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1 13:06: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时记趣》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

  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点:

  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简言之: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⑴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⑵《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2.检查字词

  履(lǚ)遂(suì)先自度(duó)其足吾忘持度(dǜ)宁(nìng)信度(d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六、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

  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巩固训练:

  1.写出重要字词的意思。

  履:鞋度duo,量长短置:放。之:指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座位。

  之:往,去。市:集市。操,拿。吾:我。反:同“返”,回去。

  市罢:集市散了。遂:于是,就。宁:宁可。信度:相信量的尺码。

  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⑵至之市,而忘操之。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⑸宁信度,无自信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坐通“座”)(2)反归取之(反通“返”)

  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至之市(动词,到)(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

  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

  二、检测预习

  1.介绍作家作品

  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

  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2.检查字词

  涉s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五、思考讨论

  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明确】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六、巩固训练

  1.理解重要字词

  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自:从遽:立即,匆忙。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儿。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⑵遽契其舟⑶是吾剑之所从坠。

  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七、布置作业

  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再读课文,仔细思考写“趣”的方法;

  2、归纳总结“记趣”的写作方法;

  3、运用写作方法,写出“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1、再读课文,仔细思考写“趣”的方法;

  2、归纳总结“记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写作方法,写出“物外之趣”。

  计划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幼时记趣》中忆——统领全文(童年生活);小——贯穿全文(神游其中);趣——渗透全文(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再读《幼时记趣》,去想想要写出“物外之趣”,我们要掌握哪些方法。

  归纳方法

  一、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概括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二、这三件事都突出了“趣”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趣”的?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4)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这四个句子,都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小物大写,劣物美写,低物高写,实物虚写。

  之所以能将“小物大写,劣物美写,低物高写,实物虚写”,是因为加入了作者的

  明确:联想和想象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不拘现实,大胆想象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2)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这四个句子,也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声音和形态,刻画入微,文字极富表现力。神行兼备,情趣横生。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绘声绘形,生动传神

  (PPT)学生齐读下列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这四个句子,直接抒情,写出了“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直接抒情,真情实感。

  (教师板书)写“物外之趣”要——真情实感,由衷抒发

  小试身手

  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童年趣事》的片段作文。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中所体现的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乐趣。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叙述自己童年趣事,加强口语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探究学习"物外之趣"。

  3、认识与学会观察、想象、联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交流初学文言文的感受。

  二、朗读训练。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课文并评价。

  4、齐读课文。(要求:读难字音,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气,强调)

  三、预习交流与检查:

  1、小组学习交流,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习交流,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3、[出示投影片]检查有关字、词的翻译:

  (第一段)①:余、稚、藐、故、张目、明察秋毫

  (第二段)②:私、则、强、或、以烟、作……观

  (第三段)③:其身、以……为、神游、怡然自得。

  (第四段)④:宠然大物、拨山、盖、尽为所吞、方

  4、教师讲解省略句,并讲解省略句的翻译。[出示投影片]

  例:①群鹤舞(于)空

  ②使(之)怡齐

  ③驱之(于)别院

  5、用接龙方式逐段翻译课文,译后评议。

  四、齐读全文,边读边想文言文语句意思。

  五、布置作业:

  1、通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对有关文言文的学习知识、方法应给予必要的讲解、指导。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了解三件趣事,研究"物外之趣"。

  1、文章写了哪些童年生活?描绘了几幅图景?

  2、小组讨论,学习"物外之趣"。

  ①讨论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讨论"探究、练习"一)

  ②讨论"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三、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特点。

  四、知识拓展,比较学习

  学生阅读已发材料,比较《幼时记趣》小组讨论,说说

  ①沈复的"物外之趣"与鲁迅的百草园乐趣有何相同之处?

  ②写法上有何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篇文章?

  ④两位作者记述几时获取乐趣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五、口语训练:"我的童年进趣事"。

  你有哪些童年趣事?有类似课文中作者的经历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说得流利,说昨更有趣。

  六、布置作业。

  1、把"我的童年趣事"用笔写下来。

  2、阅读自读课本《思,在百草园》。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题目《幼时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4)解决字词

  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童稚藐小鹤唳怡然土砾沟壑项为之强庞然大物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物外之趣私拟作项为之强素帐鹤唳怡然鞭数十

  (5)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完成正音、解词。

  (6)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题: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记叙童年的各种“物外之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④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精读课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3)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观察——联想、想象——玩赏。[板书]

