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容的科普短文,文章通过在太空中进行的种子实验告诉我们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
将复杂的科学实验和深奥的科学知识饶有兴趣地讲述出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题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文章首段开门见山,点明这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同时又以两个设问,神舟五号飞船上携带的种子能向人们描述美妙的太空之旅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讲旅行回来的植物种子经过培育,结出的果实发生了变化,再写种子经过太空旅行之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两方面原因,然后写科学家利用这些变化,让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在不同的领域都取的好的效果,最后点明中心,赞颂聪明的科学工作者。
选编本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了解太空蔬菜的变化和作用,初步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言:20xx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那么你知道飞船上都有谁吗?(杨利伟)其实,飞船上除了杨利伟,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齐读课题。
(这样的导入会一下子吸引学生注意,激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师:植物种子这批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经过航天旅行后,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变化后的植物种子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呢?
三、再读、理解体会
1、自主读书,按照本单元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边读边勾画、批注,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把阅读权利放给学生,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和质疑能力。]
2、引导集体交流
⑴植物种子在太空旅行后,结出的果实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⑶太空种子会给人们带来什么益处?
3、小结: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真正的魔法师是谁呢?(科学家)是的,科学的力量是伟大的,掌握了科学本领,就仿佛一位魔法师,会变出许多美妙的东西,造福人类。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好科学知识。
4、指导朗读。
经过太空旅行的植物种子多么神奇呀!科学研究的力量多么神奇呀!让我们再通读全文,感受一下这种神奇吧!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四、师生共议、学习写法
1、题目运用拟人手法;
2、语言生动活泼,知识性、趣味性很强;
3、段落之间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4、运用举例说明、数据说明、分类说明等方法。
五、拓展延伸
现在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即将遨游太空,你就是一名科学家,你想培育什么太空种子?结出的果实会有哪些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呢?想一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宇宙辐射 利用变化
种子→ 变异→ 食用、制药、绿化、美化
微重力高真空 筛选培育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走进课文。
1、视频欣赏歌曲《好一个都江堰》
附:歌词:
那也不是传说,那也不是梦幻,那是真实的神话,那是人间的奇迹。那就是千秋都江堰。好一个都江堰,源头在四川,奔涌向前,悠悠几千年。先辈引来都江水,浇灌天下沃野良田。都江的水,静静地流,流过岁月,流过沧桑;都江的水,长长地流,流过昨天,流向明天。
世世代代传承,离不开清泉米粮,祖先奇功伟业,诉说民族的渴望。那就是千秋都江堰。好一个都江堰,功德在人间,中华文明四海传。古堰挥洒新风采,造福天下万万年。都江的水,清清地流,润了中华,润了希望;都江的水,滚滚地流,奔向大海,奔向未来。
2、精彩引入: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胡同则是平民生命形态的缩影;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的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的文人情怀。人类历史上无数的辉煌文明和不朽文化令人感慨不已,然而,时间流逝,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多数的奇迹今天只剩下了一副躯壳,成为文明的标本。而在中国四川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一座不起眼的水利工程,它以其汩汩清流,从古到今源源不绝地滋润着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乃至整个的中华民族。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又承载着什么文化精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余秋雨的《都江堰》。
3、PPT课件播放课文朗读。
4、记读雅词。
惊悸 邈远 废弛 汩汩 庇护 濡养 突兀 浸润 修缮 炫耀
履历 清朗 骚动 前兆 趋附 震颤 踊跃 喧嚣 咆哮 驯顺
遴选 浚理 长锸 韬略 澄彻 劝诫 慰抚 承续 诘问 繁衍
驯服 爽利 傩戏
痛哭流涕 颓壁残垣 雍容大度 可掬可捧 精神焕发 心魄俱夺
众目睽睽 金杖玉玺 铁戟钢锤 遥相呼应 怦然心动 衮衮诸公
至圣至善 改恶从善 虔诚膜拜 钟鼓钹磬 朝朝暮暮 通情达理
风调雨顺
二、品读课文。
1、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一)都江堰的价值
(二)都江堰的水势
(三)都江堰的建造
(四)都江堰的精魂
2、探究对比手法。
(1)课文将都江堰与哪些事物进行对比?总共进行了几次大的对比?
