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情韵》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南情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本课时运用情景诱导法安排了许多的音乐实践活动,该举措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西南个别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同时,提高各种能力(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学理念: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贯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富于想象的年龄,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打开他们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后感来激发想象,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在听赏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文化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同,所以要鼓励每位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教学内容:西南情韵
教学目标:
1、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2、能够听辩《瑶族舞曲》中的音乐主题,并感受,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瑶族舞曲》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参与实践、让音乐带着学生进行想象旅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旅客你们好,欢迎你乘坐本次列车,本次列车是开往西南方向的音乐列车,我们一路将为你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的.列车马上就要出发了,请还没有上车的旅客抓紧时间上车。(说明:营造一种轻松、亲切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就要去旅游了,很快进入到想象中)
二、展开(说明:进行音乐想象、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第一站:
导言:坐了几天的音乐列车我们终于到了第一站,这里的人们真好客,我们刚到他们就唱着歌来迎接我们了,“看”!我们到了那里了?
播放歌曲《走进西藏》
(说明:用歌曲把他们的想象带到西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2、唱一唱(说明:为了感受藏族歌曲的韵味)
导言:西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我们就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唱起来吧!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说明: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藏族歌曲的感受大胆的表现出来)
第二站:
导言:由于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呆的时间太久就会感到呼吸困难,那么我们就到月光下的凤尾竹林里呼吸一下吧!
1、播放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说明:为了了解这个少数民族的具有特色的乐器)
2、提问:我们刚才在竹林里“看”到傣族朋友吹的是什么乐器?(学生答不出来时可提示:是葫芦丝,它是傣族特有的一种乐器)
导言:快看葫芦丝吹出的优美乐曲把一群美丽的孔雀引来了!
2、播放舞蹈《金孔雀》VCD,请学生欣赏
3、和同学们一起感受孔雀舞。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身体即性的创编一段孔雀舞。(说明: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肢体进行简单创造)
第三站
导言:咦!我们跳的这么开心,都忘记我们走到什么地方了,这群美丽的孔雀把我们带到那里了呢?
播放《瑶族舞曲》
导言:原来我们来到了瑶家村寨。
聆听主题1
师:这里好安静,我们再往里面走一走,你们想一想接下来会看到什么?
聆听主题2
师:哇!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好多青年男女在欢歌跳舞。
师:我们也和他们一起跳吧!(师生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师:你们怎么不跳了?
生:有些累了,休息一下
师:那我们就乘着休息的时间去看看瑶家朋友在干什么?
聆听主题3
师:你们刚才看到些什么?
生:他们在散步、聊天、摘花、看星星……
(说明: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经历不同、知识面也不同,所以对音乐的想象也不同,因此要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对他们的见解给予评价)
天快亮了我们出来旅行有好长时间了,由于时间太紧而且西南少数民族也太多了,我们只能了解个别几个少数民族,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到别的地方去。
播放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
课后总结:
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对音乐活动有兴趣的基础上。学生能否产生并发展兴趣,教师的影响固然重要,而启发诱导的工作同样不可忽视。因此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选择材料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学生音乐兴趣的先决条件。
二、巧妙的利用学生的集体合作愿望、优于别人的愿望、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采取表扬、鼓励的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三、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西南情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散文江南情韵10-06
故乡情韵_700字01-25
漓江情韵阅读题与答案11-18
漓江情韵阅读理解及答案2篇12-15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夏教学设计12-31
春酒教学设计12-26
咕咚教学设计12-20
《质量》教学设计12-18
《目送》教学设计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