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石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石吟》教学设计1
[文本解读]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是用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以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在文中有“赞颂”的意思。教学这首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理解诗的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知识的兴趣,进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得益于自然知识。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有关化石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
1、出示始祖鸟化石及其复原图。(第一张幻灯片)
2、师述:一块坚硬冰冷的石头,因保留了动植物的遗体、遗迹而成为化石。伟大的科学家们通过科学的推测、大胆地想象,复原出远古生物原本美好的形态。看来,地下宝藏不仅指金银珠宝,还指这各形各色的化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化石吟》。“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在这里有“赞颂”、“咏叹”的意思。
二、读课文,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读后的感悟。
以“这是一首……的诗”说话。
2、指导朗读。
①教师出示一二节的诗文,示范朗读。(第二张幻灯片)
②学生仿读其他各节。
③展示朗读效果。
3、比较朗读,体会开头的好处。
比较原诗和改动的诗,看有什么不同?(第三张幻灯片)
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没有腿/最早的树儿不开花
明确:用一系列的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也能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还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感染读者,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万年前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的奇妙的故事。
三、合作改写
1、我们常说写文章要开篇点题,那么这篇文章点题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师述:是呀,化石开口讲了话,帮助我们解答疑难。化石都讲了些什么?我们来探究一下。四人为一组来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诗,根据诗的内容,将诗的语言改为自己的语言。怎么说?这样说: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啊,你的存在,否定了上帝造人、上帝造万物是多么荒谬。其实,生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这是你告诉我们的最平凡的真理。
2、学生合作,分组读诗,讨论,说话。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小结:通过合作学习、朗读与改写,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容。那么同学们知道恐龙、猛犸的故事吗?给大家讲讲吧。(随即补充有关资料与图片)
恐龙是远古爬行动物的一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有的长达数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也有在空中飞的翼龙。两千多年前,它们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足迹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让人猜测的迷团。
猛犸又称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体形比象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象要长得多,看上去,给人青面獠牙的感觉,而不像现在的大象那样温驯。
1901年,人们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犸化石。猛犸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嘴里还有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推测:在远古的某个秋日,一头猛犸漫步在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毫无防备地陷了进去,但它奋力挣扎总算站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它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最终窒息而亡。
四、拓展练习
1、出示鱼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复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下面是艾青写作的《鱼化石》比较其与本文的异同。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埋进了土层;
过了亿万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中发现了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动弹不得;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五、总结本文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板书:
(1)提问
揭示生命起源
化石吟(2)遐思提供研究资料首尾呼应
描画生命档案
(3)回答
科学的神奇人类的伟大
《化石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
讲读课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 乌有 裹藏 葱茏 幽雅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化石吟
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记录了生命潜行的轨迹 展现了神秘的远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 科学的力量 人类的伟大
七、教学后记:
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石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化石吟》教学设计4
《化石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3、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⑴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⑵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⑶ 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2、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⑸ 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⑴ 质疑交流: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化石吟》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石、现代诗歌等;通过朗读的方法,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结构特别、品味诗歌语言;通过竞赛、启示点拨、讨论等方法来相互充实古生物学方法的知识,增长见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方法
诵读教学法
资源利用
网络资源
导学设计
师生自由空间
学习笔记、学法指导等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你能给画线的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吗?
潜( )行 档( )案 躯壳( ) 卓( )越 幽( )雅 háī( )骨 猛mǎ( ) cōng( )茏 思xù( ) guǒ( )藏
2.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二.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3.用简练的文字填写课文的结构图。
发问求答
揭示了真相
自然的重现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吟哦讽诵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脉格梳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并回答: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言品析
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中的“你”指代什么?这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回答了什么真理?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6.“长眠在地下刚苏醒的化石”一句中“苏醒”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读了本诗,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块化石,你能向我们讲述怎样奇幻的神话?
当堂检测
1.填空
(1)《化石吟》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 的意思。
(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从 中窥见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语言,富于。
(3)“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 。
(4)全诗运用 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显得 。
2.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比喻)
B.黑色的躯壳裹藏着没有生命的信息。(拟人)
C.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排比)
D.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对比)
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不超过35个字)
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掏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这时,某个生物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重读课文“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4.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小节中
,《化石吟》导学案
一句展开。
5.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5.所选部分的第二小节是什么意思?
7.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 小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布置
作业
1、课外作业:
2、书面作业:
《化石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所包含的意义与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律美。
2、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古生物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整理诗中写到的化石、鱼类进化、鸟类祖先等知识。
2、初读诗歌,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遐想
20年前,参加地质夏令营,老师站在巍巍的会稽山上说,这儿曾经是一片汪洋,不可思议?有山谷中的化石为证啊。欢呼雀跃地翻遍了半个山谷,任何蛛丝马迹都成了联想的源头:那是鱼的身体吗?这是珊瑚的足迹吗?仿佛听到海的咆哮,仿佛看到海的蔚蓝。是谁见证了沧海桑田,是谁铭刻了物换星移,是历史的沉淀──化石。(多媒体展放化石图片)你能感受到这生命的跃动吗?你能触摸到亿万年前那个奇幻的神秘世界吗?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已收集的资料,说说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说明〗
兴趣是内发性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有机会想象联想,有机会领悟内省,最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浓厚兴趣。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师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带问题独立思考后交流:
1、你能读懂这首诗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吗?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内容、感情、语言、结构、节奏任何一点切如都可。)
3、你能谈谈诵读这首诗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吗?
