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0 12:00: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理清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他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之一。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端午节有那些风俗呢?那么散文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汪曾祺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腌蛋、门楣、苋菜、肃然起敬、籍贯、粽子、门槛、囊萤映雪、车胤、避邪、蝎子、城隍庙

  2、解释下列词语

  1、肃然起敬

  2、囊萤映雪

  3、莫名其妙

  4、与有荣焉

  5、白嘴

  6、曾经沧海难为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五、速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重点写了那两种风俗习惯?为什么?

  2、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

  六、细读探究,思考以下问题:

  1、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2、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你体会出了哪些味外之味?

  3、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家乡的鸭蛋的?请你用“我从------一句中,感受到了------情感”

  七、拓展延伸

  材料:

  1、据某中学杂志一次名为“中国传统节日pk西方节日”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过的节日依次是:圣诞节、春节、愚人节,有的中学生把国庆、五一、元旦等法定假日当作中国传统节日。

  2、美国把每年的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

  3、美国把中国的春节规定为法定假日。

  4、作家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挽救民俗文化,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人民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堂小结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九、作业

  练习册课堂检测部分

  十、课后反思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课文从哪几方面将端午的鸭蛋,孩子们回答得十分积极,而且准确度高。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开头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端午风俗?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死板;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

  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

  在拓展延伸部分,发现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后进生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

  二、承

  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1.导入:

  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

  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xx,看到、听到了x?

  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

  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x。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

  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

  1、背景

  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

  3、小结

  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

  四、合

  作业布置

  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

  五、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

  声:芦管《折杨柳》思乡

  情:征人尽望乡含蓄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二、理解诗的意境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三、赏析佳句及写作特色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2、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3、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四、概括诗的主旨

  五、作业:背诵课文及体会写作特色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找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作业:背诵课文

  注释:

  回乐峰:

  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

  唐有三受降城,俱在今内蒙境内。

  芦管:笛子。

  简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

  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诗是人教20xx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外诵读诗歌,是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学情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边塞诗中所表达的思乡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三、指导吟读,读顺全诗

  1、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

  5、学生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自主学习有关注释。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2、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五、发挥想象,赏景悟情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2、教师通过学生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抒情方法,进而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感情。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3、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明确全诗的主旨。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六、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从本诗中你知道边塞诗的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边塞诗派的特色,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

  二、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变化,适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三、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四、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人生观积极而乐观。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固然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场的雄心壮志。

  七、类比阅读,拓展延伸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1、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从军行》的诗意、抒发的感情及方法。

  2、大屏幕展示辅助资料。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八、穿越时空,神思飞扬

  同学们,穿越时空,假如你今天见到作者,你会和他说些什么呢?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搜集李益等诗人边塞诗歌并整理成册。

  十、附板书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十一、教学反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人教20xx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外诵读诗歌,描写了边塞特有的风光,表达了出征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愁。作为新入选的诗歌,这也是唐代大历诗人的著名篇章。结合新教材编写理念,增加传统优秀古诗文教学,我在教会学生鉴赏诗歌后,又拓展延伸,师生共同总结了边塞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同时又举一反三,让学生对比阅读了另外一篇古诗,所有这些设计与新教材编写理念是一致的,对于学生以后的古诗文学习会有很大帮助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作业:背诵课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四、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五、作业:背诵课文

  六、注释

  回乐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唐有三受降城,俱在今内蒙境内。

  芦管:笛子。

  七、简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

  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0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

  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

  5.学生齐读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土拨的前线炉,管乐器名,这里指的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为了哥哥,

  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二)发挥想象,赏景无情,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三)通过学生描述的画面,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抒情方法,进而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感情。

  这首诗写得有声有色,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层月色构成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真人无限的相思全诗,将诗情画意音乐融入一炉。11在书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两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文。炉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征人回乡之望,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学生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明确全诗的主旨。

  你说一下,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相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从本诗中,你知道边塞诗的特点了吗,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边塞诗的特点一,在世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耳在诗的体裁上,七言歌行为主,也有七言绝句,三在世的内容上以边塞景色和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战役,虎跃等人物,多为都虎将军,单于狐姬真人,忽而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

  六、作业

  穿越时空,神思飞扬,同学们穿越时空,假如你今天见到作者,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能够熟读成诵。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比较、探究这首诗与其他写月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他月诗文的不同点。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我们产生联想的共用途径。我们学习了杜甫、苏东坡,在他们的笔下,月亮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二)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三)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正音:

  (板书)烽降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本篇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

  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首绝句文字简洁,但要学生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

  (五)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研讨下列问题。

  1.该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恰切运用了笛声这一思乡意象,笛声凄凉幽怨,容易引起征人思乡之情,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比喻十分精彩,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外凄清惨淡的月景,倍增思亲愁情。

  (3)“芦管”是听觉,“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多种感觉综合运用,更渲染了凄凉幽怨的气氛。

  2.《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

  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无眠的原因

  (六)课后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2.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理解及答案

3.《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古诗

4.七言绝句《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5.夜上受降城闻笛改写作文600字

6.春夜洛城闻笛作文

7.《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8.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