经过哪几个步骤),得到质和量上的什么结果。不能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c.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学习结果的认知层次。

  设计有效教学技术等三个环节是并列的,它们依据上面三个环节工作的结果,对教学进行综合设计。实质上是根据对象和任务提出教学上的相应对策。教学管理也体现了教学的组织性和程序性。

  测量与评价环节对学生是提供学习结果和反审认知的。

  2反馈信息,对教师是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便积累教学经验和作好补救教学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构成

  1.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中学化学的其它知识构成都是在它上面展开和认识的。它是中学化学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具体化学物质约20多种:

  典型物质:如,O 2、H 2、C、Al、Fe、H 2O、CO 2、NaOH、H 2SO 4;

  重点介绍的物质:如,CO、HCl、Na 2CO 3、CaCO 3;一般认识的物质:如,C 60、CaO、Al 2O 3、NaCl、NaHCO 3。

  还有若干属于一般了解的:如,N 2、Cu、油脂、维生素、糖、蛋白质;。

  2.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构成

  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较多,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金属的性质更相似一些。研究单质较多一些,研究化合物相对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单质的性质更具有元素的典型性。对典型物质的研究一般是分几次完成,每次各有侧重点,逐渐形成对某物质的全面认识。

  3.初中化学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典型物理性质、重要化学性质、制法(实验室制法为主)、用途;也有结构和存在的内容,但不多。

  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分类为线索交叉展开:空气——氧气(混合物——纯净物)水— —氢气、氧气(化合物——单质)碳——石墨、金刚石(单质——同素异形体)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单质——化合物)金属(单质)—铁、铝

  酸、碱、盐(化合物)— H 2SO 4、HCl、NaOH、Ca(OH) 2、Na2CO 3、CaCO 3

  可表述为图表(分类)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以归纳方式进行研究;如: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例如: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观察——初步认识——考察分析——深入认识;方法论)

  故事:在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格罗多得根有一个石灰岩的峡谷。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狗走进了峡谷,很快狗就晕倒了,人倒安然无恙。人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但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人也头晕了。

  2.基于建构观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

  课例分析:《谁偷了我肥料》。

  由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学中要渗透建构观、结构观、发展观。上海吕彩玲《金刚石、石墨和C60》从物性延伸、过渡到化性;下面再从明显的可燃性深入到还原性,还要把可燃性和还原性统一为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样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回忆开始对单质碳用途的描述;讨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开始形成。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的认知结构(关系)。这一认知结构既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也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和发展途径。 总结本节内容[概括物性、化性(可燃性),形成表格]。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使用与创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既是为了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也是认识化学事物的重要方法,且实验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使用与创新要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讨论的侧重点,要突出要点。

  四、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障碍及问题解决不要死记硬背,注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比较。

  注意直观、形象化,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课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其中,科学探究和STS教育贯彻整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

  课例分析《物质的酸碱性》

  本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突出了教学情景设计和实验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1)用生活场景视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识的局限和错误引出研究的问题。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

  (3)收集身边物质进行酸碱性的检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

  (4)谈身边物质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渗透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⑴课题名称

  ⑵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⑶教学背景分析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⑷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⑸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由于教学设计都是已经实施后的教学过程,因而文字资料中还要包括教学反思。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如何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⒈如何确定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⒉如何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第二是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即已知:先前经验;学习动机;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简明扼要的列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的核心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举纲导向的作用。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表达,即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说明学什么;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说明怎么学(怎么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说明为什么学。同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的可操作性、可测量的目标系统之上。

  案例分析:云南曲靖段亚鹏《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全面具体,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本节课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要求,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从而易于实施,落实和评价。

  ⒋如何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意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等几个内容范畴,其核心是活动的设计,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为方法而教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但更多的是采取表格式。

  案例分析:戴雯婷《竹子中的奥秘》

  ⒌如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旨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课堂教学要素(变量)的评价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将学习结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借助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来全面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

