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减数分裂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如细胞学、染色体和有丝分裂的基础之上,并与第一章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密切相关,因此,其在模块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分裂的方式、实质和意义产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前面所学的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积极探索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并且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进行主动思维、参与并且活动、同时经历一个从具体的动手实践和不断创新到知识的归纳和升华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2、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在学习本节时还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如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
课件、图片、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学生看教材P16题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细胞染色体组成及数目的不同。引导学生根据此图提出能联想到的问题。
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
导入新课学生:减数分裂。
1、什么叫减数分裂?
学生阅读教材P16回答。(强调指出:细胞分裂了几次?染色体复制了几次?分裂前后细胞染色体数目如何变化?)
课件显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按照下列图解的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结合问题教师总结精子的形成过程。
2、精原细胞是一个什么样的细胞?其自身的增殖通过什么样的分裂方式进行?
3、什么叫同源染色体?
4、什么叫联会?
5、什么叫四分体?(指出交叉互换现象)
6、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何时?
7、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8、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DNA数量变化如何?(用曲线图表示)
10、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主要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出现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1、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与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如何?
12、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最多形成多少种精子?(不考虑交叉互换)(也可到第3课时讲)
13、基因型Mm的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的分开分别发生在何时?
教师一定要把上述问题讲透。
(三)小结
减数分裂的含义,精子的形成过程。
(四)作业布置
教材P22练习4
九、板书设计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十、教学反思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并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新课程理念。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节内容在知识要求和教材编排上无多大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结合细胞图像归纳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变化,觉得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效果看似不错。但学生听得清楚,做题困难,记忆时间短,容易生疏,复习课必须按新课重来,费时费力,效果较差。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简化提炼,利用多种形式,化复杂为简单,更加具体有序,提升了学生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性强,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2
知识精华:
掌握减数分裂概念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相关概念;掌握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区别;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区别。
写出下表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同源染体对数(2N=4)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组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DNA(个)
同源染色体(对)
题例领悟:
例1、下图是雌蛙一个卵原细胞在生殖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图,为研究方便,在细胞分裂成两个以后,只对其中一个进行测定,请分析回答:
(1)b时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c时的细胞叫_______细胞。
(2)c→d→e进行的是______,e时的细胞叫________。
(3)由e→f→g进行的是________,g时的细胞叫_______。
(4)h→i表示发生了________作用,i时的细胞叫________。
(5)i以后进行___________分裂,进入_________阶段。
解析: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结合,对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实质和意义起重要作用。本题的解决主要是依赖扎实的基础知识。
答案(1)染色体复制初级卵母细胞
(2)减数是第一次分裂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卵细胞或极体
(4)受精受精卵
(5)有丝胚的发育
例2、右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细胞中可能是次级精母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②该细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2为一组,3与4为一组
④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3和4为常染色体
A、只有1种说法正确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均正确
解析: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抓住细胞分裂的特点:该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为均等分裂,故只有④说法正确,答案选A
自我评价
1、观察四分体时期效果最好的材料()
A、生发层B、幼嫩的柱头C、幼嫩的花药D、成熟的花药
2、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它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精子,其种类有()A、1种B、2种C、3种D、4种
3、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
D、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单体的是①②③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②果蝇的精原细胞含有4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有2对染色体③男性两侧输精管被结扎后,睾丸仍能产生精子,第二性征不会改变④在精子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全部在精子的头部,细胞质全部在精子的尾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根据科学家研究证实,由精子细胞变为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变成精子的颈部和尾部;大部分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被丢弃;但全部线粒体保留下来,并集中在颈部。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
(1)细胞核内含有______________,以便传给下一代。
(2)丢弃大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可使精子体积______,运动_______。
(3)精子快速运动主要靠___________的摆动,其运动动力主要产生于____________。
(4)保留全部线粒体的意义在于:线粒体是___________场所,通过线粒体的生理活动,形成精子运动所需的____________。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3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产生为例)。
(问题:减数分裂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及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3.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分裂吗?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分裂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
板书设计
请简述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特征:
间期: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体积稍微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断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征:
同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形成4个子细胞。精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形成为精子。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4
1教材分析
1.1教学地位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间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的关键。
1.2重点、难点分析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教学方法
2.1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从新课的导入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自主学习,一直到精子形成中三个环节: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和“讨论”相结合学习各期变化→变式练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路线的设计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主动获得知识的快乐和骄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这节课以传授生物学概念原理为主,因此设计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开放的,而是针对减数分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的部分探究活动。首先是在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后,让学生探究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以加深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通过展示图片动画结合,突破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及捕获有效信息、分析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4学法指导
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减数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习惯;点拨导议,启发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学会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去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
5教学过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观察P16问题探讨左边图,思考:
(1)什么是体细胞,什么是配子,两者有何区别?
(2)体细胞是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配子是否也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产生的?为什么?
【互动探究一】减数分裂定义
阅读减数分裂的定义,思考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的目的是什么?
(2)生物界中哪些生物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在什么时候进行减数分裂?
