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时间:2021-05-01 20:56: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4篇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了解抒情散文的表现特点,学习借鉴咏物抒情。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把握地下森林形象,领会作者情思,砥砺思想;领会咏物抒情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激励自我。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地下森林状态

  问题:1.地下森林在哪里?为什么叫“地下森林”?2.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断想”什么意思?作者进行了怎样的“断想”?

  提问、引导,明确:探寻(好奇)——揣想(深情)——不愿离去(震撼)

  三、重点阅读,师生合作,感受地下森林成长艰辛

  1、小声读课文3-12段,思考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深渊遭际,并概括它的特点。明确: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不幸却自信

  2、默读13-19段,思考: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其成长过程、遭遇的不公及受到的帮助。

  小结: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四、朗读品味,感悟地下森林品格

  1、播放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提问:为什么说地下森林的出现是“生命史上的奇迹”?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3、找出集中体现作者对地下森林深深情感的词,品味语句。

  体会、探讨:(1)……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2)可是它却不……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3)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4)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5)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6)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7)……谢谢你的启迪。

  提问:本文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

  4、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寄情感谈黄山松

  观看黄山松图片(苍翠挺拔的黄山松、绝壁之上的黄山松、白雪覆压下的黄山松),想象其经历的生命历程,领会精神品格。结合我省民众传扬“黄山松精神”谈。

  六、布置作业:

  以“读你,黄山松”为题写一小短文,用上“莫非”、“我明白”等词语。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2

  【教材简介】

  本文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描写生命的精美的散文。本文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状貌,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格。这些品格主要包括①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②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③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④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 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② 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③ 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出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能力目标:

  ①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炼词、句、段等修辞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

  ② 从地下森林身上学习一些美好的品德,去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3、情感目标:

  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4、资源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资源的可贵,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环境目标:

  体会到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比如他可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固定风沙等,从而使人们对他更加景仰。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

  2、感受文章主题。

  3、背诵精彩句、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主题。

  【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的文章,所以他相对 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会仔细品读出散文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去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准备使用下列方法: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达到对文章学习的目的。

  【教学媒体及资源应用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出课件,运用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当运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教学过程及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森林没有(见过),我们常用哪些词来形容森林呢?(郁郁葱葱,苍劲挺拔)我们还容易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中的哪句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有哪些描写森林面貌的?精神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强调了育人的艰难。

  接着,又发问森林有何作用呢?①防止沙尘暴,调节气候;②防止水土流失;③吸收噪音。

  二、新授课

  1、本文主要是写地下森林的状貌,那么地下森林与地上森林有何区别?本文又写了地下森林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学生思考,边阅读文章边思考三个问题。

  3、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这向个答案。

  4、老师叫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观点。

  ⑴ 作者先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作者发问为什么长在这儿?(长在阴森林,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作者为了寻找它,历经了艰难困苦,用了两个动词爬、穿。

  ⑵ 地下森林的形成是经过了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大风、山泉、鱼鳞松等经过苦心经营,才造就了地下森林。

  ⑶ 在本文中哪些句子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质?

  ⑷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认真探究。

  ⑸ 请同学们谈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⑹ 小结文章。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森林的状貌,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容易让学生想到森林的巨大力量,其生命力的顽强,为下面授课做好辅垫。

  用课件展示森林的这几个作用,把同学们带入对森林的景仰之情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图片,地下森林的风貌,地上森林的壮观,人们对他们的呵护,引发思考。

  用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产生的?

  2、本文还展示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壮观景色?

  3、本文还赞扬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品格?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下森林沉默寡言,不善于炫耀,但他很壮观,经过了逆境的考验,受到了人们的冷漠,不公正,但他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

  用课件打出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比较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

  其实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精彩的句子。

  并体会其作用。

  用大屏障展示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的.产生原因 地下森林奇特 地下森林的品质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练习设计】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黑黝黝(yǒu) 袅袅(niǎo) 籁籁(sù) 莽莽(mǎng)

  2、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广袤盛大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3、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其用意是什么?

  (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感情抒发更充沛)

  【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课文→熟读课本→品析课文→感悟课文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突破措施:阅读课文了解地下森林的经历,带领学生分析生动形象而细腻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单元,它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一般进程的抒情性或议论性散文。《地下森林断想》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篇自读课文。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我国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地下森林断想》,看看它融入了作者张抗抗对生命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呢?

  二、检查预习(注音解词)

  瘠薄(jí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chán)瘦弱。

  浩瀚无垠(yín)盛大繁多,没有边际

  隐姓埋名(yǐn)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三、猜森林

  ①请同学欣赏一组森林图片。欣赏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看到的画面: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张抗抗关于森林的描述

  ②画面定格秋日地下森林色彩斑斓的图片,学生找出课文22自然段朗读。

  比较两组画面的不同:一般森林——地下森林

  介绍地下森林位置:见课本86页文字介绍

  四、整体感知读森林

  作者对在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的峡谷里长出这样蔚为壮观的森林充满了好奇——1、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2、你从哪里飞来?

  3、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请同学带着疑问认真阅读课文。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①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②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③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④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

  试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五、作者对地下森里的感情?

  景仰、热爱

  六、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

  七、拓展提高论“森林”

  1、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怎样的主题?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只要忍耐和努力,终会获得成功。

  2、“地下森林”对你的人生有那些启迪?

  学生围绕地下“森林品质”结合自身各抒己见。

  生1无论遇到任何险境都不能放弃努力,胜利往往出现于坚持之中。只要鼓起勇气,鼓足力量,尽力拼搏,又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战胜呢?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他去写下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生2:坚强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张海迪,她从胸部以下全部瘫痪,然而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八、合作探究品“森林”

  寻美点:品味文中文字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

  1、品味语言美

  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②精彩的写景语句

  2、体会情感美

  抒发对地下森林的讴歌和赞美

  3、发掘哲理美

  找出文中蕴涵哲理的句子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品析。

  归纳学生发言:

  生1:“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作者用真挚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苦苦挣扎,努力向上,永不屈服,默默无闻的精神。

  生2:“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整齐的句式,简练的语言,以及拟人的应用,使语言显得精致而优美。

  生3:“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写出了地下森林具有沉着谦逊的品格,它与世无争,默默无闻。

  生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誰说灾难只会带来毁灭,在毁灭之后还会有重生,所以不要因灾难而吓倒,“灾难”有时也是“美好”的信使。共3页,当前第2页123

  生5:“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公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写得蕴含哲理。它哲理在于它的乐观处事的态度,它的这种豪迈无时无刻不震憾着我们的心灵,地下森林凭它坚强的意志,足以让它自豪与乐观的宣布:“我是森林。”

  九、布置作业

  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到作业本上并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展示精美图片,教师适时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

  二、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

  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⑵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⑶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3分钟)。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

  ⑴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析:详见教参144页

  ⑵“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教参P146

  ⑶“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教参P146

  ⑷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教师小结: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正如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植“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作者正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了进去。亲爱的同学们,在读了文章听了作者张抗抗的切身经历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是启发吗?

  四、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

  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五、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4篇】相关文章:

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11-19

地下森林断想的课文原文12-1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12-16

游牡丹江地下森林_1200字02-22

风滚草断想12-22

《年轮断想》材料作文03-03

风的断想_650字01-26

夜的断想_750字02-22

课堂断想--吴非(教师随笔)12-06

夜的断想作文2篇02-22