  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小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

  2、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幼时记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五、板书设计

  观蚊如鹤

  趣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

  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

  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1)神游丛草(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8、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

  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②观看;景观。③用;把。

  ④因;当作。⑤所以;旧的。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体积极大的东西。(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

  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10、“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3、C

  14、总分关系

  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 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教学难点: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借助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观察过蚂蚁吗?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还观察过其他的小生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清朝人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 检测预习,了解情况。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 解题:《幼时记趣》中 “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 交流预习导学中的字词。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鹤唳lì云端 凹凸āo tu 土砾lì 沟壑hē 怡然yí

  三 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划出。老师讲解节奏划分的三条规律:

  方法指导:节奏划分的三条基本规律:

  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如:何不试之/以足?

  ③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如: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盖一癞蛤蟆也。

  2、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操作方法之一:扩,: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

  宁 信 度:宁可 相信 量好的尺码。

  观:作青云鹤观( ) 昂首观之( )

  察: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神细视( ) 神游其中( )

  时: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提醒学生字词翻译的要求:精准。指导学生做到翻译精准的方法——记忆、运用、积累。

  积累一词多义:

  以: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为:以丛草为林( ) 项为之强(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之:昂首观之(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 。

  3、掌握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文言句的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句意顺畅。

  例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学教案中体现,多媒体展示)

  ②句子翻译方法之一: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如:何不试之以足?

  徐喷以烟:

  ③句子翻译之二: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反归取之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4、赏析课文,探究趣因

  ①读了文章之后,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个字来写的吗?明确:物外之趣

  ②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总分结构。

  ③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把它读出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作者获得了那些乐趣。

  师:观蚊如鹤的趣体现在哪里?(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

  师:神游山林作者又是怎样想象的?

  (这些想象和联想,都是符合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所以这些趣事描写非常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师:癞蛤蟆只有拳头大小,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庞然大物?

  师: 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连用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房顶,随即惩罚蛤蟆,驱除残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

  ④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师: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

  明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打电脑等

  师: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明确: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缺乏想像和艺术性。

  师: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有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师: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

  如: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

  ……

  师: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观 蚊 如 鹤 敏锐的观察

  物外之趣 神 游 山 林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鞭 打 蛤 蟆 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趣事 趣因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6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古文叙事的方法。

  2、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反复朗读,弄懂课文意思,了解作者记述趣事的方法;其次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的内容,按总分顺序来安排,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忆童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述“神游”趣事。

  第三部分(5):点题,收束全文。

  2、课文的写法。

  文章主要回忆童年的趣事。作者写自己儿时看见复蚊在飞就想象群鹤在舞;特别是第三段写在院墙处看见丛革就想象来到树林里,看见虫蛀就想象遇到兽类动物,看见突起的土块碎石就想象来到山丘上,看见凹着的就想象来到山谷里。这些记述足见作者儿时的“神游”之乐。

  O问题与方法

  1、记述趣事,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喷云端。

  2“以……为……”句式。

  以……为……,文中可译为“把……当作

  三、学与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填空。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_(朝代)_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童稚()(2)果如鹤唳()云端(3)项为之强()(4)以土砾()凸者为丘

  3、根据拼音写汉字。

  (l)见miao3_小微物(2)凹者为he4_(3)pang2__然大物(4)yi2__然自得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_(2)能张目对日:_(3)徐喷以烟:_(4)鞭数十:_(5)又留蚊于素帐中:_(6)余亿童稚时:_

  O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怕然自得。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l)于土墙凹凸处:_(2)常蹲其身:_(3)神游其中:_(4)定神细观: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使与台齐。

  (2)以土砾凸者为丘。

  3、“怡然自得”这个词语,我们在初一哪篇文言文中学过?你能记得吗?请将该话默写出来。

  4.解释“怡然自得”并造句。

  5、文中运用了_修辞方法,突出“神游”之乐。

  O拓展与迁移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一件或两件童年趣事。下面的文章是一位同学写他的童年趣事,语言生动有趣,可供参考。

