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优秀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5、 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6、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个别指导)
7、检查小组学习效果。
(1)、指名翻译课文,(2名学生)
(2)、出示练习题。(播放课件)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背课文。
2、、提问: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到了哪些动词?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江雪》《捕蛇者说》《钴鉧潭记》《小石潭记》等大量诗文。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
学生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相结合,通过读使学生领悟文本、体会文本,形成个性化的感悟。
2、字词质疑:(结合文本和工具书预习,检查预习结果)
①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②请说说下列各词有哪几种意义
3、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文本理解
(根据卡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作出自己的理解人,然后教师针对问题点拨,指名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老师在逐步引导的同时逐一出示教师的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修改自己的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领悟)。
1、用简要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2、他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圈画文中相关的.句子(或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也就是说,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或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3、作者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又按照了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景物?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青树翠蔓、游鱼、树木、小溪、四周环境等等,按空间顺序来写,也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
↓
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
潭中气氛
4、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6、文中能突出水清澈悦耳的语句是哪些?透过作者的描写,你还能感受到哪些水之美?
不仅水声丁冬悦耳、不仅水色透明清澈无尘、而且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微荡漾、水似乎还有形状,你看,溪流像北斗星象蛇爬行一样曲曲折折。
7、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①有顺序的写景
②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③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课下思考)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结束时给同学们留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今天我们通过对文本深入的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作业布置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优秀教学设计12-16
《小石潭记》《观潮》教学设计12-15
【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2-20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1-28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11-28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5篇07-05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12-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19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19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汇编1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