教师参考意见: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生动优美的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语调和谐,节奏鲜明。
〖说明〗
诗歌阅读强调内心感受,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的独特体验,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质疑研读,深入理解
诗歌饱满的感情,精练的语言,飞扬的思路,鲜明的节奏,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与熏陶,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与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赏析。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预习时碰到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进行研讨。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讨论研读,重点理解:
⑴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⑵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⑷ 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说明〗
凝练的语言,只有通过反复推敲才能有所感悟;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相互的探讨,才能彼此启发,获得多元的理解,创新思维也只有在对问题的孜孜探求中才会不断被激发着,培养着。
四、合作探究,拓展学习
1、学习了《化石吟》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化石,你……”
2、“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化石的真正面目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史的进一步认识。”读了这个材料,你又有什么启发,小组合作探讨。
〖说明〗
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教师要多领域涉略知识,具有发散性思维,以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作业
参观自然博物馆,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
《化石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3、推荐网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石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理清结构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
教学策略设计:《化石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互动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
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化石吟》
2.解题: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
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3.出示学习目标(课前标示在小黑板上)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
1.正音
骸潜裹葱茏
2.听录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和节奏
3.指导朗读:出示已经划分好节奏小黑板,以第一节为例,强调一个词语或关系
密切的字与字之间不能停顿,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4.看着小黑板节奏的提示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分节朗读评价
5.齐读课文
方法: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和理清诗歌结构
1.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归纳诗歌大意,其他学生认真听并适当地作出评价和补充完善: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快速默读课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理清诗歌结构,指名学生回答,评价完善并板书:(1-2)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小结:总----分----总(并板书)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细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诗中第一节连续四个问句,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续不断的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②“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下文)
③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明确: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2.延伸拓展:“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明确并板书: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3.小结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4.总结:《化石吟》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三.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
《化石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探究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揣摩品味语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或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探究,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
(导语)同学们,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他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当我们面对这些化石,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它们似乎在向我们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板题,放投影理解化石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 )藏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猛犸( )
(2)根据释义说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①称赞而且佩服。( ) ②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③(草木)青翠茂盛。( )④奇异而虚幻。( )
(3)回忆课文,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 )的神话 ( )的真理 ( )的骸骨
( )的密码 ( )的魔法师 ( )的雕刻家
2.听朗读录音,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1听了录音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2仿照录音学读课文。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小组合作完成:诗中的哪几节是诗人对化石的吟咏?分别吟咏了哪些方面(即化石说了哪些话)?
(2)诗的第2节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口答)
(3)化石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展开想象具体描述。
四、品味、积累(任选一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做好积累)
1、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3、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研读诗文,你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或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提出来,共同分享。
五、课堂练习 分组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七、课外作业
收集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或卡片办一期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化石吟
发问、引发联想----抒写遐想、吟咏化石---强调深化、回应发问
(1--2) (3--6) (7)
总领 ---------- 主体 -------------- 总结
《化石吟》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
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吴xx,来自xx中学。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
对,是化石!
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鲁迅说的: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排斥满族),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同的人观赏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发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对化石,作为诗人的张锋,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科学美、情趣美、语言美。
(板书诗题:化石吟,并写下“诗”这一体裁特征)
二、检查预习
诗歌的学习,朗读是第一步;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前提。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
请看大屏幕上的词。
奇幻(huàn) 万载(zǎi)
骸骨( hái) 乌有(wū)
悄然(qiǎo) 潜行(qián)
躯壳( qiào) 裹藏( cáng)
档案(dàng ) 猛犸(mǎ)
葱茏(cōng lóng ) 卓越(zhuó yè )
以上所选词语,或者是易读错词,或者是多音多义字,或者是生僻字。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你注意到这些词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指名朗读。
他读得声音宏亮,吐字清晰。真好!但是,却也并非完美。有没有同学与他读得不一样?
指名再纠正。你在预习中也遇到注意到这个词语了吗?你从哪里得到正确的读音?
哦,是词典。非常好!不盲目放过一个疑问,而且权威辞书来明确认识的做法提倡。
三、读出节奏,读出诗味
1、示范朗读
当然,诗歌的朗读,读准字音,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诗歌的朗读,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屏幕: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 花?
