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1 19:05: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估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不同的策略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估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估算

  1、师:昨天,我们班的小明练了半页铅笔字(出示),猜猜大约有多少个?

  教室里这盆花大约有多少片叶子?

  看画面(书中第32页图),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

  小结:刚才我们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就是估计。

  2、师:看图(一枝铅笔和一块橡皮),小明想买这两种文具,估计一下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价钱再尝试简单的估算过程,体会什么是估算,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3、师: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用到了估算?

  (感受估算的广泛应用)。

  二、游戏练习,为新知铺垫

  1、师:你们生活经验这么丰富,真了不起!这些数字朋友都赶来祝贺了(课件演示:192824435167)仔细观察,它们分别和哪个整十数最接近?

  2、师:现在你能很快说出这几个算式结果大约是几十吗?

  19+2828+2443+5151—2443—19

  (这一阶段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每个数字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一种是加减法口算的方法,即先算十位,再根据个位上的数来判断最终的结果。这一环节为学习新知做了思维与知识的铺垫。)

  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估算

  1、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老师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老师带100元钱够吗?可以计算也可以估计一下──

  谁先想好谁先发言。(鼓励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师: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教师说“三”的语气加重)先独立思考,再和伙伴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

  学生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A:连加。

  B:连减。

  C:加减混合。

  3、集体验证:这三种用品一共多少钱?(95元)看来你们估算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

  4、总结:刚才你们在帮老师买生活用品的`时候体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板书:加减法的估算)估算很简单,可以把一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大约的计算,也可以加减十位上的数,再估计个位上的结果。遇到实际情况要灵活运用。

  四、巩固练习

  1、第31页的“做一做”。

  2、第32页的第二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哪些估算?你们记得怎样估算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估算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列式?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124÷3≈

  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生1)124≈120生2)124=120+4

  120÷3=40120÷3=404÷3≈1124÷3≈40

  3、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1、做p16“做一做”第1、2题。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之后解答这道题目。进行全班性讲评。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除法估算

  124÷3≈40(箱)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一:32×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生说:我们是把32看作30来计算的,因为30×8=240(元),所以32×8≈240(元)。

  师说:这种估算方法是正确的,可是结论合理吗?大家好好想一想吧。

  组二:32×8≈240(元)

  生说:我们的估算方法和上一组是一样的,但是,2×8=16(元)30×8=240(元)16+240=256(元)

  256元>250元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2、也许还有很多估算方法,上面这两组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钱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有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

  3、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元),够买门票;

  32×8,把32看作30,30×8=240(元),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我们老师要适时的引入大估和小估的问题。师总结:这两个问题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办事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过程略。

  (2)、和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它在估算后要进行比较,而这一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四)、全课总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19估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准确数:221+239=460>441估算:221+239>441 221+239>441 220 240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196+226<441 200 226 196+226<441 200 230 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就已经接触过估算,初步了解了估算的必要性。并且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把一个数估算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这节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大约”的意思,学会用除法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更深入理解估算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目意思。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题目,找关键字,列出正确的算式。

  2、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并能根据关键字进行估算,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用除法估算的方法简便快速的'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准确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除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能准确的进行估算。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故事引入:最近天气真热呀!小红和爸爸妈妈决定出去旅游。(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

  旅游结束宾馆的服务员告诉他们住了3天一共消费了267元,小红想知道他们每天的住宿费大约多少钱?你能帮帮她吗?

  3、解决问题

  (1)阅读理解题目

  知道了一共住了3天,也就是住的天数。还知道3天花了267元,也就是总的住宿费。要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找到关键字“大约”有“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不需要求出准确值。

  (2)解决问题

  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就是把总的住宿费平均分成3份。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也就是要进行估算。(估算要写约等号)

  列除法算式: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267÷3≈

  (3)学生尝试计算

  (4)判断分析

  两种结果都合理吗?

  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两种方法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而且算法很简单;虽然他们的结果不一样,但与准确值差距都不大。所以都合理。

  第二种往大估成270更接近267,算得约等于90更接近准确值,更合理一些。

  (二)小结

  一般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请学生说一说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为什么?