  ⒍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介绍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与特色之处。及什么地方做的好好在哪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对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教学设计,即是教师备案这一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使其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取得最佳时效、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可以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小组合作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够清楚。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强化对酸的认知。从对盐酸、硫酸两种特殊物质的学习,推广到这一类物质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酸的通性及原因,了解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反思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

  难点: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及酸的通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指导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习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4

  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l 能了解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初步掌握并运用化学语言——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l 知道并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l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

  l 能根据物质化学式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2、关于图4-11化学式H2O的教学,最好是从实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发,来认识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突出数字还是强调符号?并引申出符号前面加数字的含义。然后来一个节目表演:超级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课本P79 讨论题。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出符号周围数学的含义。

  3、记忆化合价或编写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前5分钟交流,检查,选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广应用”。课后将所有交上来的`口诀都张贴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讲练结合。对于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其活动与探究应在课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关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教学。建议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

  5、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6、关于药品标签的教学说明。收集一些化学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课后布置学生探究:按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别收集食品包装、饮料标签、洗涤用品标签、涂改液标签等,从中你了解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将学生们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赛一赛,看谁填得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含几种元素

  哪几种元素

  属于单质

  还是化合物

  一个分子中

  含几个原子

  水银

  氢气

  二氧化硫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硝酸铵

  NH4NO3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理解和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2、利用微粒观点,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通过学生合作设计、交流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学习用实验、观察法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6、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能判断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但是学生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义。

  2、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3、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比较分析、启发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身体的成长、呼吸作用等,蜡烛燃烧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景再现:点燃蜡烛

  问:关于蜡烛燃烧你有哪些了解?

  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蜡烛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节课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认真听老师介绍。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从化学的角度观察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学生从生成物、宏观现象等来描述这个变化。

  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疑创景,激发引学。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为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学变化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标指导学生后面的学习。

  新授: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猜想。

  “权威”对比,进一步引发认知的矛盾冲突:

  (1)1673年波义耳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增加。

  (2)1756年罗蒙诺索夫煅烧金属后质量不变。

  (3)1774年拉瓦锡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不变。

  根据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变、变大或变小。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真正产生疑问。

  引发猜想,认知冲突。

  让学生大胆参与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感受化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引导思考,明确思路

  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需要考虑的方面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选择的三个反应: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3、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组织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改进方案。

  教师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二组:探究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拍照上传。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明确研究的思路。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三个实验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创新,把方案记录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流方案的设计思路、步骤或者装置图。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根据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思路的整理为后面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突破分组实验中的障碍。

  使学生个人探究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和创新,使实验方案不断优化,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防止学生做白磷实验出现意外。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资料。

  3、展示交流,获得结论

  (1)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2)请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四、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屏幕投影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名称。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

  思考你知道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吗引出课题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P101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投影一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过渡下面着重讨论钙、碘、铁、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投影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阅读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5~P97内容。并积极讨论:

  1.钙

  (1)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钙元素的认识。交流汇报学生将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如果学生准备的资料不是很充分,教师此时可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现场连接到相关网站演示,同时告诉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

  角色扮演课前精心挑选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课堂上出其不意地演出如下一幕:一位“老人”突然从教室后走向讲台,在跨上讲台时,故意摔了一跤,“老人”痛得呲牙咧嘴地坐在讲台上,用双手捂住一只腿(作痛苦状),口里自言自语:“怎么又把腿摔断了”教师乘机提出如下问题: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地转入到怎样科学补钙上来。

  问题情景如何科学饮用牛奶你知道生产商用什么方法来保存鲜奶吗学生讨论后投影:喝牛奶的误区常见的有:

  ①饮袋奶、不加热。袋奶采用75 ℃左右的巴氏灭菌法,没有高温瞬间灭菌彻底,故袋奶中残留有细菌,因此,喝袋奶必须煮开了再喝。

  ②空腹喝牛奶。空腹饮牛奶会使肠蠕动增加,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喝牛奶最好与馒头、面包、玉米粥、豆类等同食。

  ③食物搭配不当。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饮食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奶反应结块成团,影响消化。牛奶与香菇、芹菜、银耳等配合食用,对健康大有益处。