(3)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一.减数分裂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范围:的生物
③时间:在产生时进行;
④特点:染色体复制次,细胞连续分裂次;
⑤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原始生殖细胞中的
2.原始生殖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体细胞,增殖方式:分裂,还可进行分裂产生生殖细胞;
【互动探究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阅读P16-P17精子的形成过程,展示该过程的动画,思考:
(1)精子在生物体哪个形成,是由哪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2)已知人的受精卵中有46条染色体,请问精原细胞中还有多少条染色体?
(3)观察减数分裂过程,思考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哪些不同的细胞?
(4)什么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
3.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②来源:一条来自,一条来自
③行为: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
4.联会:同源染色体的现象,结果产生
5.四分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下图中有个四分体,条染色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讨论后总结:
1个四分体内有对同源染色体,条染色单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
2、画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这一节同有丝分裂一样,是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课程内容很抽象,所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有些难理解,所以就运用了多媒体。用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给学生展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理解这一过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还存在着几个问题: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讲解,我们可用人人都有的一双手做形象的比喻: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依此类推;而每只手的五个手指互为非同源染色体,这样的比喻很直观且很方便,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2.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就可以用将贴近的五指伸开的双手往两侧分开进行演示,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开就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而一支手的五个手指就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整个过程,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进行演示。
3.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讲解,一个着丝点就是一条染色体,当着丝点分开时姐妹染色单体就分开,这个“姐妹情愫”就不存在,而各自独立成为一条染色体。
4.“四分体”的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理解什么是四分体,为什么要称之为四分体,这样就可以明白只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才是四分体,而同源染色体没有进行联会就不是四分体。
5.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的讲解我是利用挂图、把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绘出来,一个时期用一张纸。因为会考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所以我就将这两个过程图都绘制出来,分析完每个时期后,然后拿出其中的一个时期的图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图形辨认,尽可能多让一些学生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加深理解,以不至于碰到题目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6.最后一点就是课后加强练习,这一点特别重要,当把很多图放到一起时学生一下子就如坠云雾,晕头转向,如果这时候整理一些专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效果会更好。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画一些图,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另外减数分裂又是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在内容上,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掌握了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结果。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对于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相关知识便能掌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建构减数分裂过程模型的教学活动,学生亲自动手,小组合作探究,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推衍与分析,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建构模型的同时达成知识生成,理解减数分裂的实质,形成结构与功能观和物质与能量观,同时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2、通过多媒体中所呈现的图片和动画,掌握并理解同源染色体概念。
3、通过体验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2、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建构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推导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不是有丝分裂的结果,从而提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再通过设计探究减数分裂过程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小组合作探究,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推衍与分析,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建构模型的同时达成知识生成,真正掌握了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减数分裂过程,让各个时期静止的图像变得具体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加便于理解。但减数分裂过程本就是难点,还需要不断强化,巩固。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确定教学目标为:
1.归纳、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2.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回想有丝分裂,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利用课件展示视频以及图像,讲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进行区分。最后通过展示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的实验视频,讲解本实验。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上学期学过了有丝分裂。回想一下,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是复制1次,分裂1次,这样产生的子细胞和母细胞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后并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你的父亲提供了1个精子,你的母亲提供了1个卵细胞,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活动:这就是涉及到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减数分裂。
2.新课讲授
一、精子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相信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我来问问大家什么是减数分裂?
学生活动: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教师活动:综合减数分裂的概念并着重强调减数分裂的对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特点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教师活动: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精子的形成部位是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并利用课件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视频图像。
教师活动:讲解精子是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
教师活动:讲解在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染色质复制以后,细胞就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联会,形成四分体,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减少了一半,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教师活动:减数分裂第二次是从次级精母细跑开始的,细胞未经染色体的复制,直接进入第二次细胞分裂。在第二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前面所学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相似,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这一位置后,接着进行分裂,于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结果生成了精子细胞,减数第2次分裂结束(强调减数第二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教师活动:在讲解期间,着重讲解同源染色体、联会以及四分体的概念。
教师活动:精子细胞经过变形后成为精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最后生成了四个精子,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减数分裂就结束了。
教师活动: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回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一组图片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教师活动:讲解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卵细胞的形成场所是卵巢。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视频。
教师活动:将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表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并用课件展示。相同点有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有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1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卵细胞经减数分裂后,细胞中的染色体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含量以及同源染色体的数量表格,并展示曲线图。
三、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实验视频(如有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展示并讲解各个时期装片的特点。
教师活动:针对课本习题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例如,在减数分裂Ⅰ中,先后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另外,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处于减数分裂Ⅰ的细胞要明显多于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
2.减数分裂Ⅰ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过程相同,同一时刻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
对象: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2.精子形成的过程
场所:睾丸
过程
3.卵细胞形成的过程
场所:卵巢
过程
4.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精选6篇)】相关文章: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i u ü》 教学设计【精选】03-25
课文《李时珍》教学设计【精选】03-24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5篇)05-13
离骚的精选教学设计12-19
《雨巷》精选教学设计11-12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精选25篇)05-12
《掌声》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02
《荷花》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30
《月亮湾》的教学设计【精选】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