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2、练习朗读
节拍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则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诗节,然后选择其中的一节,以语意不中断为原则,用短斜线划出节拍;以韵母相同或相近为标准,在诗行的结尾,用空心圆圈画出韵脚词。大声读出来。
3、一起分享
3分钟后,一起共同分享。
4、集体朗读
全诗的偶句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富于变化的美。现在,一起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四、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一)读出情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远古先民的吟唱,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再到现代诗歌的繁荣,它们一脉相承,优秀的诗人总是会从古典诗歌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让我们来读三首古典诗歌。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三首诗歌呢?有没有同学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是的,这三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吟”字。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上自由活波,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往往不拘一格。情感上,可以是抒情主人公情不自禁的“吟唱”,如《游子吟》;也可以是对所写事物的由衷赞颂,如《石灰吟》;有时,也不免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暮江吟》。
那么,这首诗题为“化石吟”。这里的“吟”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在书上勾画并批注。3分钟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提到的答案有:
1、赞美、赞颂之情。
诗歌第3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冷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诗歌第4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诗歌第6节: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上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不过,这首诗中,诗人仅仅表达了一种赞美之情吗?
2、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自然万物的强烈好奇
诗歌的第1节,诗人一连提出了四个问题: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诗歌的第2节,又提出了两个问题: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些连续的问句,可以看到诗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你预习查找资料,看到各种各样的化石图片的时候,产生过类似的疑问没有?请模仿诗中的方式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疑问,至少两句。
有人说“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希望大家永葆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之心,勇于探索,获得学业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
(二)读懂内容
诗人在第2诗节中提出疑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个问题,在诗中有答案吗?
明确:在第7诗节。那么,化石都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请结合诗句,以“化石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一:化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的存在。
示例二:化石告诉我们生物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示例三: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有密码的。
示例四:化石告诉我们历史的密码就隐藏在自己黑色的躯壳内。
示例五:化石告诉我们生命的航船向近代进发的历程。
示例六:化石告诉我们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
让我们来读一段文字: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这段文字,是百科上关于化石的一则资料。它很客观,很直白,也告诉了我们化石的相关知识。然而,不同的是,诗人却将科学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如果说,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审视,写送别之情的诗歌叫“送别诗”;写田园风光的诗歌的,我们称之为“田园诗”;写边塞苦寒、渴望建功立业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写缅怀古迹,讽喻当今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怀古诗”;写神游仙界、驰骋美好想象的诗歌,我们称之为“游仙诗”的话,那么,写科学内容的诗歌,我们自然应该称之为“科学诗”。
齐读“科学诗”的概念。
ü 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诗歌;
ü 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相结合的产物,它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
通俗、生动、有趣地把科学知识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
ü 创作科学诗,强调内容的科学性与诗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
至理。
五、精读品味,领悟魅力
诗歌用形象语言说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我选择第1诗节。
这段话,连用四个问句,启发读者思考关于化石,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二:我选择第2诗节。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句话,连用两个问句,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
示例三:
我选择“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肉体的腐朽”与“生之灵火的潜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远古生物的肉体虽早已经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却保留了大量有关这一物种的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生物进化的历史。
示例四:
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四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在诗歌的结构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请思考:诗的第1节、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2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六、联想想象,模仿创造
观察化石图片,发挥想象,以《……吟》为题,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有两个诗节就好。
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大屏幕显示: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七、小结: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生物进化,漫长;自然变迁,频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未被发现,让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起去探寻、去思考,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化石吟》教学设计11
一. 由电影《侏罗纪公园》导入
二. 放映一组关于虫鱼鸟兽的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研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请学生思考诗中提出的问题
(情境设计:假设你现在就站在生物博物馆的门口,老师马上就要带你进去,你准备好了吗?看到这些奇异的生物化石,你会想到什么?)
2. 由学生自由提问,老师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
如:1,沉睡亿年的石头怎样说话?
2,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什么观点?
3,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3. 教师总结
(情境设计:当你参观完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四. 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五. 作业
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生物化石的图片、资料,全班办一个图片展。
《化石吟》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化石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掌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想,保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管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局部,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标明,化石还局部保管着生命有机物的剩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置: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身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一起研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置,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时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考虑。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局部,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说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考虑(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考虑,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沛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掌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化石吟》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 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 检查朗读情况。
《化石吟》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恐龙的图片,从“侏罗纪公园”开始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初步朗读。
三、指导阅读
可以抓住题眼“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甚至将结构安排,前后呼应等知识一并解决
在不断揣摩语气语调、节奏快慢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引出来。
四、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五、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
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
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七、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化石吟》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化石吟》 教学设计10-14
诗歌《化石吟》教学设计07-28
《化石吟》教学设计模板11-06
课文《化石吟》教学设计11-05
《化石吟》精品教学设计11-05
优秀教学设计《化石吟》11-04
《化石吟 》精品教学设计11-04
《化石吟》诗歌教学设计11-04
《化石吟》教学活动设计11-03
《化石吟》小学教学设计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