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28 16:41: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资料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大小

  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xx,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xx。

  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

  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反馈练习:

  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教学反思:

  学校是提前一天通知我的,学校的目的是见到一趟常态课,所以我并没有提前准备什么,像往常一样,留下预习任务,等待第二天的上课。初中地理的第一节安排内容对当前学生来说有些难,所以,在讲课前的几节课,我利用地理知识的广阔性来调动学生兴趣,并且把第一节内容安排的十分简单,充满乐趣,老师们听完也对我的课进行了指导,比如如果可以带个地球仪增加学生直观感受,时间安排再合理一些,布置上作业,这样,整堂课会更加完美。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原因,宗教类型,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

  5.通过学习,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关注世界上焦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习惯,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一个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原因。

  2.分析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3.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一些有关战局问题的国际新闻报道,今天老师就选了一些,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说出其中提到了哪些国家?

  (播放课件中收集的有关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地区战局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国家)

  总结:看来这个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这个地区有一个专有的名字,你们知道人们通常叫它什么地区吗?

  提问:中东为什么一直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战乱?

  生:石油、宗教、土地、种族、水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位置!!请同学们看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的位置特征!

  生:纬度位置,相邻位置

  师:用四个字概括:五海三洲之地!我们再来看一下丝绸之路的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地区的位置重要性!

  生:东西方文化、物质交流的中转站!

  师:是的!通过土耳其海峡,就可以连接欧洲、亚洲;跨过苏伊士运河,就到达非洲大陆! 这也是自古以来兵家相争的原因,从波斯帝国,到阿拉伯帝国,无不在这里留下痕迹!

  中东战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争夺石油发生的战争有哪些呢?

  生:海湾战争,美伊战争等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东地区的石油分布图,哪里的石油分布最多?

  生:波斯湾地区

  师:请同学们打开填充图册13页,并翻开书本28页,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中东地区的经济被称为“石油经济”?

  (2)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3)石油输送的路线经过哪些地方?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

  2.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

  3.了解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4.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区)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美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分析图像、表格等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收集美国经济发展对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3.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教学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四、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老师:在前边几章学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属于东半球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章节西半球的国家。大家看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找出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板书: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是美洲,美洲又分为南美洲与北美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以北为北美洲以南是南美洲。人们还习惯把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大家在地图上找找属于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北美与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分界线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说拉丁语。

  讲授新课:近来一部《阿凡达》掀起了一股看3D电影的热潮,大家都知道是哪产的这部电影吗?

  学生回答:好莱坞

  教师:大家还看过好莱坞的哪些大片呢?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莱坞位于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美国,了解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大家看书图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 .天体系统的层次;

  2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

  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

  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

  讲解 (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内容

  学段:初中

  学科:地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三、设计目标

  1.能够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找到各省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四、过程与策略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几个关于省、行政中心的成语,并了解谜语背后的含义,将谜面写到A4纸上(每个谜面用一张A4纸)。

  2.将收集的谜语交给地理课代表,由地理课代表整理将重复的谜语拿出去并打乱顺序,然后每位同学抽一张(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给学生15分钟时间,思考谜底,并将谜底及答案写到谜面下方。

  3.每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抽到的谜面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由出题同学公布正确答案。

  4.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其相应的简称或全称,然后到多媒体呈现的中国区域图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环节都正确可得到一个小礼品。

  五、效果分析

  1.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记忆量大,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率不高,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熟记知识点时,先猜一猜,答对的同学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同学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加深了印象。

  2.学生在记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六、案例反思

  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区的位置,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多,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地名也较为生疏,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生收集的谜面有限,没有全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教师应提前协助收集整理,尽可能丰富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篇12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学地理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12-18

中学地理欧洲西部教学设计12-18

中学地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12-19

地理教学设计08-16

中学地理教学的计划06-10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30

《长江》地理教学设计08-12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2-30

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总结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