  提蛐蛐

  天色已经很晚了,四周静悄悄的,乘凉的人们仿佛都陆续进屋了,只有我还在路灯下玩。

  突然,一阵“嘟儿——嘟儿”的叫声从墙根下传来。再侧耳听,又是一阵“嘟儿——嘟儿”声,对,是蛐蛐!我马上跑进屋,拿了手电筒和玻璃瓶出来捉蛐蛐。

  我蹑手蹑脚地顺着叫声寻找着,突然,一个小黑点一蹦,钻到了墙边的砖缝中,又继续叫了起来。我连忙打开了手电筒一照,啊,好大的蛐蛐呀!你看它,两根触须微微抖动,两只后腿强健有力。叫的时候,那只小肚子忽闪忽闪的,好像在使劲喊我呢。刚走近,它就跳到附近的碎砖堆里去了。我轻轻地把砖扒开,两手拢成喇叭,慢慢弓下身,心想:这下你可跑不了啦,谁知一扑竟没扑着,蛐蛐顺着手边又蹦到了墙根处。

  我也追近墙根,那蛐蛐似乎知道了我在捉它,索性转身逃到了一个小洞里,再也不出来了。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7

  一、课题:

  童趣

  二、授课类型:

  人文学科新授讲授课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明察秋毫、藐小、强、素、唳、丘壑、庞然大物”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古文言知识;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

  在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等;在阅读中可以产生并表达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在学习中能运用合作等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进而引发对自己童年乐趣的回忆;这是一篇生动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文言阅读产生兴趣,选择浅显的文言文章阅读,提升阅读品味。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字词教学,文言句式教学,文章内容理解。

  2.难点

  文言文离现代较远,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感强烈,对作者乐趣的感知较难;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关键

  创设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阅读中体验到作者童年的乐趣,并联系自己的童年,明白童年小小的幸福与快乐。

  七、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情况

  首先,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查字典独立识字词的能力,所以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解决字词问题了;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完成。

  学生有自我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搜集关于沈复和《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相关信息,对文学常识可以有大致了解。

  以上两点对于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来重点抓内容和思想。

  2.学生阶段心理特征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第三学段升入第四学段,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正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阶段,所以它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即成熟性与幼稚性统一、向上性与盲目性统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新鲜感与紧张感统一。这虽然对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趣》这篇文章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效果。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大家先看一下幻灯片上展示的这幅图片,图片上显示了一组图,分别代表了一种游戏,你们有没有玩过呢?或者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呢?大家看完之后,我请一些同学来说一下。

  好,看来大家都是挺会玩的。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遇到了怎样的趣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童趣》。)

  (二)揭题

  昨天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那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资料。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大家先默读一下课文,然后看看幻灯片上的生字词的读音是不是都学会了?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同学们,刚才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看看幻灯片上的这些句子是不是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试着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看不懂的或者自己拿不准意思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i.以草为林。j.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现在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了,我们下面从内容上再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吧!

  a.首先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要是不明白的话可以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一下!

  答案参考:“物外之趣”。“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主要是向我们讲述了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那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哪几个“物外之趣”?(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纳)

  参考答案:素帐围蚊拟鹤舞、从草为林观兽斗、二虫被食驱蛤蟆。

  c.作者的这些物外之趣你认为是怎样产生的?

  参考答案: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

  d.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思考,单独作答)

  参考答案:(1)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2)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3)在生活当中要善于观察,敢于勇于去发现去创造乐趣,使生活更有情趣。

  (五)升华主题

  a.大家特别注意一下最后一段,课文中作者为“二虫”出气,惩罚蛤蟆,但是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处死蛤蟆?这个问题大家同桌之间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参考答案:爱护生命,处罚有度。(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b..你认为人应该怎么样生活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可以讨论也可以自己思考。

  参考答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创意性的回答做记录,并鼓励学生思考。)

  (六)拓展探究

  童年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即使成年后或许在某天夜里依然会梦回童年,梦回那份属于自己的甜蜜和忧愁。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和童年有关的歌曲吧!

  欣赏歌曲《童年》或《别在长大》

  (七)布置作业

  请赶快拿起你的笔,把你童年的乐趣写下来吧,给自己的童年留一份美好的回忆,也让你的朋友老师同学了解一下你那多彩的童年吧。

  九、板书设计

  童趣

  物外之趣如何产生启示

  素帐围蚊拟鹤舞丰富的联想、想象;儿童特有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想象联想,生活的情趣

  草木为林观兽斗

  二虫被食驱蛤蟆

  十、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教学精读课文,从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收到了预设的效果。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和课文内容分析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课堂容量来看,教学容量稍大,训练略多,这样虽然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但是学生整堂课下来会觉得东西很多很重很累。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注意的。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02-27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12-06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06-19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06-17

幼时记趣的教学设计07-07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3篇05-06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3篇05-05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04-16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04-16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