  ④饮奶时间安排不当。喝牛奶以每天早、晚为宜。清晨饮奶能充分补充人体能量;晚上睡前喝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

  投影将学生带来的牛奶袋、牛奶盒和牛奶瓶等实物上的图案和说明文字投影到屏幕上。同时教师将收集到的琳琅满目的各种补钙品补充投影到屏幕上。

  问题情景阅读屏幕上情景素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含钙丰富而又易被人体吸收的奶及奶制品目前尚未走上大多数国人的餐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国人饮食上通常是以含钙量很低的素食为主,基本上不能保证钙的供应。这种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使得国人缺钙确实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设问是否有一种既能照顾城镇,又能兼顾农村居民的补钙措施谈谈你的“金点子”。说说你选择这种措施的理由是什么。(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投影你我共识:

  ①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②经济又实惠──买得起。

  ③生活化、长期化──每天都吃。

  补钙措施:食用钙盐(盐中加钙)。

  小结: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过渡那么,如果人得粗脖子病,又是由什么元素引起的呢(共同学习第二种元素──碘)

  2.碘

  交流展示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投影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问题。问题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活动二:讨论并交流

  1、你家里炒菜做饭使用铁锅还是铝锅用什么锅较好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教材P101练习与应用: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连线。

  3、通过对碘、钙、铁、锌、硒五种元素的学习,请你用一句广告词来反映其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五、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体会、方法)投影学生小结,屏幕投影。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知道了怎样科学饮用牛奶。

  有些商品标签上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投影关注健康,珍爱生活,用科学把握生命。

  六、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收集有关微量元素氟、钠和钾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物质的。

  2、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对伊战争如箭在弦,武器核查仍在继续,战争给人们的创伤实在太多太多。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使用了贫铀弹。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贫铀弹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伤害对此你有何感想。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8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0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很大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注意;易于理解,却难于运用。致此,本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归纳了如下三个设计要求:

  一、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

  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有知识分散。记忆量大等特点。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线结网。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于防“散”治“乱”,是很有效的。但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要有理论作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灵魂,将具体的化学事实统帅起来。

  高中化学的教材顺序,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习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向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则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硝酸”,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人手,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高二化学中的“乙醛”,可以自始至终紧扣住“结构决定性质”,从醛基的结构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后又多处回应。不难看出,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显得结构清晰紧凑,化学理论在这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着“墨”不多,但灵魂却无处不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得“形散意不散”,理论的灵魂作用至关重要。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性质这个重点,而化合物的存在状态、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是直接相关的,或者说由性质所决定的。

  以性质为核心再跟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则知识就不会显得太零碎,也不会感到枯燥。事物之间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一些设计不成功的课往往是仅注重了事实的罗列和堆砌,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内部联系做深刻揭示,最终将“学化学”引向了“背化学”的死胡同。

  除了“基本理论指导”和“以性质为中心”这两条线索外,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第三条线索就是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线索在到了复习时才加以总结归纳,是不够的,要将这些线索从第一节起,就或明或暗地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是元素化合物课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二、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离开实验、标本、模型和其它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就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

  这样,学生只有生硬地记忆,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就越来越杂乱,顾此失彼,从而频频发生错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施用,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但是,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设计好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呢首先。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例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采用下面设计:先从氮的化合价引出氮的五种价态的氧化物。介绍其颜色后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瓶口玻片,NO与空气混和,立即出现红棕色;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片,稍振荡,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这样,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的合理,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而其中的难点内容,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接着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NO和空气)、两瓶红棕色气体(分别是NO2和溴蒸气),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其次。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思维。这种激发,可以是学习欲望和兴趣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在创设问题情景较高层面上的。“氨的性质”一节中氨与酸的反应,普通中学根据学生特点。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由重点中学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逼”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加Na2CO3(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为什么要排空气(NO易与氧化合)为什么能排气(CO2比空气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标志着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水平,没有一些别具心裁的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很难达到优秀的水平。