  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要270元,而实际的住宿费是267元比270少,所以比90元少。

  每天的住宿费比80元多还是比80元少?为什么?

  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要240元,而实际住宿费是267元比240元多,所以比80元多。

  五、板书设计

  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列式为:267÷3≈

  第一种:把267看成300,267÷3 ≈ 10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第二种:把267看成270,267÷3 ≈ 9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六、作业设计

  1、面包房烤了236个面包。

  (1)如果每3个面包装一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如果每4个面包装一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洋葱课堂的随堂小测

  七、教学反思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估算不能只出现在估算课上,要把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6×70=200×5=400×3=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小明家的梨园丰收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爸爸正在摘梨呢,他们家的.这8棵梨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小明提出建议把梨全部摘下来称一称。

  你们同意小明的做法吗?为什么?

  爷爷建议怎么做呢?爷爷建议我们怎样得到8棵梨树的产量?

  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棵梨树能摘梨91千克,8棵梨树能摘梨多少千克应该怎么列式?

  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我们可以对91×8进行估算。

  为什么要把91千克看做90千克而不看做100千克呢?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约等于符号。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题后全班订正。订正时抽学生分别说明估算过程。

  2、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估算呢?

  爸爸一棵梨树上的梨卖了197元,8棵梨树上的梨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呢?怎样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呢?

  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

  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估算197×8吗?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试着估算后全班汇报。

  如果有其他做法,则请学生说明理由,再组织全班讨论。

  由此看来,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3、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求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怎么列式?

  (2)教师:求3辆这样的汽车能不能坐下所有的学生怎么办?

  教师:怎么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2,4,8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

  1、 看图出示以下情境和问题:

  ①课本例2: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②从学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③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请学生尝试列出解答上面各题的算式。

  一般来说,学生都能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下列4个算式:124÷3≈、223÷4≈、100÷3≈182÷4≈。

  3、体会除法估算是解答问题的一种工具。

  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怎样进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从上面4个算式中抽出:124÷3≈,请学生尝试估算。

  (2)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还

  可运1箱,每人大约

  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估算223÷4≈。

  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与124÷3≈的估算过程方法会基本相同。有以下几种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 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 平均每小时 平均每小时

  约行50千米。 约行55千米。 约行60千米。

  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4)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过以上两例、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2、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再现问题:

  ①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a、在解决问题中,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在解决问题中,将182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3)交流看法:

  请学生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在班上进行思想的碰撞。通过研讨,让大多数人明白:在问题①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问题②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渡

  困难期。

  (4)估算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学生作业后,点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面对第1题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4题。面对脱离了具体背景的除法估算,请学生根据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确求出估算结果。完成后,可请学生简单说一说是将被除数看成多少来计算的。

  3、补充练习:160人去春游,每辆车坐28人,6辆车够吗?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将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个问题之中,培养学

  生灵活解题能力。

  解法一:28≈30 解法二:160≈180

  30×6=180 180÷6=30

  160<180 180>160

  6辆车够。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性的判断。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

  主题图、、游乐项目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孕伏

  师:学校将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想去吗?在秋游前,学校安排老师去买一些饮料和水果。(出示图片)

  问: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老师买酸奶用去153元,买果汁用去102元;买苹果用去101元”。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买饮料和水果大约用了多少钱?

  生:153+102+101≈350

  150 100 100

  师:如果老师刚好带350元,你认为够了吗?指名生说理由。

  师:刚刚我们在计算时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加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一些需要用乘法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环节的设计意图:

  1、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

  2、初步理解估算结果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师:这次秋游,我们将要乘车去游乐场玩(出示课本60页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级一共需要104套票)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准备多少钱买票比较合适?)(此环节的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准确把握题意。)

  师:谁来把这道题完整地给大家说一说。(指名学生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估算,算式是:49×104)

  2、学生自主探究估算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一种估算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估算情况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方法一:49 × 104 ≈ 5000(元)

  50 100

  方法二:49 × 104 ≈ 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 × 104 ≈ 5250(元)(此种情况较少出现)

