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导入
1、成语接龙
2、过渡: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它的学问多着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跟成语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跟成语有关的几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描画出几位主人公的形象。
指名说一说你在心中画出了谁的形象?
小结:一边读一边把你读到的情形在脑中还原,这样读书会更有效。
过渡:现在首先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著名的南郭先生的身上,通过他的故事来了解滥竽充数的含义。
三、学习《滥竽充数》
1、课件播放朗读动画
2、怎么学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滥竽什么意思?充数什么意思?其实滥的是什么?
3、师: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胧。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每个人跟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问或补充。
4、交流反馈:经过讨论你们又有了新发现吧,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课件出示阅读练习: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C、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D、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5、充数的结果如何呢?
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A、用“总是”造句。
B、用“不要……而要……”造句。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杜绝滥竽充数这种现象呢?
7、师:好,在掌握了故事的来龙去胧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老师想问问大家,作者喜欢南郭先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8、小结:在许多文章中,作者悄悄地把自己的爱憎或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反复朗读,细心揣摩才能体会。
9、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呢?试一试。评价,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也读读?你觉得他哪儿还需要改进的,也来读读看。
10、现在同学们结合这个故事说说滥竽充数的含义是什么。
11、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象?说来听听。怎样才能让这种现象不存在呢?
12、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滥竽充数,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
课件出示:了解成语意思。
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理解课文重难点,在理解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闻及感受。
过渡:我们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一学《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五、学习《自相矛盾》
1、生按第一项学习。查完字典汇报,师相机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与作用。
2、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难也是最关键的第二项。为了帮大家学习,老师帮你们出了几道题,(课件出示)大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第二步学习。
A、矛戳盾有几种结果?可是楚国人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说的结果是什么?
B、模仿他的语气,加上动作,读读他的话。
C、如果你们就是在一旁围观的人,你们互相会怎么议论?说一说,演一演。
D、最后还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评一评谁演得最棒。
3、师检查学习情况。
A、矛戳盾有几种结果(相机出示关联词练习)
B、理解夸口的含义,明白他夸口的目的,读出夸口的语气。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含义。
5、齐读《自相矛盾》。
6、师:生活中你碰到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吗?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人都得说。
7、按组汇报。师:说说你们这一组交流了哪些事情。
8、拓展延伸:谈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A、自己:实事求是,说实话就不会自相矛盾。
B、识破别人:用事实检验。
六、小结两个故事的共同点。
师;今天同学们共同努力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七、小练笔
过渡:是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不然就得像南郭先生那样灰溜溜地逃走。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逃走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会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南郭先生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成语故事》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台阶》优秀教学设计12-22
《赤壁》优秀教学设计12-20
《塞翁失马》优秀教学设计12-16
《鸬鹚》优秀教学设计12-16
匆匆优秀教学设计12-27
《台阶》优秀教学设计12-22
《背影》优秀教学设计01-12
背影优秀教学设计12-30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12-12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