  三、元素化合物课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这是这类课设计的又一个规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若不和实际结合,将成为空中楼阁。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命题。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一的“氮气”,在学习了NO、N02性质后联系“雷雨与庄稼”,联系汽车引擎点火时产生氮氧化物的环境问题,联系酸雨,联系硝酸的生产。在“乙醛”的学习中,在醛的氧化反应后联系制镜小史、联系糖尿病的检验。既生动又强化了知识的运用。在设计“氨和铵盐”时,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将整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放到化肥这样一个背景中进行,能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应该成为这一类课设计时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联系实际,重点要放到知识的运用上。引导学生在课外模拟攻关,都是一些成功的设计,这种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开发思维,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意念,在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这里以《氨的性质》教学设计(华南师大附中王季常、曾汉泰设计)为例,说明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类课的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学习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略去):

  [引入]观察一个实验(氨的喷泉实验),并打开桌面上的浓氨水,闻闻氨气的气味。 [设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①形成喷泉;

  ②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而烧瓶中溶液为红色;

  ③烧瓶未充满。

  [设问]通过现象:

  ①我们曾学习了什么物质也可以形成喷泉(联系旧知识HC1)

  ②为何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

  ③为何极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为极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呈极性)

  ④从上述结论,能否得出氨分子的结构(学生推导出氨分子NH3的四个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会形成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

  [分析]我们一起分析氨溶于水的另外两个现象,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何形成红色溶液(利用“酚酞遇碱变红”,推断出一定有OH-产生)

  ②烧瓶中的OH-来源于什么物质(从现象得出,新产生的OH--定不是来源于水,因为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并未变红,也不可能来源于氨,那么只能来源于NH3·H2O )。

  ③如何书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运用质量守恒,学生即可写出,老师只需提示NH3·H2O为弱碱,注意可逆符号即可) [练习]训练题(巩固性训练,略)(说明:以上氨与水反应的性质是在实验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极思维得出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也能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实验]我们刚学习了氨与水的反应,那么氨与其它物质是否会反应呢下面自己来做一个实验:NH3与酸(盐酸、硫酸、硝酸)的反应。

  [讨论]为何出现白烟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由于整个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现象,发现滴有浓盐酸和浓硝酸的上方出现白烟,而浓硫酸上方没有。自己作出解释,自己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因而课堂气氛活跃)。

  [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鲜程度。

  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置于锥形瓶中,搅匀,并立即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铁丝下端弯曲成钩,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若肉样已不新鲜,就有NH3存在,于数秒内即有NH4CI生成,可观察到白烟出现。

  [思考]白烟出现是否可以表明肉已经不新鲜(说明:在学生实验基础上,增加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查市场上猪肉是否新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总结]以上反应氨分子中N、H元素未变价。

  [过渡]回忆HX和H2S的化学性质,分析它们为什么具有还原性。

  [设问]从NH3中N、H元素的`化合价,判断NH,是否也会像HX、H一样具有还原性[学生实验]NH,的催化氧化(将锥形瓶置于浓氨水上方,收集少许氨气,然后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迅速插人有少许氨气的锥形瓶中)。(说明:学生动手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预计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a.出现红棕色。

  b.出现白烟。

  c.实验失败,未能观察到任何现象。

  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刻意追求实验现象的统一,不回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可有意把三种不同实验现象摆到讲台上,请学生解释,促进学生深人思考)。本课在实施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马上有学生纠正“NH3被0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希望成功,但我们并不忌讳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原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讲述]“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工业中产生的NO和NO2等大量尾气必须用碱液吸收以免污染环境。广州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有的地方酸雨频率已达90%,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问题。

  [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自觉用烧碱溶液对瓶内气体进行处理。 [过渡]除了氧气可以氧化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氧化剂可以氧化氨呢[设问]回忆HX(HF除外)、H2S被氯气氧化的实验,想一想,氨气能否被氯气氧化[演示实验]氨气和氯气反应的实验(预先用两个干燥的锥形瓶收集一瓶氨气和一瓶氯气,实验时将两个试剂瓶口对好,抽去玻片,上下摇匀)。