三次大的对比
都江堰与长城 都江堰与大海 李冰与帝王诸官
(2)三次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都江堰与长城: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
数民众输送清流。
都江堰与大海:都江堰把最强悍的生命赋之于规整,赋之于期盼,
赋之于众目睽睽,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李冰与帝王诸官:李冰因官位成为一位实践的科学家,他以田间老
农的思维进入了最纯粹的人类学的思维。
(3)精段揣摩: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都江堰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都江堰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课文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四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的比较最根本最重要。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在为第三部分展开文化反思张本。
(4)按照《长城和都江堰》组合要言的方法,女生写《都江堰与大海》,男生写《李冰与官僚》。
【PPT课件示例】
都江堰与大海
走近都江堰,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都江堰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要看水,切不可忘了都江堰。
李冰与帝王诸官
中国千年官场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像别的官僚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历史上的官僚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三、感悟语言。
1、你最欣赏课文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
2、你不理解课文中的哪个句子?
【PPT课件显示】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特色
一、力避熟语,追求个性。
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能力,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和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
二、偏爱四字词,喜欢用整句。
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和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三、运用比喻手法。
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课外延伸】
欣赏余秋雨散文《三峡》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1、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2、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他们的船太小,不能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一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诗人在三峡的小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
【选读美句】(杂然读齐声读)
1、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2、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3、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4、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5、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四、课文总结。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
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文章内容并不深奥。授课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弄清“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
⑵收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通过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能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⑶揣摩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情感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20xx年11月份,我国多家媒体曾转载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当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xx.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设计(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发言,以历时最短、概括较准确的小组为优胜组。
明确:
1、nánɡ pēi tāi chán chú jǐ zhuī qī
2、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3、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精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显示: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
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生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生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生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生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
选两位同学谈体会。
五、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观点看法。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
(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颂黄河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活动目标:
1、结合已有经验,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的认识,乐于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积极观察比较,了解帽子的不同质地、不同用途,并能根据帽子的不同尝试设计分类标记。
3、萌发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分类操作作业纸各一个。
学具准备:
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人手一册,分类操作作业纸、铅笔、油画棒、师幼一起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帽子(绒线帽、草帽、太阳帽、头盔等等)
活动过程:
一、 引导幼儿观察展示的帽子,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名称的认识。
师提示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活动室里多了些什么东西?
你们认识这些帽子吗?谁认识的最多?这里有你不认识的帽子吗?(一起认认说说)
二、观察感知帽子的不同质地,了解其功用并尝试分类。
1、师:你们喜欢这些帽子吗?那让我们赶快选个自己喜欢的帽子,找个舒服的位子坐下来。
提问:你选的是什么帽子?为什么喜欢它?(自由交流)
你喜欢的帽子是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用?(鼓励幼儿先和好朋友一起相互比比说说,然后在集体面前讲述)
2、在孩子讲述的基础上,老师基本用孩子的原话进行小结:小朋友发现帽子有很多的用处……小朋友还知道制作帽子的材料也很不一样……原来帽子还有这么多的不同,那小朋友想不想把这些帽子根据他们的不同来分一分呢? 帽子还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分? 组织幼儿相互讨论并把自己想法设计相应的标记记录在操作纸上。
3、鼓励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扩展有关帽子的知识和经验。
师: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不错!那除了这些帽子,你还知道那些帽子呢?(幼儿自由表达)
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图片:你们看,这些是谁?他们戴的是什么帽子?
请小朋友阅读操作材料相应画面,师幼一起阅读、讲述,进一步拓展孩子对帽子的认识。
四、激发思维,启发幼儿创造设计的欲望。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帽子,你最喜欢什么帽子?