  50 10

  53、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师:肯定同学们的方法之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切合本题题意?为什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意见。(此环节目的在于:

  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情况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A: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题,因为它把第一个因数看成整十数、把第二个因数看成整百数,计算又快又简便。生B: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把104看成105,估算出来的钱数更接近准确值。生C: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好,因为它把104看成105,不便于计算。生D: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道题目。由于把104估成110,这样算出来的.5500元肯定超过准确值,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发生意外,或者想玩其它的游乐项目,老师还可以应付得了。这个同学考虑问题真周到,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准确值。那么我想知道准确值是多少?(5096)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5、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比较多的同学都认同第二种方法了吗?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第一种方法估算出来的钱数比准确值小,钱带少了就有同学上不了车,去不到游乐场,第

  二、第三种方法由于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估算出来的钱数肯定够,但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非得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近似数。这个道理你弄明白了吗?

  三、创设情境,轻松一刻

  师:门票和车票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们赶快走进游乐场吧。(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部分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你喜欢玩哪一个?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

  1、四年级学生高度注意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中要注意调节;

  2、四年级学生仍然倾向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想玩这些游乐项目,你们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学生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9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学生,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我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五、反思回顾,自主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与了“秋游活动”,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秋天是旅游的好季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解决。

  出示: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准备多少钱?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

  学生想办法,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列式:49×104

  [设计意图]由秋游这样的学生喜欢的和数学的活动直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2、导入新课:同学们用竖式或用计算器都能计算出具体的钱数,你能不用计算,而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估算

  3、提出学习目标:对于乘法估算,你认为要研究哪些问题呢?

  先由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乘法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2)在具体的问题中要选用什么估算方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小组内个人展示

  (1)学生按要求独立自学课本60页例5和做一做,师巡视指导,收集学习信息。

  (2)让学生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在这过程中要互相帮助、质疑问难。

  2、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1)例5算法展示

  方法一:把49估成50,104估成100,50×100=5000

  方法二:把49估成50,104估成110,50×110=5500

  (2)、讨论: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方法。

  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买票要多准备一些钱,否则就不够了,所以在估算的时候,要多估,而不能少估。

  在今后的估算中,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候要多估,有时候要少估。

  想一想:在咱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这种估算?

  还有哪些特殊的估算方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

  (3)做一做的算法展示

  一月份卖出720桶矿泉水,估算全年可卖出多少桶水?(720×12≈)

  a、展示算法

  方法一:把720估成700,12估成10,700×10=7000

  方法二:把720估成700,700×12=8400

  方法三:把12估成10,720×10=7200

  方法四:把720估成800,12估成10,800×10=8000

  b、选择合适的方法

  质疑:哪个估算结果最适合本题?(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结论:由于“全年可卖出多少桶”这个问题既可多估,也可少估,因此越接近实际结果的估算得数是越好的估算结果。所以本题应选方法二或方法四。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让学生自由质疑部难。

  2、师质疑:为什么“做一做”用方法四估算结果能较接近实际结果?

  (让学生理解在乘法估算中大数往大的整十、整百靠近,小数往小的整十、整百靠近会较接近精确得数的算理)

  四、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练习十第一题。

  2、小组探究,实际应用:

  (1)给你一篇文章,能估计出它的字数吗?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估算出一篇文章的字数。

  (2)怎样估计出一本书的字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交流学习收获,进行学习评价

  2、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2、3、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8页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估算的意识,并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单位

  (一)引出课题

  师:我知道咱班小朋友特别爱乐于助人,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想让大家帮它解决一个问题,咱去帮帮它们好吗?