  [讲述]氯碱工业中常用浓氨水检查是否有氯气的泄漏。

  [练习]运用相似性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现白烟),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设问]回忆还原CuO的实验,高温时NH,能否还原CuO呢[演示实验]NH3还原CuO实验(实验装置与H2还原Cu0实验相似) [练习]根据相似性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口出现水滴,试管底部出现红色物质),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略)从以上《氨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我们看看是怎样体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设计要求的。

  首先,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础,实验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氨与水反应这个性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氨的催化氧化这个难点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教师精心设计放手实施的问题情境(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争辩)中自己突破的。

  其次,化学理论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内在灵魂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用物质结构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水溶性和弱碱性,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氧化还原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还原性,这样的学习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元素化合物课有足够的深度。至于联系社会。联系实际,更是本设计一大特点,结合氨与酸的反应,启发学生设计如何检验猪肉是否新鲜,当时新闻媒体恰好在对少数黑心肉贩私售死猪肉的事件曝光,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如此紧密结合,很自然创设出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可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把握住这三点,就能从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反映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型特征和设计要求,只要在实施时能用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主导,又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上出精彩的元素化合物课来。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1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与家务常识、其他课所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开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学实验室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由学生提前上网或从化学实验室中了解,并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与自己预想不一样的地方;课后习题,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探究、实际操作、猜想、讨论、交流、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例如:①学生分组交流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②小组讨论倾倒液体时,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对课本知识的领会进行实际操作的展示。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动手、实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主动求知,开发学生潜能,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自信且愿意探究的小科学家。

  3、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科学的严谨。

  例如: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气灶的支架高低有没有学问?如何把这些知识与化学实验操作的知识联系起来?为什么化学仪器与家庭用具有所区别?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转型期,尤其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凡事喜欢亲历亲为,最讨厌由老师包办代替,特别愿意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具备了形象思维的想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已经接触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处于急切想要验证自己的方法科学性、正确性的阶段,也正处于对新鲜事务易接受,求知欲强的时候。因此应将教材和课堂处理的亲切、自然,围绕着化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展开教学,并引入对科学方法的探究,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已有亲身体验;对实验的目的性、遵守实验室规则已通过自学、预习或查询有了初步认识。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对化学仪器、设备、药品柜、药品有初步了解,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有简单了解,对本节课内容已做预习。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根据所要探究的目的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3、有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实验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给出具体方法,教师不提供具体答案,教师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提供一个探究方向,作为教学的促进者,为能力较低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和动手实践中。

  具体采用“问题情景—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课堂思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发表见解的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方案的能力。

  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制。每个小组同学既可保持个性又可同小组成员之间保持共性,在讨论、动手实验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过程中由“不会到会”的喜悦。

  3、教学评价方式:

  ⑴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口头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⑵通过课堂检测习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⑶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以及追问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回顾自己的思维历程,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得以提高。

  ⑷评选“今日之星”,由同学提名本节课思维最活跃、发言最积极、正确率最高等多个“今日之星”,用本活动引发学生之间的互评,启动学生之间的竞争,树立化学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⑸请学生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用品如下:

  1、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2、药品:锌粒、石灰石(块状)、碳酸钠(粉末)、氧化铜、水、盐酸(1:4)、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

  3、仪器:试管(Φ18mm)、药匙、量筒(10ml、25ml)镊子、纸槽、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水槽、集气瓶、导管(60o、120o、90o)胶皮管。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2、准备一些课件: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化学危险品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3、提前布置作业:请你拟一份实验室须知。把花生油从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花生油、酱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存?盐、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存?观察家用炊具在灶台上的高度,是紧贴灶台还是留有一定间距?为什么?炒了一道菜的锅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为什么?应当怎么做?物理课上学的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程序?

  通过这些看似与化学无关的作业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课前与学生共度两分钟准备时间时,稍加提问,使学生对作业有所回顾,互相形成一个交流讨论的局面。气氛热烈不觉呆板,使学生体验到老师与他们的合作关系。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

  学生按实验桌每两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小组讨论、评议、补充。

  【说明:学生创作、学生补充的实验室规则,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对于其他同学的相同部分有认同感。】

  3、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强调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4、追问为什么?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5、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反馈】20页活动天地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一、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追问盛放容器的区别?为什么?实验室的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该怎样盛放?