那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顶帽子,你想让你的帽子有什么特殊功能呢?(鼓励幼儿自由到动手区去设计、创造)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方针,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寓德育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为指导思想,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掌握动作,在掌握动作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结合高一年级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技能的同时,并在欢快的气氛中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内容:
高一年级篮球教学是建立在初中篮球教学基础上的,所以,高一年级教学要与初中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篮球教学的情况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复习初中已学的基本动作和基本配合,以达到高、初中的自然过渡。因此确定为:《碰篮板练习、三人行进间传接球、半场擂台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教材是篮球行进间的传接球,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其它技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这一内容在小学和初中的《体育与健康》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乐趣,理解技战术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自主运用各种传球的方式,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能有意识的加以运用。
3、情感目标:学生在练习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乐意表达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善学善思、合作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的规范性
难点:传接球时机与整体配合意识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特色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七、场地器材: 篮球场二块、篮球8只、录单机一台。
八、安全知识:练习时有安全保护意识,自我保护。
九、预计“运动负荷”:本次课练习密度约40%左右,平均心率为125±5次/分。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
2、学习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读懂自然段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
2、学习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解决办法
运用“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归并分层,归纳出整个自然段意思”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在初读、导读课文过程中,找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重点、难点问题,全班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挂板、字卡。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问:你知道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2、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生为穷人治病,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800多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多里。《本草纲目》被国内人们视为至宝,在国外用法、营、的、日、拉丁文广泛刊印,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范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划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质疑,教师点播,师生交流。
(1)字(出示字卡)
①读准字音。
诊、症、凑、栽、积累的“累”
②认清字形
拜、籍、酷、载
(2)理解词义。
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
诊费:看病所收的费用。
完善:完美。
拜访:敬词,访问。
品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判断:断定。
疑难病症:指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流行:传下去,传开去。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四)初步感知自然段的意思,理清层次。
1、铺垫孕伏。(出示投影片)
(1)自学。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理清层次。
第1自然段:讲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第2、3自然段:讲李时珍立志学医。
第4、5、6自然段:讲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第7自然段:讲《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栽()择()纲()珍()
载()译()钢()诊()
2、填空。
(1)。
查带点字要查部首再查几画选正确解释
记载①年.()②记在书报上。()
严寒酷暑①残酷。()②极,程度深。()
(2)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括号里。
药方药材药物药效药物书
①李时珍暗自记下不少()。
②他一面行医,一面研究()。
③《本草纲目》是一本()。
④他亲口品尝了许多(),判断()。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李时珍》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了解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轻声读2、3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当时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
(5)从这两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齐读第2——3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重、难点)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过渡)
(3)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不全”、“不详”、“不对”)他想编成什么样的?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
(5)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齐读第4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他编成了药物书。
他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他编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
(1)李时珍是药物学家。
(2)李时珍走遍了名山。
2、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1)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的三个缺点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记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1——4自然段。
(二)学习5、6、7自然段。
1、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前4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5——7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先认真地、轻生地读课文,注意药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怎样做准备的,他是怎样写成的?你有何体会?
2、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学习交流第5自然段。(重、难点)
①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时珍从积累经验和到各地采药两方面做准备。
②哪句话概括了这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句)
③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④李时珍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这样做有什么危险?
⑤李时珍为什么要请教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
⑥读这段后你有何体会?
⑦分层,概括层意。
⑧出示投影(书中画面)学生描绘。
⑨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2)交流学习第6自然段。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说李时珍“终于”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3)交流学习第7自然段。齐读。
思考:为什么《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
(三)总结全文。
讨论:
1、课文第7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那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四)课堂练习。
1、选择句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对的打“”
(1)那时候,行(xíng
háng)医是受人鄙视的行(xíng
háng)业。
(2)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决心重(chóng
zhòng)新编写一部完整的药物书。
(3)李时珍在给病人看病时,特别注意积累(lèi
lěi)经验。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词语。
(1)李时珍是伟大的()和()。
(2)李时珍不怕(),不怕(),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3)李时珍整整花了(),终于编写了一部()的药物书——《》。
七、板书设计
立志学医
11
李时珍
编写原因
积累经验
编书
编写准备
亲自采药
写出巨著
虚心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2、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
教学重难点: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教学准备:
1、练读第二幕。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课前板书:21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初读了剧本,我们知道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学习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随机板书:一心为国。
这里有一幅对联,说的就是他们的事情,读:廉颇扬威盛气凌人,相如忍辱顾全大局,将相不和。
2、小结过渡: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誓不两立,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的呢?这堂课我们就来读读剧本的第二幕,说好剧本第二幕的台词。
二、角色品读
1、通读第二幕:学习第一幕时,我们体会到了读好剧本说好台词的两个要求:一是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一是要注意方括号背景的提示,小括号动作、神情的提示,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现在请大家运用这样的方法读好剧本的第二幕,说好第二幕的台词。
2、指导朗读第一个片断
出示文本: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 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韩 勃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 勃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 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 勃 是!
教学思路:
(1)过渡:这是第二幕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断,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韩勃和蔺相如的内心先后是怎样变化的?试着用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2)请两位同学说一说这个片断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你能不能听出韩勃和蔺相如的内心的变化。
要求:人物的姓名、方括号和小括号里的内容都不读,直接说台词。(下同)
(3)品读韩勃的台词
引导:
你觉得韩勃的内心先后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要点:
①大人!大人!
第一层:韩勃看到廉颇上门了,心里会怎样想?(上门寻事,点:读书如果能注意前后联系起来看,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想到了这些,韩勃能不紧张吗?谁再来说说这句话?
第二层:联系方括号中韩勃匆匆,老师描述:韩勃说这句话时,是急匆匆地,也可能是一路小跑了,他一边跑一边喊,那是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高,谁会喊?