  (出示货场情境图:小兔来到货场运货,货车的载重量是400千克,一箱货物重188千克,另一箱重193千克)

  画外音:小猪正在焦急的算着,小猴却很快的判断出了结果。师:小朋友们知道小猴为什么这么快吗?(生答)

  师: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我们只要大致估一估就能快速的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估算。(板书:估算)

  (二)估成整百数

  1.理解“载重量是400千克”的意思

  2.提出问题:大家帮小兔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货物一次运走?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生:193大约是200,188大约是200,200+200=400,所以能运走。师:正好是400,那是不是一定能运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才400,而实际比400小,所以肯定能过去。师:是啊,193看成200,比实际多估了7千克,188看成200比实际多估了12多千克,这样一共比实际多估了19千克,所以一定能过去。师:刚才大家估成整百数能够很快的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小兔可以顺利出发了吗?(课件演示小兔装车后离开货场)

  (三)估成整十数

  师:这时小猴子也来到了货场,它能一次运走这些货物吗?

  (课件出示:小猴子货车载重量是500千克,一箱货物重278千克,另一箱重235千克。)

  1.凸显矛盾冲突

  生1:能够运走。278大约是300,235大约是200,200+300=500,所以能够运走。(板书)

  师:哦,估成整百数,有道理,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2:278估成280,235估成240,280+240=520,大于500,所以不能运走。

  师:哎?这位同学把这两个数估成了什么样的数?(整十数,学生说不出来时,教师可以说。)哦,估成整十数也有道理,看来运不走。我糊涂了,有同学认为这样估能运走,而这样估又运不走,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2.小组讨论

  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交流一下。

  3.解决矛盾冲突

  小组汇报:

  生1:我把两个数分别估成300和200,300+200=500,所以肯定能运走啊!

  师:正好是500啊?实际是比500多呢还是比500少呢?

  生2:因为把278估成300,多估了20多,把235估成200少估了35,所以最后结果是少估了10多个,所以小猴的车运不走这些货物。师:说得多棒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生说)为什么这个就不能运走呢?

  生:这个是把278估成280,多估了2,把235估成240是多估了5,加起来一共多估了7,520减去7得到510多,所以肯定运不走。师:大家都同意他的想法吗?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呢? (出示课件:条形图)

  师:哦,也就是说,如果估成整百数,这样估得太粗略了,而估成“几百几十”的数就比较接近了。

  小结:所以说,当估成“整百数”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调整调整,把它估成“几百几十”的.数进行估算,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会更合理一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帮助小兔子装货物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感受以“百”为单位进行估算比较快捷。但是在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时就出现了“矛盾”,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体会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估成整百数,结果就会比较粗略,同时调整方

  法选取以“十”为单位进行估算。通过两个情境的对比,让学生感受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并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练习巩固

  1.师:现在小动物们都装好了货,准备过桥呢!(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信息?(限重600千克)师:“限重”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大于600千克的过不去

  师:也就是最多能承受600千克的重量。

  2.师:首先开过来的是小狗的卡车,请小朋友们帮忙估一估,它的卡车能安全通过吗?

  (1)小狗的卡车:车身重324千克,货物重287千克

  (2)灰太狼的卡车:车身重378千克,有三箱相同的货物。每箱货物重98千克,能安全通过吗?(先不出示车身和货物重量)喜洋洋的卡车:车身不够200千克,货物重100多千克,能安全通过吗?

  (3)师:大家能想个办法让这两辆卡车依次通过吗?

  生:可以把灰太狼的一箱货物放到喜洋洋车上,这样两辆车就都能过去了。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课件演示过程)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让学生充分理解“100多”“不够200”的含义,在估算时灵活选用估算方法。在帮助小动物的过程中,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3.师:刚才大家帮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我这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呢?

  (出示:济南到青岛的火车票96元,住宿费284元,大约带多少元就够了?)

  4.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用米还是厘米作单位呢?如果给一个相框装花边,用哪个作单位好呢?

  师:两个车站的距离是8米,80米还是800米呢?家到B站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呢?

  5.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看儿童剧,剧场内一共有800个座位,现在有四所学校分两场进行观看,你认为哪两个学校在同一场观看比较合适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座位啊!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你会在哪用到估算?(生说)是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把数估成整百数,也可以估成整十数,只要你认真观察、认真思考,你会发现估算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6-21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3-22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11-19

乘法的估算教学设计11-15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3-22

乘法的估算教学设计11-15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11-19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03-27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与评析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