  【说明:打学生个措手不及。司空见惯的事情恐怕一下子还说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了。而且,大胆而有根据的猜想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手段。】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猜想。】

  4、用什么工具可取出这些药品?有无不同之处?回忆家中如何取盐?如何取用油、醋?

  【说明:把课本内容稍作了延伸,通过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把操作、模拟、直观与推理交织在一起。】

  5、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

  6、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须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升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二、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强调,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提问家中灶具与灶台间的距离?追问为什么?【说明:大多数同学可能想不出为什么,但也有少数同学知道,可经过讨论由学生小组之间产生一个猜想—质疑—分析—论证—认同的科学探究过程。】

  3、提问:能否用现有仪器证明猜想和假设?在小组内提出想法,大家讨论认可后分组实验1-4证实。

  【说明:通过实验设计、互相评价、实施实验、分析结果,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和活跃,再次历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4、以刚才得到的结论为基础讨论如何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5、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第三板块:反思交流: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比较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触?那些需要再做练习?然后根据交流结果安排检测题。

  【说明:此板块既将所学知识再次系统小结,又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为载体引领学生体会了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四板块:小结、评选“今日之星”,“给老师打分”

  【说明:此板块将评价方式灵活化,而且充满积极轻松的意味,可评选最佳提问、最佳发言、最佳实验操作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把上课的细节再次一一回顾,能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而在评价教师时,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坦然对待,以“身教”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强调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

  2、本节课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本节课中,如果学生不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他就无法获取答案,或者只能获得其它学生的“二手”答案。而没有兴趣,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在过程的进行和知识的获取上都会感到困难但也会得到喜悦。这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2

  一、课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同时为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设计思路

  xx

  六、教学准备

  1、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的视频,用flash动画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课件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简史的录音。

  2、学生实验用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坩埚钳、烧杯、试管、托盘天平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

  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何变化?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根据实验结论推导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观察实验

  讨论

  通过几组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都是遵守质量守恒的。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强调

  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总质量

  ②气体的质量不能忽略

  ③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讨论并解释化学反应后质量变化的原因。

  通过不同的事例让学生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

  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思考并讨论: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为何质量不变。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观察整个过程并推导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3

  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谈论对学习化学的感受:学习化学就好象学习另一门外语,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化学就好象学“天书”,教师只管自己讲,而不管学生如何学;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从学生的感受中我们体会到: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脱离,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面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一、以学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以学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就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下面仅以20xx年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一册《空气》为例,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探讨:

  1、认真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主题”

  建构主义认为,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章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理念及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①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力及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的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要适当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重视对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既“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某种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既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节教学情境设计如下:

  (1)实验探究情境:①盛满水的杯子盖上一张纸,然后倒置,观察水是否会流出来?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问题讨论情境:①你知道有关空气的知识有多少?空气有哪些成分,各成分占空气的比例是多少?②你关注过有关天气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吗?知道各项指标的大体意思吗?③课后你对空气的认识又有哪能收获?发现有污染空气的事件发生你应怎么办?

  (3)多媒体教学情境:①空气的发现简史,介绍科学家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②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③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及防治。

  通过以上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有关空气的知识,产生“同化”;在产生同化的同时引起原有空气的知识与新学知识的矛盾,必然会进行知识重组“顺应”。

  3、加强学习资源设计,获得意义建构的支持系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各种有关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必须为学习情景中嵌入大量的信息。对于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如何获取,以入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则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显然,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是不会碰到或是很少碰到的,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则成为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

  为了充分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成立资源信息小组参与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本节教学中教学信息资源设计如下:

  ①资料卡片组:课前收集有关空气的资料卡片;

  ②网络信息组:课前上网:www.0-100.com.cn/5/11/1/0141.htm查寻有关空气的内容,将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③实验探究组:课前或课后学生可申请到实验室进一步做有关空气的探究实验。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演示。