②廉将军来了!
还在紧张之中。
③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紧张之中还有什么?
④是
(韩勃这句话怎么读呢?我们等说好了蔺相如的话再来看)
韩勃能领会蔺相如的意图吗?(联系第一幕,多元解读,肯定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根据学生的理解,给这句话加提示语。
(4)品读蔺相如的台词
引导:
你觉得蔺相如的内心先后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要点:
①什么事?
其一:联系蔺相如的身份说:蔺相如是文人,慢条斯理。
其二:联系蔺相如的经历说:想当年,完璧归赵、渑池相会,面对凶残的秦王,蔺相如生死不顾,勇斗秦王,那是何等的壮烈,现如今,一个门客的紧张他会放在心上吗?
②(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看脸上有没有奇怪的表情,同座位互读互看脸上有没有奇怪的表情。
③快请廉将军进来!
蔺相如知道廉颇来干什么吗?态度怎样?为什么要热情主动?
设难:我有点想不通,在这之前,廉颇是三番五次地挡道,还侮辱蔺相如,蔺相如这么做不是太没有骨气了吗?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好好羞辱廉颇一番呢?
从这句台词可以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计前嫌,宽容大度,一心为国,心胸宽广)随机板书:宽容大度,点蔺相如宽容大度是为了什么?为国而宽容大度,为国家而热情迎接廉颇。
(5)总结读书要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应该能体会到,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不仅要注意小括号、方括号里面背景、动作、神情的提示,还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注意说话人的经历,体会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如果没有动作、神情的提示,你还可以补充出动作、神情的提示。
(6)自由练读。
(7)男女生分角色读。
3、运用学法品学剧本后面内容
教学思路: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
读好了这个片断,读好剧本后面的内容就容易了。下面请大家运用读好剧本说好台词的方法,读读剧本后面的内容,说说后面的台词,请大家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
(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练读句子。
引导语: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呢?能告诉我们吗?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点拨要点: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一是体会自责、悔恨的心理,强调狠狠、抽。
二是介绍荆条是古代刑具,体会真诚:廉颇说这句话的动作是怎样的?(提示看背景介绍)跪。还有接下来蔺相如一再地请他起来他都不肯起来。
机动:从这句台词中,你能想到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错能改、爽直磊落)板书:知错能改,点廉颇知错能改是为了什么?为国改错,为国向蔺相如请罪。
廉颇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负荆请罪。
③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一是自责、悔恨;二是骂人,哪些词是在骂自己 (机动:由此,你体会到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三是动作低头。
廉颇对蔺相如说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向蔺相如表白,他以后要怎样做?
(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洗心革面、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改头换面、改过自新)
④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 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讨论蔺相如的笑法。(机动)(文人身份:蔺相如用您,廉颇用你)
蔺相如此时的心情如何?高兴什么?(提示联系后面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想)
蔺相如的心思是什么?你想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含有国字的成语有哪些?(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大公无私、赤胆忠心、精忠报国、以身许国、忧国忧民)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
另外随机点拨:迎笑,扔急切,别提原谅,明白由衷赞美等。
4、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使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更加鲜明,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课堂上,我们没有时间对每一句台词来进行讨论,但是我相信,有了刚才的学习,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现在请前后座位的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幕的台词。
5、推荐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或者男女生分别做廉颇和蔺相如,老师做韩勃,或者根据学生的愿望,自定角色参与朗读。)
三、感悟提升
1、感悟内容(机动)
师:读了剧本的第二幕,说了剧本第二幕的台词,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能不能请你选用下面的关联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理解?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关联词语。
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宁可也不
2、感悟人物
(1)第二幕中的廉颇和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2)廉颇和蔺相如是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可以用这样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起读读。
廉颇: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负荆请罪,痛改前非。
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一心为国。
(3)自从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个人就团结合作,共同保卫赵国。赵国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个人,国势大增,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像他们的这种亲密合作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读: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同心协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四、拓展延伸
1、编写对联
这是邯郸市回车巷的碑亭,碑亭高4.4米,宽2.3米。碑文记载就是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的历史故事。邯郸市市政府想重新整修这个碑亭,还想在碑亭的两个高高的石柱上写上一幅对联。现在上联已经有了,下联还没想好。如果请你来对下联,你准备对什么样的下联?
上联: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下联:( )
对联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活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比试,一定要分出个高低。
2、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
板书
廉 颇 知错能改
负荆请罪 一心为国
蔺相如 宽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