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2 15:47: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欢迎大家分享。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1

  教材分析:

  《都江堰》是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在传达中反思。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他的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教学目标:

  1、记识作家及主要作品;掌握对比手法。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与反思,了解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

  3、让学生体会李冰为民造福、贴近民生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体悟都江堰所体现的文化精义。

  教学程序:

  一)师生共同交流对余秋雨和都江堰的了解,把了解的余秋雨知识贯穿起来。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文学主张、文学特色等。

  (二)预习反馈:通过检测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扫除朗读障碍有学生交流作者的情况。(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单独解决)

  (三)走进都江堰(边让学生逐段朗读,边分析文章的精华,每一部分读完后,为文章加上小标题。明确:A最激动人心的工程;B都江堰水的.魅力;C魅力的缔造者;D贴近苍生的神可能学生会忽略掉一些修饰语,引导他们找出。如第一部分可能会丢掉“激动人心”,而这一修饰语是本段最核心的东西。)

  1、诵读第一部分,文章标题是都江堰,开头为什么写长城?这是什么手法?(对比)文章中作者拿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那些方面的对比,最主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比较。

  明确: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2、找出第一部分的中心句,并且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明确:中心句是“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拟题为:激动人心的工程

  3、第二部分为什么在开始去都江堰时是“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

  明确:是写到了都江堰,欲扬先抑,层层推进,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做一下总结: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4、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第三部分,深刻体会李冰精神的内涵?实际上,作者在第三部分总是遮遮掩掩,不肯直言李冰的精神实质,始终让学生猜测捉摸。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先找出一些写李冰精神的句子。

  (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指什么?李冰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2)、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大愚”“大拙”指什么?“大智”“大巧”指什么?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长锸”代指什么?“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指什么?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与探讨可以加强对李冰这一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加深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此外,文中出现了一些浓重抒情色彩的语句,要让学生体会到并且深入领会,抓住作者的情感。

  5、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会轻松地找到李冰的精神内容:实实在在的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

  引导学生读文章到沉住气把文章认真读完。

  总结李冰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内涵,主要包括:贴近苍生,造福百姓,求真务实,淡泊名利。

  6、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让同学们找出中国历史上“李冰”式的人物。

  由学生思考,并口头表达自己的的崇高敬意最后老师示例。例:古代:包拯、白居易、苏轼、韩愈、林则徐等。当代: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

  7、听歌曲《好一个都江堰》,朗读歌词。

  那不是传说那也不是梦幻/那是真实的神话,那是人间的奇迹,那就是千秋都江堰/都江的水静静地流流过岁月流过沧桑/都江的水,滚滚地流奔向大海,奔向未来/都江的水,长长地流,流过昨天流向明天/都江的水汩汩地流,润了中华,润了希望

  8、课堂总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而都江堰依旧,李冰的精魂依旧,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那些以民为天,造福百姓的先人注定在我们心中永驻,不仅如此,他们与自然抗衡的执著坚毅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

  (四)作业安排:学习此篇文章后有什么感触,写到每日思考本上。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汇总】2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

  (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

  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

  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品格:具体、质朴

  ———>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

  A、长锸:实践。

  守,a:郡守;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

  (2)辩论结果: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

  延续: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

  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近苍生的神。

  思考:

  1、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

  2、李冰为何自信?明确:为民造福

  3、自信的结果如何?明确:被人膜拜,成为神

  4、什么样的是神?明确:实实在在为人民造福的升格为神。

  5、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

  明确: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都江堰》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12-31

优秀的教学设计06-16

优秀教学设计09-16

优秀教学设计06-08

土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土壤03-20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11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2-15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优秀02-10

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