  4、突出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设计,发挥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设计学习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等。不管是哪种教学法在设计自主学习中都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螳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发挥学生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本节教材,本节教学可采取“支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和“脚手架”。“脚手架”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搭建,为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一定的支撑。即探索开始时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与同进鼓励学生及同伴间的讨论或对话,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沿框架图逐步攀升,最后力求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如:

  资料卡片组:课堂展示他们有关空气知识的收集成果。如:小学自然书上的,老师或家长和同学告之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与这些气体相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等等。

  网络信息查寻组:介绍他们从网络上查寻到的有关空气的成分的发现史;空气各成分的比例;各成分的一些常识性知识。课前与老师取得联系,把下载的有关内容利用学校的打印设备打印成材料,在课堂上散发给同学达到资源共享。如有关空气音像可在课前交与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全体学生一起观看,再进行讨论交流。

  实验操作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①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

  ②怎样证明钟罩内消耗的是氧气?除教材上告之的外是否有其它方法证明吗?

  ③红磷熄灭后剩余的气体的性质怎样?是什么气体?

  ④为什么选用红磷而不选用木炭或蜡烛,并且红磷必须过量?如果选用其它可燃物效果如何?

  通过以上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小组的讨论学习,使全体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的意义建构,初步学会了观察分析化学实验的方法,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如课后有的学生写的化学学习日记中记载的:“哇!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发现空气中还有氮气呢!空气还是造氮肥的重要原料,做实验多有趣;化学知识不仅书上有,网上也有……学习化学真好!”

  5、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节的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如下:

  ①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作出的贡献大小等,主要由本人记录和小组成员认定。

  ②能否较熟练地说出空气的各成分及所占空气的体积比;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样防止空气污染?

  ③撰写学习日记进行档案评价。

  通过以上评价形式,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差距,感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6、强化练习设计,完成最终意义建构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节强化练习设计如下:

  课后书写《空气》一节学习日记。主要记录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还有什么问题?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哪些方面的帮助?你有何感受?

  三、反思与体会

  在使用以学为中心教学方法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现,但笔者也在进行反思,为什么有的章节效果好,有的章节效果差呢?笔者通过进一步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认为使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

  虽然,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切活动都以“意义建构”为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因为意义建构必须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基本理念作为当前所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意义建构。

  2、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意义建构时,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离不开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责任并未减轻,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不能忽视自主学习的设计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往往重视意义建构环境的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本身反而被忽视了。学习环境只是以学为中心的外部条件——外因,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是以学为中心意义建构的“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4、注意选材

  虽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优点很多,但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因此,在运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教学内容、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只有那些开放的、具有较大空间的知识结构和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才适宜采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所有东西的基础,所以要想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值,首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化学现象,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素材为学生创设出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或者情境,经常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灵活用脑,增强其思维能力的运用。

  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大部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课堂主体实际上是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45分钟的课堂时间全部用于教师对学生不停的灌输上面,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应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更应该将时间还给学生,不断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学习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实验理解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由化学理论以及化学实验两部分构成,化学实验是与化学理论知识相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化学理论都是通过不断的化学实验而产生的。但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却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分开讲解,化学实验与实际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符,从而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实验产生现象的意义。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再为学生进行讲解,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将其中的原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消化所学的化学知识,加深对实验现象的印象。

  四、中学化学探究实验中教学情境和资源的设计

  创设探究情境,其中包括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一些外在因素,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教学方法一般都需要教学媒体的配合,教学方法有物质性的特点。所谓教学方法的物质性也就是它对教学媒体的依赖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教学媒体的使用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互为作用的,任何一方不恰当,均会影响教学效果。

  不断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课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红保。初中化学有效探究性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xx.

  [2]吕妍。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xx.

  [3]李旭东,李谷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J]。化学教学,1993(04)。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6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 水(H2O)、 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 氢气(H2)、 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1.人体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几种含量较高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1常量元素2微量元素【讲解】氧、钙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常见的主要有铁、锌、碘、硒等。 【过渡】猜字谜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五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0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03-2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1-22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1-22

初中化学《绪言》教学设计04-17

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04-17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02-1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02-13

初中化学铁的性质教学设计12-0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11-22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